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说明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方法:从护理人员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予以分析,结果:护理人员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修养有待提高.结论: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医学专业人员必备信息素养要求的发展背景,分析了现阶段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目的,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总结了中医药院校中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践,并提出以课程教学渗透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理念及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培养方式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培养自身敏锐的信息意识,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然而,高校目前在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学模式及理念不能适应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青年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当前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实现其岗位胜任力的重要前提。文章结合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和自身的实践体会,从知识、科研、德育和传承等要素方面,拟就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相关要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孙玲  刘浩 《中医教育》2001,20(6):60-61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几十年前不可想象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世界.作为面向未来培养中医药高素质人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规划之中,注重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信息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面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中医药文献信息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Big6模式为构建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简要介绍Big6的基础知识,探讨6个步骤在学生信息素质培育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培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0后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在师德修养方面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和特点,但同时又存在一定问题.文章从80后高校教师个性特点与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出发,提出80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岗位胜任力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但大多数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均是针对企业管理者的.高校教师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方针的执行者,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针对高校教师开展的胜任力研究却比较少见.本文力图通过对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梳理,进一步论述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期望为教师准入、培训、绩效考核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说明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方法:从护理人员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予以分析。结果:护理人员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修养有待提高。结论:提高护理人员信息素养,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中医药信息素养教育中引入儒家理论,提高中医药信息素养教育效果。方法应用儒家理论对信息素养的进行解读。结果儒家对信息及其传播非常重视并有高度的理解;信息素养的实质是是传统的文化素养在信息时代的拓展和延伸;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儒家对这四个方面已有涉及并有深邃的认识。结论中医药信息素养教育应吸取儒家教育智慧,把儒家教育教学对信息素养内涵的态度贯穿到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传统医学(中蒙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比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遗留了大量的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对于传统医学(中蒙医药学)的研究,许多学者通过走现代医学路子来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种方法越来越与传统医学的方法与思路相背离。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处理海量数据的优势,对大量遗留下来的古籍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数字加工,构建高度共享的智能化古籍文献知识库,研制用于知识库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工具软件,给广大研究者建立一个新型研究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研究者既可以进行古籍文献的知识查询,寻找对自己研究有价值的显性知识资料.又可以借助智能化的服务系统进行隐性知识的挖掘,发现其背后存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King达标理论为基础理论框架,探讨和分析中、高职护生实习期间的本专业行为目标达成度及其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教学。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式抽取实习中、高职护生204名,采用具有较好信效度的中文版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评价量表(NPGA)进行测评。结果:58.67%的护生认为自身护理行为水平较低,未达成预期目标,34.69%的护生认为自身护理行为需要改善;高职护生行为目标达成度水平总体高于中职护生(P0.05)。结论:目前临床实习的中、高职护生均对自身护理行为不甚满意,专业行为目标达成度不够,需要医院及学校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康复门诊,大多是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患者,怎样更好更快解决他们的痛苦,是我们医师的责任,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及学习中有些心得体会.请各位老师学长指正.  相似文献   

14.
刘宇教授是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毛主席保健专家刘惠民先生的嫡孙。在中医学众多领域都有很高深的造诣,尤善治疗疑难杂病。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时强调补益肝肾、调理脾胃,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刘玉良 《河南中医》2010,30(4):319-322
《景岳全书·伤寒典》集中反映了景岳研究伤寒的诸多卓见真知和独到心得。如对伤寒基本概念的论述:既推崇伤寒为外感百病之总名。又发皇伤寒舍病、并病、两感之新义;在辨证诊断方面:确立二纲六变与二纲八证之辨证体系;四诊注重望目舌,指出舌黑亦有水火之分;对伤寒脉象的体察精细入微。对伤寒治法亦多有发挥:精论伤寒汗法,曲尽发汗之妙、伤寒散表首分温凉;汗法与他法巧妙合用,寓发汗于补、清诸法之中;邪气有浅深、发汗分轻重,首论“伤寒三表法”;阐伤寒之补法,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6.
董志刚对肾性贫血中医治疗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并发症,应用中医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总结董志刚教授20年来对肾性贫血的治疗心得,包括该病辨证关键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之候。其治疗的根本大法是补肾培元。具体治法为补肾填精法、气血双补法、健脾除湿法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寄居的真菌,了解作为"毒热"因子的胃黏膜真菌的菌种多样性,及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采集消化科就诊患者胃镜钳取的胃黏膜标本,共63人,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 agar)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用玉米TWEEN80培养基进行真菌孢子形态学检查,用ITS(internal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序列限制性酶切多态性方法(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检测分析真菌菌种多样性。结果:分离培养真菌32(32/63,50.8%)株,经ITS序列RFLP法鉴定白色念珠菌31株,光滑念珠菌1株。真菌阳性率与病理诊断成正相关(r=0.263,P=0.027),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学历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黏膜寄居的真菌存在多样性,且真菌阳性率与病理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粒缺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中比较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经验性覆盖革兰阳性菌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均衡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性、谷浓度达标率和达标时间以及肾毒性发生率。结果 最初共纳入126名粒缺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经匹配后,共纳入74名替考拉宁组患者和37名万古霉素组患者,两组的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用药72 h和用药结束时的临床有效率在两组患者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673和0.477),有效谷浓度的达标率及达标时间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439和0.103)。但替考拉宁治疗组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万古霉素组(P=0.026)。结论 在粒缺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中经验性覆盖革兰阳性菌时,相比万古霉素,更推荐使用肾毒性发生率较低的替考拉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消渴病长期临证中应用中医药提高降糖疗效的心得,加以整理分述,供同道参考。[方法]门诊及住院患者68例辨证分型中药治疗。[结果]症状改善,效果满意,痊愈5例,有效6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结论]消渴病中药治疗增效。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升阳法是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治法,是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在治法层面的突出表现,从古到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升阳法作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治法肇始于仲景(《伤寒杂病论》,历经唐宋时期的探索和学术积淀,至金代李东垣《脾胃论》问世,升阳法的理论、具体治法和临床应用等,初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