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在整合素与TGF-β受体介导的瘢痕增生和挛缩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10例增生性瘢痕标本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通过荧光定量PCR法(FQ-PCR),测定经FAK抗体阻断后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β1、TGF-β受体Ⅰ(TGF-βRⅠ)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经FAK抗体阻断后培养的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β1、TGF-βR Ⅰ以及α-SMA的基因拷贝数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FAK可能是整合素和TGF-βR两条信号传导途径的交汇点,调节整合素、TGF-βR、α-SMA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在瘢痕增生和挛缩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组成黏着斑(focal adhesions,FAs)的关键蛋白,参与连接细胞外基质环境和细胞内信号.FA K作为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受整合素、生长因子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等调控,介导多种生理活动,如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分化、血管生成等.研究表明,F...  相似文献   

3.
整合素和TGF-β受体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了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面整合素α1-3、αv、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1分布的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观察10例人体增生性瘢痕和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表面各整合素亚单位和TGF-β受体I表达的差异,以了解两者间的相关程度。结果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面整合素α1-3、αv、β1和TGF-β受体I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以整合素α1、α3和β1的表达更为显著。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面各整合素亚单位(除了α2以外)与TGF-β受体I在表达强度上呈正相关(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面各整合素亚单位的高度表达是瘢痕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TGF-β受体I的高度表达提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对于TGF-β的高反应性;整合素与TGF-β受体I在瘢痕形成过程中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P物质与黏着斑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在瘢痕形成中的关联性及时效性。方法采用适宜浓度外源性P物质作用于人胚胎成纤维细胞,应用westenblot蛋白定量观察不同时间段黏着斑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变化情况。结果随着外源性P物质作用时间的延长,人胚胎成纤维细胞中黏着斑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的表达逐渐升高,在30min达到高峰,并至少持续60min。结论外源性P物质可能通过黏着斑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途径迅速起效,有效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从而促进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5.
耿建章  甄真  陈翠英  王素平  宁更献 《疑难病杂志》2009,8(6):344-346,F0003
目的探讨整合素α5β1及黏着斑激酶(FAK)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纳入慢性乙肝患者100例,其中S0期20例,S1期21例,S2期22例,S3期19例,S4期18例。均行肝组织穿刺,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整合素α5β1、FAK的表达分布,并采用HPIAS-1000型多媒体真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测定。其含量以表达阳性区域占全视野面积的百分比(面密度)平均数表示。结果肝组织整合素α5β1、FAK染色阳性物质呈棕黄色,其含量随着纤维化程度(S0~S4)的加重而逐渐增加(F值分别为58.87、59.14,P<0.05);整合素α5β1与FAK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711,P<0.01)。结论整合素α5β1及FAK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面整合素α1-3、αv、β1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Ⅰ分布的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观察10例人体增生性瘢痕和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表面各整合素亚单位和TGF-β受体Ⅰ表达的差异,以了解两者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面整合素α1-3、αv、β1和TGF-β受体Ⅰ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以整合素α1、α3和β1的表达更为显著.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面各整合素亚单位(除了α2以外)与TGF-β受体Ⅰ在表达强度上呈正相关(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表面各整合素亚单位的高度表达是瘢痕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TGF-β受体Ⅰ的高度表达提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对于TGF-β的高反应性;整合素与TGF-β受体Ⅰ在瘢痕形成过程中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5):37-41+封三
目的探讨电针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 64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选择16只做空白组,剩余的兔子参照李荟元文献制备增生性瘢痕兔耳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手针组,每组各16只,空白组和模型组无特别处置,手针组给予针刺刺激,电针组在手针组基础上再予电针刺激,并观察各组瘢痕的颜色、硬度、厚度的变化,于手术后第28、35天每组各随机选取8只兔子处死,切取兔耳瘢痕组织,观察各组HE染色、VG染色、瘢痕增生指数以及RT-PCR法检测TGF-β1、Smad3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比较各组治疗后的变化。结果针刺1周和针刺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在HE染色和VG染色方面,电针组瘢痕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纤维密度的降低程度显著(P0.05),真皮层排列相对规则;在瘢痕增生指数方面和TGF-β1、Smad3的m RNA蛋白表达量方面,电针组明显下降(P0.05)。从治疗时间上看,针刺治疗1周和2周后,各自本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以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增殖和降低TGF-β1、Smad3的mRNA蛋白表达,因此,通过调节TGF-β1/Smad3信号通路表达是其发生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孙广卫  张少军  李健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32-1535,1540
