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2~18岁青少年腰骶段椎弓根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腰骶段进钉角的增龄变化规律,为青少年脊柱内固定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青少年患者30例,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双源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影像学结果,扫描范围为盆腹腔,将获得腰骶段CT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少年腰骶段椎弓根E、F角及椎体复合体的上下及左右入钉点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F角及椎体复合体的上下入钉点间距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增长趋势,且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少年脊柱椎弓根及相关结构解剖学参数呈规律性变化过程,临床应用时可做参考。但必须结合个体化影像学结果及生物力学研究成果的支持,才能使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12~18岁青少年腰骶段椎间盘、椎管的解剖学结构CT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测量,探讨腰骶段椎间盘、椎管的发育规律及增龄变化规律特征,为青少年脊柱腰骶段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30例12~18岁无腰椎疾患的青少年,均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双源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影像学结果,扫描范围为腹盆腔,将获得腰骶段CT原始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青少年腰骶段椎间盘、椎管各径线在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椎管各径线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椎间盘、椎管各径线随着椎序列的增长呈波浪形变化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腰骶段椎间盘、椎管解剖学参数呈规律性变化过程,但必须结合个体化影像学结果及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学等研究成果的支持,才能使腰骶段疾病治疗技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2~18岁少年腰骶段椎弓根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腰骶段椎弓根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脊柱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少年患者30例,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双源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影像学结果,扫描范围为盆腹腔,将获得腰骶段CT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少年腰骶段椎弓根的高、宽和钉道长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差异。结论少年脊柱椎弓根及相关结构解剖学参数呈规律性变化过程,临床应用时可做参考,但必须结合个体化影像学结果及组织逆向成型技术及生物力学研究成果的支持,才能使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国人骶孔形态学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骶孔形态特征,为骶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60例骶骨标本男女性各30例,测量骶孔深度,骶后孔下缘和内侧缘分别到同侧骶角和后正中线的距离,骶后孔的横径和纵径,骶前孔和骶后孔的外侧缘及下缘的相对关系,骶角到同侧耳状面下缘的距离。结果 得出了各骶孔深度,各骶后孔横纵径,骶角到耳状面下缘的距离,改进了一种定位骶后孔的方法,初步得出骶前孔外侧缘和下缘相对骶后孔的位置。结论 本实验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对骶后孔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并初步了解骶后孔与骶前孔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麻醉、疼痛治疗、针灸以及骶骨手术的后入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骶骨骨折的诊断率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正常骶骨标本(50块),骶骨骨折标本(28块),测量这些骶骨标本每条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的水平距离,测量骶前孔、骶后孔横径、骶孔的前、后径,将所有骶骨标本左右侧对应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骶骨每条横线中点距左右骶骨翼水平距离无显著差异,骶前孔、骶后孔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引起骶前孔变形、变小,侧块压缩性骨折骨折侧横线中点距骶骨翼边缘水平距离较正常侧明显变小,位置越高两侧差异越大。骶后孔、骶管变形、变小在骶骨骨折标本不明显。结论:骶骨侧块压缩性骨折、横行骨折时骶骨失去对称性,骶前孔变形、变小是造成骶神经损伤原因之一,临床上应注意骶前孔的变化,检查骶神经功能,应将扩大骶前孔进行骶神经减压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7.
