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诊治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做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8例患者早期误诊6例,未行及仅行1次血浆置换者均死亡,完成血浆置换并辅以血浆输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均获痊愈。结论 TTP的误诊率高,早期正确诊断、早期开始充分的血浆置换可明显改善TTP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血浆置换方法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28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针对所有TTP患者临床选择血浆置换的方法进行治疗。完成6个月的治疗后,通过同治疗前患者的PLT(血小板计数)水平、BUN(尿素氮)水平、Hb(血红蛋白)水平、LDH(乳酸脱氢酶)水平以及TBIL(总胆红素水平)进行对比以突出血浆置换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完成治疗后,同治疗前进行比较,TTP患者的PLT水平以及Hb水平表现为显著的提高(P<0.05);同治疗前进行比较,TTP患者的BUN水平、LDH水平以及TBIL水平治疗后表现为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针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在改善患者的PLT、BUN以及Hb等系列指标水平方面发挥显著效果,最终显著提高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08年3月本院收治的13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治疗间期行对症支持治疗。结果3例继发性TTP中2例死亡,1例治愈。10例原发性TTP中9例行血浆置换,8例治愈,2例死亡。病死率30.8%(4/13)。结论本组TTP中以原发性多见,多为急性起病,误诊率高,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及时的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继发性TTP应注重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感染相关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治疗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对7例感染相关重症高龄老年TTP患者行同型新鲜冰冻血浆置换治疗,置换量为40ml/kg。观察置换前后患者血液分析、血生化、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抗体和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炎性因子的变化。血浆置换后联合抗生素和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及抗凝等对症治疗,与单纯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的3例TTP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精神症状明显改善,皮肤及巩膜黄染显著消退,血小板计数升高,胆红素、LDH、血小板抗体和IL-1、IL-6、TNF-α和IFN-γ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血浆置换1周后,7例患者感染完全控制,外周血象、血生化和尿检基本正常。结论血浆置换能迅速改善感染相关的重症高龄TTP患者的内环境,去除体内的炎性因子和自身抗体等大分子物质,补充正常人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其它凝血物质,减轻对患者脏器损伤的程度,增进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诊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采用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的初诊特发性T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有典型的"五联征",1例患者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4例患者初诊时ADAMTS13无活性,ADAMTS13抗体阳性。4例患者治疗后获得临床缓解,治疗过程中无利妥昔单抗输注反应,无严重感染事件发生。中位随访29个月,患者均未复发,长期存活。结论 4例初诊特发性TTP患者在血浆置换基础上联用利妥昔单抗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杨杰坤  李敬兰 《天津医药》1997,25(5):308-309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急性血栓性微血管病,死亡率很高。近2年来我院应用以血浆置换(PE)为主的方法治疗了4例病人,取得较好效果。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994年2月~1995年11月我院共收治4例TTP,男女各2例,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32岁)。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主要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SLE合并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及时进行血浆置换和大剂量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治疗,病情得到改善,均好转出院。结论SLE合并TrP病情危重,既有SLE特征,也有TTP特征,治疗除尽早血浆置换外,早期使用环磷酰胺对改善预后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浆置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PE的实施、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12例TTP中特发性8例,继发性4例,均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MHA)表现、血小板显著减少、明显的神经征象、肾脏损害和发热.给予PE、血浆输注(PI)及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1例PI2000(400~5400)ml,PE2~10次(中位数2次),12例PE血浆4900(2900~25000)ml;11例PI PE血浆总量3300~27000ml.2例>20000ml者5(3~22)d起效.生存率83.3%,特发性、继发性各1例死亡(1例与PE相关).