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52-3253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配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疗效。选取巩义市中医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治疗的LDH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配合臭氧治疗。治疗后1个月随访,统计本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比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情况。本组58例患者治愈31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10%;58例患者治疗后JOA评分为(24.82±3.67)分,明显高于治疗前(11.26±4.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13,P<0.05)。经皮椎间孔镜配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8月—2017年08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8例患者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月、12个月VAS、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93.5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术后脊柱结构稳定、近期临床疗效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潘承波 《中国综合临床》2014,(10):1087-1090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行经椎间孔镜治疗30例,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以及术后24、48h视觉模拟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两组患者术后72 h和术后1、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小切口组[(0.7±0.2)、(4.9±0.2) cm,(11.6±2.2)、(102.9±16.3) ml,(27.5±8.2)、(94.1±19.7)d,(3.3±1.1)、(8.3±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1.332、30.403、17.095、.11.552,P均<0.05),椎间孔镜组术后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小切口组[(3.7±1.2)、(6.8毒1.9)分,(2.1±1.1)、(5.3±1.6)分,(1.4±0.9)、(4.4±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55、9.026、9.393,P均<0.05),术后1、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小切口组[12.1±4.7、18.6±3.6,5.4±2.3、13.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013、12.045,P均<0.05).结论 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对脊柱稳定结构破坏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如皋分院(如皋博爱医院)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106例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所有患者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Mac Nab标准评估疗效,记录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 手术后患者的腰痛评分分别为(0.88±0.45)分,腿痛评分为(0.79±0.56)分,ODI评分为(10.45±1.57)分,显著低于手术前的(7.87±1.34)分、(6.89±1.45)分和(56.24±6.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12、40.404、67.270,P<0.05);按照评定标准,患者治愈72例,良31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6%。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保证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和力学稳定性的优点,治疗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椎间孔镜下经皮椎板间入路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LDH患者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25例。两组均行微创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A组采用经皮椎板间入路,B组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均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及VAS评分均比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间孔镜下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手术均可有效缓解LDH患者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但经皮椎板间入路操作简单,术中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在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无效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经椎间孔镜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25例(观察组),传统开放手术25例(对照组),对比两种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进展顺利,术后两组患者腰痛症状均缓解。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较对照组少(P0.05),手术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均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治疗1个月与3个月JOA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无硬脊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仅对照组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缓解。结论与传统开放治疗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相当,但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海军总医院采用TESSYS技术治疗的8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及术后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显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腰腿疼痛程度明显改善或缓解,治疗总有效率达95.4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的(8.67±0.81)分降低至(2.14±0.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5,P0.05)。结论 TESSYS技术治疗LDH效果良好,护理人员熟练细致的手术配合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512-1513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选取63例LDH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3例中治愈37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24%;术后随访3个月,复发率为1.59%,未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大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硬脊膜囊撕裂、脊柱不稳等严重并发症病例,仅出现3例口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异常,发生率为4.76%,经处理后逐渐恢复。给予LDH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有利于患者腰椎功能改善,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2018年期间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被选取的所有患者均采用椎间孔镜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各项评分指标。结果治疗前的VAS评分为(7.57±1.08)分,腰椎功能评分为(26.43±8.55)分,治疗后的VAS评分为(2.62±0.88)分,腰椎功能评分为(81.12±9.17)分,治疗后的两项评分情况均得到改善,同时与治疗前相比P<0.05。治疗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椎间孔镜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同时具有微创、患者痛苦小、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更早康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切割椎间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经CT或MRI确诊后的42例病人在DSA下应用国产ZC-Ⅰ或Ⅱ切割器在局麻下取侧卧位或俯卧位穿刺切割椎间盘。结果(1)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受限,恢复正常活动27例,(2)良:偶有轻度疼痛,能做轻微工作,生活能自理10例,(3)可有些改善,但仍有疼痛,不能参加工作3例。(4)差:有神经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8%。结论PLD术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少、恢复快,不造成神经根粘连和硬膜纤维化,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该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和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RS与VAS评分(视觉模拟法)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RS与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波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7):3859-3861
目的观察脊柱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超短波、常规腰椎牵引和动态干扰电治疗,治疗组在超短波、动态干扰电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辅助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w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及直腿抬高试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w后ODI评分、VAS评分及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w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能进一步增大受累节段椎间隙、改善受损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骶管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针刀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配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骶管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针刀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配合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经皮激光汽化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穿刺激光汽化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方法将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6个病变椎间盘),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用18号穿刺针穿刺(经安全三角区或者小关节内缘入路)定位至病变椎间盘髓核部位后,插入660μm激光光纤,给予功率调整在10~16W,脉冲持续与间隔各为1.0s,总能量控制在1200~2800J,行激光汽化术。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卧床及对症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月,按照改良Macnab方法进行评定,优28例,良4例,差0例,有效率为100%。治疗过程全部患者无严重疼痛及症状加重,无脊髓、硬脊囊、血管、神经等重要脏器损伤。结论该方法在适应证选择严谨、影像引导下操作的情况下,定位准确、穿刺顺利、成功率高、疗效佳,无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麦肯基疗法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牵引、超短波治疗等;观察组增加麦肯基疗法与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均接受4周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选用Oswestry下腰背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ODI及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2.50%,77.50%,P<0.05)。结论:麦肯基疗法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更好的疗效,治疗周期短且见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Purpose of Review

Substantial adv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ause, diagnosis, imaging, and treatment options available for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We examined the current evidence and highlight the concepts on the frontline of discovery in LDH.

Recent Findings

There are a myriad of novel etiologies of LDH detailed in recent literature including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infectious microbes.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recent data focuses on improvements in computer tomography as a diagnostic tool and non-traditional injection options including tumor necrosis alpha inhibitors and platelet-rich plasma. Operative treatment outcomes have focused on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approaches and demonstrated robust 5-year post-operative outcomes.

Summary

Advances in the molecular etiology of LDH will continue to drive novel treatment options. The role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LDH will continue to evolve. Further research into10-year outcomes will be necessary as this surgical approach continues to gain widespread popula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