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葛国军  朱晓峰  何强 《浙江医学》2023,24(24):2679-2683
动静脉内瘘狭窄是透析患者主要的血管通路并发症之一,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是当前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PTA通过球囊扩张来恢复狭窄血管通路,球囊类型、直径、长度、材料和充气压力等因素均影响其扩张效果。本文介绍常见5种球囊的结构特点及在PTA治疗中的应用,比较不同类型球囊在动静脉内瘘狭窄治疗中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球囊类型及治疗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并提高透析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患者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及取栓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室收治52例尿毒症患者,18例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4例因静脉血栓形成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术中使用Fogarty导管,在球囊充盈状态下牵拉出血管,达到扩张细小血管或取栓目的,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52例患者中通过使用Fogarty球囊导管,手术成功,无并发症,术后内瘘使用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随访12个月,其中6例行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患者再次出现血栓形成。结论 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自体血管条件欠佳患者中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中行取栓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胡波  孟宇  尹良红 《广东医学》2008,29(7):1162-1163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取栓导管扩张下血液净化用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15例诊断明确的尿毒症患者因需要长期透析以及血管条件差而行动脉取栓导管辅助下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手术选择患者的非主力手,分别游离头静脉和桡动脉,结扎头静脉和桡动脉的远端向头静脉和桡动脉的近端分别插入动脉取栓导管并用2ml注射器向导管内注入适量肝素生理盐水,充起球囊,根据需要持续均匀的扩张头静脉和桡动脉的狭窄段,再以6-0的血管逢线端侧吻合血管。结果 术后即时、1h、2h、3h、术后连续7d均能听到血管杂音以及扪及到血管震颤平均随访8个月手术的成功率100%。已有12例患者内瘘成熟并已使用,内瘘的血流量大于200ml/min,完全能满足各种血液净化治疗。结论 动脉取栓导管辅助下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高,可以纠正血管条件差伴有部分狭窄的患者,内瘘成熟快,血流量大,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留置单针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经皮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围术期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经皮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予以双针穿刺,观察组32例予以留置单针穿刺,比较两组球囊扩张术后皮下血肿,再次狭窄时间以及内瘘失功发生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一年内内瘘再狭窄发生率观察组为18.75%,低于对照组的28.13%,内瘘失功观察组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围术期使用留置单针穿刺法更有利于保护内瘘,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4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组(DCB组)20例和普通球囊组(CB组)22例。DCB组病人采用紫杉醇释放高压分流球囊扩张成形术,CB组病人采用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前后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并比较术后1、6、12个月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和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2组病人术前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狭窄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1),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2组病人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DCB组初级通畅率高于CB组(P < 0.05)。2组病人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病变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可作为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CT成像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价值指导建立动静脉内瘘和术后监测尿毒症患者前臂动静脉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尿毒症患者造瘘术前及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选择适宜吻合血管及对人工动静脉瘘功能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内瘘血管的狭窄部位情况。结果造瘘术前动脉平均内径1.8~2.9(2.2±0.8)mm,静脉平均内径2.2~3.9(1.0±0.4)mm。5例患者出现内瘘血栓,狭窄和瘤样扩张,53例患者人工动静脉瘘血流动力学稳定,2月左右成熟,术后内瘘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逐渐增加,适用于穿刺进行血液透析。对3例超声难以定位内瘘障碍部位的患者进行CT成像,可精确发现狭窄部位,详细描述中心静脉情况,如锁骨下静脉,头臂干,上腔静脉是否有狭窄或血栓形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血管成像对人工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术前造瘘血管的选择和术后血管通路监测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傅丽华  吴亿 《重庆医学》2022,51(3):442-444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31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并且在术前、术后对其狭窄处内径、峰值流速及肱动脉血流量进行测量;术后行超声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特殊的进行血管造影(CTA)检查...  相似文献   

9.
