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9月收住的93例足月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构成比依次为围生期因素27例(占29.03%)、母乳性黄疸及感染性疾病均23例(各占24.73%)、ABO溶血病11例(占11.83%)、原因不明5例(占5.38%)、肝炎3例(占3.22%)、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占1.08%)。②7天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围产期因素和ABO溶血病为主,7天后则以母乳性黄疸为主。结论:①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前4位病因依次为围生期因素、母乳性黄疸及感染性疾病、ABO溶血病。②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随病程而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通过7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分析病因及干预措施.结果 围生因素 31例(40.79%),感染因素17例(22.4%),母乳性黄疸12例(15.76%) ,颅内出血7例(9.2%), 溶血6例(7.9%) 肝炎综合征3例(3.95%)其中母乳性黄疸预后最好,肝炎综合征引起的黄疸预后最差.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病因治疗的同时应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的病因分别是围产因素12例(40%),、感染因素9例(30%)、母乳性黄疸因素5例(16.7%)、新生儿溶血病因素4例(13.3%)。结论为了有效的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疾病的发病率,首先要对母乳的喂养进行正确的指导,提高围生期的保健,严格预防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发生,及时对发病患儿进行治疗,把预防和治疗工作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该病症提供参考。方法从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重症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选取1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3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测、诊断与治疗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Logistic对两组数据进行回顾分析,总结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对比显示,观察组在出生体重、出生年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肝炎、新生儿溶血型贫血、胆道闭锁、先天性疾病、酸中毒、母乳黄疸等情况均有统计差异,(P均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炎、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围生期病变等为新生儿重症型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使新生儿患上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其中以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炎、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围生期病变最为常见,因此对于以上因素采取及时干预,是预防并利于治疗该病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发病年龄、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依次为围产因素、母乳性黄疸、感染因素及其它因素。应用蓝光照射是1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光疗前胆红素平均值为(18.65±5.39)mg/dl、平均照射(4.83±2.57)天后降为(11.92±7.63)mg/dl。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以围产因素为主(32.0%),其次是母乳性黄疸(27.3%)、感染因素(26.0%)。至今为止,蓝光照射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首选方法,结合其发病的相关因素辅以中西药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李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9):100-10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对该院新生儿病房1998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392例高胆病例按其病因分成五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2例中高胆的病因依次为不明原因136例,占34.69%,围产因素88例,占22.45%,ABO血型不合溶血病75例,占19.13%,感染性黄疸55例,占14.03%,母乳性黄疸38例,占9.69%.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黄疸出现时间最早(P《0.000 5),而黄疸消退时间最晚(P《0.000 5).母乳性黄疸总胆红素值较其他各组有差异(P《0.000 5).结论除不明原因的高胆外,围产因素是高胆的主要原因.不同原因的高胆的l临床特点不同,应熟练掌握其特点,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五组胆红素均值均高于胆红素脑病的临界值,建议修改高胆的诊断和干预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该实验拟通过对2009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该地区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近年来其病因构成是否发生变迁。方法按照第4版新生儿科学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进行筛选,以2012年1月1日为划分点,将2009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该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儿的实验数据分为前组和后组,各占226例。将前组和后组中的可能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进行组内统计,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顾模型,比较近6年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构成是否发生变迁。结果前组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为感染因素、围生期因素及母乳性黄疸,后组的主要病因为围生期因素、母乳性黄疸及感染因素。结论围生期因素为近3年该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某医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探讨不同时期各种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及其干预措施。方法将70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Ⅰ组(母婴同室前)和Ⅱ组(母婴同室后),分析两组患儿的病因构成变化。结果Ⅰ组患儿病因以感染性黄疸为主,占46.1%;Ⅱ组患儿病因则以母乳性黄疸为主,占25.5%,而感染性黄疸下降为第2位病因,仅占22.5%。两组患儿病因构成比除ABO溶血病外,其余病因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Ⅱ组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所占比例(42.5%)较Ⅰ组(13.6%)明显增高。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发生了明显的变迁。提示改善环境因素、预防感染是降低感染性黄疸的主要措施,而对母乳喂养儿提倡出生后即应进行血微量胆红素监测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间胆红素血症 (简称高胆 )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该院新生儿病房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392例高胆病例按其病因分成五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2例中高胆的病因依次为不明原因 136例 ,占34.6 9% ,围产因素 88例 ,占 2 2 .4 5 %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75例 ,占 19.13% ,感染性黄疸 5 5例 ,占 14 .0 3% ,母乳性黄疸 38例 ,占 9.6 9%。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黄疸出现时间最早 (P<0 .0 0 0 5 ) ,而黄疸消退时间最晚 (P<0 .0 0 0 5 )。母乳性黄疸总胆红素值较其他各组有差异 (P<0 .0 0 0 5 )。结论 :除不明原因的高胆外 ,围产因素是高胆的主要原因。不同原因的高胆的临床特点不同 ,应熟练掌握其特点 ,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五组胆红素均值均高于胆红素脑病的临界值 ,建议修改高胆的诊断和干预标准  相似文献   

