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对指导感染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价值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6—2018-01期间入我院ICU治疗的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取PICCO进行液体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管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复苏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液体复苏后心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CI、GEDVI、GEF、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升高,EVLW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MAP、CVP、SVRI较对照组升高,PVRI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24 h时,液体入量、尿量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3 d时,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ICU时间较对照组缩短,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28 d病死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在指导感染性休克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方面较传统CVP监测技术更为精确,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纠正休克状态、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在ICU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在重症冠脉搭桥术后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58例行冠脉搭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中心静脉压(CVP)组(30例)和PICCO组(28例),比较两组术后1,2,3 d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治疗期间的各项住院相关指标。结果PICCO组患者术后3 d的液体入量、尿量及动脉血Lac均低于CVP组,MAP高于CVP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ABP置管时间及ICU监护时间均低于CVP组(P<0.05),两组术后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监测对指导重症冠脉搭桥术后容量管理有积极作用,有效地护理干预可提高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量管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ICCO指导下容量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2周后,两组的GCS评分均升高,APACHEⅡ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48 h后,两组的PaO2/FiO2均升高,乳酸、BNP水平及CVP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日平均液体量少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肺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容量管理效果显著,能快速改善患者疾病危重程度,降低肺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重度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液体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8例。治疗组运用PICCO 监测技术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运用传统的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技术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 ICU住院时间及28 d 病死率,并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数(CFI)和容量指标[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 ITBVI 、GEDVI 、EVLWI 恢复正常,CFI 改善;治疗组在 ICU 住院时间及28 d 病死率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ICCO监测技术用于指导重度心衰液体管理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缩短患者 ICU 住院时间,是较为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与脉搏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ICU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均行液体复苏治疗。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使用PICCO监测,观察组使用床旁超声指导。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液体复苏达标率、临床相关指标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6 h、治疗12 h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 h、治疗1 d、治疗3 d液体复苏达标率分别为76.67%(46/60)、85.00%(51/60)、91.67%(55/60),均高于对照组[58.33%(35/60)、65.00%(39/60)、71.6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1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量低于对照组,3 d内肺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CCO在指导创伤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液体容量管理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为创伤性ARDS治疗提供新的监测手段。方法: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对已诊断创伤性ARDS的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监护及一般治疗。实验组应用PiCCO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监测并进行早期积极的液体容量管理,对照组给予经验性液体治疗管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APPACHⅡ评分在24h和72h时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变化72h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EICU时间明显缩短(P〈0.01)。但对创伤性ARDS患者的死亡率并无明显影响(P〉0.05)。PICCO组中,EVLWI在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结论:应用PICCO监测指导创伤性ARDS早期液体治疗,能有效缩短创伤性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EICU时间,EVLWI可有效评估创伤性ARD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监测技术(PICCO)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液体管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10月入住ICU 9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PICCO监测指标(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心输出量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全身血管阻力、每搏量指数)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中心静脉压、心率、平均动脉压、尿量)指导液体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4,72 h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乳酸(Lac)、氧合指数(PaO_2/FiO_2)变化及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剂量变化;比较观察组患者液体管理治疗前、治疗24,72 h各项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住ICU天数、机械通气天数。结果:观察组患者24,72 h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乳酸、氧合指数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住ICU天数、机械通气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PICCO监测技术简便、易行、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可控的液体复苏,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能有效地改善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减少患者机械通气,缩短住ICU天数。  相似文献   

8.
