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赟 《求医问药》2014,(19):17-18
目的 :探讨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口腔门诊工作的52名医护人员的个人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规定的内容制定了调查问卷,并使用该调查问卷对这52名医护人员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这52名医护人员中,有35名医护人员认为经常接触锐器是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存在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有17名医护人员认为经常接触各种血液和体液是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同时,这52名医护人员都认为,缺乏防护意识是导致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损伤的主要原因。结论 :经常接触锐器和各种血液及体液是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存在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口腔门诊的医护人员只有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在进行医疗操作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定期接种疫苗,才能有效地降低发生职业损伤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口腔外科门诊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天贞  匡桂英 《重庆医学》2007,36(9):888-889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护理人员严格的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本文结合我科实际,对口腔外科门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护对策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王虹 《中国医学创新》2009,6(27):116-118
美国职业安全管理局(OSAA)统计显示,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人员在工作期间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等通过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人数有上升趋势,特别强调锐器伤害是其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3],因职业操作意外导致的自身感染艾滋病的病例[4].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职业危险受到关注.近年来,为降低职业感染的危险,笔者所在医院对医务人员进行了职业安全监控,综合分析危险因素,加强了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减少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及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护士职业危害原因及防护措施。方法:以问卷形式对随机抽取的200名口腔门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②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紫外线、各类消毒液、血液;③钻牙、洁牙过程产生的口腔唾液、血液飞沫;④污染物;⑤利器,如各类涡轮车针、梃子、探针、牙龈刀、洁治器、剪刀、缝合针、刮器、铋兰麻针头及一次性注射针头;⑥新口腔护士缺乏培训;⑦工作忙乱等均可造成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危害。结论:每位口腔门诊护士在工作中应高度重视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口腔护士的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5.
目的:有效避免口腔门诊规培生获得性职业损伤。方法:从危险因素、传播途径、防护措施入手培训,全面提升规培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结果:规培生规培期间职业安全意识及自我防护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保证了临床诊疗安全。结论:标准防护可以有效地避免口腔门诊规培人员获得性职业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门诊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与防护管理措施。方法:针对目前我院口腔门诊已经存在或者潜在的职业暴露种类,制定并严格执行预防管理措施。结果:口腔门诊护士的身心都达到健康水平。结论:加强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护管理措施,对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暴露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确保了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7.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玉银 《柳州医学》2002,15(3):172-17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实习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 临床观察分析总结出造成实习护士潜在职业危险的因素,加强培训和管理,减少实习护士长期在高度污染而高度紧张的环境中所承受的职业伤害.结果 增强了实习护士潜在职业危害的防范意识,避免或减少了职业危害,构建了和谐的师、生、患关系.结论 减少或消除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防护是保障医疗安全及实习护士健康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周建琼 《西部医学》2009,21(7):1228-1229
急诊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的第一线,由于急诊科本身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本文对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遇到的常见职业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结果: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该院急诊科护士未发生重大职业危害事件。结论: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客观存在,但是只要防护措施得当,就能避免职业危害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1.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职业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职业防护措施。方法分析护理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中存在的职业损伤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职业防范措施。结果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因素导致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影响其身心健康,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能力,不仅需要护理人员自身努力,也需要医院及整个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有效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  相似文献   

12.
张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2):1466-1466
<正> 口腔门诊就诊的患者来自社会各阶层,病人多,流量大。护患接触密切,病毒感染、传播的机会也较大。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口腔医护工作者属于HBV、HCV等病毒的高危感染人群。本文就口腔门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护对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朴惠顺  陈华伦  韩善姬 《吉林医学》2007,28(14):1622-1623
手术室护士是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着特殊专业的群体,每天都处于多种有害因子之中,因此,应如何重视手术室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张则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63-64
急诊科处于抢救生命的第一线,接诊患者多,病情复杂多变,由于工作性质及环境因素,急诊科护士面临众多职业危害因素,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降低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
手术室是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和发生锐器伤的高发科室,是易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手术室气体交换差,空气中弥散着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物质,如器械消毒液、器械酶洗液、使用电刀产生的蛋白焦糊气味以及麻醉机产生废气等.C型臂的X射线也悄然袭击着人体的健康.手术室工作人员在这种高危环境中工作,加之工作性质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容易使工作人员身心受到伤害.为此手术室护士应掌握职业危险因素的相关知识与防范措施,培养职业安全意识,加强自身防护,将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6.
手术室护士长期工作在生物感染、意外伤害、噪音、废气等有身心危害的环境中,其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将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江静尧 《中外医疗》2010,29(19):12-13,15
目的了解住院部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对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常见住院传染病病例及住院时间的统计和其它危险因素的分析,以采取相应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结果乙肝和菌痢的住院人数和住院时间减少,肺结核的住院人数及住院时间呈上升趋势,2007年以来艾滋病、手足口病等已有住院患者。临床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时候多,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薄弱,护理工作繁忙、琐碎,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结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在医技人员中比例大,危险性高,护士在工作中如能通过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操作中严格按医疗护理程序进行,作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就完全能够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对自身的伤害。我院管理者近年来给予医护人员很多人性化的关怀,重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增加护士人力资源,投入使用具有防止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医疗器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临床医护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因此,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很多职业危险.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危险主要有各种意外伤害、心身危害、针刺伤等.通过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加强工作责任心,改进服务态度,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从不同角度减轻工作压力,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心理素质等防护措施,可减少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危险.  相似文献   

19.
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护士职业损伤因素的分析,针对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较多,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并指出当今医疗环境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职业防护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降低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的伤害,总结了急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提出了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