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88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采用介入疗法对 6 8例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病人进行了治疗。男 46例 ,女 2 2例 ,年龄 16~ 6 0岁 ,平均 36岁。病程 3个月~ 12年。完全性膜阻塞 19例 ,不完全性膜阻塞 (膜上存有孔隙 ) 49例 ,膜厚 1~ 5mm。1 2 治疗方法 采用Inoue球囊导管进行成形治疗。不全性膜阻塞 ,先经膜上的孔隙插入导丝 ,然后引入球囊导管进行破膜成形治疗 ;完全性膜阻塞 ,则需先用房间隔穿刺针穿膜 ,建立人工孔道后引进导丝和球囊导管 ,再行成形治疗。44例施行单纯球囊导管成形术 (PTA) ;2 4例…  相似文献   

2.
下腔静脉阻塞类型和病程对PTA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腔静脉阻塞类型和病程对PTA 治疗的影响目的 评价单纯PTA 对治疗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长期疗效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1993~1997 年间,16 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患者实施下腔静脉血管成形术。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调查,常规临床体验,超声及下腔静脉造影,造影结果按Sugiura 法分类。术后随访分为A 组( 症状复发组) 和B组(症状未复发组) 。结果 16 例患者中,A 组7 例,B 组9 例,术前平均病程分别为(7 .71 ±3.04) 年(4 ~12 年) 和(2.33 ±1 .5) 年(1 ~5 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肝脾大,双下肢及胸腹壁静脉曲张。下腔静脉造影Surgiura 分类:A组:Ⅰa、Ⅰb 、Ⅲ型各1 例,Ⅱ型4 例( 肝静脉开放2 例,闭塞5 例)。B组:Ⅰa、Ⅲ型各3 例,Ⅰb 型2 例,未能归类1 例(肝静脉开放6 例,闭塞3 例) 。16 例PTA 均获成功,除1 例术后发生右髂股静脉血形成并发轻度的肺栓塞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A 组症状复发平均时间(22 .57 ±12 .85)个月。B组无症状复发平均时间(41.55 ±6.2)1 个月。结论:PTA 对病程短,至少有1支肝静脉开放的下腔静脉梗阻患者有较好的长期  相似文献   

3.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的随访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MOVC)的远期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对通过PTA治疗成功的32例MOVC病人采用问卷和随机施行超声或(和)造影检查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调查和分析。随访病人时间分布:>6年4例,5~6年10例,3~4年9例,1~2年6例,<1年3例。结果:首例病人治疗后复发,其余病例症状和体征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目的。68.8%(22/32)的病人能从事体力劳动。结论:治疗MOVC这一特定类型的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治疗应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介入治疗BCS的价值。方法86例BCS患者均由DSA确诊,根据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采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有下腔静脉经皮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球囊扩张术加支架置入术,血栓抽吸和溶栓术。结果56例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中54例完全开通,1例因隔膜太坚硬未能扩开,1例胸段下腔静脉破裂出血。15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中14例获得良好开通,1例因闭塞段太长(约6 cm)开通未成功。6例下腔静脉内伴有新鲜血栓完全清除后获得开通;11例下腔静脉内伴有陈旧性附壁血栓10例获得开通。介入治疗BCS成功率95.8%(68/71,肝静脉型及混合型BCS除外),死亡率1.4%,复发率4.2%,未发生心包填塞、支架滑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BCS是一种简单、创伤小、见效快的方法,绝大部分可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对不同类型下腔静脉阻塞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可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肝脏恶性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内支架置入术的疗效。材料和方法:108例肝脏恶性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患者先作下腔静脉造影,用导丝通过狭窄段,置放Z型国产金属内支架,观察侧支循环、造影剂通过状况,测量狭窄段宽度及静脉压差。结果:108例均成功置入血管内支架,之后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00例获良好血流动力改善,静脉压差明显降低,狭窄段宽度显著提高,侧支关闭;临床症状与体征在2-7天内减轻或消失;本组未出现明显并发症;80例随访6个月,支架保持通畅。结论: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所致肝段下腔静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腔静脉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例例下腔静脉阻塞进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膜性3例,节段性狭窄5例,均获成功,无严重的并发症。