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泄泻病,辨治法颇多,然论述较详者,首推李中梓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虽说治泻九法,仔细研读后却感到所治病证不仅限于泄泻一证。其"师古而不泥",博采众长,实学医之人的楷模。我于无意中研读其治泻九法,稍有感慨,现将李氏之治泻九法的病机和临床运用特点简述如下,以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帅  陈誩 《北京中医》2011,(1):30-3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地应用各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楼友根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0):447-447
明·李士材著的《医宗必读·泄泻》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暖、固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因饮酒和精神变化所致的泄泻却呈上升趋势,故其治法也应有相应的调整,现小议  相似文献   

4.
王帅 《北京中医药》2011,30(1):30-3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地应用各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介绍朱莹教授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经验。朱莹教授在李中梓治泻九法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病证结合,审因论治,将暴泻辨证分为寒湿证,治以燥脾、淡渗为法;湿热证,治以清凉为法;食滞证,治以疏利为法。将久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以甘缓、燥脾为法;肝气乘脾证,以疏利、甘缓为法;肾阳虚衰证,以温肾、固涩为法。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医宗必读》相关文献,结合《内经》相关理论,收集临床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相关病例,进行阐述.结果: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疏利法、甘温法、酸收法、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均以相应的《内经》理论为指导,运用此九法辨证治疗泄泻病疗效肯定.结论:《医宗必读》治泻九法及《内经》相关理论,对辨治泄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施梅芳  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2017,34(12):854-855
健脾法和利湿法虽然为治疗泄泻常用的治法,但是有些证型更适合用其他的治法。以下通过研究清代医家何梦瑶辨治泄泻的用药规律,浅析积泻、寒泻、肾泻、脾泻、食泻等证型对健脾法或利湿法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治疗泄泻方法颇多,散见各种书籍,尤以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记载最为详尽,分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本文试以《伤寒论》之治泻方法与之比较,见《伤寒论》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数齐备,并且灸药并用,寓于各种方证之间,而李中梓的见解其实可看作是结合自己经验对其的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9.
杨其仁 《四川中医》1998,16(3):18-18
腹泻是消化道的一种疾病,小儿腹泻临床尤为常见。外感湿热、寒湿、脾胃虚弱均可致泄,然与饮食不慎的关系最为密切。另外亦有因牌虚伴惊吓而泻者,以及“府积”腹泻等。对于泄泻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医宗必读》载有九个大法,曰:“泄泻治法有九:升提、谈渗、清凉、疏泄、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1]但在具体应用上,首先应当分清寒热虚实:治寒泻着重于温中;治热泻着重于清热;治伤食泻着重于导滞;治牌虚泻着重于补牌;脾肾阳虚当以温补脾肾。原则上是寒者宜温;热者直清;滞者宜消;虚者宜补。如虚中挟实,则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小儿伤食泻、湿热泻、脾肾阳虚泻的治疗案例,探讨李中梓所创立的治泻九法在小儿泄泻病中的应用方法.认为灵活应用该法能够有效地指导小儿泄泻病的治疗,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著名医家张简斋崇尚经典,博采众长,临证经验颇丰,善于治疗内科杂病。文章通过对简老治疗泄泻的医案进行研习,总结出解表和里法、风胜淡渗法、解热治利法、芳香化浊法、温暖脾肾法、温脾运枢法等泄泻治法,并发现简老治疗泄泻悉本经典、善用古方化裁,用药和缓重脾胃,善用风药,且治病必明升降开合之道。  相似文献   

12.
徐晓东  陈大权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98-1099
明代李中梓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瘟肾、固涩。泄泻分为暴泻与久泻,暴泻常见寒湿内盛、湿热伤中和食滞胃肠3种证型,治多用淡渗、清凉、疏利、燥脾之法。久泻常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肝气乘脾3种证型,治多用甘缓、酸收、疏利、温肾、固涩、升提之法。  相似文献   

13.
明代医家李中梓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论治泄泻,执简驭繁掇菁撷华凝炼出“治泻九法”,为后世治泄泻之典范。本文基于“治泻九法”,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结合发病时间及病机变化规律来论述放射性肠炎的分期治疗。治疗全程应将升提中气、疏利气机贯穿始终,以复脏腑气机升降运动。放射性肠炎急性期以湿热互阻、水湿壅盛为主,急则釜底抽薪,以清凉、淡渗、甘缓为先,方可选用葛根芩连汤、平胃散、小建中汤加减;慢性期以脾肾两虚、气阴两伤为主,缓则培本固脱,以温肾燥脾、酸收固涩为重,使用乌梅丸、四君子汤配合四神丸收效甚佳。本文剖析九法,数法并用,师古而不囿古,以期论述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笔者宗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泻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之意,结合泄泻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缓急,在治疗泄泻过程中,将九法(合酸收固涩,增加消导法)贯穿于外感致泻,内伤致泻,慢性久泻三大类型中,屡获效验,特报导如下:1外感致泻应  相似文献   

15.
李中梓为温补学派医家和易水学派重要代表。在《医宗必读·泄泻》中创立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疏利法,甘缓法,酸收法,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对泄泻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16.
江星 《河北中医》2007,29(2):156-157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云间(现上海松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之一.他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9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现结合现代中医学临床简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中梓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上提出了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燥脾、温肾、固涩、酸收。黄彬将治泻九法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实践,认为泄泻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查,临证之时当首辨病因病机,审因论治,其次当辨病性辨病势,分清标本缓急;应结合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及人群的体质特点,三因制宜;治泻九法,当根据病情需要灵活选择,多法合用,方能屡奏奇功。  相似文献   

18.
午雪峤老中医为陕西省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内病外治、内外结合治疗小儿疾病为午老临床治疗一大特色。笔者仅就午老推拿治疗小儿泄泻、咳喘、夜啼症的经验做一简要介绍。一、泄泻泄泻为小儿胃肠道疾病中的常见病。午老认为脾胃受损,纳运失司,湿邪内生,传化失常为各种原因泄泻之共同病理特征。故健脾利湿为治泻之根本大法,再分别兼以清热、消导、分利、温补、升举等法即可见效。外治内治原理相同,午老推拿治疗泄泻基本方为:清小肠100~200次,掐后溪50~100次,推大肠100~200次,揉脐轮50~100次,推七节100~200次,补脾经100~200  相似文献   

19.
治泻重脾     
《沈氏尊生书》说:“泄泻睥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伤阑门之气,不能分別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指出了泄泻应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所以治泻重脾是我旨意,理脾治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今介绍临床治验体会点滴,  相似文献   

20.
泄泻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脾胃病,湿邪与脾虚互为因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该病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但未有不源于湿;泻之证虽多,但未有不源于清阳下陷。故以除湿、升阳为主治疗泄泻,是根据泄泻的病因病机、病变脏腑的特性而实施的治法。通过阐述除湿、升阳为主结合临床辨证治疗泄泻的理论根据,列举具体运用及方药的选择,说明除湿、升阳是治疗泄泻的主要方法之一,并且把除湿、升阳之法始终贯穿于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