目的:明确黏着斑激酶(FAK)和第十号染色体上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缺失基因(PTEN)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肿瘤的发生、侵袭性生长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Eli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K、PTEN在6例正常脑组织及54例各级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FAK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总阳性率为66.67%,其中Ⅰ~Ⅱ级为35.00%,Ⅲ级为81.25%,Ⅳ级为88.89%,Ⅰ~Ⅱ级阳性率均低于Ⅲ级和Ⅳ级(P〈0.01),而Ⅲ级和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脑胶质瘤中总阳性率46.30%,其中Ⅰ~Ⅱ级为75.00%,Ⅲ级为 31.25%,Ⅳ级为27.78%.Ⅰ~Ⅱ级阳性率均高于Ⅲ级和Ⅳ级(P〈0.01),而Ⅲ级和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与FAK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FAK的阳性率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增加而增加,而PTEN的阳性率随着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分析二者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脑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预后,以及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FAK)在肝细胞癌,尤其是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67例(其中53例有乙肝病毒感染)。本组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石蜡包埋,病理检验。结果FAK在HBsAg(+)组的癌组织与HBsAg(-)组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FAK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可能成为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起介导细胞外信号由整合素向细胞内转导的作用,FAK的磷酸化激活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下游蛋白质的磷酸化,是细胞外基质与细胞相互作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关键环节,参与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的调节过程。研究显示,黏着斑激酶表达及活化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已成为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淋巴管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探讨癌浸润转移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胞内信号传导激活途径,用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法对8 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直肠组织和癌周淋巴结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癌细胞发生淋巴管转移时,淋巴管内皮细胞pp125FAK 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位于内皮细胞胞质内。说明癌细胞的淋巴管转移与淋巴管内皮细胞pp125FAK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肥厚性瘢痕组织形态与胶原降解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观察了肥厚性瘢痕的组织形态,探讨了它们与胶原降解的关系,结果发现肥厚性瘢痕  相似文献   

13.
多细胞机体内信息传递是维持正常机能的基本生物学机制之一 ,信号分子可是可溶性的 (如激素和生长因子 )也可是不可溶性的 (如细胞外基质ECM )。大信号分子可通过胞膜表面受体传导生物信号产生胞核水平反应称信号传导。传导通路有多信号分子参与具放大作用 ,其作用方式的偏差将会导致组织器官的疾病。蛋白磷酸化 /去磷酸化循环是信号通路的重要部分 ,激酶催化ATP三位磷酸基转化到蛋白上。酶活性高度可调 ,激酶和磷酸酶的作用底物可是自身 ,此特点导致催化的级联作用对环境的细微变化反应迅速。磷酸化 /去磷酸化循环普遍存在于从糖元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Ⅰ)感染BALB/c小鼠眼角膜及体外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所致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黏着斑激酶(FAK)表达的变化。方法:以HSV-Ⅰ感染BALB/c小鼠眼角膜制作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的FAK表达;以HSV-Ⅰ感染体外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HCE),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免疫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荧光法分别于2,20,40h检测HCE中MMP-2和FAK及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hosphor-FAK)的表达情况。结果:HSK模型的角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基质水肿,中性粒细胞增多,FAK阳性细胞数增多,同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E感染HSV-Ⅰ后2,20,40h,MMP-2和FAK mRNA表达分别同阴性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0.01,P<0.05);感染后2hMMP-2、FAK、P-FAK蛋白表达同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感染后20h、40h,MMP-2、FAK、P-FAK蛋白表达同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P<0.05)。结论:在HSV-Ⅰ感染的早期,磷酸化的FAK在病毒入侵细胞和MMP-2的激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FAK激活MMP-2的具体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人OSCC石蜡切片中的FAK的表达情况。采用X^2检验、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等方法分析FAK过表达的意义。结果免疫组化证实FAK为非均质性表达,主要强表达在癌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在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则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采用前沿区染色计分的结果判断方法,FAK过表达与癌的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相关性显著;多因素分析显示,FAK过表达可作为判断口腔鳞癌预后的危险因紊,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口腔鳞癌前沿区的FAK过表达为有价值的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病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增生性瘢痕组织内整合素α1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技术检测10例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整合素α1的表达,并以10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结果样品与内参照物基因组拷贝数的比值(α1 Integrin/GAPDH×100%),增生性瘢痕组为(394.96±27.05)%,正常皮肤组为(20.40±4.88)%,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应用荧光定量和巢式PCR方法可对细胞内整合素进行较准确的测定,方法简便且敏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整合素α1的高表达可能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