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岳小妹  沈雪  李医 《山东医药》2009,49(45):95-96
自70年代羊水细胞培养成功以来,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已经成为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病的金标准。羊水细胞能否成功培养与孕周有关,通常培养的最佳时间为孕19-21周。有研究认为孕24周以上的羊水细胞虽然比较容易衰老,但仍可能具有一定活力,关键是培养基的培养环境是否适合羊水细胞的生长。细胞培养失败多与培养基的品种和小牛血清的选择不当有关,优质的培养基培养可影响羊水染色体成功制备的全过程。为此,我们通过改变羊水培养基中胎牛血清所占比例与羊膜腔穿刺时间观察不同孕周羊水细胞的培养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分支干菌干燥培养基用于结核杆菌分离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上海地区17所结核病院,所,应用分支杆菌干燥培养基作结核菌分离培养,统计临床标本8247例,与改良罗氏,丙酮酸钠培养基比较,其阳性率相当而生长速度优于两种传统的培养基,结果报告时间为40天左右,可提前2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92号土豆汤琼脂培养基用于直接药敏试验和间接药敏试验的实验技术及其应用结果。92号琼脂培养基用于直接药敏试验,对 INH、SM、RFP、RFD、EMB 耐药的阳性痰标本,均可在3周内报告结果。而常规药敏试验至少需要8周才能报告结果。92号琼脂培养基用于间接药敏试验时,结果准确、稳定、报告结果的时间比使用罗氏培养基提早1周以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人原生殖细胞(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HPGC)培养基培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j)生殖类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用HPGC培养基和改良HPGC培养基,分别对日本血吸虫36d成虫全细胞进行选择性培养,比较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特性和一般形态,对2种培养基培养4~6周的细胞进行超微结构和AKP染色鉴定,对改良HPGC培养基培养细胞用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HPGC培养基培养2周后出现形态和大小较均匀的细胞,6周时多数细胞死亡或崩解;培养4周的细胞超微结构显示异常形态,APK染色呈阳性反应.改良HPGC培养基培养细胞呈半悬浮集落状态,4周内生长较快,形态差异悬殊,随着培养期延长,细胞呈相似的圆形,核和核仁清晰;培养6周后,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核逐渐消失,至第10周左右死亡;培养8周内均可见细胞分裂相.BrdU掺入法检测培养4周细胞可见细胞核酸合成;培养5周的细胞超微结构显示正常形态,具生殖类细胞特征(胞质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囊泡),细胞染色体核型表现血吸虫单倍体和双倍体特征;培养6周的细胞AKP染色呈强阳性反应.结论 用HPGC改良培养基能使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某些类别的细胞增殖,该类细胞具有生殖类细胞的部分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人原生殖细胞(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HPGC)培养基培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生殖类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用HPGC培养基和改良HPGC培养基,分别对日本血吸虫36d成虫全细胞进行选择性培养,比较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特性和一般形态,对2种培养基培养4-6周的细胞进行超微结构和AKP染色鉴定,对改良HPGC培养基培养细胞用Br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HPGC培养基培养2周后出现形态和大小较均匀的细胞,6周时多数细胞死亡或崩解;培养4周的细胞超微结构显示异常形态,APK染色呈阳性反应。改良HPGC培养基培养细胞呈半悬浮集落状态,4周内生长较快,形态差异悬殊,随着培养期延长,细胞呈相似的圆形,核和核仁清晰;培养6周后,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核逐渐消失,至第10周左右死亡;培养8周内均可见细胞分裂相。BrdU掺入法检测培养4周细胞可见细胞核酸合成;培养5周的细胞超微结构显示正常形态,具生殖类细胞特征(胞质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囊泡),细胞染色体核型表现血吸虫单倍体和双倍体特征;培养6周的细胞AKP染色呈强阳性反应。结论用HPGC改良培养基能使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某些类别的细胞增殖,该类细胞具有生殖类细胞的部分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的分支杆菌干燥培养基是一种固体合成琼脂培养基,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检测快速和易于标准化质量控制等特点。试验11株标准菌株均生长良好,用于临床3052例标本培养,阳性率与经典罗氏培养基相当,生长速度快干罗氏。前处理用2%NaOH消化,6周内报告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污染材料中分离布氏菌常规采用选择性胰蛋白(月示)培养基,培养基中常加入多粘菌素B、万古霉素、红霉素等抗菌素,以抑制杂菌生长,提高分离效果。作者在布病监测中发现使用传统的选择性胰蛋白(月示)培养基(以下简称胰(月示)培养基)时,由于布氏菌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一般需培养2~3周,而污染材料中广泛存在变形杆菌等多种杂菌,变形  相似文献   

8.
