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时间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时间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例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远离痛点方向平刺(15°),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之按压力量,每一次试验前后,试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试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订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对肌筋膜疼痛之治疗前后疼痛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完全缓解率增加。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之总有效率均相同,可达100%。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平均减分率仅略为增加。3种针刺时间比较,疼痛缓解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得宜,针刺5min即有很好的疼痛缓解效果;针刺时间延长,疼痛再缓解有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平刺和直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并筛选出改善颈型颈椎病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更高效的针刺方向。方法将10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刺组采用平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直刺组采用直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平刺组优于直刺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优于直刺组。平刺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直刺组的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刺和直刺均可以消除肌筋膜触发点和治疗颈型颈椎病,但平刺肌筋膜触发点优于直刺肌筋膜触发点。  相似文献   

3.
傅俊钦 《中医研究》2011,24(2):60-63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三种粗细针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位确诊为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28号针组、32号针组与36号针组3组,每组各30例。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各组远离痛点方向平刺(与皮肤呈15°角),将针尖通过扳机点,进针深度约为3.5 cm,提插滞针后留针5 min。针刺前后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统一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对比各组疗效、针刺前后疼痛量表积分及平均减分率。结果:28号针组与32号针组疗效均明显优于36号针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8号针组及32号针组针刺前后疼痛量表积分对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二组针刺后与36号针组针刺后疼痛量表积分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8号针组与32号针组之平均减分率均明显优于36号针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痛为腧"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明显,且疗效随着毫针的增粗而增强,在一定程度内二者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独刺后溪穴配合颈肩运动治疗肩胛提肌劳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独刺后溪穴配合颈肩运动治疗肩胛提肌劳损的疗效。方法:40例肩胛提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独刺组和对照组各20例,独刺组针刺肩胛提肌劳损所在侧的后溪穴,并配合颈椎各方向活动和颈肩部龟缩运动,对照组穴位指压肩胛提肌走行部位的阿是穴,VAS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变化及疗效。结果:独刺组5次内治愈率为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P〈0.05);治疗后独刺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独刺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0%及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及90%(P〈0.05)。结论:独刺后溪穴配合颈肩运动能有效缓解肩胛提肌劳损的疼痛,提高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针灸》2008,28(6)
1外伤或筋膜炎疼痛 主症;疼痛、瘀肿、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针灸处方:合谷、太冲、阿是穴(痛点或反应点)、血海、膈俞。操作:合谷、太冲直刺25~30mm,阿是穴(或痛点)根据其具体部位所在灵活掌握针刺深度。头面部直刺8~15mm,胸背部斜刺15~20mm,腰背部直刺25~30mm,四肢部直刺30-40mm为主。指压法则用拇指或食指为主进行按压,其按压力度以病人舒适为度。  相似文献   

6.
张丽丽 《新中医》2022,54(22):126-128
目的:观察扬刺温针灸治疗L3 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 例L3 横突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扬刺温针灸治疗。观察2 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体征评分和麦吉尔(McGill) 疼痛问卷表评分、患侧肌层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2.5%,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McGill 疼痛问卷表评分、临床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cGill 疼痛问卷表评分、临床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2 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患侧肌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侧肌层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侧肌层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扬刺温针灸治疗L3 横突综合征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体征,减轻疼痛以及局部软组织水肿,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敏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腰臀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腰臀肌筋膜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按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热敏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按压疼痛评分及临床复发率等.结果:治疗组患者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按压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治疗后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腰臀肌筋膜炎可有效提高近期疗效,缓解症状,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和单纯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验证深刺夹脊穴与中药熏蒸的协同效应。方法: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组先在腰夹脊穴处向脊柱方向深刺2.0—2.5寸,再取大肠俞、环跳、秩边等穴直刺,然后再用中药熏蒸腰部。单纯针刺组单用针刺。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腰部疼痛及下肢疼痛消失的情况。结果:两组间疼痛消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剌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组镇痛起效时间早于单纯针刺组,2个疗程后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组腰部及下肢疼痛消失情况均好于单纯针刺组。结论:深刺夹脊穴结合中药熏蒸可以大大缓解腰突症患者的腰部及下肢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杨氏"絮刺拔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斜方肌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采用"杨氏"絮刺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积分、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斜方肌肌张力,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积分、VAS评分及斜方肌肌张力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斜方肌肌张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89.