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入院时体表心电图(ECG)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及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QTd、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两组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 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入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48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Tp-e/QT比值和QTd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预测价值及对比分析.方法 自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12 h内行PCI者127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经急诊PCI实现IRA再通者71例(再通组);未能实现血管再通治疗者56例(非再通组).另选取106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患者入院时及术后心电图的QT值、Tp-e值,计算QT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采用Lown分级,其中Lown分级=3级者为MVA.分析Tp-e/QT比值和QTd与STE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时Tp-e/QT比值、QTd均高于正常组(P〈0.001);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Tp-e/QT比值、QTd均延长,Tp-e/QT比值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r=0.3581,P〈0.001);Tp-e/QT比值降幅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Killip′s分级、LVEF、CK-MB、cTnI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急性ST段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3621,P=0.0001).52例STEMI患者中MVA组24例,非MVA组28例,与QTd相比,只有Tp-e/QT比值与心率变异性呈负相关(P〈0.05);再通组中,单支与多支病变患者Tp-e/QT比值、QTd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STEMI患者与健康者相比,Tp-e/QT比值、QTd均延长,且Tp-e/QT比值更能准确有效地预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DCM,24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DCM和43例非心脏疾病患者,测定QTd,QTcd。结果: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及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QTd及QTcd可能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p-e/QT比值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例NSTE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p-e/QT比值。结果:观察组入院时Tp-e/QT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Tp-e/QT比值较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延长,Tp-e/QT比值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显著相关(P0.05),且Tp-e/QT比值降幅与急性ST段下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Tp-e/QT比值与NSTE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能预示NSTEMI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观察 76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 (QTd)的变化 ,以探讨AMI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AMI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故QTd可作为预测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2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8.
杨艳芳  陈素 《新医学》2014,(2):116-118
目的:探讨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e)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AMI 患者(AMI 组)和健康成人(对照组)100名,AMI 患者又分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2例),对比分析AMI组和对照组及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Tp-e和Tp-e/QT。结果AMI 组的 Tp-e、Tp-e/QT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MI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Tp-e、Tp-e/QT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Tp-e、Tp-e/QT比健康对照组延长,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卡维地洛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卡维地洛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CHF患者 80例和 30例健康人作 QTd测量 ,80例 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 (32例 )和常规治疗组 (48例 ) ,比较 2组治疗前后 QTd的变化。结果  CHF患者的 QTd明显高于健康人 (P<0 .0 1) ;卡维地洛组治疗后 CHF患者的QTd明显缩短 (P<0 .0 1) ;CHF伴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与不伴有者相比 ,QTd明显延长 (P<0 .0 1)。结论  QTd在CHF患者明显延长 ,且能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卡维地洛能缩短 CHF患者 QTd。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校正QT间期、校正Tp-e间期、Tp-e/QT的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相关性,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STEMI患者40例,12 h内成功行PCI术,分别测算术前及术后100 min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Tp-e/QT,随访三个月后MAE情况。40例正常心电图做对照。结果 (1)STEMI组QTc、Tp-ec、Tp-e/QT在发病12 h内明显升高(P<0.05),PCI术后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TEMI组以PCI术前QTc440ms为节点分组,随访三个月组间MA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Tp-ec 100ms和Tp-e/QT 0.25为节点,组间MAE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Tp-ec,尤其是Tp-e/QT比值增加,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相关,是预测急性STEMI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OT离散度改变及与心脏植物神经病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 (QTd)改变及与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和室性心律失常间的关系。方法 :用同步 12导联心电图测定 6 9例糖尿病患者的QTd、最大QT间期 (QTmax)和经心率校正的QTmax (QTc max) ,同时用Holter监测其心率变异性 (HRV)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并与 6 1例非糖尿病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糖尿病组QTd较非糖尿病组显著增加 (P <0 0 1) ;②糖尿病组心率变异性指标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 5分钟正常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 (SDNN -index)较非糖尿病组显著降低 (P <0 0 5 )。糖尿病组QTd与每 5分钟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 (SDANN)、SDNN -index存在明显相关性 (P <0 0 5 )。