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腮腺肿瘤的CT及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腮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0例腮腺肿瘤的CT及MRI的表现。结果:9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74例(82.2%),恶性肿瘤16例(17.8%)。在CT/MRI上,良性肿瘤大部分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的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信号均匀;而恶性肿瘤,大部分位于腮腺深叶或跨叶,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密度/信号不均匀,侵犯周围组织并伴淋巴结转移。结论:CT和MRI检查均能对腮腺肿瘤进行有效定位,并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MRI在评价腮腺肿瘤的定位、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原发性肿瘤的CT、MRI表现,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4例。结果:10例均表现为腮腺内或腮腺区肿块,良性肿瘤形惠规则,密度(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信号)欠均匀,边界模糊不清:结论:CT、MRI扫描对腮腺肿瘤定位敏感,对其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腮腺少见肿瘤(淋巴上皮癌4例,肌上皮瘤3例,淋巴瘤及转移瘤各2例,恶性黑色素瘤及肌上皮癌各1例)的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均为腮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9例,右侧6例。淋巴上皮癌位于腮腺浅叶,可累及深叶,以单发为主(3/4);沿腮腺浅叶铸形生长(3/4)可能具有一定特点;密度和信号均匀,增强轻、中度均匀强化。肌上皮瘤均为单发,位于腮腺浅叶,呈椭圆形,边缘清晰锐利,密度和信号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2/3)可能具有提示作用。淋巴瘤具有一定特点,常表现为多发类圆形肿块(2/2),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增强后中度强化,常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恶性黑色素瘤MRI具有一定特点:T1WI呈多发结节状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CT及MRI增强不具特点。肌上皮癌与腮腺常见恶性肿瘤相仿。转移瘤表现与原发肿瘤密切相关。结论腮腺上述少见肿瘤部分具有一定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确诊仍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4.
腮腺肿瘤影像学定性诊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对腮腺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就影像学检查在腮腺肿瘤诊断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20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8例。结果:12例良性肿瘤中,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者11例,边界不清者1例;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其中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3例。8例恶性肿瘤中,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并伴邻近组织器官受侵者7例,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者1例;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均见不同程度强化,肿瘤密度均匀者1例,密度不均者5例,其中2例中心可见大片低密度坏死;8例恶性肿瘤中,4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面神经受累。结论:CT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CT及MRI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MRI 的表现.其中男32 例,女3例.年龄19~82岁,平均55岁,50岁以上28例(66.7%).有吸烟史30例(85.8%).平均病程17个月.结果 CT及MRI表现:共发现55个肿瘤(其中单侧单发25 例,单侧多发5例,双侧多发5例),大部分(45/55,81.8%)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方.在CT/MRI上,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 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术前CT 和/或MRI检查,有利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腮腺间隙原发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影像特征,包括25例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7例原发恶性肿瘤。结果:CT和MRI能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多形性腺瘤局部含有丰富的纤维粘液样基质,在T2WI上呈高信号以及增强后明显强化。腮腺腺淋巴瘤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双侧或单侧多发的囊实性肿瘤,增强扫描早期明显强化。基底细胞瘤呈T1WI、T2WI低信号,增强后呈早期及延迟强化。1例血管淋巴管瘤和1例淋巴管瘤表现边界较清的弥漫性软组织肿块,具有"钻缝生长"特征。神经鞘瘤在MRI上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T2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恶性肿瘤边界不清,浸润生长,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其它病变缺乏影像学特征。结论:腮腺间隙原发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术前CT和/或MRI检查,有利于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胼胝体肿瘤性病变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胼胝体肿瘤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67例侵犯胼胝体的肿瘤,均有CT和MRI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包括星形细胞瘤肿瘤53例、少支胶质瘤6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6例。回顾性分析上述肿瘤累及部位及其MRI平扫和增强特点。结果:4类累及胼胝体的肿瘤中,以星形细胞起源肿瘤中的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大脑胶质瘤病范围最大,常侵犯胼胝体大部,少支胶质瘤、室管膜瘤多侵犯胼胝体膝部及体前部,胼胝体转移瘤合并颅内其他部位多发病变。少支胶质瘤有特征性的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强化形式及程度不同。结论:胼胝体肿瘤性病变多为邻近肿瘤侵犯所致,星形细胞起源肿瘤最多见,MRI对这些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分析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特点。结果:31例患者共43个病灶,单发20例,多发11例;74.4%(32/43)的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95.3%(41/43)的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90.7%(39/43)的病灶边缘清楚;33个病灶呈实性,10个呈囊实性。CT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实性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CT值增加(42.3±17.1)HU;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CT值增加(25.4±9.8)HU。