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急诊CT无明显异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3例该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初次及复查CT的结果,以及治疗的主要过程和出院时的症状,明确其诊断.结果弥漫性轴索损伤(含脑干损伤)7例预后差,多有遗留症状;脑室旁脑梗死2例,昏迷时间长但预后尚好;脑脂肪栓塞1例死亡;弥漫脑肿胀(电击)3例好转.结论对急诊CT无明显异常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注意分析受伤机制,有无全身损伤,及早复查CT但不局限在CT,早日明确诊断以利治疗.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机理及临床特点的认识,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严密病情观察,并经CT检查确诊,手术治疗27例,保守治疗32例。结果:59例患者恢复良好16例,中度残疾27例,重度残疾1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预后较差,需充分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仔细观察病情,并及时行CT复查,尽早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24例(24.0%)、中残16例(16.0%)、重残20例(20.0%)、植物生存7例(7.0%)、死亡33例(33.0%)。结论: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致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伴有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8例颅脑损伤后伴有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8例急性脑积水患者中6例行急诊双侧脑室外引流术,2例急诊行单侧脑室外引流术。20例慢性脑积水患者中,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6例,4例非手术治疗。结果:大多数患者术后脑积水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显示,脑室较前缩小者24例。术后随访,治愈23例,好转4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伴有脑积水患者,及时复查脑CT可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及时采用脑室-外引流术或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有较好效果。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辜玉刚  李志立 《西部医学》2010,22(9):1669-1670,1673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急诊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5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手术治疗342例,非手术治疗210例。治疗效果良好370例(67.0%),中度伤残8例(6.7%),严重伤残16例(2.9%),死亡158例(28.6%)。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取决于颅脑损伤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并与合并伤密切相关。尽快明确诊断,针对威胁生命的主要原因施治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 CTP )在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例,总结其CT灌注参数及图像,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头颅CT平扫进行比较,对患者病情进行预判,在治疗过程中早期给予干预,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相应治疗。结果:30例患者中CT平扫中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挫伤灶,大部分病例合并有周围脑实质低密度灶,CT灌注参数显示脑组织低灌注20例,经给予针对性处理后病程明显缩短,预后明显改善,术区及挫伤脑组织高灌注5例,3例未见明显脑组织灌注异常,显示低灌注者预后较高灌注者差,脑组织灌注正常者预后较好。结论: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进CT灌注检查,有助于了解颅脑损伤后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以对患者手术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对治疗过程中的适时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旭东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222-22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对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GOS预后标准,45例中恢复良好11例(占24%),中残10例(占22%),重残5例(占11%),死亡19例(占42%)。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快,且复杂,应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复查颅脑CT,动态观察颅内病灶变化及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治疗及整体护理,将明显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CT扫描进行诊断,确诊后实施脱水治疗、高压氧治疗、亚低温等治疗,观察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经手术治疗,35例(29.2%)死亡,6例(5.0%)植物生存,22例(18.3%)重度残疾,26例(21.7%)轻度残疾,31例(25.8%)恢复良好。结论:弥漫性脑肿胀的CT影像表现主要为第3脑室和基底池变小、闭塞,一旦确诊,应立即采取手术、脱水、亚低温、大剂量激素等治疗措施,以提高急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此病的35例病人的CT及MRI资料。结果:19例只行CT检查,其中12例首次CT表现无明确异常,复查CT出现异常密度灶,7例首次CT即有不同程度损伤;10例只行MRI检查有明显异常信号;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均表现异常。结论:CT及MRI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比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更好地评价其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分型与治疗进行探讨。方法该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膨出症状予以分型分析并采取治疗,对比以上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GOS评分情况。结果其中对侧血肿型重型颅脑损伤预后较好,其死亡率仅为10.00%,弥漫性脑肿胀型预后较差,其死亡率高达80.00%,明显较对侧血肿型重型颅脑损伤高,该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予以分型辩证,对患者的预后情况及临床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永全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2):851-852