培养时间对尖孢镰刀菌产毒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实验室培养尖孢镰刀菌产T-2毒素最佳条件。方法实验室用尖孢镰刀菌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8 d后分离、纯化,将第二代尖孢镰刀菌孢子在无菌条件下接种于灭菌后的市售玉米培养基(pH值7.0~7.2),培养温度为15℃,分别培养2周、4周和6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培养物中的T-2毒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实验室培养时间的不同,对T-2毒素的产量有明显影响,3种不同时间的培养物,其T-2毒素含量分别为6周≥4周≥2周。结论尖孢镰刀菌实验室培养时间的不同,对T-2毒素的产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柯氏培养基和EMJH培养基在培养钩端螺旋体菌的差异及在钩体病防治上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2种培养基在15群15型钩体培养菌培养过程形态、数量、自凝现象等差异,并对健康人临床疑似钩体病人和暴发流行钩体病人血清进行 MAT试验抗体检测。结果 EMJH培养基接种钩体后第2 d就大量生长繁殖,而柯氏培养基1周后才达繁殖高峰,钩体MAT试验也显示EMJH培养基培养的钩体菌敏感性较柯氏培养基培养菌高。结论 EMJH培养基可用于快速分离钩体,有利于早期确定钩体病的流行和实验室研究。  相似文献   

10.
心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与心肌细胞(CMs)共同培养和采用含有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两种方法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探讨心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自新生乳鼠的心脏分离CMs,自成年大鼠的骨髓分离MSCs,将MSCs与CMs按1∶4的比例共同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共培养后MSCs表达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及CD31的情况;将分离的CMs反复冻融制成CMs裂解液,将MSCs在含有4倍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中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化学方法检测MSCs表达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及CD31的情况;以仅用普通培养基所培养的MSCs作为对照。结果与CMs共培养的MSCs和CMs裂解液培养的MSCs逐渐伸展变长,形成肌细胞形态,培养1周后经抗cTnT和抗CD31免疫染色均呈阳性;对照组MSCs没有明显形态变化,抗cTnT和抗CD31免疫染色成阴性。结论与CMs共培养和采用含有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两种方法均可在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和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甲基硝基亚硝基胍 (MNNG)对不同培养时间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作用的变化 ,确定培养细胞发生转化进而增殖的最佳诱导时间。 方法 将 2 3~ 2 8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制成细胞悬液 ,接种于小盖玻片上 ,培养于含 2 0 %小牛血清及常量抗生素的RPMI 164 0常规培养基中。将接种培养第 4、5、6、7、8d的细胞分别设为 5个实验组及其相应的对照组。实验组用含终浓度为 3 μg/ml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 48h ,对照组用不含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相同时间 ,嗣后换用常规培养基培养 4周 ,再改用含 5 %小牛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MNNG诱导后每周取各组培养细胞固定、制样 ,每组随机取 3张小盖玻片进行电镜扫描观察 ,连续取样 11周。 结果 经MNNG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表面出现形态各异的结构 ,既有与对照组类似的表面较光滑和有乳突的培养细胞 ,也有表面光滑如玻璃珠状的细胞 ,还有具长纤突、微嵴、皱褶、微绒毛、蜂窝和仙人球状等形态的细胞 ;实验 1组培养至第 5周即出现大量分裂细胞。 结论 MNNG诱导培养第 4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培养至第 5周可发生转化而出现分裂、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后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核仁组织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MNNG诱导后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方法将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接种于小盖玻片上,置于含20%小牛血清附加常量抗生素的RPMI-1640常规培养基中培养;培养第4天,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细胞以含3g/ml 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48h,对照组细胞则用不含MNNG的常规培养基作相同处理。细胞经彻底清洗后继续以常规培养基培养3周,然后换用含5%小牛血清的低血清培养基培养。MNNG处理后第1—9周,每周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采用略作修改的胶银法进行Ag—NORs染色,光镜下观察与拍照,HPIAS-2000图像分析仪测定代表培养细胞内Ag—NORs含量的吸光度(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培养过程中,对照组细胞着色逐渐变浅,MNNG组细胞除在第2周时着色变浅外,其余均逐渐加深,尤其在第6周(MNNG诱导后第5周),细胞核呈深棕色,可见粗大的银染颗粒,核仁呈黑色,并观察到分裂细胞。第7—9周,两组细胞着色均逐渐变浅。定量分析发现,对照组细胞在培养初期Ag—NORs含量最高,随后逐渐降低;MNNG组的Ag—NORs含量在培养第2周时稍有降低,随后逐渐升高;在培养第6周即MNNG诱导后第5周时达到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结论MNNG诱导可显著增强培养细胞的rDNA转录活性,提高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在MNNG诱导后第5周细胞增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3.
