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索透明质酸钠在颞下颌关节成形术后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选用40只未成年日本大耳兔进行人工颞下颌关节创伤,2个月后,摄X线片,选择确诊为颞下颌关节强直病变30只。将动物随机分两组进行关节成形术,每组15只。A组右侧为A1组,腔隙内未作任何处理组;A组左侧为A2组,腔隙内分次注射透明质酸钠(HA)组;B组右侧为B1组,腔隙内置入大腿阔筋膜组;B组左侧为B2组,即腔隙内置入大腿阔筋膜并分次注射HA组;C组2只为对照组,未行关节成形术。注射HA侧,于术后每周注射1次,共4次。术后1、2、4、8、12周5个时间点分别处死动物3只,取髁突,观察髁突大体形态,表面是否光滑,是否有陷凹、骨赘形成等;然后固定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脱钙,制片,HE染色,观察髁突表面有黏弹性保护膜、关节软骨(或软骨样细胞)、密质骨形成,以及表面下骨小梁和骨髓腔组织学变化情况等。结果关节成形术后腔隙内未注射HA,从术后1~12周,髁突形态逐渐成梨形,表面逐渐规则,骨小梁缓慢致密,但骨髓腔仍未消失,可见骨赘生成,未见有软骨组织形成;关节成形术后腔隙内注射HA,术后1~2周髁突表面组织形成与关节成形术后腔隙内未注射HA基本相同,但4~12周髁突表面逐渐规则,骨陷凹空虚逐渐减少,骨小梁明显致密钙化,骨髓腔消失,髁突表面能见明显大量软骨样组织,部分见薄层软骨纤维层形成。结论颞下颌关节成形术后腔隙内注射HA能促进髁突形态学及关节面下骨小梁改建,抑制骨赘生成,促进髁突表面软骨样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MJOA)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 选择8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大白兔的右侧颞下颌关节上腔以及下腔注射注射2%木瓜蛋白酶各0.2?mL,注射两次,3天一次,左侧为对照,注射后第1、3、5周取材,对TMJ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 注射木瓜蛋白酶早期,颞骨关节面、关节盘、髁状突软骨即出现明显的骨关节病的改变;后期出现关节软骨纤维层剥脱,关节软骨以及关节盘中的裂隙明显,局部颞骨关节面和髁状突出现关节软骨剥脱等损害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颞下颌关节上、下腔注入木瓜蛋白酶是造成全颞下颌关节退行性改变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快速、简单、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对兔间接性颞下颌关节损伤后关节软骨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36只,分为透明质酸治疗组、泼尼松龙治疗组、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切除标本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结果损伤后3d髁突前斜面增殖带透明质酸治疗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细胞较泼尼松龙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7、30、90d时,透明质酸治疗组PCNA阳性细胞计数较泼尼松龙治疗组多(P〈0.01),损伤后3、7、30、90d,PCNA阳性细胞注射盐水组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透明质酸对髁突软骨细胞的分布、数量均有促进作用,优于泼尼松龙,透明质酸促进损伤修复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对兔间接性颞下颌关节损伤后关节软骨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36只,分为透明质酸治疗组、泼尼松龙治疗组、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切除标本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结果损伤后3 d髁突前斜面增殖带透明质酸治疗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细胞较泼尼松龙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7、309、0 d时,透明质酸治疗组PCNA阳性细胞计数较泼尼松龙治疗组多(P<0.01),损伤后3、7、309、0 d,PCNA阳性细胞注射盐水组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透明质酸对髁突软骨细胞的分布、数量均有促进作用,优于泼尼松龙,透明质酸促进损伤修复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脂肪干细胞(ADSCs)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MJOA)模型兔关节软骨破坏的修复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7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DSCs组。提取兔ADSCs进行培养,采用碘乙酸钠(MIA)注射法制备兔TMJOA模型。ADSCs组TMJOA模型兔颞下颌关节腔内连续2次注射1.0×106 mL-1ADSCs,对照组和模型组兔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周后取各组兔颞下颌关节行显微CT (Micro-CT)扫描,分析各组兔髁突组织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骨体积比(BS/BV)、骨小梁厚度(Tb. Th)、骨小梁间距(Tb. Sp)和骨小梁数(Tb. N),HE染色观察各组兔髁突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兔髁突组织中SRY相关高迁移率族盒基因9 (SOX9)、基质金属蛋白酶13 (MMP-1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定位情况和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兔髁突组织中SOX9、MMP-13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icro-CT扫描,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髁突组织的BV...