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重睑术和埋线重睑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于2011年8月~2013年8月48例行改良小切口重睑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50例行埋线重睑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埋线重睑术,改良小切口重睑术在单睑治疗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且重睑效果更加持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睑板前筋膜与眼轮匝肌固定重睑术的效果,并比较传统切口与睑缘切口的优缺点。方法 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379例患者行睑板前筋膜与眼轮匝肌固定重睑术,根据切口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192例,行睑缘切口内固定重睑术;对照组187例,行传统切口内固定重睑术。比较两组术后1年的满意度。结果 睑板前筋膜与眼轮匝肌固定重睑术的效果都较好,术后消肿胀快,1年重睑宽度没有变窄。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7.92%,对照组的85.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睑板前筋膜与眼轮匝肌固定重睑术有术后恢复快,重睑稳定,瘢痕细小,而睑缘切口瘢痕更不明显,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小切口抽脂联合连续埋线重睑成形术在不对称重睑整形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收治疗的不对称重睑患者189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小切口抽脂联合连续埋线重睑成形术)和对照组(重睑成形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对眼睑美观满意度、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符合重睑生理解剖结构的切开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8年10月到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重睑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符合生理解剖结构的切开重睑成形术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运用传统切开重睑成形术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瘢痕以及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埋线法重睑术后形态不满意者行切开法重睑术进行修复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埋线法重睑术后形态不满意患者15例,均行切开法重睑术进行修复。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感染、血肿、睑球分离及眼睑闭合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重睑皱襞线弧度、流畅度、对称性及瘢痕增生情况。结果 15例手术时间(1.26±0.15)h,术中出血量(2.00±0.78)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发生感染、血肿、睑球分离及眼睑闭合不全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睫毛上翘,重睑皱襞线弧度自然、线条流畅、双侧对称,较术前明显改善,未再次出现重睑皱襞线变浅、变窄的情况,闭眼时无明显阶梯样畸形。1例术后2个月出现瘢痕增生,外用抗瘢痕药物后瘢痕增生明显好转,未影响重睑皱襞线弧度。结论 埋线法重睑术后形态不满意者行切开法重睑术进行修复后重睑形态改善明显,并可稳定维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睑术联合自体颗粒脂肪组织注射充填术治疗上睑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上睑凹陷患者86例,采用治疗顺序尾数单双号数字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重脸术联合块状脂肪移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重睑术联合自体颗粒脂肪组织注射充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及上睑凹陷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02%,对照组为76.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1,P=0.035)。术前,两组患者上睑凹陷1级、2级、3级、4级占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1级占比高于对照组,2级占比低于对照组(P均0.05),3级、4级占比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睑术联合自体颗粒脂肪组织注射充填术治疗上睑凹陷效果明显,患者满意度高,是目前上睑凹陷的理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分小切口去脂连续埋线重睑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本院进行重睑术患者(40例),所有患者实施小切口去脂连续埋线重睑术,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处理,并于术后7 d依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拆线,并持续随访3个月。统计所有患者的手术效果,围术期指标,前及术后3个月满意度评分、自我评价评分以及自信心评分,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40例患者中手术效果优者28例(70.00%),手术效果良者11例(27.50%),手术效果差者1例(2.50%),总优良率为97.50%;所有手术患者最短手术时间32 min,最长手术时间43 min,平均(38.76±1.66)min,I期愈合40例,Ⅰ期愈合率为100.00%;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患者满意度评分、自我评价评分以及自信心评分均升高(P<0.05);术后3个月,40例患者中发生肿胀1例(2.50%),切口瘢痕1例(2.50%),共有2例(5.00%)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发生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去脂连续埋线重睑术在临床应用中手术时间较短且Ⅰ期愈合率较高,手术效果的优良率较为理想,且安全性具有一定保...  相似文献   

