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伤口中游离的肿瘤细胞侵入并导致肿瘤复发必须先粘附于组织结构.细胞粘附是一细胞动力学过程.这一过程在细胞与细胞间质之间具有粘附关系.手术中阻碍这一过程有可能减少肿瘤局部复发.为此,作者进行了动物试验,并检测了几类制剂对抑制肿瘤细胞种植的作用.选用成年雄性鼠,采用四种移植的鼠肿瘤,分别是Lewis肺癌、B16-F10黑瘤、网状组织细胞肉瘤和MB-49膀胱癌.B16-F10黑瘤用于粘附检测.这些细胞培养于Dulbecco改良的Eagles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4):U049-U050
一.单选题(每题1分,10题=10分)1.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C)A.可乐宁B.心得安C.纳络酮D.黄体酮2.脑内最早发现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称为(B)A.京都肽B.脑啡肽C.强啡肽D.神经肽3.截肢后,大多数病人觉得实际上已被截去的肢体发生疼痛,这种疼痛称为(C)A.急性痛B.器质性疼痛C.幻肢痛D.炎症性疼痛4.花生四烯酸在(B)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A.单胺氧化酶B.环氧化酶C.酪氨酸羟化酶D.还原酶5.损伤的组织向细胞外液中释放能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称为(D)A.镇痛物质B.致癌物质C.敏感物质D.致痛物质6.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是(D)A.周围支切断…  相似文献   

3.
1.单选题(每题1分,10题=10分)(1)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 ) A.可乐宁 B.心得安 C.纳络酮 D.黄体酮(2)脑内最早发现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称为( ) A.京都肽 B.脑啡肽 C.强啡肽 D.神经肽(3)截肢后,大多数病人觉得实际上已被截去的肢体发生疼痛,这种疼痛称为() A.急性痛 B.器质性疼痛 C.幻肢痛D.炎症性疼痛(4)花生四烯酸在( )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 A.单胺氧化酶 B.环氧化酶 C.酪氨酸羟化酶 D.还原酶(5)损伤的组织向细胞外液中释放能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称为( ) A.镇痛物质 B.致癌物质 C.敏感物质 D.致痛物质(6)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抗原——二硝基苯(DNP)修饰的恶性黑色素瘤(恶黑)细胞激活树突状细胞(DC)后,对转移性黑色素瘤小鼠的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DNP修饰恶黑细胞B16(H-2^b),在体外激活C57BL/6小鼠(H-2^b)外周血来源的DC,用于激发自体的T细胞,观察其对T细胞的增殖和特异性T细胞杀伤功能。在由B16细胞接种产生的荷瘤C57BL/6小鼠实验中,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于左背部注射及于左耳背面涂抹DNP修饰B16瘤苗联合DC(DNP-B16-DC组)、B16激活DC(B16-DC组)、单纯DC(DC组)、单纯DNP(DNP组)和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观察各组抑瘤率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果:经DNP修饰的B16细胞激活的DC,诱发的T细胞增殖能力和对B16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均明显高于未其修饰的B16细胞组和DC组。荷瘤小鼠实验显示,DNP-B16-DC组和单纯DNP组小鼠耳肿胀明显增加,其迟发型超敏反应明显强于其他各组。实验中DNP组有1只小鼠用药后20d死亡,其余小鼠DNP-B16-DC组抑瘤率(96.16%)明显高于B16-DC组(50.11%)、DC组(22.12%)和DNP组(57.79%,P〈0.01),显示DNP-B16-DC具有更强的抑瘤作用。结论:DNP修饰B16所激活的DC可以诱导更强的特异性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中丝裂原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MEK-ERK)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途径的变化,探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过程中信号途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12只雌性SD大鼠(体重150~200g)随机均分为坐骨神经保留性神经损伤组(SNI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于术前3d、术后即刻、术后1、3、5、7、9、11d测定大鼠对机械刺激产生缩腿反应的次数。术后11d测定缩腿反应的次数后,每组取3只大鼠用于灌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丝裂原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磷酸化丝裂原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MEK)、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p-ERK)、NF-κB的表达。另3只大鼠断头处死后分离L4~6脊髓,提取大鼠脊髓的蛋白质,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MEK、p-ERK、NF-κB表达。