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德志 《中医药导报》2019,25(2):117-118
结合《医学入门》《针灸甲乙经》《医宗金鉴》《针灸大成》中经典原文,分析水分穴、阴陵泉穴、足临泣穴、水沟穴、前顶穴、偏历穴以及通肾穴、通胃穴、通背穴等董氏奇穴的功效,总结针灸利尿祛湿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神经性耳聋:主穴:取百会、内关、外关、听宫、翳风。肝胆火盛型配:行间、阳陵泉;痰火郁结型配:丰隆、内庭;风热上扰型配:偏历、合谷;肾精亏虚型配:肾俞、太溪;清气不升型配:脾俞、太白、足三里。以上诸穴依据“虚财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行补泻手...  相似文献   

3.
用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了《针灸大成》的主要针灸处方,共用经穴228个计3069次。较高频次的有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36个“核心穴位”;较低频次的有侠白、孔最、偏历等204穴。对各经脉及各类特定穴的使用情况,也作了比较分析。疾病分类统计结果还显示,随着系统疾病的不同,处方用穴的规律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内容是否归属针灸处方”这一问题 ,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针灸处方 ,也有人认为[1 ] 《甲乙经》中腧穴治疗内容除了少量是针灸处方 ,主要归属于腧穴主治。我在仔细研究《甲乙经》后 ,认为将其归入腧穴主治的范畴似有不妥 ,而倾向于将其归属针灸处方 ,并将理由叙述如下 ,请同道指正。  第一 ,从体例来看。行文体例是作者写作意图表达的形式 ,《甲乙经》中对某病症针刺治疗的记述方式是“病症 ,某某穴主之” ,而现代常以“某穴主某某病”这种形式记述腧穴主治的内容 ,由于同样都是“某穴主……” ,因此《甲乙…  相似文献   

5.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灸甲乙经》(下面简称《甲乙经》)中多为单穴处方,文中从腧穴的发现形式、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实用性分析了单穴处方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其理论根源是《内经》中已有记载的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6.
古今医家,对十二经穴是起自云门,或起自中府,素有不同之见。《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及现代多数针灸文献,认为“穴起中府,抵期门而终。”《标幽赋》、《蠡海集》、《针灸问对》、《经穴篡要》及《针灸经穴图考》等,则提出“穴起云门,抵期门而最后”。究竟何说为是,不仅关系到经穴次序的排列,而且关系到经脉的循行走势和经穴的临床运用,故有澄清的必要。笔者不顾水平有限,作了一些考究,得出了“穴起云门”为是,“穴起中府”则非的见解,兹将个人管见陈述于后,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7.
小腹骨度正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骨度篇》曰:“天枢(平脐)以下至横骨(耻骨联合)长六寸半。”《甲乙经》《千金》《补台》《铜人》《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类经图翼》《针灸集成》《医宗金鉴》等古籍及现代文献《俞穴学概论》《针灸十四经穴位置考定》《针灸经穴模型》等皆宗此说。《针灸大成》《循经考穴编》《俞穴折  相似文献   

8.
少府位于手掌4、5掌骨间,屈指时当小指所指处,是手少阴心经的荣穴。《甲乙经》没有记载其主治症,盖出于遗漏。《甲乙经》的孔穴资料来自古代的《明堂孔穴》,《明堂》原书在隋唐时期还有流传,我们从《千金》、《外台》等引文可见其大略。《千金方》的“孔穴主对法”中载有少府主治症数条:(1)咽喉病──少府、蠡沟:主嗌中有气如息肉状。(2)大小便病──少府、三里:主小便不利、癃。(3)惊恐──少府:主数噫、恐悸,气不足。(4)病病──少府:主阴痛,实时挺长,寒热,明暴痛,遗尿。偏虚则暴痒,气逆,卒疝,小便不利。从以上…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各家对经外奇穴见解各异,有的针灸文献认为“奇穴”就是“经外奇穴”的简称:有的认为不在十四经脉循行部位的穴位称“经外奇穴”:有的认为《内经》未载之穴称“奇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未载之穴称“别穴”,而习惯上将《内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未载之穴均认为“经外奇穴”。此皆为不明“经外奇穴”由来之故。  相似文献   

10.
复绘王焘“十二身流注五脏六腑明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王焘集唐和唐前医学之大成,继承甄权、孙思邈三人彩色针灸经穴图,以《甲乙经》明堂为准,创绘出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的十二人身彩色针灸经穴挂图,其图人身长7尺5寸;孔穴总数665个,较《甲乙经》多8个双穴;孔穴以朱、墨标点别灸法之禁宜而不述针刺法,是十二人图提倡灸疗的学术思想精髓;经脉取穴以经而论,发展了唐以前、甚至《铜人》明堂人体头面、躯干以行而论之常规。王焘“十二人明堂”对针灸学的发展,堪为后世效法。  相似文献   