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后成年大鼠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将1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咬合升高组(光固化复合树脂合垫升高后牙咬合),7 d后处死大鼠,取所有动物的颞下颌关节行HE染色光镜观察,并采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关节盘和髁突软骨前、中、后部的厚度。结果实验7 d后,两组动物的体重无明显差异,关节盘各部的厚度亦无明显改变(P〉0.05);而咬合升高组大鼠髁突前、中、后部软骨全层的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中带髁突软骨排列紊乱。结论 7 d的咬合升高可以影响成年大鼠髁突软骨的组织形态,局部出现关节炎样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单侧咬合创伤方法建立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模型,并观察髁突软骨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再分为4个亚组,即4、8、12、16周组,每组6只大鼠。用树脂将方弓丝粘接于实验组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垫高约0.5 mm。称量并记录各组大鼠第1、2、3、4、8、12、16周体质量,并于第4、8、12、16周分别取材,通过苏木精-伊红及番红O-固绿染色,检查、分析大鼠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测量各组大鼠髁突软骨各层厚度变化。结果:①在实验早期,咬合创伤对大鼠体质量增长影响较大(t1=4.757,P1=0.000;t2=3.096,P2=0.003)。②8周时,实验侧髁突软骨发生较明显组织病理学变化[组织学评分为(8.67±1.37),t=-7.267,P=0.000],纤维层软骨出现水平裂隙,增殖层软骨细胞排列紊乱,呈早期骨关节炎样软骨病损。③咬合创伤对髁突软骨造成的病理损害程度与其作用时间相关,时间越长,病损越重。结论:采用单侧咬合创伤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模型,且造模8周后可观察到早期的骨关节炎样病损表现,此模型可作为研究TMJ-OA早期病理机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接创伤对幼年鼠颞颌关节早期影响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实验用1月龄Wistar大白鼠32只,通过下颌角造成颞下颌关节间接创伤,然后在创伤后24h、1周、2周应用光镜方法对其颞下颌关节进行观察。结果:G发比较铫镜下可见创伤后24h髁状突表面纤维软骨松解,碎后后1-2周髁状突、关节有层成纤维细胞增生,纤维软骨层增厚。伤后4周可见盘突粘连。结论:间接创伤可幼年鼠颞下颌关节组织的损伤及引起关节主髁  相似文献   

9.
周青  王宇仁 《上海医学》1997,20(4):206-209
为了解透明质酸钠对关节软骨的作用,本实验将透明质酸钠应用地兔前十字韧带切除和股骨内髁关节软骨面损伤所诱导的实验性骨关节炎的模型中,术后每隔1周关节内注射1%透明质酸钠0.1ml,分别于术后3周、6周处死动物。通过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透明质酸钠对关节软骨和滑膜组织作用,并与0.2%地塞米松和0.9%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结果提示:透明质酸钠能有交地抑制关节软骨的退变和具有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梯度剂量放射线照射兔颞下颌关节,动态观察研究兔髁状突的组织学改变。 方法 取新西兰兔63只,分为未放疗组和放疗组,未放疗组作为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用于收集正常颞下颌关节资料;放疗组兔随机分为A~F 6个剂量组,采用梯度剂量行颞下颌关节区放射,剂量分别为10.8,16.2,21.6,27.0,32.4,37.8 Gy,于放疗后1,3,6月每组各处死3只,完整切取颞下颌关节,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兔髁状突组织学改变。 结果 放疗后髁状突软骨纤维层疏松、玻璃样变性,纤维间的间隙增宽,增殖层细胞变形、排列紊乱,肥大层、增殖层和钙化软骨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层次不明显,细胞数量减少;放疗后关节结构的组织学改变的严重程度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大及放疗后时间的延长而越趋严重,F组的关节结构破坏最为严重,且6月组较1,3月组严重。 结论 放疗在早期导致颞下颌关节在组织学上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且这种改变随着放疗剂量和放疗后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但期间并未出现关节强直的组织学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生长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对创伤性关节软骨创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选用大耳白兔25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5只.在两侧髌股关节股骨侧的关节面中心分别造成直径3.5 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选择右侧为实验组,自术后起,膝关节内注射0.1 U/kg的r-hGF,每周3次,共4周;左侧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同一时间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后4、6、8、12、24周分别取材进行大体、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修复组织填充快,质量好.4周时缺损区充填完全浅部,再生软骨明显深部纤维组织为主.24周时再生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外观相近,肉眼难以区分;光镜下损伤区基本恢复正常软骨组织结构;电镜下可见到大量,形态成熟为主的软骨细胞.而生理盐水对照组6周时缺损区仍有浅表凹陷,并以纤维组织性修复为主.除术后4周外,其余各期两组的组织学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同时显示再生软骨于24周后变薄.3例修复软骨较正常薄,2例修复软骨与正常软骨厚度大致相同均无裂隙形成.