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已成为血管狭窄一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治疗手段。随着病例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和PTA技术的成熟,PTA在疗效方面暴露出一个重大弊病,即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很高。学术界为克服PTA较高的再狭窄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就PT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况成才 《新疆医学》2012,42(3):54-59
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已经广泛应用到治疗血管狭窄性疾病中。早期应用中出现的再狭窄由于支架植入的应用已大大降低。但支架只能解决早期的血管弹性回缩,对血管内膜损伤后激发的内膜增殖并无抑制作用,相反  相似文献   

3.
冠脉术后再狭窄 ( Restenosis)是指成功的冠状动脉血管旁路转流术 ( CABG)或经皮介导的血管成形术 ( PTCA)后再次发生血管狭窄。再狭窄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血流 ,导致局部缺血使手术的疗效明显减低。据文献报道上述两种手术再狭窄率为 3 0 %~ 50 %左右[1,2 ] ,而且再狭窄的再次手术危险性大 ,费用高 ,冠心病病人数量庞大 ,所以再狭窄的防治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心血管病防治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1 冠脉再狭窄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目前人们认为冠脉再狭窄是局部血管对于机械性损伤的一种过度修复反应。当机械损伤深达中膜 ,胶原暴露 ,凝血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 AVG)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AVG发生狭窄采用PTA治疗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变化,评估治疗效果。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情况。结果:36例病人手术均成功,术前36例病人狭窄处内径(1.58±0.35)mm,透析血流量(144.13±19.12)mL/min,肱动脉血流量(352.30±42.01)mL/min; PTA术后狭窄处内径(3.71±0.62)mm,透析血流量(275.75±14.29)mL/min,肱动脉血流量(616.83±45.92)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术后随访3、6、9、12个月,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0.6%、66.7%、47.2%、38.9%和88.9%、75.0%、69.4%、58.3%。各随访时间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从26年前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对治疗冠心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术后3~6mo再狭窄率高达30%~50%,支架植入后再狭窄仍高达10%~20%左右。所以,PTCA、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膜下成形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临床价值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采用内膜下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32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重症下肢缺血的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对初始通畅率、保肢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32例SIA成功31例,技术成功率96.9%,31例成功再通者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6.8%、78.9%、58.8%和47.0%.跛行患者和重症下肢缺血患者的初始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流出道血管数量和闭塞病变的长度对初始通畅率有影响(P<0.05,P<0.01).32例中仅2例截肢,保肢率93.8%.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1例动脉穿孔,经植入支架后未发生严重后果;另1例为假性动脉瘤形成,经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后消失.结论 SIA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缺血膝下病变在RutherfordⅡ~Ⅵ不同分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189例下肢缺血膝下病变(blow the knee,BTK)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患者(207条肢体)。术前按Rutherford分级分组,术后随访并计算其临床症状缓解率、一期通畅率、生存率和保肢率。结果共入选患者189例,207条患肢。患者平均年龄(71.33±6.90)岁。其中,糖尿病148例、吸烟60例、高血压病124例、高脂血症9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58例、肾功能不全21例、脑血管病30例。患肢Rutherford分级Ⅱ~Ⅲ级45条、Ⅳ级71条、Ⅴ~Ⅵ级91条。平均随访时间(21.8±5.2)个月,总体病死率7.41%。RutherfordⅡ~Ⅲ级术后第1年、第2年保肢率分别为97.56%和93.81%,Ⅳ级术后第1年、第2年的保肢率分别为92.55%和87.86%,Ⅴ~Ⅵ级术后第1年、第2年的保肢率分别86.50%和77.58%。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6.85%、67.12%、50.54%,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5.14%、54.67%、37.68%。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合并膝下病变安全、有效,虽然中期随访通畅率较低,但保肢率较高,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药防治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 ,PTCA的即时成功率高达 90 %以上 ,但术后再狭窄 (RS)率高达 30 %~ 5 0 % ,严重影响了其治疗价值。1  PTCA术后 RS发生机制PTCA术后 ,冠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一般认为 ,PTCA后 RS的形成包括三个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环节 ,即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首先 ,PTCA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导致内皮下基质暴露于血流中 ,血小板功能激活 ,引发血小板的聚集、粘附 ,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 [1 ]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67例,共154条动脉施行了PTA。观察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67例(81条肢体)患者共154条动脉分别行PTA,术后ABI明显提高(P<0.05),患者症状改善。8条肢体行踝关节上截肢术,保肢率90.1%(73/81)。本组病例技术成功率88.9%(72/81)。术后随访52例,平均15.6(6~36)个月,6个月通畅率82.4%,12个月通畅率6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经皮经腔动脉成形术(PTA)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锁24例,用血管旁路术治疗14例。结果:2种治疗方法的近期通畅率相似,2年通畅率分别为66.7%和72.7%。提示:PTA和血管旁路术均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67例,共154条动脉施行了PTA.观察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67例(81条肢体)患者共154条动脉分别行PTA,术后ABI明显提高(P<0.05),患者症状改善.8条肢体行踝关节上截肢术,保肢率90.1% (73/81).本组病例技术成功率88.9% (72/81).术后随访52例,平均15.6(6 ~36)个月,6个月通畅率82.4%,12个月通畅率6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颉强  杨柳 《陕西医学杂志》1997,26(4):228-231