骶后孔(八髎穴)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为八穴的针灸推拿以及骶后神经和骶管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我们测量了 30例骶骨标本 ,将骶后中线定为Y轴 ,将通过两骶角的连线定为X轴 ,测定骶后孔中点至两轴的距离 ;并测量骶后孔的口径 ,骶后孔中点至相应骶前孔中点的间距以及每侧 1~ 2 ,3~ 4骶后孔中点间距。结果 :根据统计分析 ,我们确定了两种骶后孔定位方法 ,取得了 1~ 2 ,3~ 4骶后孔中点间距的数值 ;4对骶后孔口径的大小顺序是 :1孔 >2孔 >4孔 >3孔。结论 :两种定位方法可帮助医生对骶后孔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 ,避免一些给患者带来的损伤 ,可使一些医疗麻醉等措施得以成功实施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骶骨椎弓根及侧块的解剖学特点和生物力学特征,为临床骶骨椎弓根和侧块螺钉固定定位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60例成人患者进行尾骨螺旋CT扫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骶骨椎弓根和侧块解剖学参数,同时对15例成人尸体标本进行大体解剖测量椎弓根及侧块解剖学参数,确定骶骨椎弓根和侧块螺丝钉植入的解剖学基础,确定螺丝钉进钉点和植入技术;选择8例尸体标本并测定其骶骨椎弓根钉、侧块螺丝钉拔出最大拉力。结果S1~S5骶骨椎弓根及侧块的直径、长度变化大而规律,倾斜角约20°,S1椎弓根进钉点位于关节突基底部外侧与横突中线交点,且椎弓根与侧块螺丝钉最大拔出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S2~5的椎弓根中心点位于相邻骶后孔之间连线与横突中线交点;侧块进钉点位于椎弓根中线与骶外侧嵴交点内侧。椎弓根钉最大拔出力大于侧块螺钉(P<0.05),该螺钉固定技术可为骶骨骨折提供有效内固定。结论 骶骨椎弓根、侧块固定技术均可为骶尾骨骨折固定和重建提供有效固定,椎弓根固定技术较侧块固定技术更加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骶骨前间隙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直肠手术防止伤及骶骨前间隙内的结构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具成人盆部标本上测量骶骨前筋膜的厚度,观测骶前静脉、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骶横静脉的数目、位置,并测量其外径.结果:骶骨前筋膜的中点厚度为1.75mm.骶横静脉的中点外径:第1骶骨为4.0mm,第2骶骨为3.5mm,第3骶骨为1.6mm.骶骨前间隙位于骶尾骨的盆面与骶骨前筋膜之间.间隙内有骶前静脉、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同时观察了骶交感干及骶前神经节、盆内脏神经解剖位置等.结论:行直肠手术时应不破坏骶骨前筋膜,才能有效地保护骶骨前间隙内的诸结构,特别是第1、2、3的骶前静脉外径均在1.6mm以上,它们相互之间常吻成为骶前静脉丛,避免损伤,防止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 方法 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直径;在CT冠状位二维重建中测量:骶髂关节切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骶髂关节骶骨侧宽度。 结果 L4、L5神经根从上到下距离骶髂关节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宽处分别为(2.1±0.2)cm和(2.6±0.2)cm,最窄处分别为(1.2±0.2)cm和(1.5±0.2)cm;L4神经根距离骶骨面的垂直距离从上到下也是逐渐减少,最高处约10 mm,最低处则紧贴骨膜,L5神经根前支则全长紧贴于骨膜;从出椎间孔到真骨盆边缘L4神经根的长度为(7.4±0.8)cm,其中点直径为(2.7±0.8) mm;L5神经根的长度为(3.9±0.5)cm,其中点直径为(7.3±1.4)mm;CT重建中观察结果:骶髂关节面与矢状面的角度约为30度;骶髂关节线到椎管外侧缘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宽处3.3 cm,最窄处2.3 cm;到椎间孔外侧缘的距离较为恒定,约2 cm; 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的安全区:钢板应置于骶髂关节的中、上部,上钢板向骶骨侧剥离不超过2.5 cm,下钢板向骶骨剥离不超过1.5 cm,螺钉内倾30°植入。  相似文献   

11.