邵英 《全科护理》2021,19(27):3821-3824
目的:探究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容量性指标在重症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病人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行CRRT疗法治疗的120例重症感染休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密封法随机将120例重症感染病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分别采用PICCO监测(PICCO组,n=60)和中心静脉压监测(CVP组,n=60),比较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28 d病死率等指标.结果:治疗24 h后PICCO组MAP、ScvO2明显高于CVP组(P<0.05),HR明显低于CVP组(P<0.05).治疗24 h后PICCO组病人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指数(C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ICCO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明显短于CVP组,28 d病死率、MODS发生率低于CVP组(P<0.05);治疗24 h后PICCO组B型脑钠肽(BNP)、乳酸水平明显低于CVP组(P<0.05).结论:PICCO监测仪在重症感染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有效改善心功能及乳酸水平,降低血管外肺水,缩短病人入住重症病房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方法对23例患者(其中存活组13例,死亡组10例)在入科时和入科后24h的胃粘膜内pH(pHi)测定结果与APACHEⅡ评分结果以及pHa、PaO2/FiO2分别作一比较.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的pHi在入ICU时即有显著差异(P<0.01),入科24h时差异更具显著性(P<0.001);而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在入ICU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科24h时差异显著(P<0.01).结论 pHi检测比APACHEⅡ评分更早期、更灵敏、更准确地反映了患者的危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与容量控制通气(VC)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急性呼吸衰竭患者32例采用PRVC、VC模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呼吸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气分析参数变化。结果 PRVC组PIP明显低于VC组(P<0.05),而Cst明显高于VC组(P<0.05),两组在Vt、meanAP及PEEP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HR、MAP、CV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pH、PaO2、PaCO2等血气分析参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VC模式可明显降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PIP,提高Cst,在防止肺气压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 CCO)监测指导严重脓毒症合并肺损伤患者液体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5例严重脓毒症合并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7)入院后给予常规液体管理,观察组(n=48)入院后行Pi CCO监测并据此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液体管理的效果与转归。结果治疗3d后两组患者的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血管活性肌力药物评分(VIS)、尿量、血乳酸水平、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d的HR、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d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脑钠肽(BNP)、血清肌酐(Scr)、脑钠肽(BNP)、降钙素原(PCT)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d的BNP、Scr、P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 CCO监测指导下应用液体管理治疗严重脓毒症合并肺损伤患者效果理想,较常规液体管理更有利于保护心、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提高临床中的液体管理质量,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在脓毒性休克早期容量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院的4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脓毒性休克后是否应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HES)进行液体复苏分为HES组和对照组,记录、检测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复苏前后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入组时的APACHEⅡ评分等一般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HES组容量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好转;然而HES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平均动脉压升高幅度及6小时乳酸清除率差异尤其显著(P<0.01).结论:在脓毒性休克早期应用羟乙基淀粉(HES)进行容量复苏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要优于单纯应用晶体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对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控制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入住重症医学科(ICU)的重型颅脑损伤行亚低温治疗患者70例,分为常规组和PICCO组,PICCO组通过PICCO监测仪实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依靠数据资料维持稳定血流动力学,常规组因家属拒绝行PICCO监测,仅用心率(P)、有创动脉压(MAP)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使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降温期和低温期, PICCO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PICCO组液体入量比常规组少(P<0.01);治疗21天后,PICCO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1);PICCO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严重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PICCO监测技术可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数,合理的指导液体管理及冬眠药物的剂量,可以有效控制亚低温治疗中心律失常、低血压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降低亚低温治疗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轻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限制性液体负平衡治疗方法和开放性液体治疗方法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过程中的优劣性,为ARDS患者的液体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筛选2017-01-2020-05期间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上符合2012年柏林会议要求的ARDS标准的患者8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负平衡治疗方法,对照给予开放液体治疗方法,记录两组治疗7 d的液体净入量;比较两组治疗开始时及治疗后48 h的氧合指数(O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Lac)及APACHEⅡ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时间及28 d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第2~7天液体净入量少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48 h后,两组MAP、CVP在组内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OI较对照组升高,而EVLWI、Lac及APACHEⅡ评分则降低(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同时28 d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基础上实施限制性液体负平衡治疗,可以减少ARDS患者的液体输入量,减轻肺水肿,对改善氧合指数,缩短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的液体管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PICCO组和常规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治疗6h后乳酸<2mmol/L和ScvO2≥70%的比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PICCO组与常规组比较复苏的液体量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少(P<0.05);肺水肿发生率低;应用呼吸机时间短;预后28d内死亡率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ICCO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量化指标,导液体复苏,及早脱机,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技术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对ICU内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液体管理的指导意义。