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热作为一种常见病症,临证所见错综复杂,六经病变中皆可出现发热,但因其病性、病位、病机不同而使得临床表现各异:如太阳病以发热与恶寒并见,其热型可见翕翕发热;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其热型可见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少阳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太阴病手足自温而身不热,热型可见手足烦热;少阴病身反不恶寒,热型可见手足尽热;厥阴病厥热进退,厥热胜负,热型可见微热、外寒里热。因此仅从发热一症无法探寻疾病本质,本文旨在从六经病变角度探析发热之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治疗,具有指导临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伤寒论》厥阴下利之特征是下利与手足厥冷并见,病机为寒热错杂,因此有邪热亢盛、上热下寒、寒热错杂、阴寒内盛四个下利证型,当分别予以清热解毒、清上温下、寒温并用、回阳救逆等法治之,务使厥回利止,邪却正安。  相似文献   

3.
<正>自清代医家舒驰远以下,厥阴病之病机属寒热错杂已是主流学派的观点,如刘渡舟认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1]。寒热错杂是贯穿厥阴病始终的内在病机,如何从厥阴病发展过程把握寒热进退,在论治厥阴病时犹为重要。伤寒病三阴证俱有下利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亦有32条涉及,纵观诸条文,亦很难将厥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对发热的热势、部位、时间、程度、原因、相兼脉证有详细记载,具体记载有发热、往来寒热、壮热、潮热、手足自温、心中疼热、身灼热、发热脉沉、厥热等,六经证候皆有发热的症状,各有其特征。太阳病以发热恶寒为其特征;阳明病以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或潮热、腹满、便秘为其特征;少阳病以往来寒热为特征;太阴病以手足自温为特征;少阴病以反发热、脉沉为特征;厥阴病以热深厥深,热微厥微为其特征。一般来说发热总是正能胜邪,机体抗邪的一种表现,即发热说明机体正不虚,或虚而不甚,即便发病急,病情重,但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仍较好。在临床上除了单纯发热之外,发热又有真假之分,有时不易辨别,需要探索疾病的本质,如"真寒假热",此时虽有热象,但为阴寒之邪凝滞于内,虚阳浮越于外,往往提示预后不佳。因此,又需要更好的辨别寒热真假。  相似文献   

5.
冯学功 《北京中医药》2019,38(12):1179-1180
少阳病、厥阴病均应属里证范畴。从病势看,少阳病以虚实错杂为特征,从病性看,厥阴病是在虚实错杂的基础上递进一步,形成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状态。错杂是少阳厥阴病理属性的重要特征,是对疾病复杂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本病机是表寒里热。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热型,体现了柴胡证“半在里半在外”的病位及太阳病渐趋阳明病的病势。往来寒热并非“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而是患者在持续发热状态下,时感恶寒、时觉恶热,恶寒与恶热交替而作。太阳病向阳明病的传变存在着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发热恶热的热型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加减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来复则热,阴气内盛则厥,故厥热更迭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乌梅丸证的病机为肝阳虚,阳气不能升发敷布,阴寒内盛;又肝中内寄相火,相火不得敷布,相火内郁。笔者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多年,在临证中体会到某些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也是寒热更迭错杂的一种表现,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厥证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厥证的概念及范畴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中第337条提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这就说明厥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证状无论属寒属热都表现为手足厥冷。白虎汤所主的阳明病脉滑而厥,四逆汤所主的少阴病四肢厥冷都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如果把厥证  相似文献   

9.
少阳病少阳病分三型,即正型(半表半里)和偏表型、偏里型,必须细辨。正型(半表半里)正型的少阳病,即半表半里证的既不偏于表也不偏于里者,它以往来寒热与胸胁苦满为主证,并以小柴胡汤为主方。  相似文献   

10.
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其中厥阴肝经为三明之尽,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厥阴病多为阴阳交错、寒热错杂之证;又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内寄相火,为阴尽阳生之脏,其病多为伤寒末期,病机复杂,病情危重。因此,探讨仲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的用药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治疗疑难杂证,无疑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观伤寒厥阴病,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仅立三方:一为治蛔厥并主久利的乌海丸,一为治寒热格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为治邪陷阳郁的麻黄升麻汤。观其用药,少则几味,多则十几味;其用量,轻重悬殊;其配方,寒热并用者有之,五味兼…  相似文献   

11.
(三)寒热凡病势亢奋,阳邪旺盛的证状属热,病势沉静,阴邪内盛的证状属寒。用寒热来区分六经病,则太阳病恶寒发热,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形寒肢冷,厥阴病寒热胜复。用寒热指导辨证治宁,如70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寒热主要说明疾病性质。但其中又有虚实之别,真假之分,错杂的差异。如: 1.辨虚热实热虚热(阴虚):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质淡红,脉细数。实热(阳明府实):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便燥尿黄,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  相似文献   