4例半年后复查(其中2例一年后复查),支架位置正常,血液流通良好。本文就操作技术,并发症的预防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致下腔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肝癌所致下腔静脉梗阻的疗效及方法。方法6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有腹胀、腹壁静脉曲张和下肢浮肿等。均为肝右叶病变压迫侵蚀下腔静脉所致的狭窄阻塞。治疗方法采用先溶栓,而后球囊扩张和内支架植入。结果6例患者狭窄阻塞的下腔静脉均开通成功,下腔静脉血流通畅,压力由术前的4.0kPa(1kPa=7.5mmHg)降至2.1kPa,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开通由于肝癌所引起的下腔静脉狭窄阻塞,疗效肯定,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孤立性的下腔静脉畸形十分少见,而下腔静脉的肝段或膈水平的膜性狭窄或闭塞更为罕见。自Osler 1898年描述本病以来,至1980年止国外仅报导了近100例下腔静脉膜性梗阻病例(1),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报导。Kimura在1962年首先报导了手术矫正下腔静脉膜性梗阻病例(2),由于本病有手术治疗的可能,并在与Budd-Chiari综合征鉴别上具重要意义,逐渐引 临床的兴趣,现收集我院自1978年以来经手术和造影证实的下腔静脉膜性梗阻病例共7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介入性开通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肿瘤所致下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介入性开通治疗的疗效及术后处理。方法5 3例肿瘤性下腔静脉狭窄病人 ,有完整随访资料。先用导丝通过狭窄段或潜在的缝隙行球囊扩张后 ,置入支架 ,造影并测量下腔静脉压。结果  5 3例中 5 0例开通成功 ,3例因导丝无法通过完全阻塞的下腔静脉而失败。 2例因狭窄段超过 10cm而置入 2个支架 ,其余病人均置入 1个支架。开通后下腔静脉压由术前 (2 8 6 6± 4 0 8)cmH2 O (1cmH2 O =0 0 98kPa)降至 (17 6 5± 4 18)cmH2 O ,经t检验 ,开通前后下腔静脉压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t=3 2 6 1,P <0 0 1)。 5 0例置入支架的病例中 48例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所致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 3~ 5d内消失或部分消失。 1例术中发生肺梗死 ,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平均随访 13 5个月 ,46例仍保持通畅。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肿瘤性下腔静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PTA治疗中的肺栓塞防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PTA治疗中的肺栓塞防治杨学良,邓映和采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 ̄[1~3](MOVC),目前正在成为替代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关于防治PTA治疗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肺栓塞,尚无作者进行专题论述。我们...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45例下腔静脉阻塞血管造影的影像学分析,将其X线解剖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型为肝静脉人口平面膜性阻塞占40%,2型为肝静脉人口平面以下至肾静脉人口平面之间阻塞占44.4%,3型为下腔静脉广性闭塞占15.6%,文章依据其X线分型提出介入治疗的原则,并对X线分型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姑息性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阻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右心房及下腔静脉内联合置入内支架治疗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狭窄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5例男性晚期肝癌患者,年龄42-65岁,平均56.3岁,肿瘤侵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下腔静脉入口引起下腔静脉阻塞,产生肝肿大,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和体征,选用Z形自膨胀不锈 内支架,长度7.5-10.0cm,直径2.5cm,将其部分置入右心房,大部分置入下腔静脉,以开通阻塞的下腔静脉,心腔段内支架置入长度1-3cm,结果 内支架均置入成功,阻塞的下腔静脉全部开通,患者下腔静脉阻塞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67-188天,下腔静脉阻塞症状未见复发,也无与内支架入有关的心脏并发症,结论 对累及右心房的恶性下腔静脉狭窄采用右心房和下腔静脉联合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设计可回收内支架以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下腔静脉合并血栓型BCS病变特点,设计可回收内支架。4例下腔静脉阻塞并血栓型BCS,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可回收内支架压迫血栓,再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段,完全开通闭塞的下腔静脉。