结果SNI组p-MEK、p-ERK、NF-κB表达高于C组(P<0.05)。MEK表达于胞浆,p-MEK表达于细胞核;p-ERK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MEK-ERK信号途径被激活,脊髓背角深层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供体凋亡与坏死细胞对大鼠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异位脾移植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A组输注生理盐水2 ml;B组输注供者凋亡细胞5×106;C组输注正常供体细胞悬液5×106;D组输注5×106坏死细胞.术后不同时间点每组取大鼠8只进行指标测定.结果 移植后脾出现排斥反应并逐渐加重,D组最为严重,A组和C组次之,B组最为轻微.各组移植脾匀浆和受体血清中IFN-γ水平逐步增加,为B组低于A组,而D组高于A组,A组与C组相似.B组大鼠移植脾匀浆和血清中TGF-β水平明显升高,其他各组TGF-β1水平持续于较低水平.凋亡细胞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而坏死细胞则作用相反.结论 供体细胞能够影响大鼠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可能与细胞因子偏移和受体同种免疫反应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免疫因子的测定,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间盘源性疼痛在免疫病理学改变的异同点。方法收集标本:腰椎间盘突出症(A组)30例,椎间盘源性疼痛(B组)30例,确诊后两组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腰椎爆裂骨折(C组)10例,都行前路手术,共70例椎间盘髓核标本。对各组髓核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髓核中CD25+T细胞和CD68阳性巨噬细胞进行检测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病理学观察:C组髓核组织细胞形态一致,匀称分布,细胞质无明显退变,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其他两组均见髓核细胞空泡样变、形态不一致,胞质分布不均;A组髓核组织周围能见较多炎症细胞、局部见毛细血管增生;B组髓核细胞质退变明显,髓核组织周围能见少量炎症细胞,无明显毛细血管增生。免疫组化检测:CD68阳性率,B组(50%)A组(33.3%)C组(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CD25+T细胞均表现在CD68阳性巨噬细胞相同位置,B组与C组为阴性。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周围有显著的自身免疫反应与炎症反应;椎间盘源性疼痛髓核周围有少量炎症细胞与较多巨噬细胞,但未见明显的毛细血管与T淋巴细胞增生,表明周围有炎症反应,但自身免疫反应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与肝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寻找体液因素参与排斥反应的相关证据.方法 检测25例肝脏移植术后肝损害受者的34次肝脏穿刺标本及其术前供肝标本中补体C4d、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的表达情况,分别比较急、慢性排斥反应及非排斥反应病例上述成分的变化情况及不同程度肝损伤情况下的阳性率的差异,同时观察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的表达与C4d沉积的关系,并结合临床,比较B细胞和浆细胞不同表达情况下治疗的预后.结果 急性排斥反应组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排斥反应组(P<0.05和P<0.01);慢性排斥反应组CD20+B细胞阳性率高于非排斥反应组(P<0.05),CD138+B浆细胞阳性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重度肝损伤组CD20+B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肝损伤组(P<0.05);不同程度肝损伤情况下CD138+浆细胞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同时实验发现,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与C4d基本同时表达(P<0.01和P<0.05).三种成分同时阳性病例激素治疗的敏感率明显低于同时阴性病例(P<0.05).结论 体液因素可能参与了部分肝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将CD20、CD138、C4d同时作为肝脏移植术后肝损害时肝穿病理的常规免疫组化项目,可以监测和预警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为选择纠正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4 CD25 T细胞联合应用CD154单抗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分离Lewis大鼠脾脏CD4 _CD25 T细胞后与DA大鼠脾细胞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行体外激活。用"二袖套法"行DA到Lewis的原位肝移植48例。A组为对照组;B、C组单独术前回输体外激活的CD4 CD25 T细胞或术后腹腔注射抗CD154单抗;D组联合应用CD4 CD25 T细胞和CD154单抗。每组大鼠12对。