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80例RDS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分为3组:A组(84例早期早产儿,出生胎龄34周)、B组(62例晚期早产儿,出生胎龄为34~36周)和C组(34例足月儿,出生胎龄≥37周)。对比分析3组新生儿一般情况、高危因素、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3组患儿男女比例、入院pH以及入院PaO_2/Fi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患儿Apgar评分、出生体重、入院年龄、发病时间均随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P0.05);3组患儿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出生窒息、胎盘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无指征择期剖宫产率明显低于C组,并且A组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出生窒息、胎盘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A组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无指征择期剖宫产率明显低于B组(P0.05)。A、B、C 3组患儿随着胎龄的增加,PS应用比例、住院时间逐渐减少,治愈比例逐渐增加(P0.05)。结论 RDS新生儿的胎龄不同,其临床特征、高危因素、治疗及预后情况亦不同,诊断及治疗时应考虑胎龄因素。择期剖宫产是足月儿RDS的高危因素,因此在选择剖宫产时要严格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临汾市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45例RDS新生儿,以胎龄为依据进行分组,可分为早期早产儿(胎龄34周)、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周)、足月儿(胎龄≥37周)3组,每组各有17例、15例、13例。对3组患儿的基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入院时间、住院天数、产前激素应用频率随胎龄增长呈规律性变化(P0.05);早期早产儿多胎妊娠、不明原因早产、胎盘异常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晚期早产儿,足月儿最低;足月儿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P0.05),而胎膜早破、母亲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低于这两组(P0.05),出生窒息发生率低于早期早产儿(P0.05);早期早产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率最高、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时间及吸氧时间最长,与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以白肺、支气管充气、肺部感染、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足月儿以气胸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愈率分别为66.67%、93.33%、92.31%,早期早产儿治愈率明显低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P0.05)。结论在围产期高危因素、产前预防、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不同胎龄RDS患儿存在明显不同,选择性剖宫产严重影响足月儿RDS的发病,因此胎龄因素的考虑对RDS的诊断、治疗十分关键,且剖宫产指征的严格掌握有利于RDS的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 2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4周,190例),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412例)和足月儿组(≥37周,618例)。对比分析各组RDS患儿资料。结果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RDS发生率分别为25.26%、7.77%和4.2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在胎龄、出生体质量、Apaga评分、产前使用皮质激素、母亲糖尿病、胎膜早破、出生窒息、剖宫产、不明原因早产和呼吸困难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使用PS和使用机械通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DS在34周胎龄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不同胎龄RDS患儿临床特点各不相同,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其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管理、诊断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6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197例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胎龄分为两组,≤35周为早产儿组,146例,>35周为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组,51例。结果: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组入院时龄11.8 h,晚于早产儿组(2.7 h),P<0.01;择期剖宫产出生率72.5%,高于早产儿组的36.3%;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比例(76.5%)高于早产儿组(61.0%),P<0.05;开始应用呼吸机的时间(16.2 h)迟于早产儿组(8.3 h),P<0.01;总的治愈率(96.1%)大于早产儿组(82.2%),P<0.01;并发气胸的比例(11.8%)略高于早产儿组(6.2%),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PPHN较早产儿组多,并发颅内出血和肺炎较早产儿组少。结论: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临床上并不少见,发病高危因素主要为择期剖宫产,入院时间较晚,临床症状较严重,需要应用呼吸机治疗的病例较多,易并发PPHN,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围生期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并发症及病情转归的区别。