目的:探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到2005年12月收治71例小儿蘑型颅脑损伤(GCS≤8分)的临床资料。结果:71例(其中GCS≤5分23例)合并颅脑内血肿40例及脑窜内出血1例,占56.40%。手术治疗57例,非手术治疗14例。59例存活。随防6个月至3年和头颅CT复查,48例恢正常,13例有脑软化灶,其中4例与病灶侧侧脑室穿通;轻、中残3例,其中1例确诊为外伤性癫痫。8例死亡,病死率11.27%。结论: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抽搐发率高、生命体征变化快、颅骨凹陷及骨缝分离、硬膜外血肿多见、小儿脑组织对损伤有较强的修复力等特点。充分掌握其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因素,研究早期预防和救治的措施。方法:对2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CS判断预后的标准,死亡8例(33.3%),植物样生存4例(16.7%),重残5例(21%),轻残4例(16.7%),良好3例(13%)。结论:提高对颅脑损伤后发生急性脑膨出的认识,快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舒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迎辉  陈安宇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076-2076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的效果。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根据麻醉药物选择分为舒芬太尼组(治疗组)和芬太尼组(对照组)各16例,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清醒和气管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麻醉时间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的麻醉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刘森 《海南医学》2005,16(4):81-82
目的 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接诊病人后即予急救,并迅速了解病情,病情允许时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和手术等一系列综合治疗。结果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按GCS评分方法进行判断.预后良好11例,中残10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6例,死亡率为32%。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要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及相关脑保护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骨瓣开颅术,观察组患者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及相关脑保护。结果与手术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颅内压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更大(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快捷、减压彻底等优点。手术中对患者进行相关脑保护,有效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被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基底池CT改变对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BAEP测定及CT检测观察基底池形态变化,分析它们与格拉斯哥计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病情的加重,BAEP和脑基底池形态的异常程度加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恶化后,BAEP的主要变化是按Ⅴ-Ⅲ-Ⅰ波的顺序逐渐消失,其次是各波潜伏期的延长及峰间潜伏期的延长;基底池的变化规律是环池受压→四叠体受压→环池及四叠体池闭塞→脑干变形。结论:BAEP检测及基底池形态的变化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干功能并为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衣蕾  刘凯  丁媛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2):161-162
目的 通过对160例经临床确诊的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新生儿CT表现进行分析,正确认识CT诊断HIE的作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及愈后评估。方法 对160例HIE病儿进行颅脑CT检查,初次检查时间为生后1~7d。其中78例进行了CT复查。结果 本组160例HIE新生儿中,CT表现轻度异常80例,中度异常61例,重度异常19例。HIE病儿CT上主要为脑水肿改变,多为双侧性,脑实质内出现局限或广泛低密度灶,并发颅内出血比较常见,本组共124例。78例CT复查病儿,初查轻度异常的28例复查有1例异常;中度异常的31例复查有27例异常;重度异常19例复查均表现异常。结论 CT检查对HIE的诊断有较大作用,对其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的诊治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0年3月~2014年4月我科诊治的17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均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治疗后患者精神、神智好转,消化道症状减轻,尿钠逐渐下降,血钠回升,12~19天后患者血钠、尿钠均恢复正常,平均时间14.5天。术后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恢复良好8例,中残5例,重残2例,1例死于原发性重型颅脑损伤。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CSWS诊治不当可致严重后果,临床应注重鉴别诊断,注意补钠速度,严密监测电解质、尿钠及24小时尿量,积极治疗原发病,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颅内病变所致的脑池结构变化,从可代偿空间角度更本质地反映急诊手术指征.方法 按条件筛选120例急性颅内病变患者(包括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等),追踪CT扫描并作量化脑池结构分析,其中60例有明确传统手术指征但脑池结构清晰列为保守治疗组,相反另60例无明显颅内占位但脑池结构变化而行急诊手术治疗列为手术组.结果 按量化脑池结构分析指导决定手术的急缓,两组患者预后理想.结论 量化脑池结构分析可作为急诊手术指征的另一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28例(22.4%)、中残32例(25.6%)、重残30例(24%)、植物生存11例(8.8%)、死亡24例(19.2%)。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敛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非手术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