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烧伤患者血小板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的重症烧伤患者25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13)和对照组(n=1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连续用药7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d1、d3、d7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粘附率(PA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的变化,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创面脓毒症、创面感染、电解质紊乱、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1、d3、d7血小板PLT、PAR、MPV、PDW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T、APTT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FIB、DD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症烧伤患者应用乌司他丁对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其病情变化、并发症、器官功能均有较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小儿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急性DIC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小剂量组给予乌司他丁治疗,2万U/(kg·次);大剂量组给予乌司他丁治疗,4万U/(kg·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小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95.0%)优于大剂量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小剂量组凝血指标变化优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小儿急性DIC临床疗效好,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各项凝血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于入选当天开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所有患者均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对照组治疗后第3和第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第7天又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均有增高,PT、TT、APTT均缩短,D-D下降,其中治疗后第7天上述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血栓弹力图在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10-01—2018-06-30期间收治的67例脓毒症患者,将其分为DIC组和非DIC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传统凝血指标(APTT、PT、TT、INR、FIB、DD、PLT等)与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传统凝血指标与血栓弹力图在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改变,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非DIC组比较,DIC组患者常规凝血检查中APTT、PT、TT均显著延长,INR、DD升高,PLT、FIB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指标中α角、MA、CI明显降低,R、K指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凝血指标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R与PT、INR、TT为中度正相关,K与FIB为中度负相关,α与FIB中度正相关,MA与PLT、FIB为中度正相关,CI与PT、INR为中度负相关,与FIB、PLT为中度正相关。在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与CD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CDSS评分与APTT、PT、DD常规凝血检验结果呈现为中度正相关,与PLT呈高度负相关;与血栓弹力图中R、K为正相关,与α角、MA、CI呈负相关,且CDSS评分与血栓弹力图中的各指标相关性较好,其中与MA值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在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血栓弹力图具有较好效果,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提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具有较大早期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76例重度子痫前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给予解痉、降压、镇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300 mg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两组均于入院后及治疗1周后采集空腹静脉血观察红细胞压积(HCT)、血浆黏度、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CT、血浆黏度、DD、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与对照组比较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母婴结局比较,对照组孕产妇肾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眼底改变发生率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围产儿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均低于治疗组,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率高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魏酸钠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症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06例重症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乌司他丁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53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救治均好转,好转率100%,两组在治疗后24h、48 hAPACHEI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治疗后120 hAPACHEI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促进重症脓毒血症的临床缓解,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后血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变化,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33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低剂量乌司他丁组、高剂量乌司他丁组各11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液体复苏、抗感染、营养支持、彻底清创、异种皮覆盖或切削痂异体皮覆盖等常规治疗;低、高剂量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分别给予乌司他丁100ku+生理盐水10mL、乌司他丁200ku+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1次/8h,连续7d。记录3组创面脓毒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清NF-κB、cAMP及创面组织VEGF表达。结果低、高剂量乌司他丁组创面脓毒症发生率(9.09%、5.45%)低于常规治疗组(15.45%),创面愈合时间[(38.86±6.44)、(30.19±3.48)d]、住院时间[(48.26±8.33)、(42.05±6.12)d]较常规治疗组[(47.12±8.86)、(62.97±11.90)d]短(P0.05),且高剂量乌司他丁组创面脓毒症发生率较低剂量乌司他丁组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低剂量乌司他丁组短(P0.05);常规治疗组、低剂量乌司他丁组、高剂量乌司他丁组治疗后血清NF-κB[(970.42±61.57)、(801.63±58.60)、(704.10±71.18)μg/L]、cAMP[(1 135.73±80.85)、(1 123.32±82.94)、(962.18±80.74)μg/L]及创面组织VEGF表达[(2.44±0.28)、(1.63±0.13)、(0.96±0.17)μg/L]均较治疗前[NF-κB:(1 182.15±67.83)、(1 185.50±63.96)、(1 171.30±59.77)μg/L;cAMP:(1 426.83±82.65)、(1 461.86±73.93)、(1 472.38±79.67)μg/L;VEGF:(2.93±0.21)、(2.78±0.16)、(2.80±0.25)μg/L]降低(P0.05),且低、高剂量乌司他丁组低于常规治疗组,高剂量乌司他丁组低于低剂量乌司他丁组(P0.05)。结论烧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高剂量乌司他丁可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NF-κB、cAMP水平,下调创面组织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临床效果及静脉血栓形成、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膝关节置换术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进行治疗,对照组膝关节置换术后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周临床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术前24 h和术后6、48、72 h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总有效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静脉血栓形成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静脉血栓形成率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4 h,两组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术前24 h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均较术前24 h升高;观察组PT、APTT及FIB较对照组延长或升高,D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PT均较术前24 h缩短,APTT均较术前24 h延长,FIB和DD均较术前24 h升高;观察组PT和APTT长于对照组,D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两组APTT及FIB、DD较术前24 h延长或升高,观察组PT较术前24 h延长,对照组PT较术前24 h缩短;观察组PT、APTT较对照组延长,FIB和D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治疗效果好,可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分别监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APACHEⅡ评分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动态变化;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PC、MPV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3 d和7 d后PLT较用药前明显升高,MPV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T、APTT、TT较前缩短,FIB较前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提高严重脓毒症患者PLT、降低 MPV,改善凝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和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该院脓毒症休克患者120例,依据患者预后状况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AT-Ⅲ)、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组PLT和AT-Ⅲ低于中分组和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IB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休克患者PLT、AT-Ⅲ、PT等指标对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状况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例轻度子痫前期(MPE)患者纳入MPE组,20例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纳入SPE组,20例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FMC,全自动凝血仪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 SPE组及MPE组血清SFM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PE组血清SFMC明显高于M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组及MPE组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PE组与MPE组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T、APTT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SFMC在子痫前期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在慢性肾衰竭诊疗过程中的价值。