糖皮质激素对皮肤癣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真菌培养、动物模型观察糖皮质激素对皮肤癣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室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实验组选用含0.1%去炎松的沙氏培养基,对照组单独应用沙氏培养基,分别接种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观察菌落的大小、形态。动物试验:分别取生长在含0.1%去炎松的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的须癣毛癣菌和普通沙氏培养基上生长的须癣毛癣菌接种在豚鼠上,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动物皮损改变及病理改变。结果发现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使皮损加重,但并不是在感染初期立即加重,而是在1周以后。结论不能单独应用激素治疗真菌感染,但可以在一周之内应用抗真菌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的复方制剂,有效改善炎症后单独应用抗真菌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用牛带绦虫卵感染两头小牛后,分别在第10周及第20周解剖,各收集200个囊尾蚴,立即置RPMI 1640培养基中,加入庆大霉素,在37℃含5%CO_2条件下孵育15小时后,加入消毒的牛胆汁使头节翻出。冲洗囊尾蚴,按上述条件在不含蛋白质的培养基中再孵育一次,之后收集24小时内的产物作为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卷曲霉素(Cm)在罗氏培养基中的稳定性,了解Cm在罗氏培养基中的降解速率;检测Cm降解对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4 ℃和37 ℃ 2种保存条件下,Cm在罗氏培养基中的稳定性;使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罗氏培养基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验证Cm降解对敏感性试验结果的影响。 结果 在4 ℃保存时,罗氏培养基中的Cm含量与时间呈反比,保存10 d时,罗氏培养基中的Cm降解2.04%,保存40 d时,Cm降解21.5%,保存80 d时,Cm降解41.7%,保存到200 d时,检测不到Cm的存在;在37 ℃保存10 d时,罗氏培养基中的Cm降解46.8%;在37 ℃保存30 d时,无法在罗氏培养基中检测到Cm的存在。在4 ℃存储时间为10~160 d的Cm罗氏培养基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DST)时,MIC在0.8~1.0 μg/ml菌株,在4 ℃存储时间为40 d的Cm罗氏培养基上生长6周后出现16个菌落。MIC在1.0~1.5 μg/ml菌株,在4 ℃存储时间为40 d的Cm罗氏培养基上生长6周后出现阳性结果(+)。 结论Cm罗氏培养基在37 ℃保存时不稳定,在4 ℃保存时相对稳定,但存储时间不应超过40 d。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在同一种培养基(改良罗氏培养基)上,用相同的痰前处理方法,将培养时间由四周延长至八周的观察结果。选取门诊及住院病人痰标本1,231份,观察培养情况。四周时阳性结果为387(占31.4%),八周观查又有80份标本呈阳性结果,此80例经菌型鉴别为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八周观查较四周提高阳性率6.5%近年来结核病化疗进展,临床上应用化学制剂药品治疗结核病日趋广泛,使结核杆菌生活力减弱,  相似文献   

17.
