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为青少年胸椎椎弓根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数据。 方法 多排螺旋CT对正常青少年(14~17岁)46例自愿者进行胸椎扫描,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高、椎弓根宽、椎弓根骨松质宽及椎弓根骨松质高,观察椎弓根内部骨质分布情况。 结果 椎弓根宽呈两端大、中段小的变化趋势,T4最小(3.85±0.77)mm,T1最大(8.12±1.39)mm;椎弓根高为逐渐增加的波浪形曲线,T3小峰:(10.93±0.88)mm, T12最大:(15.68±1.25)mm;椎弓根骨松质宽为先减小后增大,T11最大(5.24±1.3)mm;椎弓根骨松质高T4最小(5.74±2.4)mm,T11最大(13.18±2.3)mm。 结论 青少年胸椎真正能决定螺钉直径的是骨松质宽,椎弓根螺钉置入时应结合影像学资料,选择合适的螺钉及进钉部位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下颌角的CT三维重建模拟整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模拟下颌角整形术,将逆向工程原理应用于下颌角整形手术设计中。方法重建病人术前头部cT颅骨模型,测量相关数据并导入geomagic(V5)软件中,根据东方经典美丽分析面罩模拟下颌骨整形手术,比较原始模型与模拟后模型以确定截骨线和截骨量,最后重建术后CT模型,评价模拟手术效果。结果重建了不同状态下颌骨三维模型,利用模拟手术结果设计了实际手术方案。结论逆向工程原理对于设计下颌整形术方案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测定150例老年人(≥60岁)的血尿酸,其中血尿酸正常者102例,高尿酸血症患者48例,分析它们与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等患病情况,结果表明高尿酸血症与上述5种疾病密切相关,发病率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组。作者认为可将高尿酸血症视为冠心病的1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所有病例均用Mareoni Ultra Z型螺旋CT机扫描,并在图像工作站上用MPR、SSD及MIP技术获得多平面和三维图像。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40例共45处肩胛骨骨折及7例肩关节脱位;MPR、SSD及MIP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MPR在显示微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移位方面较好。结论 MPR、SSD及MIP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对肩胛骨骨折分类、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所有病例均用Marconi Ultra Z型螺旋CT机扫描,并在图像工作站上用MPR、SSD 及MIP技术获得多平面和三维图像.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40例共45处肩胛骨骨折及7例肩关节脱位;MPR、SSD及MIP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MPR在显示微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移位方面较好.结论 MPR、SSD及MIP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对肩胛骨骨折分类、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应用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前倾角的计算机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求一种测量结果更符合真实前倾角值的测量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重建股骨CT断层图像获得三维模型,将股骨头拟合成球体以确定股骨头中心;然后截取股骨颈区域并重新分割为断层图像,测量每层的体积进行比较以确定股骨颈峡部,从而确定股骨颈中心;经三维模型表面直接选取内、外髁。结果股骨头中心、股骨颈中心的连线即为颈轴线,内、外髁的连线即为髁状轴,根据Billing对前倾角的定义,两线所形成的夹角即为前倾角。结论该研究符合定义法测量,故测量结果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股骨颈前倾角的数字化测量方法,为股骨近端截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应用Mimics15.0软件,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股骨,标定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患侧及健侧股骨颈前倾角,并与在断层CT上测量的股骨颈前倾角相比较。结果重建的股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角度、多平面进行观察及测量,二维CT测量健侧和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分别为(25.54±7.17)°和(42.98±10.36)°,数字化三维重建测量健侧和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分别为(24.29±3.46)°和(40.36±5.42)°。数字化三维重建股骨颈前倾角与二维CT测量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三维CT扫描的股骨数字化三维重建图像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清晰的边界,可精确识别出股骨前倾角的解剖数据,为完成个体化的股骨截骨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Balance螺旋CT机对32例骨外伤患者进行鼻骨横断面及冠状位扫描,并三维重建成像,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例鼻外伤患者中,单纯鼻骨骨折20例(62.5%),并发上颌骨额突骨折5例,上颌窦骨折5例,鼻中隔断裂2例,其中7例普通X线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21.9%),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骨折线。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诊断鼻骨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套运用CT三维重建影像研究颅颌面部骨骼形态的三维头影测量分析法。