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社会交通道路,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建筑制造行业的异军突起,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在骨科急诊工作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多。如何提高创伤患者液体复苏的质量,尤其是扩容速度和液体用量方面一直存在争论。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0年1月至  相似文献   

2.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国美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00-1201
目的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在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73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监测两组病例的初次、24h、48h胃黏膜pH值、血乳酸(BL)、剩余碱(BE)、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方法的输液量、治愈率、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结果24h、48h胃黏膜pH值和血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间观察组输液量显著降低(P<0.05),治愈率显著升高(P<0.05),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ARDS和MOD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从而掌握最新标准,科学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应用CNKI、Medline和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动物实验与临床实践中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临床应用已非常广泛,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道,虽然在适用条件、液体选择及监测指标等方面已达成一定共识,但有些结论还需要临床验证,并且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实际应用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突破,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复苏指南,要选择最佳方案和取得最好效果,还需要今后不断地摸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2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后1 h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钙蛋白(cTnI)值,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并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病死率。结果复苏后1 h,两组患者NO、ET、cTnI均较复苏前降低(P均0.05),其中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PT、APTT、TT较复苏前延长(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TT更长(P均0.05);观察组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总发生率、输液量、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输入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避免进一步的心肌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60例,分别按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组使收缩压(SBP)维持在90—110mmHg,研究组SBP维持在70—90mmHg;比较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和24h死亡率。结果:研究组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又能减轻酸中毒、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限制与积极液体复苏法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将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液体复苏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积极液体复苏组比较,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院前51±19 mmHg vs 50±21 mmHg,术前74±27 mmHg vs 82±28 mmHg,P>0.05),输液量显著降低(院前232±215 mL vs 830±542 mL,术前328±309 mL vs 1905±1340 mL,P<0.01),死亡率降低(13.3%vs 27.8%,P<0.05),术前血红蛋白升高(94±21 g/L vs 85±23 g/L,P<0.05),术前凝血指标好转〔血小板计数(268±94)×109/L vs(233±91)×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12.3±1.7 s vs 14.5±1.9 s,P<0.01;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6.5±14.1 s vs 41.8±18.5 s,P<0.05〕。结论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液体复苏法可能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  相似文献   

7.
胸腹联合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延迟与即刻液体复苏对胸腹联合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来院救治的98例胸腹联合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第五版《外科学》休克诊断标准。延迟复苏组(n=51),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液维持机体基本需求;即刻复苏组(n=47),入院后快速给予大量等张晶体液和(或)胶体液。用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或χ^2检验分析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乳酸含量、碱缺失水平、术前复苏时间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延迟复苏组与即刻复苏组输液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86±346)vs(3520±575)ml,P〈0.01],但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收缩压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29)mmHgvs(81±24)mmHg,P〉0.05]。术前血红蛋白[(106.21±20.91)g/Lvs(89.10±32.42)g/L]、凝血酶原时间[(11.19±2.03)svs(17.37±2.50)s]、血小板计数[(179.44±52.19)×10^9/Lvs(105.55±50.67)×10^9/L]、红细胞比容[(28.40±2.31)%vs(20.84±2.58)%]、血乳酸[复苏30min:(1.70±0.37)mmol/Lvs(2.44±0.41)mmol/L;复苏60min:(3.16±0.42)mmol/Lvs(5.73±0.68)mmol/L]和碱缺失[复苏30min:(-4.46±1.15)mmol/LVs(-5.78±1.15)mmol/L;复苏60min:(-5.46±1.29)mmol/Lvs(-9.60±2.71)mmol/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复苏组术前复苏时间(73±29)min、病死率(18.9%),延迟复苏组术前复苏时间(58±26)min、病死率(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液体复苏能显著改善胸腹联合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组织和器官的灌注及乳酸酸中毒程度,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缩短术前复苏时间,效果优于即刻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8.
国内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病人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介绍了限制性液体复苏时机、适当的液体种类及效果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将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救,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方法,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复苏时间、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分别为80%,20%,4%,16%,对照组分别为60%,40%,2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4,6.95,8.63,7.84;P <0.01);观察组复苏时间(95.67±25.03) min,对照组(200.18±35.12)min;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45±0.91)分,对照组为(91.12±4.07)分;两组复苏时间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3,4.59;P<O.01).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时根据急救护理程序实施急救护理,可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剩余碱、血乳酸、凝血功能、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剩余碱、血乳酸等指标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 THS)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控制出血和液体复苏是提高THS患者存活率的关键措施。随着对THS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早期液体复苏已经成为共识,复苏策略也在不断改进,然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THS的早期液体复苏策略仍存在争议。文章对近年来有关THS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进行综述,就液体复苏方法、液体复苏目标血压以及复苏液体的选择等问题,探讨了复苏最佳方式、液体和血压目标。并对近年来新出现的复苏液体和液体复苏辅助疗法进行探讨,为THS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提供参考,对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分别应用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实验室指标(PLT、PT、HGB、BE、hsCRP、乳酸等)、入院2周内的死亡率、严重并发症(ARDS、MODS)的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在人院2周内的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液体使用量、死亡率及治疗前后BLA、Hb、PT、APTT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复苏液体使用量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液体复苏前BLA、Hb、PT、APTT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液体复苏后2 h,两组PT、APTT、BLA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b明显升高,且观察组PT、APTT、BL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减少复苏液体使用量,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将5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0例,快速输入2∶1的平衡液和贺斯进行液体复苏,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组(28例,维持MAP在70~90 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及治愈率.结果 与常规正压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1 250±310) ml比(2 950±550) ml],PT明显缩短[(11.3±1.7) s比(16.1±1.3) s],治愈率明显升高(86.7%比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调动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保证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中的价值。方法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患者114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积极液体复苏组(对照组)各57例,比较2组术前输液量、病死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气剩余碱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病死率(15.79%)高于观察组(10.53%)(P〈O.05),并发症发生率(29.17%)高于观察组(21.57%)(P〈0.05);术前剩余碱对照组((215±87)mmol/L)较观察组((272±93)mmol/L)减少(P〈0.05),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14.5±1.8)s)较观察组((12.3±1.7)s)延长(P〈0.05)。结论术前急救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降低早期大量输液导致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患者,随机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两种不同复苏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血气剩余碱值(BE)、输入液体量和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两种不同复苏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BE等变化幅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在进行手术前输液量为(27484±649)ml,限制组在进行手术前输液量为(1863±67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5);常规组病死率为18.9%,限制组病死率为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复苏液体使用量、血红蛋白浓度(HGB)、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液体使用量、HGB水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R、MAP以及PT、APTT、BL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改善重要组织灌注,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999-1000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胶体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70年代中期我国对创伤已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当前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的研究仍然是热点之一。2001年4月在日内瓦WHO总部召开暴力与损伤会议,专家们共同讨论了对全球道路交通伤预防策略,随着陆、海、空立体交通工具膨胀性发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交通事故已被各国公认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公害”且是青壮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仅1998年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117.1万人[1]。我国每年因创伤致死人数至少有10余万人,伤数4万人,更让人担忧的是,专家们预测,21世纪中,创伤人数可能会成倍增长[2]。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大多数因来不及抢救而死于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液酸度、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救治过程中进行常规充分液体复苏,观察组则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复苏3h后,对照组血清pH值为6.79±0.07,低于观察组的7.32±0.09,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术后3d并发症与死亡总发生率分别为7.81±0.23mmol/L、11.69±1.52s、37.15±3.75s、61.67%,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4.62±0.45mmol/L、10.10±1.56s、29.22±3.66s、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调节血液酸度,改善凝血功能及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