结论 rhGF局部关节腔内注射,能促进创伤性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为微创性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制猪耳廓的脱细胞软骨基质(Extracellular Cartilage Matrix ECM)复合自体软骨细胞对兔膝关节软骨5mm的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3组,均制备股骨下端滑车处直径为5mm、深4mm的软骨缺损。实验组(A组):用自制ECM复合自体培养的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实验组(B组):单纯自制ECM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于4、8、12、24周后分别与空白对照组(C组)相比较,通过大体形态学观察、组织学检查、胶原含量的测定,观察EcM修复软骨缺损的能力。结果第12、24周时,A组修复效果最好,修复组织填充于软骨缺损处,与正常组织连接紧密,分界较为平滑;B组修复效果次之;C组最差,各阶段缺损少量的新生软骨,修复组织多为纤维组织。结论自制的ECM与自体软骨细胞复合具有较强的软骨生成能力,可作为异体软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 P C L)多孔块用于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ε- 己内酯作为原料制备 P C L 多孔块。体外分离、培养兔软骨细胞,并将具有生物活性的软骨细胞种植在 P C L 多孔块中形成软骨细胞- P C L复合物。12 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二组,单侧膝关节的髌股关节面造成直径 5 m m 大小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A 组作为空白对照组, B组缺损内充填软骨细胞- P C L 复合物,术后 12 周处死,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方法评价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 A 组的缺损由纤维组织修复; B组缺损由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结论: P C L 多孔块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表面活性和较高强度,软骨细胞可在其表面增殖生长,可用来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骨折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与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A实验组、B对照组、C对照组、D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12膝),所有兔子均造成股骨髁间窝直径4mm全层软骨缺损。A实验组:软骨缺损区造成微骨折并注入1μg bFGF和0.1ml纤维蛋白胶的混合物;B组:软骨缺损区造成微骨折并注入0.1ml纤维蛋白胶;C组:软骨缺损区注入1μg bFGF和0.1ml纤维蛋白胶的混合物;D组:软骨缺损区注入0.1ml纤维蛋白胶;术后8、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每次每组3只(6膝),大体观察膝关节活动度及修复组织与周边组织的结合情况,苏木素一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修复组织的形态。根据Wakitani评分标准测定各组不同时间点标本光镜组织学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8、12周大体观察与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关节软骨缺损的再生修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骨折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都有促进软骨修复的作用,两者结合起来对软骨再生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对兔膝关节退变软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对兔膝关节炎模型中退变软骨的影响。方法:以24只成年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建立Hulth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实验组(12只)于术后第8周开始,每周关节内注射1%透明质酸钠1ml,连续注射5次,对照组(12只)不作任何治疗。注射后6周处死动物,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膝关节表面,取股骨内髁软骨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取内侧胫骨髁软骨作氨基己糖测定。结果:实验组动物软骨细胞退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周强  范广宇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3):259-260,264
目的 :研究采用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复合透明质酸苄基酯凝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第二代软骨细胞与透明质酸苄基酯凝胶复合注入兔关节软骨缺损区作为实验组 ,以软骨细胞悬液组和不作任何处理组作为对照 ,于第 4、8、1 2周取材 ,进行大体、组织学、电镜检查 ,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 :实验组术后 1 2周时 ,缺损区可见新生透明样软骨组织 ,表面光滑 ,与周围软骨界面难以辨认。软骨细胞悬液组和空白对照组组均未见明显修复。结论 :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复合透明质酸苄基酯凝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效果明显 ,将透明质酸苄基酯凝胶作为移植载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Using MR T2-mapping and histopathologic score for articular cartilag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changes in subchondral bone on articular cartilage. Methods Twenty-four male Beagle do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ubchondral bone defect group(n = 12) and a bone cement group(n = 12). Models of subchondral bone defectin the medial tibial plateau and subchondral bone filled with bone cement were constructed. In all dogs, the left knee joint was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sideand the right knee as the sham side. The T2 value for articular cartilage at the medial tibial plateau was measured at postoperative weeks 4, 8, 16, and 24.