结论 重症TTP者应及早行PE或PI PE及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以提高缓解率和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颜云霞  黄赛赛  朱赟  王红  马晓蕾 《江苏医药》2022,48(4):341-343+346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SLE合并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其中,5例诊断为SLE后确诊为TTP,8例同时诊断SLE和TTP。3例为SLE中度活动,10例为SLE重度活动。患者均出现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12例)、肾功能损害(11例)和神经系统异常(10例)。7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3例有效;6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有效。6例患者长期随访病情稳定,5例死亡,2例失访。结论 SLE合并TTP患者常伴随SLE中、重度活动。当患者出现肾脏及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检测LDH水平与外周血涂片。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基础上早期联用血浆置换有利于改善SLE合并TTP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护理干预手段。方法对行血浆置换的10例TTP患者,在治疗期的不同阶段,以及心理、症状体征、预防感染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中,除1例因各种原因未坚持治疗自动出院,1例因并发呼吸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均缓解出院。结论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实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全面细致的护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TTP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较少见的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根据美国90年代报告的资料,其发病率为0.37/10万,发现的病例数呈增多趋势。TTP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90%的患在发病数天或数周内死亡。自70年代后期采用血浆置换疗法以后,TTP患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我院1994年1月~2004年1月收治TTP患12例,现将临床诊治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归性分析某院2006年1月~2016年4月3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分析及比较病因、比较血浆置换及免疫抑制剂(激素或环孢素)联合美罗华治疗疗效、转归、随访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30例(100%)均有血小板减少,24例(80%)有神经系统表现,23例(76.67%)有微血管性溶血,11例(36.67%)有发热,12例(40%)有肾脏损害;有5例(16.67%)明确合并自身免疫疾病,3例(10%)合并妊娠,4例(13.33%)合并感染,2例(6.67%)检查为肿瘤,16例(53.33%)不明原因。对照组4例(26.67%)无效死亡,环孢素组1例(16.67%)死亡,美罗华组(100%)全部存活,3组治疗效果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有效随访22例中1例确诊为肿瘤,5例(22.73%)复发:3例(13.64%)为对照组,2例(9.09%)为环孢素组,均在停用激素或环孢素后复发,复发后血浆置换仍有效;3例妊娠患者终止妊娠后未再复发。结论:早诊断早给予血浆置换是降低TTP高死亡率的关键,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及美罗华比血浆置换联合激素或环孢素治疗的疗效稍好。该病易复发,维持治疗或控制原发病是关键,美罗华对降低复发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妊娠期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围生期管理。方法 报道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救治1例妊娠合并TTP,结合文献报道共16例妊娠合并TTP,回顾性分析其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要点和母婴结局。结果 16例妊娠合并TTP患者平均年龄26.18岁(20~36岁),孕周为(29±2)周(17+5~41+1周);15次妊娠合并TTP患者有血小板减少、发热、神经系统症状、肾功能损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典型五联征或三联征,治疗以血浆置换或输注血浆为主,母亲死亡4例(其中1例死亡后诊断),例15及例16为同一人二次妊娠,例15为本文报道患者前次妊娠,例16为其此次妊娠,围生期预防性输注血浆病情稳定,孕37+2周剖宫产终止妊娠,母婴结局良好。9次晚期妊娠:剖宫产8例,产钳助产1例(死胎),无自然顺产,共7例新生儿存活;7例中期妊娠:4例剖宫取胎,1例自然流产,2例利凡诺引产;均无新生儿存活。结论 妊娠合并TTP罕见,早期诊断和血浆置换或血浆输注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对于妊娠合并遗传性TTP患者,新鲜血浆输注预防发作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血浆置换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TTP行血浆置换患者20例,其中11例作为观察组,9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措施.