动静脉内瘘的术式选择与血管保护(8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的术式选择与血管保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5年10月对84例患者分别选择鼻烟窝内瘘术(18例),腕部、前臂头静脉及桡动脉内瘘术(66例)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一期成功,术后内瘘通畅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1~12个月,使用仍良好。7例术前因静脉、动脉穿刺损伤造成了手术困难、血管资源的浪费。结论:鼻烟窝内瘘为首选术式,对于需透析的患者实施整体规划治疗,保护血管有利于血管通路及时、顺利地建立和合理地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血管CT成像技术(CTA)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6年10月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55例,均行血液透析治疗并建立自身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前、术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静脉血管的走行、管腔通畅、血流充盈等情况,行CTA检查与图像重建观察内瘘血管流入动脉、流出静脉、吻合口及狭窄程度等。结果 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与CTA检查,其中1 2例CTA表现正常,其余43例均有不同程度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包括12例单纯流出静脉狭窄、10例吻合口近端静脉狭窄、7例单纯流入动脉狭窄、7例吻合口狭窄、6例流入动脉+吻合口+流出静脉狭窄及1例窃血。术后1周、4周动静脉平均内径均明显依次增加,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亦依次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患者术后超声及CTA检查共发现6例(10.91%)并发症,其中3例内瘘吻合口血栓,2例动静脉内瘘狭窄,2例动静脉内瘘狭窄伴栓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前造瘘血管的选择、术后血管通路监测、动静脉内瘘成熟程度评估及并发症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明  赵国胜  韩斌  徐铭军 《北京医学》2014,(11):933-935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与体表标志定位在颈内静脉穿刺术患者确定具体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上的区别,并探讨患者的最佳头位。方法选择患者100例,取头部正中位、左偏30°和左偏最大角度,分别测量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的宽度(动静脉重叠率)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的距离(动静脉中点距离)。同时分别依据体表标志和超声定位确定颈内静脉穿刺的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确定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针方向之间的角度。结果不同头位时颈内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头部正中位与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动静脉重叠率增加(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减小(P<0.05)。头部左偏最大角度与头部正中位及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1),动静脉重叠率明显增加(P<0.01),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1)。超声定位法与体表标志定位法相比,两者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为(9.7±5.8)mm,两者穿刺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5.9±10.7)°。结论解剖标志定位法与超声定位法在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别。在无超声定位引导条件下,如果多次穿刺未成功应该考虑将穿刺点外移1 cm左右甚至更多,且穿刺方向指向锁骨上切迹。其次,随着头位左偏角度的逐渐增大,误穿动脉的风险逐渐增高,应该尽量减少左偏角度完成操作。  相似文献   

12.
高芸  曹维军  崔玲  李博 《当代医学》2011,17(14):88-90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及经尺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全部病例均经皮穿刺桡动脉,桡动脉失败者穿刺尺动脉,置入6F动脉鞘行冠脉介入治疗。结果 28例经桡动脉及7例经尺动脉穿刺均获成功;穿刺局部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尺动脉或桡动脉途径的护理基本遵循以下原则:术前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术中严密观察桡、尺动脉近端手指和掌部有无疼痛、肿胀及温度颜色的变化;术后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血肿及指端循环情况,使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3.
刘庆春  翟健坤  杨帆  肖建民 《中外医疗》2012,31(32):165-16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监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首先对术后存在皮下淤血、软组织肿胀的350例患者进行彩超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并发症、并发症的种类及性质,如果确定为假性动脉瘤即用彩超引导压迫治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共有150例患者发生皮下血肿,30例发生假性动脉瘤,5例发生动静脉瘘,5例发生静脉血栓,2例股动脉出现管腔节段性狭窄(由于周围血肿较大压迫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动脉穿刺的各种并发症能够作出准确诊断,并可指导压迫治疗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动脉专用穿刺针和Y型静脉留置针用于桡动脉穿刺的比较,探讨两者的优缺点.方法 50例全身麻醉患者随机选用美国BD公司的动脉穿刺针,对侧选用威海洁瑞一次性使用Y型静脉留置针行双侧桡动脉穿刺.比较两者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血液污染率、动脉压升降实验、升降时间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两者在穿刺时间、动脉压升降实验、升降时间及动脉血气分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型静脉留置针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高(P<0.05),血液污染低(P<0.01).