MRI平扫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多呈明显强化(6个),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其中25个病灶内可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有助于术前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腮腺肿瘤影像学检查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腮腺肿瘤在涎腺肿瘤中最多见,如何早期明确腮腺肿块的良恶性,对合理的制订手术方案是至关重要的。自从1926年国外有学者应用碘化油行涎腺造影诊断涎腺疾病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曾将此列为常规。经多年临床的应用,发现涎腺造影除在炎症性疾患有一定的价值外,对肿瘤诊断无明显意义,并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8例腮腺少见病变的CT或MRI资料。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向咽旁间隙生长是其特征性表现;基底细胞腺瘤有双期持续强化特点;肌上皮瘤和肌上皮癌影像表现无特异性;脂肪瘤可见脂肪成分;婴儿毛细血管瘤有血管流空信号;木村病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潴留囊肿病灶内均无强化;钙化性上皮瘤常位于腮腺区外侧皮下,发生部位有一定特点;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表现为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伴多发囊性肿块或小结节;淋巴上皮癌表现为多发囊性肿块时与良性淋巴结上皮病变及转移性鳞癌鉴别困难;腮腺癌2例均为腺泡细胞癌;淋巴瘤常有原发淋巴瘤病史,伴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转移瘤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影像学表现与原发肿瘤密切相关。结论:部分腮腺少见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确诊仍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对腮腺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其临床应用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就影像学检查在腮腺肿瘤诊断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 24例腮腺腺淋巴瘤共发现37个肿瘤(单侧单发13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30个(81.1%)位于腮腺浅叶和后下象限。肿瘤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囊变区呈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根据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上皮良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腮腺上皮来源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40例腮腺肿瘤多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的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密度、信号较为均匀,呈渐进性或快进快出型强化方式;其中多形性腺瘤23例,腺淋巴瘤12例(3例多发),基底细胞腺瘤4例,嗜酸性粒细胞腺瘤1例。结论:CT和MRI对腮腺上皮良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骶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MRI对骶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5例骶骨肿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结果平片能显示较明显的病变,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CT能显示较早期的病变,并清楚显示病变的结构与邻近组织关系;MRI可以及时发现病变,并能反映病变的组织成分,以及骨质和软组织受累的范围。结论对骶骨肿瘤的诊断,X线平片、CT和MRI各有特点。三者应互相结合,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6.
腮腺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肿瘤之一,CTPI作为一种功能成像技术在显示形态学变化的同时亦能反映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腮腺肿瘤的早期检出、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现将CTPI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及CT、MR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MRI影像特点,37例术前均行CT和MR平扫+增强扫描,对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以及肿块大小、数目、CT密度、MRI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无痛性肿块.37例病变均位于腮腺浅叶.CT和MRI平扫示肿瘤呈类圆形,无分叶,边缘光滑肿瘤.病变较小,直径为7~30mm;密度、信号欠均匀,21例(56.8%)发生囊变.CT和MRI增强扫描示37例有较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体积小、易囊变、强化显著等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特点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MRI的影像特点(6例CT检查,3例MR检查).9例中男4例,女5例,中位年龄58岁(40~79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发肿瘤,8例位于腮腺浅叶,1例位于腮腺深叶.9个肿瘤中7个为类圆形,无分叶;2个为长椭圆形,有浅分叶.9个肿瘤边缘均光滑清楚;MR检查3例,2个肿瘤周边见T2wI低信号的包膜,1个肿瘤周边见一较薄的T2WI高信号环.3个肿瘤MRI均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内见裂隙样、小片状低信号,并出现延迟强化,1例见壁结节;CT检查6例,平扫肿瘤均表现为低密度,其中4个肿瘤CT强化共同特点均为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大小不等的壁结节,肇结节呈中~重度强化(平均CT值增加为65.5 HU),另外2个呈均匀中度强化.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腮腺浅叶内单发边界清楚病灶,CT增强表现为薄壁环形强化且有壁结节,MRI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强化内见裂隙样、小片状低信号且出现延迟强化,要考虑基底细胞腺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腮腺BCA的CT和MRI表现。10例中男3例,女7例;右侧腮腺4例,左侧6例。结果:10例肿瘤均为单发,肿瘤最长径平均为2.4cm。10例肿瘤中不规则形或深分叶状2例,圆形或类圆形8例;边缘均光滑清楚。MRI检查2例,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实性肿块,伴稍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CT检查8例:6例呈实性,2例呈囊实性、内有大片液化囊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腮腺BCA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发生于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和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对39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半球各类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行CT扫描。结果39例均单发于一侧小脑半球,其中,血管母细胞瘤1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6例,转移瘤5例,髓母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其他胶质瘤3例,淋巴瘤1例,血管畸形3例;各种病变均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部分肿瘤表现相似需加以鉴别,部分少见肿瘤的定性诊断有难度。结论发病年龄及MRI、CT特征性表现对于小脑半球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