方法选择2015年2月1日-2016年9月1日阜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59例NRDS患儿,根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4周)61例,晚期早产儿组(34周≤胎龄<37周)75例,足月儿组(胎龄≥37周)23例,对比分析各组NRDS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并发症等方面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各组NRDS患儿均以男性发病比例高,胎龄越大,发病时间越晚,入院年龄越大,并且在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并发症及疾病转归上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不同胎龄NRDS患儿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并发症及疾病转归不同,在临床治疗方面掌握不同胎龄的NRDS患儿特点,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晚期早产的高危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胎龄34~40周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孕周将其分为晚期早产组(34~36周)738例,足月分娩组(37~40周)4 380例,分析晚期早产的高危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结果 (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晚期早产的高危因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瘢痕子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膜早破。(2)经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率明显高于顺产分娩儿(P0.05)。(3)晚期早产儿中,剖宫产分娩儿转入NICU率、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分娩儿(P0.05);足月儿中,剖宫产分娩儿转入NICU率、高胆红素血症、RDS及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分娩儿(P0.05)。结论晚期早产与足月分娩高危因素存在差异,剖宫产分娩儿多种疾病的发生率比顺产分娩儿高,故应依据胎龄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选择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高危新生儿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点.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4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212例新生儿和普通新生儿病区的652例新生儿进行ABR检测,分别测出Ⅰ、Ⅲ、V各波的潜伏期(PL)、波间期(IPL)与振幅(AMP).并根据出生胎龄将上述新生儿分为3组:Ⅰ组为胎龄≤34周108例,Ⅱ组为胎龄34 ~ 37周159例,Ⅲ组为胎龄≥37周596例,比较不同胎龄组高危新生儿的ABR特点.结果:ABR筛查异常率,早产儿Ⅰ组(胎龄≤34周)为55.6%,早产儿Ⅰ组明显高于Ⅱ组(胎龄34 ~ 37周)(49.7%)或足月儿组(胎龄≥37周)(44.9%)(P<0.01).早产儿Ⅱ组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Ⅰ波潜伏期足月儿组分别与早产儿Ⅰ组或早产儿Ⅱ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Ⅰ组与早产儿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V波潜伏期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Ⅰ~V波间期早产Ⅰ组与早产儿Ⅱ组或足月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儿Ⅱ组和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34周的早产儿ABR异常率较足月儿及胎龄34~37周的晚期早产儿高;ABR Ⅰ波潜伏期足月儿明显短于早产儿,V波潜伏期胎龄≤34周的早产儿明显长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听觉神经系统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成熟.早产儿由于本身发育不成熟,常合并窒息、呼吸窘迫、肺炎等疾病,易发生听力损失,因此早产儿更应加强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晚期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出生的晚期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按照出生胎龄分成34、35和36周3组,然后根据分娩方式再次进行分类,将选择性剖宫产(ECS)的252例早产儿作为ECS组,358例阴道分娩的早产儿作为阴道分娩组,124例急诊剖宫产的早产儿作为急诊剖宫产组。分析分娩方式与不同胎龄的晚期早产儿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ECS组早产儿发生呼吸系统疾病105例,发病率41.7%,急诊剖宫产组早产儿发生呼吸系统疾病56例,发病率45.2%,与ECS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8例阴道分娩的早产生儿发生呼吸系统疾病72例,发病率20.1%,ECS组比阴道分娩组具有更高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和35周组的晚期早产儿,ECS者比阴道分娩者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病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35及36周组的晚期早产儿RDS和湿肺(TTN)发病率比较均是ECS者比阴道分娩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35及36周组的晚期早产儿ECS者与阴道分娩者相比,住院时间更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入住率和持续正压通气(CPAP)使用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S和急诊剖宫产晚期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相当;相对于阴道分娩,ECS会增加晚期早产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及预后不良,临床需尽量控制ECS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主要危险因素及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3例早产的主要高危因素,将其分为阴式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早产儿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胎膜早破、多胎妊娠及妊高征是早产的主要因素;胎龄小死亡率高;剖宫产组和阴式分娩组早产儿的存活率及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