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东方科学的镐矢,其博大精深的易理,对哲学、自然科学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但“医”、“易”同源在理论上是什么,一直未能阐述清楚。本文从《易经》、《内经》中对“阴阳”的论述进行了研究,认为两者之间的同源是在“阴阳”学说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年中医界掀起了医易研究的热潮。其背景是当代传统化研究中的《易经》热波及医界,发表了大量论并出了一批专,得出了“医源于易”、“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等结论。探讨医易关系,首先应对两的内涵有一个大致的界定。医的内涵当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总结;易的内涵当是以《周易》为源头的易学系统,主要分象数与义理两大派,象数派是用占筮的方法来预测吉凶,教人趋利避害;义理派是解说易中的哲理教人居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近年中医界掀起了医易研究的热潮。其背景是当代传统文化研究中的《易经》热波及医界,发表了大量论文并出了一批专著,得出了“医源于易”、“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等结论。探讨医易关系,首先应对两者的内涵有一个大致的界定。医的内涵当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与疾病...  相似文献   

4.
略评“医易同源”及“医源于易”说薛公忱(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210029)主题词中医理论,易经“医易同源”说在当今中医药界流传甚广,几乎无人不晓。论证、阐发此说的文章,不时见诸报刊。有的医家甚至以此说为荣,借以显示中医药学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若...  相似文献   

5.
《周易》源于中国古人对天地间万物变化的观察,“唯物取象而画八卦”,抽象化成为规律:“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阴(一)一阳(一)之谓道”,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太极图是《周易》的图解,中医理论基础《内经》同源于《周易》。明·张介宾谓医易同源而著《医易》。阳光是太极图阴阳及人体节律的渊源,是天人相应的基础。近代西方的“生物钟——时间医学”,1915年奇热夫斯基创造的“太阳生物学”,实是对太极图——时间医学的深化。太极图时空合—地表示有序转动的地球,八卦由坤三经震三离三兑三到乾三,示太阳东升再,经巽三、坎三、艮三到三坤,为日落之序,反映地球绕太阳公转及绕地轴自转造成明暗交迭的阴阳面,光照形成的渐进性分隔阴阳的S形回互曲线是太阳光辐射波传播的图象,黑白两眼示日月相对,圆周表示地球边界,其相对性闭锁表示事物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并无慢性乙型肝炎病名,但是,乙肝的临床表现与祖国医学的“黄疸”、“胁痛”、“症积”、“肝瘟”、“臌胀”等记载颇相类似,中医药治疗对此有较好的疗效。中医药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丰富多彩的治法方药,是世界医学征服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医学史上,张景岳素以温补派著称,为温补派中坚人物.医易研究者认为张景岳是历史上医易学研究最为突出者,他首倡医易同源,明确论述医易的渊源关系,并将易理运用于医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今人讨论《内经》与易的关系,大多只从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等思想方法方面加以联系,虽亦揭示了《内经》医理与易理的相通,但人们可以认为这只是“间接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方法论方面的影响”,难以说明《内经》与易的直接源流关系。有人曾断言“在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无法找出什么内容是直接来源于易”,本文即专从《内经》中具体的医学内容来看易学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药膳在临床营养中的发展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药膳在临床营养中的发展优势周辉堂①周宾堂②周金兰③中图分类号R247.1营养与药膳的潜在联系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膳与营养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从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已经有专门的营养医师,称为食医,以珍禽异兽、时菜鲜果与一些有治疗...  相似文献   

10.
系统论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成为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子组成的系统。它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这与中医把人、病、证综合起来统筹考虑有相似之处。中药复方的整体性与系统论有共同点和相联系之处。本文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中药复方的特征和药理研究作一些初步地探讨。1、复方的系统特征1.1、复方组成的整体性:复方以辨证立法、以法定方,有“君”“臣”“佐”“使”或主药辅药的组方原则。它们共同组成了具有相应临床效应的特殊“系统”。如有干姜、附子、灸甘草组成的四逆汤和由白术、积实组成的权…  相似文献   

