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老年房颤患者发生栓塞和抗凝治疗的现状,我们对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我院有记载的104例老年心房颤动病例进行了总结,以供临床治疗作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4例均为在我科住院并有完整记载资料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男60例,女44例,60~89岁,平均(69.37±6.93)岁。根据病情,将其分为:①阵发性房颤组:66例,男43例,女23例,(68.34±7.03)岁,病程(4.98±1.99)年,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病51例(77.28%),其他原因15例(22.72%),心脏B超示左房内径(42.47±7.76)mm,左房扩大者53例(80.30%),合并心力衰竭者4例(6.06%);②持续性房颤组:38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防治的传统抗凝药物是华法林,近年来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且直接口服抗凝药物的研究中纳入了相当一部分合并瓣膜病变的患者。所有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均应该基于血栓和出血风险给予抗凝治疗。多数患者直接口服抗凝药物的剂量相对固定,但是仍然需要考虑年龄、肾功能等因素采取适当的剂量。出血风险极高不能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可采用机械装置或手术治疗,但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指南推荐的差距。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109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凝药物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抗凝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具有抗凝指征且无抗凝禁忌证的患者102例,仅12.7%的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年龄≥75岁、患者对抗凝治疗的选择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论:本院抗凝治疗的现状与指南推荐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5.
Zuo HJ  Su JL  Lin Y  Zeng ZC  Wang JW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2):2246-2249
目的 探讨自然状态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疾病管理的需求,为开展房颤患者疾病管理,提高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内科病房住院并且采用抗凝治疗(服华法林)的房颤患者.排除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儿科的住院患者以及住院前已规律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通过电子病例回顾收集患者患病及住院治疗信息,通过电话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1年时的抗凝治疗情况及对疾病管理的需求.结果 共有268例房颤患者接受电话随访.出院1年时抗凝治疗依从率为54.1%(145/268),性别、年龄、房颤类型、病程以及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分别为1.74(95% CI 0.67~4.47),0.87(95%CI 0.30~2.53),1.59(95%CI 0.35~1.09),1.09(95% CI 0.61~1.93),0.44(95%CI 0.12~1.60).坚持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60.7%(88/145)每月测量国际标准化测量值(INR),48.3%(70/145)INR值在2.0~3.0,1.4%(2/145)患者出现轻微鼻出血.停止服药的患者中,71.5%(88/123)在出院6个月内停药,主要原因是不知道需要长期服药(35.0%),以及治疗效果不好而换用阿司匹林(24.4%).约80%的患者希望在监测结果的解释、药物调整方面得到指导;73.1%(196/268)患者希望医生能定期随访,89.8%(176/196)患者希望通过电话随访,85.2%(150/176)希望随访频率为1次/月.结论 自然状态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以及INR达标的比率较低,患者停止服药的主要原因是对长期坚持服药的必要性不了解及治疗效果不理想.在房颤患者中进行疾病管理将满足大多数房颤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内科治疗的175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定期随访.结果 175例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维持量为(3.50±0.08)m g/日,I N R监测结果发现I N R多控制在2.0-3.0,随访期间发现I N R<2.0患者出现脑栓塞,而I NR明显大于3.0时,患者出现脑出血、牙龈及皮肤黏膜的出血.结论 心房纤颤患者INR制在2.0-3.0能够显著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INR过高易出血,过低易栓塞.  相似文献   

7.