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穿刺点的选择及其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骶管裂孔、骶后孔穿刺术提供解剖学测量数据。方法:取成人骶骨137块,观测骶角、骶管裂孔和骶后孔的形态及位置。结果:左右侧骶角同高占70.8%,不同高考占24.8%,骶角不显占4.4%。骶管裂孔高18.3±8.6mm,宽10.5±2.7mm。在后正中线上,骶角间点至骶2后孔间点为53.0±8.4mm,骶2后孔间点至骶2后孔点为20.5±2.8mm。结论:骶管裂孔穿刺为骶管麻醉常用进针点。对钩形骶管,骶管中部狭窄,骶管麻醉一侧阻滞不全,或只需一侧阻滞麻醉,以及骶后孔穿刺骶管疗法,均可经骶后孔穿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骨盆正位与斜位X线片中骶髂关节的放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提供确切的放射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男女各1具成人干燥髂骨和骶骨的耳状面上分别均匀涂上钡粉,合拢骨盆胶带固定,拍摄骨盆正位和斜位X线片;再将钡粉洗净,用细铅丝分别沿着骶骨和髂骨耳状面的边缘环绕,合拢骨盆胶带固定,分别拍摄骨盆正位和斜位X线片。观察耳状面和骶髂关节在骨盆正位片与斜位片上的投影变化和形态特征。 结果 在骨盆正位片可清晰的观察到双侧骶髂关节的前间隙和后间隙及耳状面。斜位片可观察到对侧骶髂关节的情况,骶髂滑膜关节位于X线上骶髂关节间隙的中下2/3;女性骶髂关节较男性短。 结论 骶髂关节在骨盆正位和斜位X线片上有其放射解剖学及性别特征,骶髂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以及耳状面是观察的重点,骨盆正位X线片基本可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作者在我院教学使用的骶骨标本中,发现有两块骶骨特殊,这两块骶骨均由6块骶椎愈合而成,现报道如下:形态观察:两块骶骨均由6块骶椎愈合而成,都各有5对骶前孔和5对骶后孔。与最常见的骶骨比,都多出了一块骶椎,多出了1对骶前孔和1对骶后孔。由于多出一块骶椎,所以,骶曲曲度与常见的骶骨明显加大。测量数据:第一块,如图一、二所示。从腹侧面测量(图一),骶岬中部至第六骶椎腹侧缘中部直线距离为11.7cm,沿骶曲弧线测量的距离为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解剖学实验教学时,发现1例骶骨先天性发育异常,现报道如下.成年女性骶骨,由4块骶椎长合而成,前面观察,只有3对骶前孔,其第1骶椎上缘最宽处11.8 cm,第4骶椎下缘宽3.6cm.后面观察,只有3对骶后孔,骶管后壁缺如,完全开放,形成典型的骶椎裂.据有关资料报道,骶骨只由4块骶椎构成者占3.47%.同时合并骶椎裂者则极为罕见.骶骨的形态异常与骨及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活体多伴有脊膜膨出,或脊髓发育异常,如能通过影像学技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则会对神经系统的生后发育、生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减少或避免神经源性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数字化分析、测量青少年骶骨安全骨性螺钉钉道并观察钉道增龄变化的规律。 方法 收集160名10~17岁健康青少年志愿者骨盆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测量S1、S2横向骶髂螺钉最优置钉通道的轴向狭窄处的宽度,测量S1、S2最优钉道经“骶骨经髂骨”(trans-sacral trans-iliac,TSTI)螺钉通道长度,测量S1、S2 TSTI通道投影长短轴长度并观察通道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 结果 S1骶髂螺钉安全通道宽度,男性:左(8.96±2.02)mm,右(9.03±2.24)mm;女性:左(8.26±1.96)mm,右(8.37±2.11)mm。S1处TSTI螺钉长度,男性(141.25±5.92)mm,女性(134.37±5.68)mm。S2骶髂螺钉安全通道宽度,男性:左(6.49±1.98)mm,右(6.38±1.88)mm;女性:左(6.21±1.76)mm,右(6.14±1.55)mm。S2处TSTI螺钉长度,男性(126.28±4.94)mm,女性(122.31±5.13)mm。 结论 青少年在S1、S2均存在影像学上安全的骨性髂骶螺钉通道,随着年龄的增长,通道投影长短轴比例逐渐加大,高度的增长速度快于宽度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6.
