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颅内静脉窦因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损伤时易导致大出血,手术处理时有其特殊性.2001年1月~ 2010年1月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颅内静脉窦破裂出血42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硬脑膜动静脉瘘(附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与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生的关系,以及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5例继发于或伴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颅内出血,2例表现为突眼和结膜红肿。3例经开颅手术及1例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均恢复良好;另1例未行外科处理,神经功能障碍呈进行性加重。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可继发DAVF,但部分患者先期难以明确静脉窦血栓形成,而表现为DAVF伴静脉窦血栓性闭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继发的DAVF易发生颅内出血,应积极行血管内栓塞或开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损伤的处理方法探讨(附6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损伤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静脉窦损伤的不同类型采取以下手术方法治疗:①明胶海绵压迫+医用胶封闭;②明胶海绵压迫+自体组织缝合固定+医用胶封闭;③静脉窦裂口间断缝合+明胶海绵压迫+医用胶封闭;④硬脑膜瓣修补+明胶海绵压迫+医用胶封闭;⑤静脉窦结扎。结果 63例患者术后损伤静脉窦未出现再出血及未出现静脉窦血栓形成。结论针对颅内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静脉窦损伤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和横窦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方法 分析21例外伤性上矢状窦和横窦损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以及死亡原因。结果 外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术前诊断困难,损伤类型只有术中才能确定,迅速控制致命性大出血及恢复静脉窦畅通是手术关键。结论 根据静脉窦损伤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方法修补或重建静脉窦,同时正确处理颅内出血和脑挫裂伤,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磁共振静脉系统血管成像技术(MRV)对脑膜瘤患者显示静脉窦侵犯的准确性,探讨MRV对脑膜瘤患者临床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4例经CT或者MR检查诊断为脑膜瘤的患者行脑MRV。成像技术包括二维相位对比、三维相位对比、二维时间飞跃法及三维时间飞跃法,扫描后采用最大强度投影后处理成像,部分静脉区域根据需要加做多平面重建成像,最后观察静脉窦的显示情况及其与脑膜瘤的关系,并与手术所见结果对比。结果24例患者主要的静脉窦基本上显示清晰:①MRV显示13例静脉窦否同程度受压,手术证实13例静脉窦均受压,并与肿瘤粘连,两者符合率为100%;@MRV提示3例静脉窦与肿瘤关系密切,手术证实3例静脉窦均未见侵犯;③MRV显示静脉窦与肿瘤无关系8例,手术证实7例两者无关系,两者符合率为87.5%.另1例静脉窦部分与脑膜瘤有粘连。结论MRV作为一种经济的、无创的、无需对比剂的影像检查技术,能较好地显示全脑静脉系统及脑膜瘤患者静脉窦受侵情况,对临床术前评估方案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术前常规采用。  相似文献   

6.
直接手术缝合治疗颅内静脉窦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直接手术缝合治疗颅内静脉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不同原因所致颅内静脉窦损伤病人采用2-0或3-0无创丝线直接缝合静脉窦破裂口,部分病人使用明胶海绵、硬脑膜片或肌肉片加医用耳脑胶进行黏合封闭静脉窦破裂口.结果本组死亡1例,中残1例,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颅内静脉窦损伤后采用无创丝线直接手术缝合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硬膜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应用硬膜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方法,并对采用此手术方法治疗的一组16例颅脑枪弹伤伤及硬膜静脉窦的病人进行了总结。方法根据子弹的进出口、弹道及病员的临床  相似文献   

8.
研究背景通过综合分析颈静脉孔区颅内静脉窦血管造影术影像学表现,探讨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困难或失败原因,并寻找可预测静脉窦狭窄支架植入困难的临床指标,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18例接受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患者(窦狭窄伴颅内高压87例、窦狭窄致搏动性耳鸣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两个转折夹角及静脉窦直径对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的影响。结果共115例患者术中支架植入成功、3例因支架植入困难而导致手术失败。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为连接乙状窦和颈内静脉的过渡结构,侧位脑血管造影呈典型"N"形结构,支架植入成功者静脉窦两个转折夹角之和为(120.11±30.32)°、失败者为(86.37±10.7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20,P=0.001);静脉窦直径分别为(5.10±1.12)和(5.11±0.3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210,P=0.352)。结论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侧位脑血管造影呈"N"形结构,若静脉窦两转折夹角过小易导致支架植入困难,但静脉窦直径不影响支架的植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窦区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静脉窦区凹陷性颅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保守治疗、骨折区手术及远隔部位手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共纳入35例患者,其中骨折区主要位于上矢状窦前1/3段14例,位于上矢状窦中1/3段9例,位于上矢状窦后1/3段11例,跨左侧横窦1例。保守治疗9例,均治愈出院。行手术治疗26例,其中8例行凹陷性骨折远隔区域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8例行骨折片整复及同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26例手术患者中5例死亡,21例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均在较短时间内改善。 结论对于静脉窦区凹陷性颅骨骨折患者,应选择谨慎的手术方式及时机,有效控制手术出血,尽可能修补静脉窦壁的破损,并降低后期静脉循环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栓塞对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63例,分为栓塞组(33例)和非栓塞组(30例),比较其手术效果。结果与非栓塞组相比,栓塞组的失血量(P<0.05)和输血量(P<0.05)减少、Simpson级别降低(P<0.05)、患者的康复状况(DKPS)改善(P<0.05),术后住院天数缩短(P<0.05);而手术时间、病死率、并发症及随访7个月以上的Karnofsky评分和复发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术前栓塞有助于静脉窦旁和颅底中央区脑膜瘤全切除率的提高和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窦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09-12我院收治的38例外伤性静脉窦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性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跨窦骨瓣开颅、静脉窦损伤紧急修补。