代永红  杨梅 《河北医学》2011,17(6):782-78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及抗凝治疗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80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病因与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和心肌病显著相关,其中高血压占27.05%、冠心病占26.15%、风心病占25.90%、肺心病占5.13%、心肌病占3.33%。控制心室率主要采用地高辛的患者580例,占74.36%,抗凝治疗使用华法林患者60例,占7.69%,采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472例,占60.51%,血栓栓塞事件发生108例,占13.8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病因以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最多见,控制心室率的治疗以地高辛为主,抗凝治疗中华法林应用不足,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
李娟  李曙平  吴娜 《疑难病杂志》2011,10(2):133-135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对80例80岁以上房颤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分级,并分析患者有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结果 80例老年房颤患者均为血栓/栓塞中高危患者。58例无抗凝禁忌证,持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例(8.6%),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5~2.6,无出血事件发生;45例患者选择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8例患者放弃抗凝治疗。22例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包括合并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穿刺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等。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存在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不足的现状。高龄、基础疾病多、肝肾功能障碍、用药复杂、认识不足及过分担心抗凝治疗的出血并发症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高龄心房颤动的临床抗凝治疗特点。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其中治疗组60人,观察组Ⅰ、观察组Ⅱ每组30人。治疗组运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Ⅰ患者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口服50 mg/d;观察组Ⅱ给予100 mg/d;随访6个月~1年,观察三组INR稳定值、华法林有效维持量以及出血和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率与华法林的抗凝强度INR的关系。结果: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外周血栓栓塞和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在预防脑栓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华法林的抗凝强度保持INR在2.1~2.9时要比华法林的抗凝强度需保持INR在1.0~2.0防治的栓塞率要低。结论:使用华法林时应严密监测INR使其小于3.0,同时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免和纠正导致严重出血的诱因与疾病,此时华法林的抗凝强度对高龄房颤患者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67例心房颤动患者未抗凝治疗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心房颤动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促进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率.方法 调查6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对67例病人进行危险度分层,分析病人是否有抗凝治疗禁忌症.结果 48例心房颤动患者来我院就诊前从未得到抗凝治疗建议,占本组病人的71.64%;不能按要求监测INR 而放弃抗凝治疗的27例,占40.29%;病人听医生告知后恐惧出血危险不接受治疗者14例,占20.89%.结论 由于各种原因所限目前基层医院相当大一部分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某社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相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上海市徐汇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住院、家庭病床和门诊患者中的100例房颤患者,收集其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情况、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尤其是华法林抗凝应用情况.结果 100例房颤患者中48例(占48%)具有血栓栓塞性高危因素,38例(占38%)具有一项以上中危因素.共72例使用抗凝药物,其中7例使用华法林,华法林使用率仅为7%.对于无抗凝禁忌证的86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正确率仅为12.79%.使用华法林抗凝组与其非华法林抗凝组在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对于未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原因分析中,患者担心服用后出血是最主要的原因(占32.26%).结论 社区应加强多种形式的针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抗凝治疗的知晓率,进而推动社区房颤患者规范化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象山县3家县级医院近年收治的321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21例心房颤动患者中,82.2%的患者具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155例未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38例(24.5%)有抗凝禁忌;46例(29.7%)为医生过分担心出血并发症;71例(45.8%)依从性差,不能按要求监测INR值[阵发性心房颤动11例(15.5%),具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62例(87.3%),原因不明8例(11.3%)]。结论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应用不足,应加强医生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知识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3.