不是剖宫产的禁忌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RDS)的临床特点,总结其高危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46例RDS的患儿,其中早产儿21例,足月新生儿25例,观察比较两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种高危因素中,两组患儿在早产、妊娠糖尿病、新生儿低体重、吸入性肺炎、剖宫产、胎膜早破、窒息方面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妊娠糖尿病、新生儿低体重、吸入性肺炎、剖宫产、胎膜早破、窒息等皆是新生儿RDS的高危因素,积极防治吸入性肺炎、剖宫产和窒息等高危因素对降低足月新生儿RDS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9例NEC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组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致NEC发病显著高于足月儿组(P<0.05),足月儿组围生期窒息缺氧、喂养不当致NEC发病显著高于早产儿组(P<0.05)。临床症状中,早产儿组胃潴留、肌张力减低、体温不稳定者较足月儿组显著增加,足月儿组有便血症状者较早产儿组显著增加。发病时间与胎龄有关,7天内发病足月儿组较早产儿组显著增加。结论:早产儿、足月儿发生NEC的临床症状各有特点,不同胎龄及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各有侧重,注意防治各胎龄段新生儿高危因素,关注其临床特征、好发时间有助于减少NEC的发病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择期剖宫产产前使用激素对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生率及并发症等的影响。 方法 以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湖州妇幼保健院择期剖宫产(孕周在37~40周之间)所生足月儿2 606例为对象,根据是否使用激素分为两组,一组其母于分娩24 h前正规使用地塞米松1个疗程,该组为观察组;另一组未使用激素的足月儿为对照组;并把两组根据不同胎龄分别分为3小组,分别为37~37+6;38~38+6;39~40周组,比较不同胎龄择期剖宫产RDS发生率的高低,合并并发症情况比较。结果 观察组RD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孕周发生率亦不同,而且观察组患儿病情较对照组轻。 结论37~38周择期剖宫产产前使用激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发病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7年1月-2012年10月在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确诊为RDS的893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胎龄分为足月儿组(148例)和早产儿组(745例),将两组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窒息、胎盘异常、胎膜早破、宫内感染、胎粪吸入综合征、孕母糖尿病、孕母高血压指各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剖官产、宫内感染、宫内窘迫是足月儿RDS发生的高危因素,早产、胎膜早破、孕母高血压、出生窒息是早产儿RDS发病的高危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胎膜早破、出生窒息、孕母糖尿病、孕母高血压、宫内感染为RDS发病危险因素(P<0.05),各因素在RDS发生中作用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剖宫产>孕母高血压>宫内感染>出生体重>孕母糖尿病>出生窒息(OR值分别为71.136、66.117、65.824、38.565、4.935、1.940)。结论 RDS的发生是多因素的,早产、剖宫产、宫内感染、窒息缺氧、孕母高血压、孕母糖尿病等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产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早产主要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为预防早产发生和改善其临床结局提供资料。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102例早产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分娩的117例足月儿为对照组,采集病历资料并问卷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高危因素。采用χ2检验,比较早产组与足月组高危因素发生率、并发症率以及早产组内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并发症率间的差异。结果多胎妊娠、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流产史、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为早产高危因素。以发生率排序,胎膜早破与妊娠期糖尿病均居首位,均占早产儿的31.4%,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与多胎妊娠,分别占23.5%、22.5%。早产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症(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感染患病率均高于足月儿(P值均0.01)。胎龄为30~34+6周组早产儿贫血、NRDS患病率均高于胎龄为35~36+6周组(P0.05)。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贫血、NRDS、感染患病率均高于出生体重≥2 500g者(P0.05)。结论早产主要高危因素为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与多胎妊娠。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足月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并发症率越高。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更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统计早产儿呼吸道解脲脲原体(Uu)定植率,探讨Uu呼吸道定植对早产儿常见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170例胎龄〈34周早产儿和80例胎龄34~37周的早产儿及8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Uu-DNA;记录早产儿住院期间先天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医院感染性肺炎(HAP)的发生例数;统计分析Uu定植与非定植病例先天性肺炎、RDS、BPD、HAP发生的差异。