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以食为天,这谁都知道!人为了活命,必须进食,吃,还享受美味,乐在其中。一般来说,饿了就吃,本能使然,知饥不欲食这是何故?  相似文献   

2.
崔瑛 《江西中医药》2008,39(4):12-13
食郁证属于中医郁病范畴,为气、血、痰、火、食、湿六郁证之一。最先提出六郁之名的是元代医家朱丹溪,他在《丹溪心法》中首创六郁之名,并且创制了越鞠丸、六郁汤等有效方剂。而郁证作为病名最早是在明代虞抟所著《医学正传》中出现。关于郁的论述就更早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文字,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  相似文献   

3.
“不欲食”或“不能食”是指临床患者食欲下降或完全不思饮食的一种病症,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关于本症的描述较多,并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上辨治此类病症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现就《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本症的条文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可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提供辨证之思路.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中关于消谷善饥、饥不能食与饥不欲食的论述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三者的病机进行分类;消谷善饥的病机为胃火炽盛、瘀血内停、瘀热互结;饥不能食的病机为胃虚气逆、胃热腑实、胸中郁热、痰饮阻胃;饥不欲食的病机为上热下寒。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医家郑寿全在《医法圆通》中论述了"胃病不食"的诊疗经验。将"胃病不食"的病机分为外邪附逆、生冷停滞、七情损伤、阳虚和阴虚,强调辨证施治,不可"内外莫分、阴阳莫辨",处方用药注重"变化圆通、存乎其人",重塑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宗耀华  吴峥嵘 《新中医》2019,51(10):52-53
<正>《伤寒杂病论》所载吴茱萸汤,用于治疗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及呕吐下利杂病等,因此,有医家认为本方是阳明病方,也有人认为是厥阴病方,还有不少人认为是少阴病方,因方中有人参、大枣,被不少医家认为本方所治病证为虚寒证。笔者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分析,认为本方为祛邪及扶正之方,所治之证为虚实夹杂证,病位涉及厥阴、阳明、少阴,虽以吴茱萸药名为方名,但随所治病症的不同,其  相似文献   

7.
精神疾病热痰证辨析丁德正河南省社旗县朱集卫生院精神科(社旗473311)热痰证在精神疾病临床较为多见,尤其是具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及阳性思维形式障碍的阳性症状者。《叶选医衡·痰论》谓其形成“有因热而生痰者,热则熏蒸津液而成痰;亦有因痰而生热者,痰则阻...  相似文献   

8.
<正>饥而不欲食是指感觉饥饿又不想进食的症状,后世多从胃阴不足论治。薜生白提出此症与湿热有关,他在《湿热病篇》说:“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  相似文献   

9.
“中虚求食”是指临床辨证为中气虚弱或中气下陷证型患者表现的多食善饥症状。这一症状与一般此类证型出现的食少纳呆迥然有异。临证切不可为多食善饥所惑而致辨证失误 ,必须抓住中气虚弱的主要病机 ,把“求食”作为变证 ,知常达变方能坐镇从容。1 典型病例杜某 ,女 ,36岁 ,干部。 2 0 0 0年 10月诊。患者诉两年来多食善饥 ,但逐渐消瘦。近半年内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头晕目眩、不耐劳作 ,易感冒 ;恶寒肢冷 ,脘腹坠胀 ,嗳气得舒 ;大便干结 ,数日一行 ;月经量多 ,经期延长 ,白带清稀、较多。曾在饥饿时工作而晕厥两次 ,经休息或进食后好转。…  相似文献   