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对头颅CT数据进行骨骼三维重建,由同一研究者标识29个标志点,以颅颌面内在标志点定义基准平面,建立以鼻根点为原点的三维坐标系,将X线头影测量中的测量平面在三维头颅模型中重新定义,建立测量模板并对颅面部骨骼进行三维测量分析。结果运用CT三维重建影像,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分析,筛选出32个测量项目,在同一坐标系内获得X线头影正、侧位测量的数据。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全面、准确评估颅面部骨骼形态的三维头影测量法,适合临床中对颅颌面骨骼畸形的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无症状青年人群中多个平面CT测量股骨颈α角的差异,并对凸轮型股髋撞击综合征(FAI)形态改变的发生率进行评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120例无髋关节病症患者(20~40岁)的腹部或盆腔CT扫描资料。α角的测量采用平行于股骨颈长轴的斜轴位平面以及以股骨颈中心作为旋转轴的4个方向辐射状层面,两者差异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α角大于55°提示凸轮型FAI形态异常。  结果 斜轴位平面α角均值为(39.5±6.51) º,共有12人(占10%,12/120)、14个关节α角大于55 º,10人为单侧、2人为双侧;在12点、1点、2点及3点方向各平面的α角均值分别为(42.8±7.3) º,(48.8±7.6)º,(47.3±7.2)º,(40.2±6.7)º,在所有辐射状平面中共有106个关节α角大于55 º,其中在1:00方向有54个关节α角增大,占受试者的35%(42 /120)(30人为单侧,12人为双侧);斜轴位平面与12点、1点、2点方向平面测量的α角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辐射状平面测量α角可能更准确;无症状青年人群中,其类似凸轮型FAI的形态改变有较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跟骨为不规则骨,具有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过往多基于X射线平片进行测量研究,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跟骨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报道较少。 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国人跟骨的解剖数据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100例成人正常跟骨CT扫描数据,男50例,女50例,将其重建后进一步测量跟骨长、宽、高及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将测量数据与西方人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中国男性组跟骨长、宽及高分别为(74.60±5.06),(29.71±2.93),(45.23±4.46) mm;女性组为(71.48±5.36),(26.65±3.01),(42.23±4.49) mm,男性组显著大于女性组(P < 0.05)。男性组Gissane’s角度为(123.3±8.5)°,女性组为(122.7±8.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组Bohler’s角为(35.98±4.34)°,女性组为(38.31±4.43)°,男性组显著小于女性组(P < 0.05)。国人跟骨全长、宽度及高度显著小于西方人数据(P < 0.05)。中国成人Bohler’s角及Gissane’s角测量数据与西方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中国女性成人跟骨长、宽、高较男性小,跟骨Bohler’s角明显大于男性,不同性别间Gissane’s角无明显差异。与西方人相关数据比较,中国成人的跟骨长、宽、高明显偏小,跟骨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则无明显差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髋臼,对髋臼位相参数和形态参数进行定量研究,为设计符合国人特征的髋臼假体提供数据。方法:收集278例髋关节CT图像,利用自主设计软件对髋臼进行识别处理,拟合出髋臼骨形态,测量髋臼位相和形态参数。结果:髋臼前倾角(AVA)男性(14.76±5.86)°、女性(14.04±5.62)°,外展角(ABA)男性(43.27±4.52)°、女性(43.81±4.79)°,两组数据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拟合半径(R)为(25.582±2.537)mm,拟合深度(H)为(21.960±2.584)mm,R值与H值有相关性(P〈0.001)。结论: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测量值无性别差异,髋臼拟合半径(R)与拟合深度(H)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对于国人髋关节假体的设计制造和术中放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外科治疗手舟骨骨折作了大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而有关手舟骨的显微影像解剖学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目的:运用Micro CT测量手舟骨相关影像解剖学数据,为手舟骨骨折的外科治疗提供显微影像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从成都医学院局解实验室随机选取80侧(左右各40侧)国人成人干燥手舟骨标本,未分性别。应用游标卡尺测量舟骨和 Micro CT扫描标本,用Micro CT自带三维重建系统分析手舟骨三维骨结构,并逐一测量:①舟骨的纵轴长度。②舟骨嵴的近端宽度。③舟骨嵴的腰部宽度。④舟骨嵴的远端宽度。⑤舟骨结节高度。⑥舟骨结节厚度。⑦舟骨结节宽度。⑧舟骨体部最小厚度。⑨舟骨腰部的厚度。⑩舟骨腰部的宽度。结果与结论:Micro CT三维成像可以看出:手舟骨结节部的宽度和厚度比较接近,整个手舟骨结节部形似圆锥;手舟骨腰部连接结节部与体部;体部前后径明显大于左右径,体部的舟头关节面与舟桡关节面相邻处骨质是整个手舟骨最薄的地方。手舟骨结节部、腰部及体部的桡背侧部分有明显的血管压迹贯穿, 并因此形成其纵轴及背嵴。对所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Micro CT所测得的各径线值与游标卡尺所测得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左右侧手舟骨Micro CT三维成像的各部分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Micro CT所测得数据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依据Micro CT三维重建后的手舟骨测量数据及影像解剖特点,可为外科治疗手舟骨骨折时设计内固定器械提供显微影像解剖学理论依据。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依靠胸部摄片诊断肋骨骨折常导致误诊和漏诊。 