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杨氏"絮刺拔罐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和斜方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太阳穴刺络放血联合针刺治疗实证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实证头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放血针刺组各20例。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放血针刺组同时给予常规针刺及太阳穴刺络放血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中医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组退出1例,放血针刺组资料记录不完整1例,2组纳入统计病例均为19例。治疗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血针刺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较针刺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愈率放血针刺组36.8%,针刺组15.8%,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太阳穴刺络放血联合针刺治疗较单纯针刺治疗,能更有效缓解实证头痛,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寰枢椎脱位(AAD)患者与解剖结构正常者的哑门穴直刺和斜刺的安全深度。方法:选取寰枢椎脱位患者177例(AAD组)和排除AAD且解剖结构正常的207例患者(正常组)。所有入组患者体型均为适中型。对其行颈椎MRI平扫,在矢状位像上测量哑门穴直刺和斜刺安全深度。结果:AAD组安全深度:男性直刺(45.33±5.17)mm,斜刺(48.58±4.41)mm,女性直刺(44.17±7.80)mm,斜刺(47.49±7.32)mm;正常组安全深度:男性直刺(47.72±5.06)mm,斜刺(42.69±5.53)mm,女性直刺(44.63±5.85)mm,斜刺(39.88±6.18)mm。AAD组男性和女性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直刺安全深度(P0.01),正常组男性和女性的斜刺安全深度小于直刺安全深度(P0.01);AAD组直刺与斜刺安全深度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直刺和斜刺安全深度男性大于女性(P0.01);男性AAD组直刺安全深度小于正常组直刺安全深度(P0.01);男性AAD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正常组斜刺安全深度(P0.01);女性AAD组直刺安全深度与正常组直刺安全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AAD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正常组斜刺安全深度(P0.01)。结论:寰枢椎脱位状态下的哑门穴针刺安全深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临床上进行针刺时应小于其安全深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平刺滞针弹拨法治疗肩背腰部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178例病例随机分成平刺滞针弹拔法观察组和痛点直刺法对照组,分别治疗肩、背、腰部肌筋膜炎.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治愈率为69.6%,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13.1%,总有效率81.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针刀排刺法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刀排刺法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局部条索状结节或用力按压可引起局部或远处牵涉痛的局部区域用小针刀排刺4~8个点做切割松解,对照组取华佗夹脊、大肠俞、肾俞(双)、殷门、秩边、环跳、阳陵泉及委中(患侧)、阿是穴等穴位用毫针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小针刀排刺法治疗腰肌筋膜综合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疗效。方法:100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用体外冲击波(EWAT)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均降低(P<0.05),MEPS评分、ADL评分、握力及肘关节活动度皆升高(P<0.05),且改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复发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针刺结合EWAT治疗网球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刮痧结合皮肤针叩刺、拔罐治疗与传统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先在病变部位刮痧,然后以皮肤针叩刺,再拔火罐;对照组取阿是穴为主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90%;对照组愈显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刮痧结合皮肤针叩刺拔罐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阿是穴治疗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对多裂肌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阿是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针刺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压力痛阈(PPT)、腰椎功能障碍评估(JOA)、软组织张力检测及多裂肌的横截面积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降低、PPT值升高、软组织位移距离值增加、JOA评分增加、多裂肌横截面积增大(P<0.05),且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阿是穴肌肉结节消失。结论:阿是穴刺激可消除多裂肌痉挛,改善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和腰椎功能,疗效优于常规穴位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土家排针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寒湿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的315例患者,随机分为土家排针法治疗组105例,传统针刺对照组和中成药颈舒颗粒对照组各105例.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功能状态,硬结条索状物大小指数进行分级评分及综合疗效评定.结果:土家排针法治疗组与传统针刺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中成药颈舒颗粒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土家排针法治疗可提高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寒湿型)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理疗,比较两组患者JOA、VAS评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推拿治疗LDH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与耳针直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快速镇痛效应,为本病找寻更佳的耳针刺法.方法:将92例患者按性别、年龄和疼痛程度3个预后因素一一配对,每对受试对象随机分到透刺组和直刺组,透刺组采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直刺组采用耳穴直刺法,均穴取双侧腰椎区,并随症配穴.全部病例通过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简化MPQ),在治疗前、针刺后5 min和30 min分别记录其疼痛积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别.结果:序贯试验结果显示,透刺组在针刺后5 min男性患者的镇痛效应优于直刺组(P<0.05),而女性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刺组在针刺后30 min时的镇痛效应优于直刺组(P<0.0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除轻度患者针刺后5 min疼痛积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透刺组在针刺后5 min和30 min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应均优于直刺组(P<0.05,P<0.01).结论:透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快速镇痛效应优于直刺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对于颈肩肌筋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等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取阿是穴四周,以1 cm为间距,进行三排五列的排布针刺,针刺到筋膜层得气后留针,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方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20 d,治疗频率1次/d,30 min/次。治疗前后2组患者通过VA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的80.0%(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症状体征评价量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2组间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筋排刺法对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