术后7 d各组处死6只受体,检测移植肝内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死亡大鼠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结果D组受体生存期(52.00±10.64)d明显长于B、C组(P<0.01);移植肝内CD4 CD25 T细胞比例(16.43±4.28)%明显高于B、C组(P<0.05、P<0.01),而淋巴细胞浸润数量[(3.47±1.21)%×106]和(CD8 T细胞百分比(14.19±3.02)%明显低于B、C组(P<0.05、P<0.01);移植肝内白细胞介素- 2(IL-2)水平(6.44±1.83)ng/L低于B、C组(P<0.05),IL-10(43.72±7.55)ng/L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270.06±46.91)ng/L明显高于B、C组(P<0.05、P<0.01)。结论联合应用CD154单抗能明显增强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对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体外培养的吗啡慢性处理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酸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于融合状态,随机分为8组:对照组(不加吗啡)和吗啡依赖模型A、B1、B2、B3、C1、C2、C3组,48h后各组培养液均换成Neumbasal/B27无血清培养液,A组不加任何药物,B1、B2、B3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1、1、10μmol·L-1的吗啡,C1、C2、C3组分别加入0.4、4、40μmol·L-1的氯胺酮,后6组加药15 min后再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1纳络酮。用反相高效液相色潜分析法测定各组细胞外液中谷氨酸含量。结果 对照组谷氨酸含量[(2.52±0.33)μmol·L-1]与A组[(2.61±0.27)μmol·L-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1、B2、B3组内谷氨酸的含量均升高,其中B1组谷氨酸含量[(6.36±2.19)μmol·L-1]与A组[(2.61±0.27)μmol·L-1]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B2、B3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C1、C2、C3组内谷氨酸含量则随着氯胺酮预处理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可能通过调节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变化来参与吗啡依赖和戒断反应,而氯胺酮则通过减少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酸来发挥抗戒断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颈椎小关节囊的神经支配来源及其通路,为阐明小关节损伤后弥漫性头颈肩部疼痛的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39只SD雄性大鼠,分为颈交感神经未切除组(A组,18只)、切除组(B组,18只)及对照组(C组.3只).A、B组分别于Cl-2、C3—4或C5—6(各6只大鼠)小关节囊内注射5%双雀甲亚胺(Bb)0.6μl.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h后检查各组C1~C8脊神经节(DRG)和交感神经节(SG)的荧光标记细胞,片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内均可见到荧光标记细胞,其中,C1-2和C3—4关节囊内注射组的C1~C8DRG内有Bb(+)细胞,C5—6关节囊内注射组的C3~C8DRG内可见Bb(+)细胞;B组注射节段和相邻节段Bh(+)细胞无明显减少,但远节段的Bh(+)细胞明显减少;C组未见Bb(+)细胞。结论:颈椎小关节囊神经支配来源于感觉和交感神经系统,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间有神经纤维联系,存临床上阻断脊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可能缓解患者的头颈肩痛症状。  相似文献   

13.
脱细胞牛心包构建引导骨再生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制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适宜降解吸收时间的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膜材料。方法采用0.25%Trypsin+0.5%Triton X-100酶联脱细胞法对新鲜牛心包进行脱细胞处理,将脱细胞牛心包(A组)、甘油保存脱细胞牛心包(B组)、碳化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 prop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AC]交联脱细胞牛心包(C组)、甘油保存EDAC交联脱细胞牛心包(D组)4种膜材料分别植入38只SD大鼠背部皮下,不植人材料为E组。于2、4、8和16周分别处死大鼠7、12、12和7只,观察周围组织反应及材料的降解吸收情况。结果4种材料植入动物体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和纤维囊膜形成。术后4周,A组和C组的炎性反应轻微,纤维包膜变薄。A组膜材料吸收替代时间为8周左右,C组吸收替代时间为16周左右;16周时B组和D组材料仍有纤维包膜。结论EDAC交联脱细胞牛心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理想的降解性能,在动物体内能顺利被自体组织替代。  相似文献   

14.