葛玉莲  李纲 《大家健康》2016,(4):177-177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找出30名患有心房颤动并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在服用药物之前先宣传以下药物的相关知识,要求患者在服药期间主义调节饮食,并且注意检测凝血酶原的时间以及国家的标准化比率,制定出定期检查治疗效果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进行检查的时间为(37.2±7.8)个月;国际标准化比率(2.2~3.2)为88.03%;出现的不良反应中,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各2例,皮下出血有4例,口腔黏膜与鼻腔出血各2例,长期患有尿潜血的有2例。结论:对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其中主要体现在各个器官或系统极易出血,因此,应定期的对患者进行凝血酶原的时间以及国家的标准化比率的检测,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数据的分析,揭示本地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房颤导致的卒中事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纳入2016年1—12月共628例昆山市3家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特征及抗栓治疗,并计算 CHA2DS2?VASc 评分,评分≥ 2 分为卒中高危;计算 HAS?BLED 评分,评分≥ 3 分为出血高危。结果:628例患者中接受抗凝的有161例(25.6%),其中接受华法林151例(93.8%),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0例(6.2%),新型抗凝药物应用远远少于华法林。患者平均 CHA2DS2?VASc 评分为(4.04 ± 1.84)分,CHA2DS2?VASc≥2分者565例(90.0%),其中138例(24.4%)接受抗凝治疗;平均 HAS?BLED 评分为(1.96 ± 1.13)分,HAS?BLED 评分≥ 3 分者190例(28.0%),其中70例(36.8%)接受抗凝治疗。年龄≥75岁患者中CHA2DS2?VASc≥2分共323例(100%),其中61例(18.9%)接受抗凝治疗;HAS?BLED 评分≥ 3 分的患者有126例(39.0%),其中36例(28.6%)接受抗凝治疗。医师未告知、患者依从性差和阿司匹林当作抗凝药是影响抗凝药物使用的主要原因。结论:昆山市非瓣膜病性房颤住院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90.0%的患者CHA2DS2?VASc 评分≥ 2 分,仅24.4%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率低,且多使用华法林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尚未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钟丽球  梁河  蒙光义  任乾  黎艺毅 《西部医学》2023,35(7):1057-1062
调查分析现阶段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抗凝治疗现状,为促进与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及门诊病历系统提取2018年1—12月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851例房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合并疾病、伴随用药、抗栓治疗药物等资料。将入组患者根据有无卒中病史分为脑卒中组(n=161)和非脑卒中组(n=690),同时根据房颤病因分为瓣膜性房颤组(n=164)、非瓣膜房颤(NVAF)卒中组(n=130)和NVAF非卒中组(n=557)。根据房颤相关诊疗指南,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NVAF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分析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栓药物的实际应用情况,评价其抗凝方案的合理性。结果 85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4±12.4)岁,合并疾病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心力衰竭(56.2%)、高血压(40.7%)、冠心病(32.1%)、高脂血脂(15.3%)和糖尿病(10.0%)。NVAF患者占80.7%。18.9%的房颤患者合并脑卒中病史。所有患者总抗凝治疗率为62.3%,单纯抗血小板治疗率为17.9%;在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中,47.7%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瓣膜性房颤组抗凝治疗率76.2%,高于NVAF组(P<0.001)。NVAF患者CHA2DS2-VASc评分分值在0~5分,抗凝比例较高,但分值≥6分时,抗凝比例逐渐下降;随着评分分值的升高,总体单纯抗血小板比例逐渐增加。50.1%的入组患者存在治疗不当、过度治疗或未治疗。结论 目前房颤患者以NVAF为主,其总抗凝治疗率仍偏低,且治疗极不规范,应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抗凝治疗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6年8月ACC/AHA/ESC更新的房颤治疗指南,除了孤立性(Atrial Fibrillation,AF)或存在禁忌证外,其他所有AF患者均应使用抗栓药物预防血栓,该指南还推荐了一系列具体的卒中危险分层作为选择抗栓药物的标准:建议具备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受损(LVEF≤35%或左室短轴缩短率<25%)、糖尿病之中任一项的AF患者为血栓栓塞中危,选用阿司匹林(81~325mg/d)或华法林(INR 2.0~3.0)均可;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而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表现类型,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发生脑卒中风险增加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然而,在中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得到有效的抗凝治疗。且很多患者在抗凝期间发生脑卒中事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及预后。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供患者选择,且短期服用NOAC抗凝治疗对于房颤患者直流电复律是安全的。未来,NOAC能否将房颤患者的抗凝周期大大缩短,从而减少患者的脑卒中事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徐燕  沈琦博 《中国医药导刊》2022,(12):1179-118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代表的血栓栓塞事件是房颤的主要并发症,也是房颤患者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抗凝治疗是药物预防房颤所致心源性卒中的唯一推荐方案,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 VKA)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综合评估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以及在VKA和NOACs的选择上坚持个体化并兼顾患者的社会经济负担,仍是临床考虑的重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NOACs在疗效、安全性、治疗依从性方面均较VKA有显著优势。本研究归纳总结不同类型抗凝药物在房颤及其伴随常见合并症时的应用推荐,以期对临床实现个体化抗凝治疗提供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萍  张维龙 《中外医疗》2011,30(22):38-3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的病因及治疗现状。方法对167例房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病因以冠心病居首位,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次之,非瓣膜性房颤129例(77.2%),房颤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75例,占44.9%)。发生血栓栓塞在抗凝与非抗凝治疗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医师要关注房颤的病因,重视房颤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情况,并分析其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230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依据2006年ACC/AHA/ESC房颤抗凝管理指南分为低危组、中危组以及高危组,分析其抗凝应用情况.结果 房颤患者共221例,未根据指南抗凝的患者有174例,根据指南抗凝的患者有47例.结论 当前该院基层医院住院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中,多数未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治疗,尤其对于房颤脑卒中高危患者,更需要临床指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