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将可回收内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者同时在原闭塞段置入“Z”型支架,术后彩超随访。结果4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血栓短期内消失,可回收内支架顺利取出,术中术后未发生肺动脉栓塞、下腔静脉破裂以及其他并发症。彩超随访3个月,可回收内支架置入部位未见血栓形成、管壁增厚和局部再狭窄。结论应用可回收内支架治疗BCS下腔静脉病变合并血栓安全、有效,对局部血管壁无不良影响,可替代永久内支架置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经股静脉入路对12例因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采用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入路,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所有患者均一次治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Z形自膨式金属支架(Z-SEMS)在节段性下腔静脉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4年12月接受Z-SEMS支架治疗的41例节段性下腔静脉型BCS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术后累计1、2、2~5、5~10年随访数据.结果 41例患者均成功接受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BA)和Z-SEMS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下腔静脉高压症状明显改善,显效35例(85.4%),有效6例(14.6%),总有效率100%.4例患者(9.8%)出现支架移位并发症.所有患者获随访1~125个月,平均(64.12±41.48)个月,1例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门静脉高压症状,作经颈内静脉途径门腔分流术后缓解,4例新发肝细胞癌,5例死亡.4例(9.8%)支架再阻塞,再次PTBA术恢复通畅.累计1、2、2~5、5~10年下腔静脉一次通畅率分别为95.1%(39/41)、94.1%(32/34)、90.3%(28/31)、83.3%(20/24),二次通畅率分别为100% (41/41)、100%(34/34)、100% (31/31)、100%(24/24).结论 Z-SEMS支架治疗节段性下腔静脉BCS安全有效,再阻塞率低,中长期疗效满意.术后应注意随访支架及新发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7.
PTA 方法治疗15例下腔静脉阻塞的病人。术后平均随30访,57±13,51月,11例下腔静脉通畅或无症状复发,2例再阻塞或症状复发,2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PTA 治疗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对至少有一个肝静脉开放的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可回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BCS)合并血栓形成的中期疗效.方法 8例下腔静脉合并血栓BCS,采用术中抗凝溶栓治疗后,行钝性破膜小球囊预扩张后植入可回收支架,最后使用大球囊充分扩张闭塞膜.术后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待血栓消失后经颈内静脉将可回收支架取出.其中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合并血栓患者同时置入"Z"型支架.术后用彩色多普勒随访疗效.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介入治疗,血栓均在短期内消失,可回收支架顺利取出,术中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其他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3~12个月,2例下腔静脉狭窄,余6例可回收支架置入部位未见血栓形成、局部再狭窄及管壁增厚等情况发生.结论 使用可同收支架治疗下腔静脉阻塞合并血栓形成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OICO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或狭窄,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以头面部、颈部、上肢和胸部静脉淤血、水肿、侧支循环形成为主要表现。采用经皮上腔静脉成形术进行治疗,其方法是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刺插管至阻塞上段作造影、测压,显示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血栓等情况,再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放上腔静脉支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现将经皮上腔静脉成形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简介患者 ,男 ,35岁。双下肢浮肿 4个月 ,伴有活动后心悸、心慌 ,发病以来先后出现 3次黑便。查体 :BP16 8kPa ,腹部略膨隆 ,移动性浊音 ( ) ,肝肋下 6cm ,质硬 ,双下肢有轻度压陷征。超声示肝脏形态饱满 ,边缘钝 ,肝实质回声增强 ,左中右肝静脉无狭窄 ,血流方向正常 ,门脉主干不宽 ,下腔静脉近右房开口处可见一膜状结构 ,彩色多普勒示血流尚通畅 ,脾脏大小为 11.6cm× 4.6cm。实验室检查 :HGB 5 6g l。临床诊断 :( 1)Budd -Chiari综合征 ;( 2 )慢性肝实质损害 ;( 3)脾大。血管造影见下腔静脉近右房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