几种细胞微囊化后致瘤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微囊化技术对细胞异种移植致瘤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隔离技术原 理,制成了能将人体嗜铬细胞(HCC)、大鼠黑色素瘤细胞(B16 F1)及大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宿 主的免疫系统隔离的新型微囊。选雌性SD大鼠112只,随机分为14组,分别将APA空微囊、HCC、 微囊化HCC(ME HCC)、B16 F1细胞、ME B16 F1细胞、NIH3T3细胞、ME NIH3T3细胞移植到大 鼠眼前房和足胝部。每日观察大鼠的眼前房及足胝部,持续4周。定时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肉眼观察:B16 F1组和ME B16 F1组大鼠移植部位有新生物生长;B16 F1组的新生物重量和成瘤 率明显大于ME B16 F1组(P<0.01);其余各组未见新生物。光镜观察:B16 F1组移植后1周,移 植部位有薄层黑色素瘤细胞,第4周见较多黑色素瘤细胞;ME B16 F1组有3只大鼠移植部位有薄 层黑色素瘤细胞;余组未见瘤细胞。非微囊化细胞组大鼠移植部位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空囊组和 微囊化细胞组大鼠移植部位仅见少量淋巴细胞。结论 移植细胞经微囊化技术处理后无致瘤性,说 明微囊化HCC异种移植是比较安全的,在生物镇痛领域内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架蛋白重组人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beta多肽2样蛋白1(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subunit Beta 2-like 1,GNB2L1)对小鼠恶性黑素瘤B16F10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用靶向GNB2Ll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液和空载体慢病毒液感染恶性黑素瘤B16F10细胞,分别获得稳定感染细胞株B16F10-GNB2L1-shRNA(阳性实验组)和B16F10-NC(阴性对照组),未感染病毒液的细胞株B16F10设为空白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GNB2Ll以及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与B16F10和B16F10-NC相比,B16F10-GNB2L1-shRNA中GNB2L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GNB2L1敲降可明显抑制B16F10细胞的增殖和划痕迁移能力;Western blot特异性抗体检测发现GNB2L1敲降的细胞中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下调GNB2Ll蛋白表达可有效抑制恶性黑素瘤B16F1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外周血γδT细胞在胰腺癌裸鼠过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i MH  He W  Zhao YP  Xu CP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1):726-729
目的探讨外周血γδT细胞在胰腺癌裸鼠种植瘤体内过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用胰腺癌细胞株Cap1注入BALB/c裸鼠皮下建立胰腺癌裸鼠种植瘤模型。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为γδT细胞治疗,B组为αβT细胞治疗,C组给以无血清RPMI1640作为对照。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淋巴细胞,体外特异性扩增γδT细胞后注入裸鼠腹腔内,观察种植瘤裸鼠生存时间、肿瘤体积和肿瘤病灶坏死程度。结果A组成瘤率9/10,B、C组均为8/10(P>0.05)。当肿瘤生长到16、37和52d时,A组与B、C组肿瘤体积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和0.022)。120d时C组8只种植瘤裸鼠全部死亡,B组有5只死亡,A组有3只死亡,3组之间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KruskalWallis检验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6)。γδT细胞治疗组中有4只肿瘤病灶出现坏死脱落,B和C组中各有1只肿瘤出现坏死;肿瘤生长到1个月后,B组和C组中裸鼠发生头部、眼眶、尾部、会阴部和对侧腹股沟区转移,A组仅1例发生对侧腹股沟部转移;A组中有1例裸鼠种植瘤脱落消失,而B组和C组均无肿瘤脱落、坏死消失发生。结论外周血γδT细胞对胰腺癌裸鼠种植瘤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碘仿氧化锌糊剂、抗生素糊剂和Vitapex糊剂治疗乳牙根尖周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笔者医院口腔科收治的90例乳牙根尖周病患儿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B、C三组患儿乳牙分别采用碘仿氧化锌糊剂、抗生素糊剂和Vitapex糊剂进行填充根管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治疗后及随访1年时三组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三组的VAS疼痛评分,采用O-PAI分级标准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三组的根尖周指数,观察三组的根充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6,P=0.117),随访1年后,A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B组、C组(χ~2=6.779、6.115,P=0.028、0.032),B组与C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2,P=0.226);治疗后3个月,A组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C组(t=2.330、2.581,P=0.033、0.027),B组与C组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7,P=0.135);治疗后1个月,A组的根尖周指数分级均明显高于B组、C组(Z=2.117、2.619,P=0.043、0.028),B组与C组的根尖周指数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1,P=0.360)。