11.
奇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奇穴的源流、奇穴与经络、奇穴与奇输、奇穴中的组合穴、针灸区域疗法与奇穴等五个方面对奇穴进行了探讨,认为最早将奇穴归纳成类者为《针灸资生经》;奇穴与经络系统有密切联系;《内经》中的奇输并非奇穴的本来名称;组合穴不应归属于奇穴之中;区域疗法之腧穴与传统奇穴差别很大,应另外归类。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阳萎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有“阴疝、痿……刺气街主之”;“丈夫……阴痿……涌泉主之”;“脊内廉痛、溺难、阴痿不用……阴谷主之”等.目前,本病的治法比较丰富,有专用针者,有专用灸者,亦有针灸并用者,还有针药并用及穴位注射者,对于临床取穴有研究常规用穴者,有研究专用穴者,亦有二者相互配合者.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信息     
针灸《经穴部位》国家标准颁布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针灸经络学说如今有了一个统一的“针灸《经穴部位》国家标准”。这一标准将于199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于8月3日在京联合发布了这一标准。据介绍,“针灸《经穴部位》国家标准“对14经穴及部分经外奇穴进行了全面准确的定位,代表  相似文献   

14.
清泠渊穴在上臂伸侧,属手少阳三焦经。此穴早见于《甲乙经》,即出自古代《明堂孔穴》。青灵穴则在上臂屈侧,属手少阴心经。此穴不见于《甲乙》、《千金》、《外台》等早期文献,初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卷100中;其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才把它列入手少阴心经穴,从而手少  相似文献   

15.
张胜春  赵京生 《中医杂志》2002,43(2):148-149
比较、分析了《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简称《明堂》)、《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等不同时期针灸医书中“头痛”病症的治疗用穴特点及指导用穴的思路。《阴阳》中头痛主要是足太阳经、足少阳经的主治病症,直接体现了经脉循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内经》中多用经脉穴,有了一定的针灸处方形式,其用穴依据主要是阴阳、经络、脏腑、根结标本理论。比较而言,《明堂》中的腧穴理论、奇经八脉理论比较完善,但其用穴的思路没有突破《内经》的理论范围《内经》奠定了针灸临床选穴的理论基础。经络理论则始终是指导针灸临床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正> 在针灸医籍中,有一部分腧穴的定位,书与书之间记述不一致,有的甚至出入很大。笔者就厉兑穴的一些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厉兑穴的定位大概有三种说法。其一,《灵枢·本输》曰:“历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甲乙经》详述“去爪甲角如韭叶”。历代如《资生经》、《铜人俞穴针灸图经》、《针灸发挥》、《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医宗金鉴》等均如上所述;其二,“厉兑,次趾外侧,去爪甲角一分许”。这种说法大概源于承、王等氏创立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如王野枫编订的《针灸十四经穴位考订》、承淡安著《中国针灸学》、池澄清编《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等。另外还有上海中医学院、  相似文献   

17.
廉泉穴小考     
<正> 廉泉穴有任脉廉泉与足少阴廉泉、单穴和双穴之分。现代文献除《针灸经穴图考》外,所述皆为任脉廉泉,而无足少阴廉泉,且对任脉廉泉定位见解不一。笔者特作考证如下。一、任脉廉泉穴的位置问题:该穴定位有两说:一是在舌骨上缘凹陷中,见于《针灸学讲义》、《简明中医辞典》、《针灸穴位解剖图谱》等;一是在舌骨下缘凹陷中,见于《针灸学简编》、《针灸穴位挂图》、《针灸经穴挂图》等。查其所宗文献,皆从《甲乙经》: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其原因是对古籍破译不一,需辨明“舌本”所指及其与“舌骨”的关系。《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结于  相似文献   

18.
“不容”穴名辨误甘肃省国营饮马场医院冯怀英不容,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b属足阳明胃经经穴。清焦会元《会元针灸学》云:“不容,在嗝微下,澄日之气满,不容浊气蒸蒸五脏也、”《医经理解》谓:“喻水谷至此已满,不能再容纳。”随文附义亦通、然笔者研考诸经穴,以...  相似文献   

19.
八脉交会穴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氏得于他人之手,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因窦氏对保存和推广八穴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又称为“窦氏八穴”、“窦氏八法”。八脉交会穴是指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窦氏在《标幽赋》中提到,“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法”就是指八穴,而“主客”是指其配伍应用。明代医家徐凤在《针灸大全》最早将其定名为“八脉交会穴”,并在“主穴”的基础上增添了“应穴”,  相似文献   

20.
“透穴针法”或称“透针刺法”、“一针二穴法”,早在我国元明时期的针灸著作中,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方六集》、《针灸大成》和《循经考穴编》等都有记载。如《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二穴世间稀”,即是指用透穴方法进行针刺。故后世凡言透穴针法,往往称“玉龙透针法”。惟据上述诸书都引用金元时期窦默《针经指南》的内容来分析,故透穴针法的使用,应以窦氏为先。明代杨继洲将《玉龙歌》编入《针灸大成》,并从原歌中的二则透穴针法,增补至十二则。《针灸聚英》一书中的《肘后歌》也有“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的记载。《循经考穴编》在各经穴名称下,注明用透针的方法就有三十余则之多。总之,从以上这些历代的文献资料来推断,透穴针法早在元明时期已较广泛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