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原方出处于李东垣的《脾胃论》,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主,适用于因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由气虚而致摄纳不力所形成的劳倦伤脾,气虚发热、阳气下陷、下脱、下垂等诸证。方中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以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气,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二是升提下陷阳气,以求浊降清升,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可以自愈。中气不虚,则升举有力,凡下脱、下垂诸证可以自复其位。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创于李东垣,是根据《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陷者举之"的原则而制定,临床适应病证甚广,凡因脾气不足而形成的疾病,或因其它脏腑发生疾病而导致的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清阳不升等症,均可加减用之。1临床运用1.1眩晕中气不足,脑髓失养。症见头昏目眩,气短心慌,四肢疲乏,纳谷不香,自汗,脉细,舌质淡苔白。用补中益气汤加淮山药、炒酸枣仁、白术、龟板。1.2胃脘痛(胃下垂)中气不足,浊阴内聚。症见上腹部饱胀,并有不规则的间歇性隐痛,纳差,嘈杂吐酸,形寒怕冷,乏力,脉细弱,舌淡胖苔薄白。用补中益气汤加砂仁、乌贼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治疗妇科病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创,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各种疾病。笔者按辨证论治用于临床治疗妇科病,均有较好疗效,现举3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柴胡的临床应用颇为广泛。现就柴胡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中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一、升阳益气:人体的气血、阴阳相互依存,阳虚者必见气虚,气虚亦可发展为阳虚。阳虚和气虚多为机体气化功能不足。在临床上使用补气药时常常配合一些升阳药物,即可促进气化作用,使之更好地发挥补气的功能。而柴胡就具有升阳益气的作用。这种协同作用是以补气药为主,柴胡升阳为辅。如著名方剂——补中益气汤:柴胡配伍升麻,可以升举清阳,使下陷之气复其本位,  相似文献   

5.
枸杞是补益治虚良药,历代"本草"对其功效都有过论述。《食疗本草》称枸杞能"坚筋骨……去虚劳,补精气"。《本草汇言》中记载:"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本草纲目》记载:"枸杞子甘平而润,性滋而补……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枸杞主要用于体弱气虚或劳累过度而精血亏损以及作为老年人的补益之品。如枸杞酒补血益气;枸杞与人参、龟板、鹿角结合熬膏,具有填精补髓、益气强壮之功效。枸杞子与五味子用开水浸泡后代茶  相似文献   

6.
中医讲的虚,是正气不足引起,多发于重病、久病之后,患者身体抗病能力低下,身体虚弱,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疲倦无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嫩无苔、脉细弱无力等。有虚自当补,五脏之虚,补法各不同。补五脏之虚补心虚心虚证可分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阳  相似文献   

7.
<正>从病因病机出发,笔者采用刺四缝疗法联合口服中药分别治疗厌食、腹泻、食积三类具有脾虚积滞型的儿科疾病。健脾丸补脾消食,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内停之证;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补肺,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夹湿之泄泻;保和丸消食和胃,主治饮食轻伤,食积内停之证。笔者常用上方于临证中,消补并重、或补重于消、或消重于补、或以消为补,方证相合,疗效显著。现举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直肠脱垂的治疗,彭显光主张局部处理与全身治疗相结合。全身治疗彭氏认为直肠脱垂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能收摄或气血不足兼湿热不能升提,以及脾肾两虚不能固摄所致的不同病理改变。因而治疗上主张在增强机体、改善气血、升举阳气的补中益气法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彭氏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在临床上不同的全身情况,把直肠脱垂分成脾气虚、心肝血虚、肺气虚、肾虚以及气血虚兼湿  相似文献   

9.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并称“四虚”,并由此可导致诸多疾病。虚当补之,而药粥则是很好的滋补佳品。现将一些疗效较好的药粥列举如下,供患者参考自身症状选用。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气虚发热及清阳下陷,在临床中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辩证治疗对气虚发热、失眠、气虚头痛、内脏下垂等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  相似文献   