A组的根充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C组(χ~2=5.943、5.943,P=0.039、0.039),B组与C组的根充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3,P=0.412)。结论:抗生素糊剂及Vitapex糊剂治疗乳牙根尖周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优于碘仿氧化锌糊剂,抗生素糊剂与Vitapex糊剂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派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AsAI~Ⅱ级择期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用药为0.25%罗派卡因40ml,B组用药为0.25%罗派卡因40ml加曲马多1.5mg/kg。C组用药为0.25%罗派卡因40ml加芬太尼1.5ug/kg。各组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首次感觉疼痛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后4h,8h,12h,16h,24h的疼痛评分(VAS)。结果B,C组麻醉后首次感觉疼痛的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其中C纽又长于B组,三组患者麻醉后8h,12h,16h疼痛评分(VAS)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派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镇痛作用优于单纯罗派卡因,且芬太尼复合罗派卡因优于曲马多复合罗派卡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组织工程皮肤已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其免疫原性仍存在争议。通过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小鼠重建人免疫系统,观察移植的组织工程皮肤的免疫排斥情况。方法按朱堂友等的方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和无细胞真皮基质。取雄性4~6周龄SCID小鼠20只,体重16~17g,随机分为4组(n=5)。A、B、C组于小鼠侧腹部切除1cm×1cm大小全层皮肤后,A组移植组织工程皮肤,B组移植自愿捐赠的人包皮,C组将无细胞真皮基质埋植皮下;D组为正常对照,不作处理。移植术后2周A、B、C组取材行HE染色,观察各移植材料存活情况。并于各组小鼠腹腔注射3×107个人脾淋巴细胞,4周内定期行大体、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人IgG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果HE染色示A组组织工程皮肤具有真、表皮双层结构,类似人正常皮肤组织;B组人包皮仍保持人皮肤的正常组织结构;C组无细胞真皮基质位于原位,无明显被降解迹象。植入人脾淋巴细胞后,A、C、D组HE染色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同时间点B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植入人脾淋巴细胞2周后表皮全层细胞抗人角蛋白14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染色阳性,抗人Ⅳ型胶原mAb染色阳性;A、C、D组抗人CD3、CD4、CD8 mAb染色均未见阳性细胞;B组2周后真皮、皮下组织中大量抗人CD3、CD4和CD8 mAb染色阳性细胞。A、C、D组于植入人脾淋巴细胞后人IgG免疫荧光染色均未见阳性结果;B组3周后真皮深部大血管管壁人IgG mAb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结论组织工程皮肤免疫原性较弱,植入SCID小鼠后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激活激酶4抑制因子(INK4)家族(P15ink4b和P16ink4a/CDKN2)基因表达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1×10^-7、5×10^-7及1×10^-6mol/L不同浓度的特异性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Aza-CdR)对结肠癌RKO细胞进行去甲基化处理(分别为A、B、C3个实验组),另设阳性对照组(未经处理的RKO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INK4家族基因的蛋白表达:软琼脂克隆细胞集落实验评估体外致瘤情况;Transwell小室实验评估体外迁移情况。将各组RKO细胞注射BALB/c裸鼠(每组10只),通过称量瘤体的重量和体积评估体内成瘤情况。结果A、B、C3组实验组细胞中P15ink4b和P16ink4a/CDKN2蛋白表达分别为阳性对照组的1.13、1.38、1.92倍和1.11、1.45、2.14倍。体外实验显示,B组和C组的细胞集落数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P〈0.05);3组实验组的细胞迁移数均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P〈0.05)。体内实验显示,相对于阳性对照组,3组实验组裸鼠的抑瘤率分别为2.1%、16.8%和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激活INK4家族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