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颈椎病和颈椎相关疾病的发病愈来愈趋于低龄化,基于这一特征,探讨青少年颈椎钩突和椎体间的关系和规律特征,可为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对青少年颈椎钩突与椎体和椎间孔间相关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无外伤、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和后期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1)除钩突高与椎体中高无显著相关性外,钩突间距与椎体上横径、钩突基底宽与椎体上横径、钩突基底长与椎体上矢径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P0.05);(2)除椎间孔宽与钩突高以及椎间孔宽与钩突基底宽间无相关性外,钩突高与椎间孔高、钩突基底长与椎间孔高、钩突基底长与椎间孔宽、钩突基底宽与椎间孔高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P0.05);(3)结果说明,青少年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与椎体和椎间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活动度的增加及脊柱的生长发育,钩突增生、外伤、骨折等因素均可压迫椎间孔内的脊神经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钩突作为钩椎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发病率。 目的:通过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形态特征及发育规律。 方法:选择无外伤、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的6~20岁青少年66名,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青少年钩突基底长、宽和钩突高、间距从C1~C7均呈递增趋势,且随年龄增长也逐渐递增,但上述所有指标在左右侧别和性别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钩突倾角在各年龄段中均无明显规律,但变异度较大。表明利用影像资料的三维重建可反映出青少年颈椎钩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发育特征,为颈椎病的诊断与临床应用提供详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临床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5套干燥成人颈椎标本,分别测定:①C3-C6横突孔的横、矢径;②钩椎关节与横突孔的间距;③横突孔前壁厚度;④钩椎关节与椎间孔的间距;⑤两侧椎间孔所在平面间夹角。14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测定:①C3-C6各节段上下缘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的距离;②各横突孔壁内和相邻横突孔间的椎动脉的长度;③椎间孔的横、竖径。结果①C3-C6中,C5的横突孔横径最小;②横突孔前壁厚度由C3-C6逐渐增加;③钩椎关节与横突孔间距在C6处最小;④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V2段的距离由C3-C6逐渐增大。结论熟悉局部解剖是避免损伤椎动脉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育、发展与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密切相关,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关联,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径线的测量,以发现其随年龄增长、椎序递增的变化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不同年龄的颈椎影像学资料1 447例,根据年龄分为:<10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组,对钩椎关节中钩突长、高、宽、钩-横间距、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和钩突后脚间距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1)测量结果发现钩突相关结构部分存在着男女性别和左右侧别间的差异,钩突的长、高、宽随椎序的递增和年龄的增长总体呈缓慢递增趋势;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后脚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趋势,但在年龄增长中该三者间距变化不很显著;钩-横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但增龄变化不显著。(2)结果说明,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结构存在着性别和侧别差异,并且随年龄增长和椎序增加整体呈缓慢递增趋势,掌握钩椎关节增龄特点和发育规律,可以为相关颈椎病的预防、诊断与治...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西安医科大学—附院骨科教授杨敏杰和研究生冯世庆等人首创椎动脉外膜剥离术,为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增加了一种手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椎动脉受压近而引起小脑和脑干供血不足。以往医学界认为,这是由于钩椎关节增生而挤压了椎动脉,或是由于颈椎横突孔...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病因多而复杂 ,有些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如椎 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管壁结构的年龄变化、分子生物学指标和生物力学的改变 ;颈部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影响 ;上、下位颈椎间活动时对椎动脉的影响 ;椎动脉周围神经丛因素致VBI的机制 ;颈椎钩突和横突孔骨赘生长的相关因素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VBI的有关病因和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方法治疗颈椎病,为颈椎病提供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颈椎标本的解剖观察、模拟手术及生物力学测定,寻找经椎间孔微创手术的解剖入路,并应用于2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操作。结果(1)下颈椎椎间孔前内侧壁为钩椎关节、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上、下壁分别为上位颈椎椎弓根下壁及下位颈椎椎弓根上壁,其间走行神经根,椎动脉走行于神经根的前内方,钩椎关节的增生可以压迫经神经根及椎动脉而产生临床症状、体征。(2)颈椎钩突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单侧单间隙钩突切除可导致颈椎在前屈一后伸方向上运动范围(rang of motion,ROM)的轻度增加;单侧多间隙钩突切除将使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明显增加;双侧钩突切除将导致颈椎在旋转轴上的严重不稳定。