③糖尿病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而非糖尿病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组QTd较非糖尿病组延长 ,且QTd与植物神经病变和室性心律失常相关 ,QTd可作为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Tp-Tec,QTc,Tp-Te/QT比值对AMI患者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86例AMI患者心电图,按急性期是否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106)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80),测量所有患者病程在24 h内的第1份(急性期)心电图及出院时(恢复期)心电图,对入组人群的Tp-Tec,QTc,Tp-Te/QT比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恢复期TpTec,QTc和Tp-Te/QT比值明显低于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性期Tp-Tec,QTc和Tp-Te/QT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两组间心电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Tec,QTc和Tp-Te/QT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分别r=0.761,P=0.015;r=0.823,P=0.039;r=0.156,P0.001)。ROC曲线分析Tp-Tec,QTc和Tp-Te/QT对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以Tp-Tec作为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最佳临界值为125.26 ms,ROC曲线下面积为0.9218,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以QTc作为预测指标,最佳临界值为433.32 ms,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1,诊断价值中等;以Tp-Te/QT比值作为预测指标,最佳临界值为0.29,ROC曲线下面积为0.9608,诊断价值最高。结论:Tp-Tec,QTc,Tp-Te/QT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明显正相关,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具有预测价值,同时Tp-Tec,QTc及Tp-Te/QT有助于评价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射血分数及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伴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测量和分析56例CHD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CHD组)和5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LVEF值及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结果:CHD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40.36±6.85)ms和(65.98±16.86)ms;对照组的LVEF值和QTd分别为:(59.68±4.16)ms和(33.05±13.23)ms。CHD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CHD伴室性心律失常与LVEF及QTd密切相关,LVEF和QTd可作为预测CHD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直接TPCA组2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30例AMI患者行心电图描记,分别测量入院时、直接PT-CA后2h、24h、1周、2周的QTd值,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结果:直接PTCA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入院时QTd无差异(P>0.05),直接PTCA组除术后2hQTd一过性增大外,24h后明显缩小,与未再灌注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期直接PTCA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P<0.01)。结论:AMI后直接PTCA能缩小患者QTd,并能降低急性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QTcd)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60例DCM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d、QTcd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QTd、QTcd比较,DCM组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而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高于NYHAⅠ~Ⅱ级患者.QTd>110ms组室速、心源性猝死和NYHAⅢ~Ⅳ级发生率显著高于QTd≤110ms组(P<0.01或P<0.05),而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QTd、QTcd与NYHA分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不相关.结论DCM患者存在QTd、QTcd变化,QTd、QTcd的增加可作为预测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也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QTd与NYHA分级相关而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关.  相似文献   

16.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VLP)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阳性发生率的差别.方法 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6例(其中STEMI组304例及NSTEMI组72例患者)进行VLP检测.结果 STEMI组VLP阳性率为53.6% (163/304),NSTEMI组VLP阳性率为38.9% (28/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3,P<0.05).VLP阳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4.1% (27/191),VLP阴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0%(13/1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6,P <0.05).VLP阳性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2.178,95% CI为1.087 ~4.366,P<0.05).结论 STEMI组VLP阳性率明显高于NSTEMI组.VLP阳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VLP阴性患者.VLP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徐强  诸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10):1451-1452
目的:研究QT离菜度(QTd)及心室晚电位(VLP)对心肌梗塞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计算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QTd,其中34例行VLP检测。结果:12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明显延长,VLP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结论:QTd和VLP检测对心肌梗塞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蔓莉  李丽华  赵红  闫杰  李玉荣 《临床荟萃》2007,22(21):1529-153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选取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2例按下列剂量和方法口服胺碘酮600 mg/d,7天后改服400 mg/d,逐渐减量至200 mg/d维持。重点观察Q T间期、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QTc)、QTc离散度(QTcd)、T波顶点(Tp)至T波终点(Te)的宽度(TpTe)、T波形态等变化情况。结果76例有效,有效率82.60%。治疗后有效和无效组QT、QTc、TpTe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QTd、QTcd均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46±18)ms vs(48±23)ms;(56±20)ms vs(59±57)ms(P<0.01)。85例ST-T形态正常者,在治疗过程中79例出现心室复极波形态改变。结论胺碘酮导致心室复极波形态改变,考虑为该药影响心室肌复极的延迟及不均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Tp—Te间期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1例,选择同年龄组正常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计算各导联Tp—Te间期,并测定Tp—Te间期离散度进行分析。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Tp-Te间期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Tp-Te间期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