方法 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陕西省中医医院肾内科确诊的6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纳入慢性肾衰竭组,54例肾小球肾炎患者纳入肾小球肾炎组,同期46例该院体检健康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5项凝血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肾衰竭组的DD、FDP水平明显高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衰竭组的FI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凝血指标在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衰竭组DD(87.5%)及FDP(62.5%)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肾小球肾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衰竭组DD阳性率高于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FDP、DD水平可以准确地反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凝血状态,在评估肾衰竭患者高凝状态时DD比FDP可能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通脉汤联合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PFNA)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液凝血状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3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观察组采用通脉汤联合PFNA治疗。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及DVT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凝血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有显著提高,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T、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IB、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19.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脉汤联合PFNA治疗可改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在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TPE)16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抗休克、抗感染、CRRT清除炎症因子、补充凝血因子、升血小板等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血浆置换治疗为TPE组。结果:TPE后48h、72h、后7d,TPE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24h、48h、72h,TPE组PT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72h、7d,TPE组APTT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24h、48h、72h、7d,TPE组FIB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6h、24h、48h、72h、7d,TPE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后24h、48h、72h、7d,TPE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组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E组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TPE能改善脓毒症相关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APACHEⅡ评分,并减少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创伤性脓毒症临床效果及对炎性因子、肝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确诊创伤性脓毒症13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7例。观察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血常规、凝血功能、炎性因子和肝功能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和7 d, APACHEⅡ评分两组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红素(TBIL)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较治疗前降低或缩短,血小板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血中性粒细胞、D-D、FIB、PT、APTT、CRP、PCT、IL-6、TNF-α、TBIL和AST低于或短于对照组,血小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创伤性脓毒症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保护肝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534-553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1w后,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明显降低,FIB、PLT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显著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血栓弹力图、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观察脓毒症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将92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3组,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常规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TEG)等指标在各组间的变化。同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TEG指标在2组间的变化。结果:13组间住院天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RP、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白细胞、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白细胞在3组间呈逐渐增高趋势;23组间PT、APTT、TT、FIB、INR、D-Dime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脓毒症休克组D-Dimer较前2组增高;33组TEG指标(R、K、α角、MA、血小板功能值及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休克组K、α角、MA、血小板功能、CI值均低于脓毒症组及严重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R值均低于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α角、MA、血小板功能值及CI均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存活组与死亡组R、K、α角、MA、血小板功能值、CI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呈凝血紊乱状态,进行TEG检测利于凝血状态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无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或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的择期脊柱手术患者(ASAⅡ~Ⅲ),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5000 U/kg,n=18)和生理盐水组(C组,n=18);分别于注射前(T0)、注射后1 h(T1)、注射后2 h(T2)、注射后3 h(T3)抽出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血小板1 min,5 min和最大聚集率(PAG1、PAG5、PAGM),并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结果]注射乌司他丁组后1h,W组APTT,PT较注射前明显延长(P<0.05),用药后2h,TT较注射前明显延长(P<0.05),用药后3h,APT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注射后1h,APTT显著性延长(P<0.01),用药后2h,PT显著性延长(P<0.05),用药后3h,APT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前后及组间比较PA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5000 U/kg乌司他丁可改善脊柱手术患者术中患者的凝血状态,减少术中微血栓综合征,预防术中术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9月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给予观察组加用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凝血功能,及随访3个月后DVT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APTT、FIB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指标均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PT指标上升,APTT、FIB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折术后患者采用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确切,可促进凝血功能恢复正常,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74例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依据输注血浆(P)与悬浮红细胞(R)比例(P/R)不同分为研究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P/R>1,n=58)、常规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1/2

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较常规组及对照组明显低(P<0.05),常规组红细胞输注总量与对照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平均生存时间最长,常规组次之,对照组最短,三组之间两两相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存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输注高比例不同成分输血因具有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输注量少及预后生存时间长等优势,较中低比例组更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