10.
陈德伟  谢火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457-1458
目的: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有效地预防胆红素脑病,避免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对该院儿科2004~2005年度17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7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病因是围产因素引起66例,占37.93%;感染39例,占22.41%;母乳性黄疸33例,占18.96%;G-6-PD缺乏8例,占4.60%;ABO溶血6例,占3.45%;其他22例,占12.64%;神经系统疾病高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为1.15%。结论:及早寻找病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绝大多数新生儿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及其相关因素以及早期合理治疗对防止胆红素脑病的积极意义。方法:对183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感染因素(49.4%)、围产因素(16.4%)、母乳性因素(15.8%)、不明因素(10.2%)、溶血因素(4.4%)及先天性因素(3.8%)。治疗主要以双面蓝光照射为主,补碱补液,对因治疗等。结论: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加强围产期保健,正确指导母乳喂养,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早期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使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 (rh Epo)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后贫血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生后 2~ 5 d临床诊断足月新生儿 G- 6 PD缺陷症或 ABO溶血高胆红素血症随机分为两组。行黄疸治疗待肉眼黄疸消退后 ,治疗组 18例皮下注射 rh Epo2 0 0μ /kg/次 ,3d1次 ,共 6次。结果 :开始使用 rh Epo后第8~ 9w,治疗组与对照组 Hb、Hct、Ret等比较已呈显著差异 (P<0 .0 0 0 1)。在治疗期间血清铁蛋白尚在正常值范围。结论 :早期使用 rh Epo积极干预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后贫血 ,是可行、安全及有效的。同时进行正常的母乳喂养可不需额外添加铁剂。  相似文献   

13.
125例新生儿溶血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2004年3月间125例新生儿溶血病进行三项试验、胆红素、血红蛋白测定,部分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治疗方法有光疗、换血及输丙种球蛋白.结果:125例中ABO溶血病121例(占96.8%);三项试验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9例(39.2%),释放试验阳性110例(88%),游离试验阳性87例(69.6%);高胆红素血症95例,9例发生胆红素脑病;血红蛋白<145 g/L者68例;48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光疗81例,用丙球14例,换血治疗10例.结论: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必须根据三项试验和临床进行综合分析;胆红素浓度高及诊治时间迟是胆红素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等程度的黄疸也可导致脑损伤.对于中等程度的黄疸可行光疗或丙球治疗,重症黄疸应予丙球和(或)换血治疗.  相似文献   

14.
李蔚  钟春琍  杨元  梁红  喻芳  董海燕  马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058-4062
目的:探索贵州农村新生儿溶血症群体干预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方法:采用人群预防实验研究方法,在干预县建立示范区,引入新生儿溶血症干预技术进行一年的现场干预。通过对实验区和对照区地区间及干预前后的结果比较,了解新生儿溶血症干预的实施效果。结果:研究共纳入15 795名计划怀孕或已孕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新生儿溶血症干预研究,其中干预组8 216人,对照组7 579人;开展血型筛查7 762人,筛查率94.47%;发现高危夫妇659对,其中怀孕615人;开展高危对象孕期B超监测603人,监测率98.05%;高危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92例;产后访视高危对象615名,访视率100.00%;干预组未发生因新生儿溶血症和母子血型不合高胆红素血症死亡病例,对照组因新生儿溶血症死亡2例,母子血型不合高胆红素血症死亡1例。结论:群体干预技术能够明显降低新生儿溶血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吕深  黄从付  沈霞  韩静  丁刚  王强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6):3672-3673
目的:探讨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干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89例正常产正常新生儿作为干预组,在按需喂养的同时给予口服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妈咪爱",同时随机选择175例正常产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给予正常开奶,按需喂养,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1次/d监测胆红素值。结果:观察组1周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生后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平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19,P(0.05;t=-1.923,P(0.05)。结论:口服"妈咪爱"干预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可有效地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程度,从而减少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早期危害。  相似文献   

16.
陶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85-3087
目的:观察母儿血型不合孕妇产前抗体效价水平并以此指导临床用药预防新生儿溶血病。方法:选择夫妇双方ABO血型不合259例,孕期自16周开始进行抗体效价动态检测,抗体效价≤1∶32者为正常,只动态观察,不做干预治疗;对于抗体效价≥1∶64者,孕期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继续动态监测抗体效价。分娩后追踪观察全部新生儿的黄疸程度及转归。结果:夫妇双方ABO血型不合者259例,初次检测孕妇血清抗体效价滴度=1∶32者195例,占75.29%,≥1∶64者64例,占24.71%,经治疗转为正常者36例,占56.25%。在动态监测过程中新增抗体效价≥1∶64者4例,至妊娠36周以后的最后一次抗体效价滴度作为统计效价,≥1∶64者共有32例,占12.36%,其中1∶64者17例,1∶128者12例,≥1∶256者3例。新生儿发生溶血者8例,发病率3.13%,病理性黄疸者18例。结论: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与抗体效价水平呈正相关,但孕期抗体效价正常者也可发病,且抗体效价≥1∶256者新生儿发病时间也可能延迟。  相似文献   

17.
母乳喂养对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75例新生儿,以探讨母乳喂养对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影响。发现纯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疽发生率高于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的血清平均胆红素水平也高于混合喂养组。结果提示母乳喂养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关。本文讨论母乳性黄疸的可能机制及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ABO溶血病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本院56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儿之母均为O型血,子为A型血28例(50.0%),B型血28例(50.0%);生后36小时之内出现黄疸者40例(71.2%),多数黄疸程度较轻,但仍有11例(19.6%)为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部分病例伴有贫血、惊厥等表现.三项血清学诊断试验中最有诊断意义的试验是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高达100%;采用了蓝光照射加其它药物综合治疗,达到很好的效果.结论新生儿ABO溶血病以黄疸为突出症状,可伴有贫血等其他临床表现,综合治疗效果较好,抗体释放试验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