结果 38例中恢复良好22例,中度残疾9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2例。结论跨窦骨瓣开颅,根据术中静脉窦具体的损伤特点采用相应的修补方法 ,控制颅内大出血,恢复静脉窦血流,可显著提高静脉窦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医用耳脑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医用耳脑胶在神经外科使用的范围、方法及疗效。方法 我院自1996年8至2006年8月将医用耳脑胶应用于75例患者,包括损伤静脉窦修补17例,修复硬膜38例,封闭额窦8例,固定颅骨12例。结果 全组无感染,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同种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相比,医用耳脑胶的应用能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尤其在静脉窦损伤修复手术中具有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优越疗效。结论 医用耳脑胶常用于损伤的静脉窦修复、硬脑膜的修复、颅骨的粘合等,其使用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但有其局限性,还不足以取代人血纤维蛋白胶运用于脑组织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5例)和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行开颅减压手术治疗的7例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中位数为6分(3~11分)。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出血伴脑疝征象, 且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5例患者同时行血肿清除术。以术后1周GCS及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疗效及预后。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周GCS为3~15分。2例于术后1 d死亡, 1例于术后31 d死亡。4例生存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36个月。术后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12个月。3~6个月复查头颅CT静脉血管成像或磁共振静脉成像未见颅内新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出血。至末次随访, 预后较好(mRS 1~2分)2例, 预后较差(mRS 3分)2例。结论对于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患者, 开颅减压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但该病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上矢状窦(SSS)是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最常见部位。1994年-2004年作者共手术治疗开放性SSS损伤1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多途径介入治疗进展性颅内静窦血栓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 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 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 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 结果 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 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窦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窦部分再通,3例 (12.5%)患者静脉窦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 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 结论 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 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并静脉窦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被误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的侧窦区DAVF伴静脉窦闭塞的病例资料,因供血动脉极度弯曲和乙状窦两端均闭塞,目标血管超选困难,最终采取复合手术治疗。结果 瘘口完全闭塞,颅内异常引流静脉消失,病人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结论 复合手术是治疗DAVF伴静脉窦闭塞的安全有效方法,能够使瘘口能达到永久性闭合,病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4例经DSA检查证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颅内静脉窦内球囊扩张成型及取栓手术,使静脉窦即时再通,术后抗凝治疗6个月。结果 2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血栓患者,微导管与微导丝配合,逆行进至上矢状窦中前1/3处,直径5mm球囊沿微导丝进至该处。充盈球囊,透视监视下回拉球囊,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30.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血栓再发者。结论颅内静脉窦球囊扩张成型与取栓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80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我所自1958年至1991年1月共手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800例,其中显微手术382例,死亡率1.6%。直视下手术418例,死亡率6.2%。10~40岁发病率最高,占74.3%。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者597例,占 74.6%。120 例有癫痫发作,占15%。按畸形在脑部的深浅分型;位于脑浅部者,脑组织损伤可达到最小程度。位于脑深部者手术困难,但有血肿形成者可使手术相对容易,切除后一般不致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硬脑膜动静脉畸形有明确供血动脉且远离大静脉窦者治疗容易,有颅内外双重供血,位于大静脉窦旁且有颅压增高者手术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19.
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先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10~20万U,再利用微导丝进行机械性碎栓,随后经微导管缓慢注入尿激酶药物溶栓,保留微导管于静脉窦内继续溶栓3~5 d。结果静脉窦部分再通11例,完全再通1例。出院时痊愈9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死亡1例,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11例,时间6~18个月,痊愈10例。结论采用机械性碎栓联合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能迅速恢复静脉窦顺向血流,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但溶栓药物的选择、用量、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医用生物蛋白胶已广泛应用于各手术科室,但尚未见应用于处理静脉窦破裂出血止血的报道。我科自2001年8月至今成功用它处理静脉窦破裂出血7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14~51岁,平均33.8岁。其中外伤性静脉窦出血5例,肿瘤侵犯致静脉窦出血2例。1.2治疗方法术中发现静脉窦出血后,先用明胶海绵、棉片压迫止血,配制好医用生物蛋白胶,将其涂在数块明胶海绵上压迫止血,观察15~30min,若无再出血,止血即告成功。1.3典型病例男,30岁,因车祸致枕部外伤30min于2001年8月6日入院。头颅CT检查提示顶枕部正中偏右凹陷骨折,右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