对照组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数、血红蛋白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Hb、PLT、LDH、BUN和间接胆红素分别为:(79.23±2.45)g/L、(197.23±23.97)×109/L、(173.87 ±45.38) UL、(7.98±1.25) mmol/L和(9.87±5.69) mol/L;而对照组Hb、PLT、LDH、BUN和间接胆红素分别为:(56.32±3.54) g/L、(129.87±32.68)×109/L、(2678.21±65.49) UL、(10.57±2.09) mmol/L和(15.48±6.08) mol/L,两组各项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利于TTP行血浆置换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与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治疗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46例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二组,26例采用IVIG治疗的患者为IVIG组,20例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为血浆置换组,观察二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与IVIG治疗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效果显示,血浆置换组治愈9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6例,总有效率100%;IVIG组治愈12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6例,总有效率100%;二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与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均是治疗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浆置换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11例TTP患者均诊为原发性。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24~65岁,中位年龄37.8岁。确诊前病程7~20d,平均12d。10例为初发,1例复发。应用双泵或者日本旭化成IQ Auto Plasma血浆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原则上采用每天1次血浆置换连续进行强化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神志转清、胆红素下降、血小板〉80×10^9/L或者升高超过50×10^9/L)再进行第2阶段的巩固治疗。其中4例患者共进行3次血浆置换,病情稳定后改为输新鲜冰冻血浆及其他内科治疗;5例患者进行了4次血浆置换,为连续2~3次强化治疗稳定后进行1~2次强化治疗;2例患者进行5次血浆置换。结果所有患者在进行第1次血浆置换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志好转,血小板较治疗前上升。10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其中1例患者出院时血肌酐仍轻度升高,妊娠患者在经3次强化治疗病情稳定后顺利行剖宫产手术,新生儿健康,之后又进行2次巩固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10例患者在停止治疗时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血小板〉80×10^9/L。死亡1例男性患者,共进行4次血浆置换。该患者进行第1次血浆置换时处于昏迷状态,伴有烦躁、抽搐,血小板5×10^9/L,有明显出血倾向。在第1次治疗后神志有所好转,血小板上升至15×10^9/L,连续3次治疗后神志转清,血小板上升至38×10^9/L,后患者要求回当地继续血浆置换治疗,但出院后8d中并未再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其他内科治疗不详),病情再次加重,血小板下降至8×10^9/L,意识昏迷,再次住院行1次血浆置换后效果不佳后放弃治疗,死于出血。结论血浆置换,尤其是早期充足的血浆置换对TTP的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血浆置换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重型乙肝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与拉米夫定联合使用治疗慢性重型乙肝疗效及预后。方法:将208例慢性重型乙肝随机分为3组:血浆置换+拉米夫定组(80例),血浆置换组(68例),拉米夫定组(60例)。治疗后分别观察各组疗效及预后。结果:血浆置换+拉米夫定组80例,死亡16例,病死率20%;血浆置换组68例,死亡28例,病死率41.2%;拉米夫定组60例,死亡20例,病死率33.3%。HBVDNA、TBIL血浆置换+拉米夫定组经治疗后较血浆置换组、拉米夫定组明显下降,ALB及PTA指标血浆置换+拉米夫定组经治疗后较血浆置换组、拉米夫定组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重型乙肝在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有加速肝功能恢复、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HBVDNA水平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炎性肌病的疗效。方法:总结并分析8例炎性肌病患者采用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和预后的情况。结果:8例血浆置换后四肢肌无力、面部皮疹等临床症状都有明显改善;8例血浆置换治疗后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炎性肌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在神经内科免疫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免疫疾病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药物治疗组、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每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血浆置换联合丙球球蛋白及泼尼松片口服,患者有效率97%,高于单独药物治疗和单独血浆置换患者,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联合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和单独血浆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法治疗神经内科免疫疾病效果显著,通过与药物联合使用后,效果更佳,不良反应减少。  相似文献   

2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由于微循环血管内弥散性血栓形成,导致微循环阻塞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征.该病发病少见,某些病例起病隐袭,若不能及时诊治,进展很快,很容易危及生命.血浆置换为其首选治疗方法.近年来抗CD20 单抗美罗华也被建议用于难治性TTP 的治疗,但它的免疫抑制可导致严重感染.因此,我们护理人员首先要充分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观察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明确血浆置换、美罗华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并严格按标准进行气管插管的护理和治疗中的无菌操作,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