结论 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行动脉穿刺置管,可以获得和常规使用的专用穿刺针相同的效果,且价廉、首次穿刺成功率高、污染少、判断直观,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本科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患者共39例,其中男性27例(69.2%),女性12例(30.8%),年龄(40.6 ±13.3)岁,不包括假性动脉瘤和吻合口处瘤样扩张病例.采用超声多普勒评估血管(肱动脉血流量,桡动脉管径,吻合口管径,瘘静脉管径,瘤样扩张最大直径).采用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该组病例,观察手术前后瘤样扩张血管直径及肱动脉血流量变化,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随访术后并发症.结果 39例患者均为上肢动静脉内瘘,包括鼻咽窝内瘘12例(桡动脉-头静脉),腕部/前臂内瘘25例(桡动脉-头静脉),肘部内瘘2例(肱动脉一头静脉).其中只有1个瘤体的15例,2个瘤体的19例,3个瘤体的4例,4个瘤体的l例.内瘘建立的时间为(41.05±14.45)个月.瘤壁部分切除术成功率为100%,随访时间为(27.73 ±8.59)个月.瘤样扩张段的直径缩小为(10.39±1.83)mm,较术前[(43.79 ±4.74) mm]下降约7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8,P<0.01).术后肱动脉血流量为(770.59±130.10) mL/min,较术前肱动脉血流量[(1 647.39±250.33) mL/min]下降约53.22%(t=19.41,P<0.01).术后随访(27.73±8.59)个月,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严重脑出血,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7例患者发现瘘静脉狭窄,在超声引导下行球囊扩张术后可继续使用.结论 瘤壁部分切除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可保留内瘘的功能和穿刺的长度,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行脊椎肿瘤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CT引导下选择最佳穿刺点、穿刺角度及深度并随时调整,以确保整个穿刺过程在病变的椎弓根内及椎体内完成。结果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穿刺并发症。11例所取组织量可满足病理检查要求。1例取材量不足而未能得出满意诊断结果。结论CT引导下经椎弓根行脊椎肿瘤穿刺活检取材准确,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卢剑波  孙晓川  朱继  张晓冬 《吉林医学》2011,32(22):4549-4551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对收治的91例脑血管造影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1例造影显示:动脉瘤73例(包括单发58例,多发15例,合并烟雾病4例,合并颅内血管母细胞瘤1个,合并颅内脑膜瘤1个,合并脑血管畸形1例,共检查出动脉瘤90个),动静脉畸形10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烟雾病6例(包括单发1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及阴性结果4例,阳性检出率95.7%。其中4例右侧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左侧重新穿刺后成功,3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术中出现大脑中动脉远端栓塞,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7 cm×15 cm,无一例远端血管异常。结论:DSA是一项有较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患等多方面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ous CardiacIntervention,PC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02年12月至2004年11月确诊AMI 96例行急诊冠脉造影和PCI(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51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6例、急性下后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9例).Allen's试验阴性者入选.冠脉造影和PCI及支架后均立即拔除动脉鞘管.观察经桡动脉途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患者出院随访1月,评估术侧桡动脉波动情况.结果:入选患者年龄为(59.3±15.2)岁,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96/96例),冠脉造影和PCI成功率均为100%;冠造显示单支血管病变39例,双支血管病变36例,多支血管病变21例.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为57例,梗死相关血管狭窄90%~99%为39例.所有患者均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皮下淤斑面积大于5cm×5cm的发生率6%,假性动脉瘤、全身大出血、桡动脉栓塞、手静脉栓塞、手神经损伤、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均为0,穿刺部位皮肤发生荨麻疹20例(20%),一过性眼睛辨色能力下降1例(1%),与穿刺相关的死亡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是安全和可行的,且有显著优点,可在临床应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动脉硬化在心血管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超声诊断分析。方法选择25例行股动脉穿刺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观察穿刺点血管壁情况。结果在使用相同型号的动脉鞘管及凝血指标正常25例假性动脉瘤形成患者中,21例在穿刺点血管壁可见不同程度的硬化表现或高回声硬化斑块形成。结论股动脉穿刺点的血管硬化或斑块形成易形成假性动脉瘤,超声在术前可以明确诊断,对于已经发生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患者,超声检查提供的信息对指导治疗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Onyx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全麻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到达病变部位后,用Onyx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12例。结果12倒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共行20次栓塞治疗,畸形血管团栓塞达80%以上者6例,其中3例完全栓塞,栓塞50%-80%者4例,栓塞50%以下者2例。发生颅内出血并发症1例,脑缺血I例。经过相应处理后好转。结论Onyx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较为理想的栓塞材料,血管内栓塞是脑动静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