目的:分析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双源CT对65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薄层扫描,将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得到肋骨骨折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线走行、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 结果与结论: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65例患者286根骨折,其中52例保守治疗,其余13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制定手术方案时均参考了三维重建图像,所显示的骨折部位、移位、成角等情况与术中所见一致。提示双源CT能明确诊断肋骨骨折,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互相补充对诊断肋骨骨折及指导治疗方案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上中胸椎椎弓根-肋单位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上、中胸椎椎弓根—肋单位的CT测量,探索胸椎弓根外螺钉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例阴性结果的胸椎CT扫描图像,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48.8岁,对T1~T8测量下列解剖指标:椎弓根横径,椎弓根钉道长度,椎弓根—肋单位横径,椎弓根外螺钉钉道长度,椎弓根外螺钉内倾角,椎弓根外螺钉最大内倾角,椎弓根外螺钉最小内倾角。结果:胸椎弓根—肋单位横径(12.97~18.88)mm明显大于胸椎弓根横径(5.03~8.67)mm,胸椎弓根外螺钉钉道长度(46.05~61.47)mm明显长于胸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36.92~41.74)mm,椎弓根外螺钉内倾角从T1~T8有递减趋势,且均有一个相对安全的误差区间。结论:胸椎弓根外螺钉技术安全性高于胸椎弓根螺钉技术,使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因颈椎椎弓根细小,走行方向复杂,个体变异大,椎弓根钉置入时易误伤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颈椎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术前测量椎弓根螺钉置入参数的准确度有待提高。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获取预植螺钉的椎弓根三维定量解剖数据及置钉参数的方法。方法:将颈椎16排CT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和GE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颈椎三维重建和图像处理,测量在置入椎弓根螺钉情况下的置钉参数。结果与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获得清晰颈椎三维图像,使用软件测量功能可精确地获取预置螺钉的椎弓根管宽度、轴线长度、α及β角;在颈椎椎弓螺钉置入情况下,可测量置钉的水平角度安全范围。通过本方法可模拟手术过程,进行常规方法难以完成的三维测量,获取椎弓根螺钉置入个体化数据,为研究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颌面骨是面部软组织附丽的基础,人的个体又不尽相同。因此,研究各种测量能精确全面地描述颌面部测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目的:对比X射线及三维CT测量在颌面部整形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颌面部,骨组织,三维重建测量法”或“maxillofacial,bone tissue,measure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3篇。 结果与结论:X射线三维测量法的优点是:价格低廉,放射剂量相对较低,数据获取时间相对较短,但有标志点定点的可分辨性较差等缺陷。CT三维重建测量法的优点:测量内容全面,准确性和精密度,方法可靠,可重复,应用方向广泛;但费用相对较高,检查所需时间相对于传统平片检查仍较长,目前临床上作CT扫描时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仍比X射线平片检查所受的辐射剂量要多。  相似文献   

19.
背景:利用多排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髋臼及股骨头的空间立体结构,为测量患儿髋臼股骨头的平均覆盖率及观察异常髋臼发育变化提供帮助。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连续4年测量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股骨头的平均覆盖率的变化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的患儿53例,分别于整复前、整复后24 h内、整复后12,24,36,48个月时,行多排螺旋CT髋臼轴位平扫及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患儿髋臼股骨头的平均覆盖面积进行重建和测量。 结果与结论:闭合复位后患儿髋臼股骨头覆盖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1)。随访4年内,闭合复位后患儿髋臼股骨头覆盖面积逐渐增加,第1年内增加面积最大,第4年时接近正常。说明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两者之间的立体位置关系,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与股骨头位置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三维重建后测量闭合复位后患儿髋臼股骨头覆盖率,其测量值高于治疗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重建(SSD)技术在骨盆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GE Hispeed ZX/I 螺旋CT机对25例骨盆创伤患者进行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0 工作站进行MPR、SSD图像重建,并与二维CT(2DCT)及X线平片比较.结果 2DCT、SSD、MPR显示骨盆外伤共48处,MPR和SSD图像能准确显示损伤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及软组织损伤情况.结论 MPR、SSD重建技术是诊断骨盆外伤的有效手段,对骨盆外伤术前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