(3)2例患者手术均安全、顺利完成,疗效确切。结论颈前路显微椎间孔减压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疗法,尤其在单节段病变中,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创伤小、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定位椎动脉所需解剖数据,在显微镜下测量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等数据,并观察椎动脉、神经根、钩椎关节及其对应关系.结果:椎体前缘与横突孔前缘水平切线间距离、双侧横突孔内侧壁距离及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由下端至上端逐渐减小;钩突前脚间距平均值约为(17.3±2.92)mm,硬膜囊平均宽度(16.5±0.42)mm;颈长肌内侧缘与椎动脉间距及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左右两侧测最值在C2,C7差别有显著性(P<0.05).在年老标本中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主要以前部横向增生为主,最严重者完全遮蔽椎动脉且将其向后外侧挤压,且可压迫钩椎关节后外侧走行的神经根.结论:颈前路手术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参考颈长肌及钩椎关节定位,尤其应重视钩椎关节增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展和发育直接影响着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深入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利用影像学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突相关夹角进行大样本测量和观察,旨在揭示其随年龄和椎骨增长变化的特点,以及与颈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设计,将收集到的符合研究要求的1447例完整颈椎节段CT影像学资料的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后处理,并进行钩突夹角、钩突矢状位角测量,按照性别、年龄、侧别分组。结果与结论:①钩突夹角随椎序的增加呈V字形增长,其最低峰值位于C5处;总体随年龄的增长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30-39岁年龄范围内;②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鱼钩样增长、总体随年龄的递增也呈尖峰状,其峰值多介于20-29岁年龄范围内;钩突夹角与钩突矢状位角在侧别和性别间仅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③提示钩突夹角随椎序递增呈V字形增长;钩突矢状位角随椎序递增鱼钩样增长,而2个夹角随年龄的增长总体呈尖峰状,钩突夹角在131°左右,可能与颈椎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而钩突矢状位角在14°左右,可能对限制颈椎过度旋转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钩突增生常导致颈椎病发生,无需内固定的钩椎关节切除术具有重要意义,但尚存诸多问题。目的:建立全颈椎(C0-T1)三维有限元模型,切除钩突不同范围后,探究颈椎关节突的应力变化特点和规律,为临床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0岁男性正常成人志愿者进行全颈椎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来获得原始数据,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Abaqus等软件技术建立C0-T1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C5椎体上构建单侧钩突切除50%、100%和双侧钩突切除100%的3种模型组,然后加载相同力矩赋予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6种工况,以观测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关节突关节在不同状态下的应力与位移变化。结果与结论:(1)通过构建全颈椎正常与切除钩突不同范围后的有限元模型,加载相同力矩后发现颈椎关节突的受力集中区由正常组的C6处上移至切除不同范围钩突组的C5处,得出关节突的受力随椎序增加呈现递增趋势;(2)...  相似文献   

12.
枢椎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180例干燥枢椎骨标本进行了测量,重点测量了齿状突的后倾角和长度及宽度,椎板和棘突之高度及厚度,关节面外倾角和矢状径及横径,关节突高度,横突孔测量,并近似推测枢椎水平的横突孔(管)之椎动脉外倾角和后倾角等多组解剖学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文内还就枢椎齿状突测量之临床意义以及椎动脉管外倾角和后倾角在诊断临床椎动脉疾患中的参考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航技术用于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手术减压范围术中判定的可行性和防止椎动脉损伤的操作方法。方法:制备颈椎病的尸体骨赘模型12具,随机分为导航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分别在计算机导航下和常规下进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术前术后进行标本的三维CT扫描及重建。CT图像上测量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模型骨赘测量数据,两组无明显的差异。(2)椎体后缘骨赘切除比较,两组椎管矢状径恢复率和椎管面积恢复率有明显差异,椎体后缘手术范围偏差有显著差异;钩椎增生骨赘切除比较,两组神经根管面积恢复率和钩椎骨赘水平面切除率有显著差异;钩突切除效果比较,两组钩突切除边界的外缘至横突孔内缘的距离有显著差异。导航组骨减压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能够有效指导颈椎病模型前路骨减压范围,并防止椎动脉损伤,与常规手术相比导航手术操作范围更加准确、手术切除更加彻底,有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钩椎关节是颈椎所特有的关节,并作为从无到有的脊柱力学产物,与颈椎的稳定性、旋转运动等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骨赘形成、钩突骨折等诸多变化导致压迫周围神经血管而出现相应的颈椎病症状,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需要围绕钩突进行相应治疗。如何探寻针对钩椎关节预防、治疗的最佳方案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钩椎关节并不是所有动物均具备的。经文献查阅和基础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中猕猴具备该结构,并且和人类颈椎最具有高度同源性。现拟围绕猕猴颈椎从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生理学、免疫学、伦理学等方面予以综述,以探究猕猴颈椎钩椎关节能否成为人类颈椎钩椎关节的最佳替代物。  相似文献   

15.
