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产妇分娩前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的1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将所有产妇分为研究组(产后出血)与对照组(正常分娩),其中研究组产妇共420例,对照组产妇共780例。对1200例孕妇的就诊资料中的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水平的检测结果进行收集。比较分析产妇孕早期、中期、晚期以及临产前不同时期凝血四项与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结果:孕期产妇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P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时期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产妇的APTT明显长于中期、晚期与临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晚期以及临产前产妇FIB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PT与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TT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分娩前进行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的检测,能够对凝血功能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对产后出血与血栓的预治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易光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75-8375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检测意义。方法 D-二聚体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4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40例正常孕妇,4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对孕妇特别是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及时发现妊高症,预防DIC的发生和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和产褥早期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不同孕期妇女1 534例,根据孕周分为四组。妊娠12周360例为早孕组,妊娠12~28周454例为中孕组,妊娠28周~分娩前362例为晚孕组,分娩~产后96 h 358例为产褥期组。选择同期体检正常妇女168例为非孕组。比较五组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妇女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水平早孕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晚孕组、产褥期组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VTE发生率为0.13%(2/1 534),2例均为下肢静脉血栓,分娩方式均为剖宫产,均经B超、静脉血管造影确诊。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4.15、156.91 mg/L,为阳性。结论随着妇女孕期发展,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出现逐渐上升趋势。临床VTE孕妇无临床表现者,不推荐常规筛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排除VTE,临床应结合B超等检测手段筛查VTE。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白细胞(WBC)水平与老年肺炎的关系,探讨二者对老年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00例老年肺炎患者(肺炎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和10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WBC、血小板(PLT)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使用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炎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WBC、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肺炎组治疗14 d后WBC、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肺炎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HCT、PL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WBC水平,对老年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利  周才  黄瑞玉  刘艳 《检验医学》2014,(10):992-994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正常孕妇664例、非孕正常女性对照者100名(正常对照组),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静脉血栓患者18例。将正常孕产妇按孕周分为5组:(1)孕20周(127例);(2)孕20~32周(86例);(3)孕32周至临产≥32周(191例);(4)产后第1天(130例);(5)产后第2天(130例)。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所有正常孕妇及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孕妇D-二聚体浓度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验证该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D-二聚体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从20周开始至32周逐渐上升,32周以后升高幅度最大,孕20周组、孕20~32周组及孕≥32周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54 mg/L、3.46 mg/L及4.96 mg/L;分娩过程中D-二聚体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产后第l天急剧升高,至产后第2天明显下降,基本恢复至妊娠末期水平。产后第1天及产后第2天参考区间分别为11.76 mg/L、5.87 mg/L。5组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对照组和孕妇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排除DVT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2.3%、55.1%、7.0%、1.0%、0.2%和0.7%。采用上述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均为阳性结果。结论初步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已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孕妇分娩前后以及分娩方式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84例临产孕妇和非孕健康对照组40例,将临产孕妇分成自然分娩组(n=83),剖宫产组(n=101);采用酶免荧光法和凝固法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评价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并随访其妊娠结局,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追踪.结果 剖宫产组年龄、孕龄、住院天数明显大于自然分娩组;所有孕妇体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孕妇产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分娩前,而且剖宫产组产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也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产后第1天(P<0.01);临产孕妇中共有5例发生产后DIC,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结论 妊娠妇女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体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健康人群,然而对于高危人群应该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妊娠妇女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妊娠妇女和60名健康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其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相比PT、APTT缩短(P〈0.05)此两指标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二聚体两者水平都显著升高(P〈0.01),FIB在妊娠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中期(P〈0.01)D-二聚体随孕期增加而不断升高(P〈0.01)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1),随孕期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对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评价 D-二聚体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0例健康孕妇、120例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无合并症的孕妇、78例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含轻、较重合并症)的孕妇在孕28~30周时 D-二聚体水平。结果妊娠期糖尿病无合并症组的 D-二聚体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组的 D-二聚体比健康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无合并症组明显增高(P <0.01);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较重组 D-二聚体水平较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轻组明显增高(P <0.01)。结论 D-二聚体测定可预示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发生的危险,有助于对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CL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90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以及5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D-二聚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恶性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胰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胰腺癌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凝固点检测法检测46例正常人、32例胰腺良性肿瘤患者、106例胰腺癌病人和43例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Fr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胰腺癌、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与正常人、胰腺良性肿瘤患者相比明显升高(P〈0.05),且肝转移组的Fib和D一二聚体与未转移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T、APTT和TT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组织学分级,Fib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及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浆Fib和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