结果:胎龄〈34周早产儿呼吸道Uu定植率为44.1%,显著高于胎龄34~37周早产儿的31.2%及正常足月新生儿的11.3%(P〈0.05);胎龄〈34周早产儿呼吸道分泌物Uu定植者先天性肺炎、BPD的发病率较无Uu定植者显著增高(P〈0.05),但RDS、HAP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胎龄〈34周早产儿呼吸道Uu定植相当高,Uu定植与先天性肺炎、BPD的发病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早产儿、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该院新生儿科2009年7月-2015年7月诊断的66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点,依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37周)和足月儿组(37~42周),对两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差、食奶差、抽搐、嗜睡、易激惹、颅缝增宽、肌张力低下或增高;足月儿以发热、反应差、抽搐多见;早产儿以肌张力低下多见;早产儿多为院内感染,足月儿多为社区感染;早产儿组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较足月儿组降低,蛋白水平较足月儿组升高。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缺乏特异性,早产儿表现更为隐匿,临床工作中需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积极完善具有感染高危因素患儿的脑脊液检查,争取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6周)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78例晚期早产儿按是否发生RDS分为RDS组(32例)和对照组(46例),对两组患儿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RDS组患儿3d内行胸部X线片检查异常发现率为100.0%(32/32),第1次胸部X线片检查直接表现为RDS可能占53.1%(17/32).RDS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142.5±12.1) g/L比(180.9±8.3) g/L,P=0.01],剖宫产率、血糖增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5%(28/32)比39.1%(18/46),P=0.00; 25.0%(8/32)比0,P=0.04],胎膜早破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4/32)比43.5%(20/46),P=0.00].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存在血红蛋白降低、剖宫产、无胎膜早破、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晚期早产儿,应该特别警惕RDS的发生,及时行胸部X线片检查,一旦确诊,及时予机械通气治疗,同普通晚期早产儿预后相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糖紊乱的特点及影响血糖变化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70例早产儿和50例足月儿进行血糖及C肽、胰岛素和皮质醇监测.结果 早产儿和足月儿发生血糖紊乱的比例分别为44.3 %和6.0 %;孕34~37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血糖水平高于其它两组早产儿,但低于足月新生儿;孕32周~、34~37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皮质醇水平低于足月新生儿组,孕周<32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及出生后3 d皮质醇水平高于足月新生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与足月儿C肽、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血糖紊乱发生率高,早期皮质醇水平可能是影响血糖变化的高危因素,加强早产儿血糖监测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血糖紊乱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晚期早产儿中发生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的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的患病特点, 为能有效预防和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大连市妇产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胎龄为34~36+6周的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晚期早产儿中SGA和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的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期的患病情况。结果 SGA(121例)组母亲妊高症(44.6% vs 19.6%)、脐带异常(26.4% vs 5.7%)、羊水过少(24.8% vs 11.5%)、多胎妊娠(14.9% vs 6.1%)宫内窘迫(18.9% vs 8.4%)的发生比例高于AGA组(754例)(P<0.05);SGA组患儿喂养不耐受(14.9 % vs 7.6%)、低血糖(13.2% vs 7.6%)、红细胞增多症(5.8% vs 1.2%)、败血症(4.1% vs 1.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GA组(P<0.05)。住院天数SGA组明显长于AGA组(10.6±4.2) d vs (6.5±5.1) d, (P<0.05)。结论 母亲妊高症、脐带异常、多胎妊娠是造成晚期早产儿SGA的主要原因, SGA患儿相对于AGA患儿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应针对造成SGA的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期疾病特点进行相应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不同胎龄早产儿进行听力筛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不同胎龄早产儿听力障碍发病情况,从而早期发现、诊断、干预。[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2004年6月~2005年12月期间在本院NICU中住院的且无听力损伤高危因素存在的不同胎龄早产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共筛查351例早产儿,其中胎龄≤30周的23例,通过9例;30周〈胎龄≤32周的72例,通过33例;32周〈胎龄≤34周的103例,通过61例;34周〈胎龄(37周的153例,通过110例。各组通过率差异有显著性(x^2=19.289,P(0.001)。[结论]无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早产新生儿,胎龄越小耳声发射听力筛查通过率越低,要重点监测。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