<正>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自Griientzing应用于临床以来,有两个问题未得到解决,即①围手术期冠脉急性闭塞;②术后冠脉再狭窄(Restenosis,RS)。尤其是RS的发生率高达30%~50%。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国内外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包括药物治疗,新的介入治疗手段,分子生物学治疗及基因治疗等。本文主要就R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于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患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76例介入治疗后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经验体会。方法:1999年8月至2002年4月共完成介入治疗后的CABG手术76例,占同期CABG手术的14.0%。单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39例,合并支架置人术37例,合并斑块旋切术2例,二次介入治疗史5例。介入治疗相关血管再狭窄46例,新产生的其他冠脉病变6例,介入治疗不成功者4例,介入治疗后残留严重血管病变11例,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9例。介入治疗组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高于非介入治疗组,而三支病变患者的比例低于非介入治疗组。结果:介入治疗组急诊手术比例为27.6%,高于非介入治疗组的13.3%,而OPCAB实施率为91.3%,低于非介入治疗组的97.2%。介入治疗组远端吻合口数目少于非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手术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泵衰竭,1例死于心室纤颤,1例死于脑部并发症,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其手术死亡率(7.9%)高于非介入治疗组(1.9%)。介入治疗组发生围术期心梗4例(5.3%),其发生率高于非介入治疗。随访远期死亡1例,复发心绞痛1例。结论:对于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不能达到完全再血管化和引起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常常是最为有效而必要的治疗方法。及时合理地处理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b)在血管成形术后的变化,研究维拉帕米(Verapamil)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单纯血管成形)和维拉帕米干预组.对后两组家兔以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内膜,喂养4周后,对腹主动脉狭窄部位行血管成形术.其中干预组于术前及术后给予维拉帕米肌注(剂量0.5mg·kg-1·d1).分别于术前、术后48小时、1周及4周抽取静脉血测定三组家兔血浆Fb含量.血管成形术后4周处死动物,对成形术部位动脉标本作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血管成形术后血浆Fb含量明显增高,而干预组术后48小时和1周血浆Fb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1和P<0.05).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干预组管腔面积和内弹力板围绕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而新生内膜面积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增殖指数干预组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管成形术后血浆Fb明显增高,而维拉帕米可抑制血浆Fb水平的升高,可抑制新生内膜增殖,促进代偿性血管扩张,从而可减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冠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术后血管再狭窄(RS)发生率为30~40%。目前有关研究预防RS的结果令人满意。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基因治疗RS正日益受到介入工作者重视,并在动物实验与临床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结果。1 再狭窄形成的主要机制在RS发生机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过度增殖和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是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Edward等[1,2]发现血管平滑肌细胞在PTCA术后24小时开始增殖,中膜SMC快速增生,48小时达高峰,于4天内停止,并在3~4天中,中膜处于增殖状态的…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是临床上治疗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PTCA通过重建狭窄区域血运,进而恢复缺血缺氧区域的正常血供。然而,PTCA术后由血管内膜增生(intimal hyperplasia, IH)所导致的管腔再狭窄则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损伤血管局部炎性细胞聚集浸润,血小板活化和氧化应激等因素均可以导致血管内膜增生。本文对PTCA术后引起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PTCA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连续和间断缝合效果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两种不同缝合术对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年通畅率,总结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来380例前臂桡动脉一头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间断及连续动静脉吻合术对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年通畅率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缝合术对一次手术成功率明显影响,间断缝合术瘘管1年通畅率好于连续缝合术.而性别、年龄、肾功能等因素对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年通畅率均无影响,缝合方式、血管本身条件、血管吻合技术是导致手术失败及瘘管闭塞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间断缝合术因为良好的吻合口径而优于连续缝合术,应作为动静脉内瘘血管吻合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支架置入术已被公认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重要方法,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限制了其疗效。药物涂层球囊(DCB)含有抗增殖药物,可以抑制新生血管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发生,从而克服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局限性。近年来的临床试验显示,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的初次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方面,可明显提高一期通畅率(PP),降低晚期管腔损失(LLL),但DCB在膝下动脉(BTK)中的治疗作用仍不明确。本文对DCB在治疗LEASO病变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在髂动脉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构建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动物分为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组和假手术组,观察PTA术后CNP表达变化;将CNP基因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b)在血管成形术后的变化,研究维拉帕米(Verapamil)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单纯血管成形)和维拉帕米干预组,对后两组家兔以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内膜,喂养4周后,对腹主动脉狭窄部位行血管成形术,其中干预组于术前及术后给予维拉帕米肌注(剂量0.5mg.kg^-1.d^-1),分别于术前,术后48小时,1周及4周抽取静脉血测定三组家兔血浆Fb 含量。血管成形术后4周处死动物,对成形术部位动脉标本作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血管成形术后血浆Fb含量明显增高,而干预组术后48小时和1周血浆F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1和P<0.05)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干预组管腔面积和内弹力板围绕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而新生内膜面积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增殖指数干预组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管成形术后血浆Fb明显增高,而维拉帕米可抑制血浆Fb水平的升高,可抑制新生内膜增殖,促进代偿性血管扩张,从而可减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