方法42例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PiCCO组和CVP组:PiCCO组以ELWI为目标进行容量管理,CVP组以中心静脉压(CVP)结合胸部影像学为参照进行容量管理,比较两组24 h、48 h、72 h的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血乳酸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液体出入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 PiCCO组72 h APACHEⅡ评分较CVP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9,P<0.05)。 PiCCO组48 h、72 h的氧合指数及ScVO2明显高于CVP组,而72 h血乳酸明显低于C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32.69、36.51、21.65、97.67、9.21,P均<0.05)。 PiCCO组在24 h、48 h、72 h时液体净入量均明显少于C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67.62、127.38、31.66,P均<0.05)。 PiCCO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与CVP组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12.05、10.72,P均<0.05)。PiCCO组患者的28 d死亡率与CVP组比较有所下降,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进行PiCCO技术监测,根据ELWI指导液体复苏,能显著降低总入液量,明显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减少呼吸机时间,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下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喉罩通气下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照组实施喉罩通气下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以及苏醒时间。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HR、MAP、S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时予以喉罩通气下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有助于稳定其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缩短术后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食管压法设置最佳呼气末正压(PEEP)与最佳氧合法相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猪血流动力学及气体交换的影响。方法 12只普通家猪随机分为食管压组和最佳氧合组,两组均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留置股动脉导管接PiCCO仪监测血流动力学、留置右颈内静脉导管测中心静脉压(CVP),并于术后稳定30 min后,行生理盐水肺泡灌洗复制猪ARDS模型。模型成功后,在充分肺复张的基础上,两组分别使用食管压法和最佳氧合法设置最佳PEEP,并以此维持通气4 h。观察并记录基础状态(PEEP 5 cm H_2O)(Tbase)、ARDS模型稳定(PEEP 5 cm H_2O)(T0)和最佳PEEP维持机械通气4 h期间(T1~T4)的血流动力学及气体交换的变化。结果以最佳PEEP通气4 h期间,食管压组选择PEEP值明显低于最佳氧合组(P<0.05)。血流动力学方面:与成模时比较,食管压和最佳氧合组以最佳PEEP通气4 h期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CVP、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指数(SV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Pmax)、全心舒张容积指数(GEDI)、胸腔内血容量(ITBI)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间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体交换方面:与成模时比较,食管压组和最佳氧合组以最佳PEEP通气4 h期间氧合指数(PaO_2/Fi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氧输送(DO_2)均明显上升(P<0.05),肺内分流(Qs/Qt)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以最佳PEEP通气第2小时开始乳酸(Lac)水平均较成模时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以最佳PEEP通气期间动脉血pH(p Ha)较成模时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氧合组以最佳PEEP通气1、2、3 h期间PaCO_2较前成模时明显下降(P<0.05),但较食管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压法设置PEEP可以在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情况下,增加ARDS氧输送,减少肺内分流,并且提高氧合指数,改善组织缺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血量(PICCO)在危重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CBP治疗的危重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PICCO技术所监测的数值包括平均动脉压(MAP)、胸腔内血容量(ITBV)、血管外肺水(EVLW)、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设置超滤率,对照组根据常规的心率(HR)、MAP、中心静脉压(CVP)值设置超滤率,观察两组患者进行CBP治疗后24h、48 h、72 h、96 h的超滤率和去甲肾上腺素单位剂量,以及CBP治疗时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结果 :实验组的超滤率、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及使用时间、CBP治疗时间、治疗后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ICCO容量监测能准确评估患者的血容量状态;在CBP过程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PICCO容量监测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率,从而实现个体化的液体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符合脓毒性休克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PICCO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在抗感染等基本治疗基础上, PICCO组患者于PICCO监测容量指标指导下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参照中心静脉压指导进行常规治疗。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复苏治疗6 h、24 h 后,血乳酸值<2 mmoL/L 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病例数,以及24 h复苏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肺水肿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28 d病死率等指标评价PICCO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液体复苏6 h后,两组的血乳酸<2 mmoL/L 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11、0.11,P均>0.05),而经复苏24 h后两组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75、2.98,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PICCO组24 h复苏的液体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及肺水肿比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3、-2.27,χ2=5.16,P均<0.05),而两组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住ICU天数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97、-1.72,χ2=0.00,P均>0.05)。结论 PICCO监测可以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指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但不能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天数、28 d病死率等方面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