1 材料和方法骨盆倾角和骶骨岬角测量在人类学、医学等学科都有重要意义.鉴于未见国内有关男性骨盆倾角骨骼测量及男性骨盆倾角和骶骨岬角的x线测量值报道.为探索X线测量法、积累数据、以便活体调查、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此三角与腰骶角和骶骨倾角的关系,以探索骶骨的发展变化规律,作者根据邵象清编著的《人体测量手册》一书中的测量方法,使用国产夹(?)器、量角器等工具对酒泉地区新近出土的203个汉族男性骨盆的骨盆倾角进行了骨骼测量,并探索了X线测量方法.用其中100例进行了X线测量,将两结果进行了对照,X线测法:用XG-200型X线机和X线摄影架摄取骨盆左侧立位像,焦点至胶片距离为100cm.在此X线片上进行测量,骨盆倾角:先确定髂耻线(李俊祯,等.解剖学杂志,1991.14(4):295)、再沿骶3~4平面划一垂直于髂耻线的水平线.最后沿骶岬及左耻骨结节前上缘划一直线,该线与水平线相交之角即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体高度与椎序的关系,为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提供解剖学与影像学依据。方法:选8套干燥成人胸腰椎标本,按解剖序列拍摄X线侧位片,分别测量标本及其X线图片各椎体前、中、后高度。以椎序为自变量,椎体高度为应变量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胸腰椎高度逐渐增大,无论是解剖学测量,还是影像学测量,3个椎体高度与椎序分别呈直线关系,P=0.0001;各高度影像学测量与解剖学测量值呈斜率相同、但截距不同的平行线,相关分析为极度相关,r〉0.9。结论:椎体前、中、后高度与椎序分别呈直线关系,表明椎体高度的变化符合脊柱运动及依次从上至下负重递增的要求;椎体影像学与解剖学测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X线投照中心对椎体高度与椎序间关系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SCT的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模型对骶髂关节形态特点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新型骶髂关节前方的弧形解剖锁定钢板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68位成人患者(男性36例,女性32例)骨盆SCT数据测量,测量骶髂关节弧形板放置路径中的骶髂关节线(AB、BC)及AB与BC的夹角、骶髂耳状面的连线(DE、DF)及DE及DF的夹角,重建人体骨盆解剖结构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骶髂关节线男性AB:(24.65±6.37)mm、BC:(28.64±8.18)mm 1为133.18°,女性AB:(19.54±4.58)mm、BC:(31.29±8.84)mm 2为131.38°;男性DE:(22.26±4.82)mm、DF:(19.08±3.39)mm 1为63°女性:DE:(18.94±5.20)mm、DF:(21.27±3.65)mm 2为63.3°;平卧位时骶骨的侧部呈与水平面平行,这种关系减少了CT影像测量与实体测量的误差。结论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骶髂关节线及性别具有的相关性,与左右无明显的相关性,骶髂关节形态决定骨盆形态及承受力的稳定性作用。新型弧形锁定解剖钢板的应用,能够与骶髂关节相匹配,缩短术中钢板塑行时间,增加力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于骶髂关节损伤进行闭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选12个骶髂关节,行平片和螺旋CT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及仿真建模,建立起具有个性化伤情的数字化仿真系统,分析损伤的情况和周围骨性结构的毗邻,并利用软件MEDCAD工具模拟出置入的“内固定”,进行仿真手术模拟;评价不同进针点、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的生物力学和解剖学效果;并按照模拟手术中测得的个体化数据在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及临床解剖学对比验证。结果:仿真模拟手术中测得的数据通过尸体标本模拟手术的临床解剖学验证,12侧骶髂关节均未发现进入椎管或穿越骶孔等现象。结论:可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临床手术治疗相结合,使骶髂关节损伤情况得到充分显示,并可根据模拟手术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数字化仿真技术可以很好的指导临床骶髂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骶骨常见变异有骶椎裂,第一骶椎腰化或第5腰椎骶化。作者在解剖教学中发现6块骶椎融合成骶骨变异1例,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骶骨,呈倒置三角形,骶骨长14.2 cm,宽0.8cm。第1骶椎上关节面形似蚕豆,长4.3 cm,宽2.8 cm。6块骶椎相互融合成5对骶孔和5条横线。骶岬到第一横线的最短距离为3.1 cm。第1横线长2.9 cm,第2横线长2.5 cm,第1对骶前孔与第2对骶前孔的最短距离为3.1 cm。第3横线长2.4 cm,第2对骶前孔与第3对骶前孔的最短距离为2.6 cm。第4横线长2.4 cm,第3对骶前孔与第4对骶前孔的最短距离为2.6 cm。第5横线长2.1 cm,第4对骶前孔与第5对骶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