12.
<正> 陈氏认为本书对寒证、热证、尤其对寒热转化及寒热错杂证、虚实夹杂证有详尽的叙述。寒热的转化,主要从病机的转变及方药的进退等方面体现,如太阳表寒实证不解,可转成阳明里热实证,从方药变化来看,就是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这是由寒变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症状的变化就繁多了。日人山田光胤氏认为本书重视症状,使方证统一。所以,本书叙证也多,有人统计就有42个,从近几年报道的文献中,收集到25个。<发热症> 邓氏、俞氏、张氏都认为发热多为阳、实证,是正气旺盛、抗御病邪的表现。六经病都有发热。它只能反映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特征,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六经病的热型特点是。太阳病翕翕发热,伴恶风寒。阳明病为恶热、潮热,兼汗出。少阳病是寒热往来。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始得即发热为少阴病之表证;如格阳于外则里真寒而外假  相似文献   

13.
袁帆  刘培民 《山东中医杂志》2022,(12):1276-1279
晚期食管癌患者病机复杂,临床多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象,与厥阴病症状相似;且足厥阴肝经循行经过食管,该经气血运行与食管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因此,晚期寒热错杂型食管癌可从厥阴论治,厥阴病主方乌梅丸调理厥阴寒热虚实,使之归于平和,可用于治疗晚期寒热错杂型食管癌。  相似文献   

14.
慢性腹泻,虽然证型很多,但我的体会是:绝大多数都是厥阴之病。按照六经的分法,少阳是半表半里的,是寒热错杂的情况,而厥阴也是寒热错杂的,六经中只有这两经的变故如此,这里面有个阴阳之枢  相似文献   

15.
厥阴病证候复杂多变,诸多医家对厥阴病实质一直争论不休.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厥阴病实质在于肝失疏泄、阳气郁闭,并据此在文中详细分析了厥阴病提纲、主证和主方.第326条作为厥阴病提纲,能够充分反映厥阴病实质.厥阴病主证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证候表现为厥、利、呕、哕、厥热胜复、痉、神志昏厥等,主方为乌梅丸,诸多...  相似文献   

16.
少阳病与疟疾在病变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热寒交替的往来寒热,其证既可发有定时,亦可发无定时,那末,少阳病与疟疾之间有何联系及区别,临床上如何辨证治疗,下面进行讨论。一般认为“疟属少阳”,以往来寒热发作有定时的为疟疾,发作无定时的则属少阳,《伤寒论选读》讲义亦持这种观点,认为“这种热型(指往来寒热),与太阳病之发热恶寒有  相似文献   

17.
亚急性重症肝炎治验1例钟礼勇(江西省星子县中医院星子332800)关键词亚急性重症肝炎中医药疗法“厥热胜复”证属《伤寒论》厥阴病篇,其病机为寒热错杂,正邪交争乃致临床出现厥热交替的危重证候。仲师对此未明确提出治法与方剂。笔者曾用寒热并用法治疗,收到预...  相似文献   

18.
<正> 《伤寒论·厥阴篇》素有“千古疑案”之称。厥阴与少阴尽管都有厥、利之症状,但病机则异。少阴病为阳虚阴盛故每多见厥冷下利之症,厥阴病则是寒极、热极或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而呈厥热呕利,且时有寒厥阳复太过而致热厥,亦有热厥壮火食气而致阳衰等,病机复杂,辨证用药较为困难。笔者所治厥阴病有得有失,有经验也有教训,在教训中略有领悟。现举3例供同道指正。姚某,女,68岁。1985年5月29日诊。代诉:两月前患大叶性肺炎并发胸膜炎,经用西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于三阳三阴病中各有一提纲条文,其意义在于使人读之就能在总体上把握三阳三阴病各自的发病特点。注家对三阳三阴病提纲之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其差异未有如厥阴病提纲之大者,后之学者完全无可适从,甚至有"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之说。故若欲明《厥阴病篇》,则须先明其提纲。本文通过对"厥阴"之义及厥阴病提纲证之象的分析,明确厥阴之为病,既可为寒,亦可为热,更有寒热错杂之变。故《厥阴病篇》中,尽显阴阳进退、寒热错杂、或寒、或热诸证。而厥阴受邪,则肝之疏泄不利,则木邪犯土而脾胃气机为之失和,故厥阴病中,多呕吐、哕、下利之变。能由厥阴病提纲证而明《厥阴病篇》之大略,则能明厥阴病非六经病最后阶段,亦能明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相似文献   

20.
方证辨证主张"有是证,用是方"。乌梅丸为治厥阴病的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故临床上凡是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符合症状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的时间特点,兼四肢厥冷等阴阳失调的表现,都可用乌梅丸治疗。清代以来的诸多医家认为乌梅丸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