10.
<正>答:《内经》所谓:“胃中有热消谷善饥”。若胃热消耗阴液,阴液耗损,水亏火旺,阴阳失调。失于腐熟水谷,传导糟粕之权,故饥而不欲食,渴思冷饮,口臭心烦,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苔黄燥。胃燥津伤,胃气失于和降,故胃脘隐痛。因此胃脘隐痛灼热饥不欲食的病源机枢,乃胃热亢盛,阴液耗伤,气失和降所至。故治疗大法要清热养阴,和降胃气。胃热清则灼热除,胃气和则隐痛消,阴液复则水火相济,自能运化腐熟水谷,故饥而欲食。在具体治疗中,还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如清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从很古老的时候起,麦就被人们用于烹调饮食了。三千年前,曾担任过商代宰相的伊尹,据说原先是商场王的厨师,他常在烹任食物时,加进姜、桂之类芳香植物,以增其美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对姜有着特别的爱好,几乎每餐都要吃一点美。(论语·乡党)篇内,就有孔夫子"不撤美食,不多食"的记载。其实,姜并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它还是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姜的繁体字为"盔",据(说文解字)记载:变作获,称它是"御湿菜也"。王安石的(字说)认为:姜能疆御百邪,故谓之盛。从这个意义看,美的得名,似乎主要还是…  相似文献   

12.
王付 《陕西中医》1993,14(2):90-91
<正> 《伤寒论》论不大便证,其部位虽不离乎大肠,且其机则不尽乎大肠。审机立法,治病求本、则知其治法未必尽守通大肠,畅腑气,而有解太阳,调少阳,运太阴、燮少阴、疏厥阴等不同方法疗之者,果能确得其本,未有不大便证不除矣。  相似文献   

13.
羊不食草根加梅花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味羊不食草根内服加梅花针叩刺病变局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84例。结果 :达到临床缓解 1 1例 ( 1 8% ) ;显效 40例 ( 4 7% ) ;好转 2 4例 ( 2 8% ) ;无效 4例 ( 4 % ) ;总有效率89%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清代温补大家郑寿全在《医法圆通》中论述了“胃病不食”的诊疗经验,对原著所论外邪犯胃、饮食生冷、七情过度、阳虚、阴虚等5种导致“不食”的类型,从病机、治则及方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所论真阳虚极不食,为现代中医所忽视,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邢广鹏  赵强 《河南中医》2012,32(3):318-319
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在形成时往往已经兼具宗气亏虚、气滞血瘀、痰浊内停、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候,在病症发展过程中,某一证型症状尤为突出,故辨证求因尤为重要.以温补宗气,活血通脉、利水祛痰、阴阳双补其一为大法,兼佐其余三法,治疗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6.
上热下寒证是指热邪在上、寒邪在下,致使阴阳不交、升降失常的证候。其本质是人体阴阳之气不相交会融合,阴阳失衡,导致寒热集于一身分居上下,属复杂矛盾证候。本篇文章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辨析阐明上热下寒证候临床诊治。中土受邪、枢轴不运者,治以健脾和胃、升降气机、清上温下,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可辨证用之;厥阴为病、风夹寒热者,治以敛肝息风、和肝安胃、清上温下,乌梅丸恰为合拍;枢机不利、胆热脾寒者,治以和解枢机、清胆温脾、畅达三焦,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之方证相应;下焦阳虚、气化无权者,治以温补脾肾、温阳化气、润燥生津,可予栝蒌瞿麦丸;正虚邪陷、肺热脾寒者,治以发越郁阳、清肺温脾、虚实并治,麻黄升麻汤治之。研究《伤寒杂病论》上热下寒方证的证治规律,灵活掌握其辨证及方药配伍,目的是为临床治疗复杂矛盾证候提供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瘀热相搏"理论,从病因病机、方义、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报道等方面进行文献分析,探讨桂枝茯苓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肾阳不足、虚火上升而表现为上热下寒的火不归原证,古人每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之类以“阴中求阳”、“引火归原”。笔者借鉴于斯,以涌泉穴外敷附(子)、桂(枝)以温阳益火为主、内服滋阴补肾汤药为辅,广泛用于顽固难愈之头痛、眩晕、咳血、咽痛等病机属火不归源者,疗效满意,无毒副作用,现将61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英 《北京中医药》2005,24(5):284-285
痄腮,西医称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认为,"痄腮"属温毒范畴,其病因系外感风温时毒之邪,自口鼻而入,或感受风寒,郁久化热,内有积热蕴结,蕴热风邪互结,壅阻少阳、阳明经络,经脉失通,气血郁滞,凝结局部,发为腮部漫肿疼痛.若瘟毒炽盛,化火内陷心肝,可见神昏惊厥;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可相互传变,足厥阴之经脉,贯胁腹,绕阴器,故还可伴发睾丸肿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