在7例成人颈椎标本上摹拟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分别切除25%、50%、75%、100%椎间关节和相邻部分椎板,测量颈神经根暴露长度、椎动脉与脊髓间距离及其与钩突、椎间盘相互间位置关系。对切除50%和75%椎间关节两级神经根进行不同力值牵拉与术野暴露范围的研究。结果表明,切除50%椎间关节最为理想。文中重点讨论了如何安全、有效地切除钩突和手术设计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置入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Magerl在脊柱骨折椎弓根螺钉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首先描述了一种以长螺钉穿过一侧棘突基底、对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基底的辅助性固定方法。90年代,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Translaminar facet joint screw,简称经椎板螺钉或TLS)作为一种独立的后路内固定方法,主要在欧美国家,在退变性腰椎  相似文献   

17.
枢械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海波  寇庚 《解剖学杂志》1997,20(4):305-309
作者对180例于燥区椎骨标本进行了测量,重点测量了齿状突的后倾角和长度及宽度,椎板和棘突之高 度及厚度,关节面外倾角和矢状径及横径,关节突高度。横突孔测量,并近似推测量枢椎水平的横突孔之椎动脉外倾角和后倾角等多组解剖学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文内就枢状突测量之临床意义以及诼椎动脉管外倾角和后倾角在诊断临床推动脉疾患者中的参考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枢椎各结构的解剖学部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明确枢椎各结构的解剖部位。方法:对57例干燥成人标本进行观察与测量,对8例新鲜枢椎标本进行CT薄层扫描,寻找残存的C1-2椎体间连接痕迹。以此为依据,明确枢椎各结构的具体部位。对20例志愿者的枢椎CT三维重建以及MRI图像进行分析,验证前述结论。结果:枢椎前结构的前下方为一三角形的突起部分,皮质较厚,同典型颈椎的椎体相似;两侧的三角形突起与上关节突之间为皮质凹陷区域;CT扫描见枢椎上终板残留位于三角形突起的上厅1.2~1.8mm处,呈圆饼形跨越约1.8~2.4mm同齿突的下终板残留结合在一起。位于椎弓侧方的上下关节突间部分以横突孔后结节为界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者内倾角、上倾角大,后者小。前者外壁菲薄,多数有滋养血管孔存在,而后者内外侧皮质厚度较一致。结论:枢椎的椎体为位于前结构下方的三角形突起部分,椎弓根位于上关节突与椎体之间,椎弓侧方为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连接部分,被横突孔后结节分为横突孔内界及峡部两个部分,后者为典型Hangman骨折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 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的垂直距离、 椎动脉孔矢径的测量。(2)选30例已确诊为颈椎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作为检测对象,用CT测量上述数据。 结果: (1) C3~7两侧横突孔内缘间距、椎体横径、椎体矢径、C3~6椎动脉孔矢径逐渐增大。(2) 钩突内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在6 mm之内, C3~6椎体外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不超过3 mm。(3) C3~6 横突孔矢径和椎体矢径比值恒定(30.32%~31.86%), C3~5 椎动脉孔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逐渐减小,C3~5椎动脉孔后缘与椎体后缘距离逐渐增加。结论:本文的测量数值与不同个体的椎动脉资料相结合,为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寰椎因素致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及手术切开横突孔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左侧为(6 7 87± 5 39)°,右侧为 (6 9 84± 4 5 5 )° ;椎动脉沟绕寰椎侧块成角 :左侧为 (6 2 4 6± 4 6 6 )°,右侧为 (6 3 6 1± 2 31)°。寰椎横突孔前壁厚度 :左侧为 (2 96± 0 5 4 )mm ,右侧为 (3 2 1± 0 4 0 )mm。横突孔后壁厚度 :左侧为 (2 2 8± 0 5 7)mm ,右侧为 (2 0 2± 0 2 6 )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椎动脉行经在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内时 ,在骨性结构上有明显的两个成角 ,即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和椎动脉沟绕过侧块的成角 ,椎动脉的这两个成角增加了血液循环的阻力 ,同时在头颈部旋转运动时 ,椎动脉与骨性成角间更加贴近 ,这两个成角与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有关。寰椎横突孔后壁较前壁薄 ,此数据可作炒寰椎横突孔后壁切开减压时手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