MNNG诱导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不同培养时间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作用的变化,确定培养细胞发生转化进而增殖的最佳诱导时间。方法 将23~28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小盖玻片上,培养于含20%小牛血清及常量抗生素的RPMI-1640常规培养基中。将接种培养第4、5、6、7、8d的细胞分别设为5个实验组及其相应的对照组。实验组用含终浓度为3μg/ml 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48h,对照组用不含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相同时间,嗣后换用常规培养基培养4周,再改用含5%小牛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MNNG诱导后每周取各组培养细胞固定、制样,每组随机取3张小盖玻片进行电镜扫描观察,连续取样11周。结果 经MNNG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表面出现形态各异的结构,既有与对照组类似的表面较光滑和有乳突的培养细胞,也有表面光滑如玻璃珠状的细胞,还有具长纤突、微嵴、皱褶、微绒毛、蜂窝和仙人球状等形态的细胞;实验1组培养至第5周即出现大量分裂细胞。结论 MNNG诱导培养第4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培养至第5周可发生转化而出现分裂、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和分析使用绝对浓度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时不同报告时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方法 2010年1-6月笔者收集采用绝对浓度法于37℃含INH的L-J培养基上培养4周时无菌落生长、时间延长至6周后才生长的13株菌株(含药培养基延迟生长菌株).这些菌株来源于11例结核病患者(2例患者的菌株在低浓度和高浓度INH时均有菌落生长);同时收集这11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敏感株作为对照菌株,共计24株菌株.进行比例法药敏试验和PCR菌种鉴定,并利用分枝杆菌散在分布重复单位(Mycobacterium interspersed repetitive unit,MIRU)和结核分枝杆菌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并选择对照菌株和含药培养基延迟生长菌株MRIU分型不同的3株菌株进行人工模拟不同浓度INH时混合的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进行绝对浓度法药敏试验,观察不同报告时间(4周和6周)的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4株菌株经PCR鉴定均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比例法药敏试验中13株含药培养基延迟生长菌株均对INH耐药,11株对照菌株均对INH敏感.3例患者的对照菌株和含药培养基延迟生长菌株Spoligotying分型属于不同型别,分别为北京基因型和T2型、北京基因型和H3型、北京基因型和T2型.人工混合感染的3株菌株比例(临床株:H37Rv)小于1∶128时可能会出现4周无菌落生长而6周有菌落生长的结果.结论 对药物敏感性不同的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混合感染,当耐药菌株的比例较低时,可能造成不同报告时间药敏试验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痰标本结核菌分离培养,一般均采用接种后将培养基直立试管架方法,但也有采用先平放10~15°1周、然后再直立试管架的方法。我科在1979年曾将547份痰标本经2%硫酸处理,接种改良罗氏培养基,分别进行平放与直立的比较。结果:阳性检出率平放为15.8%,直立为17.0%,经统计处理,无显著差异。1986年,全国结核病细菌检验学习班交流时,有认为平放使用棉塞1周后,换胶塞并直立放置、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例组织荚膜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分析组织荚膜胞浆菌的培养特征。方法取外周血液推片,瑞氏染色,进行初步诊断;将0.1 ml血样接种于5%兔血心脑浸液琼脂平板,37℃培养分离病原菌,再将分离出的单菌落涂片染色并做单菌落小培养(25℃湿盒培养),同时转种于沙保弱培养基平板,分别置于37℃和25℃湿盒培养至4周。将25℃沙保弱培养基平板的培养物挑丝状物转种沙保弱培养基平板,置37℃培养7 d,涂片染色观察。结果血涂片瑞氏染色可见单核细胞胞浆内有多个酵母样菌,菌周有未着色的空晕;血标本接种于兔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 h后形成乳白色酵母型菌落,菌周无溶血环,单菌落25℃培养3 d镜检有典型的菌丝;用沙保弱培养基25℃培养4周后出现明显的深入培养基的丝状物,将丝状物转种后置37℃培养,孢子转变成酵母样菌。结论该菌在25℃培养形成丝状型菌落,37℃培养为酵母型菌落,符合组织荚膜胞浆菌一般特征。病例被诊断为组织荚膜胞浆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