11.
《易经》与《内经》理论共原初探高国巡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中国医学基础;易经;内经《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的学者、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它是六经之一,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  相似文献   

12.
《血证论》为唐容川所著。该著对血证的预后有独特的见解。以下从两个方面论述。1 深究经旨,突破前人 在气、血、水、火的相互关系方面,祖国医学有许多指导临床实践的论述。譬如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的论述;张志聪:“血乃中焦之汁”的观点,说明了气、火同源和水、血同源的生发关系。但是水气之间,血火之间存在的生发关系,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唐宗海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总结。他认为:“水即化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火即化血”,“血与火原是一家”,“治火即治血”。同时还列…  相似文献   

13.
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过程中,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引发了医学模式的改革,中医“防治结合”“治养结合”思想及其“药食同源”理念受到空前重视。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药食同源”理念的认知尚不清晰,优秀传统哲学对世界、对物质的认知被当代“药食两用”政策裹挟,定义不清,内涵不明,外延缩窄,呈现出工具化、庸俗化现象。学界和政府应遵从中医本质,明确药食同源理念内涵,充分发掘中医文献资源,借鉴民间饮食习惯,完善现行药食两用品种管理办法,使优秀的药食同源理念成为促进民众健康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1“天人合一”与“历易同源”“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古圣先贤对此阐述甚多,说法不尽相同,但思路基本一致。“先圣后圣,其接一也”。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即可发现,这一思想几乎融贯于中国文化中科学、人文、宗教等各个领域,诸如医药、术数、艺术、宗教、政治.乃至典章制度与民生日用之中。儒、道、易、老、孔,诸子百家,可以说无一不受它的支配和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念,而且是被视为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来加以考察。(黄帝内经)首先确认天人合一的本然…  相似文献   

15.
伤筋患者的辨证施护黄燕春(广西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桂林市541002)关键词伤筋;辨证;施护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祖国医学称软组织损伤为“伤筋”。伤筋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血、脏腑、经络、筋骨等都有密切的联系,筋...  相似文献   

16.
浅议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理论体系医学伦理学教研室(046000)翟晓梅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张富明,张克英古人言:“医儒同道,医易相通”。这涉及到祖国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两者有着不解之缘。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在医疗实践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与中国古代自...  相似文献   

17.
道教哲学对现代医学观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历史上 ,常有“医道亲缘性”之说 ,这一指医道同源 ,即传统医学与道教产生于共同的文化土壤 ,都与原始宗教的巫术、方仙道的神仙方术有密切关系 ;另指医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彼此融摄的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 :一方面 ,道教以医传道 ,借医弘道 ,不断“援医入道” ;另方面 ,传统医学不断吸取和借鉴道教医学的思想和成就 ,“援仙入医”。然而在今天 ,在人类已经跨入了科学昌明、医学发达的 2 1世纪 ,道教文化 ,对现代医学还有没有影响呢 ?这是医学与哲学都在研究的问题。如果说 ,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  相似文献   

18.
论“恶血必归于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医家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提出“恶血归于肝”的观点,揭示了瘀血与肝相关,本文就肝脏生理、病理等方面与瘀血的联系进行探讨,认为:“肝病治瘀”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是由教育部、中南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原刊名《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更名后,本刊在保持特色,致力于介绍国外医学研究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新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国内研究成果和现状的报道。主要栏目有:研究论著、专家论坛、综述、重点实验室、成果报道等。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第2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第3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相似文献   

20.
张介宾的《医易义》是一篇医学哲学的代表作。文中提出“医易同原”、“医易相通”两个命题,前者是从太极本原层面说的,后者是从阴阳变化道理层面说的。关于“太极”,张介宾有时说是“理”,有时说是“气”,通过研究发现,张介宾是主张理气合一、以气为主的。关于“阴阳”,实际上包括四象五行八卦变化之理,是天道和人道、医学和哲学会通的焦点。张介宾不仅以易理来解说医理,而且强调学习中医必须学习《周易》,说明中医学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