11.
梅双燕  高峰 《黑龙江医药》2006,19(5):401-403
生脉散出自<内外分辨惑论·卷之中暑伤胃气论>中,方中以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药,一补一清一敛,益气生津,敛阳止汗,使气阳复而脉气生,具有益气养阴固本之功效.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生脉散及其制剂治疗多种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颜嘉楣 《首都医药》2014,(17):49-49
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弦细。其治宜以疏肝理气为主,可选用四逆散治之。中医治疗使用炙甘草、炙枳实、柴胡、白芍药各3克粉碎为末,白开水调服,每天1剂,分3次服下。方中柴胡散热解表,疏肝解郁;白芍药平肝潜阳,养血敛阴,缓急止痛;枳实破气消积,消痰除痞,可泻脾气之壅气而调中焦之运化;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又可调和诸药。此方能收透解郁热和疏肝理气之功。  相似文献   

13.
朱立  黄静  李放 《辽宁医药》2002,17(3):23-25
补气升提片是纯中药制剂,是国家中药三类新药。本品由黄芪、党参、白术、阿胶、升麻、人参芦、甘草组成。本品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能。主治脾胃气虚、阳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眼睑下垂及久痢久泻等。现对补气升提片的功能主治进行药效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药效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脉注射液为红参、麦冬提取物,其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麦冬皂甙、麦冬黄酮及微量人参多糖和麦冬多糖,功能为益气固脱,养阴生津,主治气阴两虚,自汗暴脱,虚咳喘促,气促肢寒、脉虚及食少倦怠,惊悸健忘,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鉴于以上功效,本文对生脉注射液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一书 ,方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升麻、柴胡、白术、橘皮组成。具有调补脾胃 ,升阳益气之功。主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有汗 ,渴喜热饮 ,头痛恶寒 ,少气懒言 ,饮食无味 ,四肢无力 ,舌嫩色淡 ,脉虚大 ;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 ,久痢 ,胃下垂 ,子宫下垂等病 (症 )。近些年来 ,笔者用来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隐性心衰、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病(症 ) ,疗效颇佳 ,兹将运用心得小结如下 ,供参考。1 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 ,我们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 ,该病病位在脑 ;脾胃虚弱 ,…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脑供血不足2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60例患者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型,260例脑供血不足者均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结果:5年来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脑供血不足,中药汤剂口服治疗,1-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2.7%。结论:中医辨证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脑供血不足,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家认为心力衰竭主要是心脏自病或它脏病引起,心力衰竭病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为心阳虚衰,实者多为血瘀阻络。焦晓民主任以"补虚泻实,标本兼治"为基础,以大量临床经验为依托,诊治过程中明确气血阴阳之虚实,以补心益气,通阳复脉为用药原则。多以附子、桂枝或肉桂、炙甘草等引火归原、振奋心阳,人参、黄芪、茯苓、麦冬、天冬等补气护阴,佐之以丹参、当归等养血活血,或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等合营通脉。发作期以回阳救逆为主,稳定期以养心益气为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相似文献   

18.
P<0.01表333例冠心病血脂比较与治疗前比,P<0.01六、讨论冠心病发生正如《金匮要略》指出的,表429例心电图ST-T比较表是“阳微阴弦”,“阳微”即胸阳不振,“阴弦”即痰浊瘀阻。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气滞血瘀,脉胳不通,“不通则痛”故心前区隐痛。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证侯。冠心病发病特点是正虚邪实,正虚是关键,是发病的内因,痰阻、血瘀、七情是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治病必求其本”,审征求因,标本兼顾,是诊治疾病的重要环节。复脉汤治疗气虚痰浊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方中党参、桂枝益气温经以振胸阳;治痰必先健脾,故重用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血瘀者重用黄芪、川芎;甘草合党参益气、缓急、养心,黄芪助气血生化之源,“气行血则行”,甘草合桂枝扶助心阳,合生姜温通百脉,流行气血,以助药势而有益于复脉。通过本组病例观察,以复脉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不但症状好转快,通过现代医学检测方法检验,亦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饮     
补中益气饮是根据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收载的“补中益气丸”剂型改革而成的液体制剂。由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等十味中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要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相似文献   

20.
血脂异常属于中医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是指脏腑虚损,以肝肾不足为多见,标实主要是指痰浊、血淤、脉道不利。多由饮食不节、情绪影响、久病不愈、年老体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