8.
吴世友  毕胜  杨龙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7):2140+2142-2140,2142
目的探讨三点式小切口微创重睑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在重庆市中山医院行三点式小切口微创重睑术患者89例.所有患者术前设计重睑线,标记三处切口点.局麻成功后,于标记点切开眼睑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剪除眼轮匝肌,去除多余脂肪.点状电凝止血,缝合切口,术后5~7 d 拆线.结果随访1~6个月,87例患者重睑线流畅,重睑形态自然美观,效果较为满意.2例患者重睑线有轻微不对称,再次手术修复后取得满意效果.结论三点微创小切口重睑术是一种可靠、持久、可行的重睑手术方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美容重睑术目前流行切开法,埋线法和缝线法及它们繁多的改良术式。我们自1997年以来应用微切口重睑成形术。有较多优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眶隔脂肪瓣转移联合重睑术与自体块状脂肪移植联合重睑术在重睑术中矫正上睑凹陷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2年9月间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行重睑成形术的53例患者。其中25例患者行自体块状脂肪移植联合重睑术(对照组),28例患者行眶隔脂肪瓣转移联合重睑术(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上睑凹陷矫正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上睑凹陷矫正度、术后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眶隔脂肪瓣转移联合重睑术应用于重睑术时对矫正上睑凹陷有较好的效果,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睑受术者体象心理状况,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为预防术后出现新的心理问题及医疗纠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3年6月—2015年8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整形外科的重睑受术者,采用体象心理状况自评问卷进行调查,应用SPSS 20.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既往整形史、不愉快评价、周围整形情况以及与周围人外貌比较的不同结果对重睑受术者的体象心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体象心理状况的异常在重睑受术者群体中的确存在;影响重睑受术者体象心理状况的因素有:既往整形史、不愉快评价、周围整形情况及与周围人外貌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欧式眼成形术后畸形的整复方法。方法:根据患者眼睛畸形成度分别采用粘连组织松解、自体组织填充的方法一次性修复上睑凹陷畸形。结果:25例患者应用单纯粘连松解治疗5例,粘连松解 组织充填术治疗20例。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眼睑形态满意,上睑凹陷得到纠正。1例自体游离脂肪充填患者因脂肪吸收,术后两侧轻度不对称,两次充填后形态满意。结论:采用一次性手术修复"欧式眼"成形术后畸形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两个或三个3 mm微小皮肤切口进行重睑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近两年来本院31例采用微小切口通过眼轮匝肌与提上睑肌腱膜固定技术形成重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年,30例患者术后重睑线自然稳定,瘢痕基本不明显,1例患者术后单侧重睑线消失,重新固定后形态良好。【结论】利用微小切口将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腱膜固定形成重睑的术式损伤小,恢复快,瘢痕微小,重睑线自然稳定,尤其适应年轻女性,对上睑臃肿及皮肤略松的患者同样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重睑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及优缺点。[方法]对160例要求重睑美容者实施微创重睑成形术。在瞳孔正上方及设计好的重睑线内、外侧1/3处三至四点作3~5mm左右小切口,剪除小切口下唇的眼轮匝肌、部分睑板前脂肪及筋膜,适当去除部分膨出的眶隔脂肪,将切口上、下唇皮肤与睑板前筋膜缝合固定。[结果]160例,手术顺利,受术者对效果满意。42例获3个月至2年随访,无一例重睑线完全消失。[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外观自然,重睑持久的效果,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PURPOSE: We undertook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inking activity in healthy human fetuses. METHODS: Blinking activity was studied sonographically in healthy fetuses between 33 and 42 weeks' menstrual age. Horizontal and coronal sonographic views of the eye were obtained and videotaped. Fetal blinking movements were analyzed by reviewing the videotape in slow motion. Fetal vibroacoustic stimulation was also used when clinically indicated. RESULTS: We examined a total of 18 healthy fetuses. Fetal blinking was detected in 89% of cases, with a mean frequency of 6.2 movements per 60-minute observation period. Vibroacoustic stimul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fetal blinking in the 6 fetuses in which it was applied (mean, 15.3 movements per 60-minute observation period). CONCLUSIONS: Blinking is a normal fetal activity. 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blinking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vibroacoustic stimulation may be considered a part of the normal startle reflex.  相似文献   

18.
Cushing''s syndrome (CS) shows diverse signs such as centripetal obesity, moon face, and buffalo hump, which can complicate the diagnosis. Facial features including eyelid edema, as an underrecognized sign, can be diagnostic clues for an excess of corticoids in a CS patient.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report a case of palpebral solitary fibrous tumour (SFT).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Intervention

An elderly man presented with a slow-growing painless mass in the lower conjunctival fornix in the left eye. The lesion was excised and it measured 0.9 cm in maximum diameter. The microscopic features were characteristic of a benign SFT,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reactivity for vimentin, CD34 and Bcl-2 protein. Nuclear staining for progesterone receptor was also observed.

Conclusion

This tumour displayed a benign course, with no recurrence after excision. CD34 immunohistochemistry proved to be a useful adjunct to the microscopic diagnosis.Key Words: Solitary fibrous tumour, Eyelid, CD34, Progesterone receptor, Bcl-2  相似文献   

20.
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光  梁正  马涛  张翔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36-236,238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1月对152例直肠癌用双吻合器行保肛手术。结果: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是4.6%(7/152)。结论:充分的肠道准备,良好的肠管血运,吻合口无张力度熟练运用双吻合器与正确放置引流管是预防吻合口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