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specimens were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and evaluated using the Mankin score.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 in Mankin score between the bone defect group and the cement group at postoperative weeks 16 and 24.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2 values between the bone defect group and its sham group(P 0.05) from week 8, and between the cement group and its sham group(P 0.05) from week 16.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2 values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at postoperative week 24(P 0.01). The T2 value for articular cartilag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ankin score(ρ = 0.758, P 0.01). Conclusion Structural changes in subchondral bone can lead to degeneration of the adjacent articular cartilage. Defects in subchondral bone cause more severe degeneration of cartilage than subchondral bone filled with cement. The T2 value for articular cartilage increases with the extent of degeneration. MR T2-mapping images and the T2 value for articular cartilage can indicate earlycartilage d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成年和幼年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成年和幼年新西兰白兔各25只,两年龄组兔分别分为5组(n=5):对照组(未损伤组)、损伤24h、1周、4周、8周组,制备兔膝关节股骨关节面全层软骨缺损自我修复模型。术后于各时间点处死动物,观察软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并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CTGF mRNA及蛋白在成年和幼年兔修复过程中的表达。结果幼年兔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后可形成透明软骨样修复,成年兔仅为纤维组织修复。各组检测均见CTGF mRNA表达,幼年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成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各组软骨细胞均有CTGF蛋白表达,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软骨的中间带及深层带。结论幼年兔关节软骨全层缺损修复优于成年兔,同时伴有CTGF表达的显著增高,提示CTGF可能在促进关节软骨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复合人胎盘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对兔膝关节股骨髁间窝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2周龄新西兰兔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传代,选择生长状态相对较好的第2代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并与人胎盘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复合.取雄性8月龄新西兰兔54只,制作股骨髁间窝全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种子细胞组及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组.后两组分别植入相应成分.于术后12周、24周、36周分别取其膝关节,观察修复效果. 结果 术后12周种子细胞组缺损区可见少量白色半透明组织覆盖,组织结构粗糙,可见多数针尖样结构;复合支架材料组表面相对光滑,亦可见半透明白色组织形成.24周,种子细胞组缺损区可见较多白色组织形成,透明度较前降低,呈半软骨半纤维样组织;复合支架材料组修复明显较种子细胞组快,表面光滑,呈半透明状覆盖于缺损区,与周围组织有较好吻合,但仍未完全修复软骨缺损.36周,种子细胞组可见更多白色组织覆盖,透明度较前更低;复合支架材料组则修复完好,高度基本与周围组织平齐,呈半透明样软骨组织.空白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样修复. 结论 关节软骨自身修复能力有限,只能实现纤维样修复;软骨细胞可部分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但随着修复时间的推移,逐渐去分化而出现纤维样改变;而软骨细胞复合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则可以较好地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关节软骨可基本实现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