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对疾病的征服史。过去几千年中,流行于世界各地的传染性疾病曾经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抗生素的使用和各种灭菌法的完善,目前传染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类预期寿命明显延长。相比之下,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人类致死和致残的“头号杀手”。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膳食不合理、缺乏身体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多数慢性病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对膳食、营养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一度对传染病的警惕性也大大降低,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报告:全世界每小时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其中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这一威胁被不断出现的新传染病所印证,并被生物恐怖的现实威胁所加强,艾滋病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出现就是最有力的例证。许多严重的“老”传染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与此同时,新的病原体及其所致的疾病不断出现,部分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SF-36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而另一方面,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WHO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且指躯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生命质量(QOL)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各种生命质量的测量工具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通河社区居民的死因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通河社区居民的死亡率和死因构成明显改变,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逐渐下降,以脑血管、恶性肿瘤等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伤害已居于主要位次。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改变,一度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已被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老年病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们生活水平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尤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最为严重。为了解鞍钢高级工程师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病情况,以便为鞍钢职工慢性疾病的预防及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本文就2007年参加鞍钢总医院体检的高级工程师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患病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对传染病的有效遏制,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人类致死和致残的“头号杀手”。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万,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为了使脑卒中患者尽早康复和继续得到护理和关心,使患者的康复有一个延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部队团以下干部住院病种,并分析其危害程度,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制定科学的防病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住院疾病分类年报表的指标中用SPSS统计软件做聚类分析,以构成比、病死率、平均住院日、人次均住院费高,而治愈率低作为疾病危害严重程度的标准,采用秩和比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对团以下干部危害程度最严重的疾病是心脏病、椎间盘疾患、术后状态,危害比较严重的疾病依次是脑血管病、糖尿病、胆石症和胆囊炎、高血压病、良性肿瘤和颈椎病、支气管炎、消化性溃疡、其它传染病、胃炎。结论军队团以下干部疾病谱已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但传染病的威胁仍不容忽视,部队疾病防治工作既要作好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又要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疾病谱从急性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迅速上升,由此引发的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提出建议。方法对上海市225名卫生从业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结果 63.6%被调查者认为目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符合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实际需要,44.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的40%-60%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针对各类课程的学时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83.6%的被调查者推荐综合型设计性实验,91.5%认同增加选修课,55.1%建议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或)卫生监督所实习6个月,60%以上的人提出增设社区医学、交流沟通、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等课程,91.6%建议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现场调查,87.6%建议增加案例分析,67.1%建议丰富多媒体教学。结论为适应医学模式巨大转变,有效解决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提出建议.方法 对上海市225名卫生从业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结果 63.6%被调查者认为目前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符合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实际需要,44.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的40% ~60%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针对各类课程的学时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83.6%的被调查者推荐综合型设计性实验,91.5%认同增加选修课,55.1%建议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或)卫生监督所实习6个月,60%以上的人提出增设社区医学、交流沟通、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等课程,91.6%建议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现场调查,87.6%建议增加案例分析,67.1%建议丰富多媒体教学.结论 为适应医学模式巨大转变,有效解决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3.
对数字医学基本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数字医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与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认为:数字医学是信息社会发展进程中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它是医学与信息学、电子学、生物学、管理学、机械工程学、工程物理学等诸多学科相交叉的前沿科学:数字医学应用技术涉及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与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医疗检测技术、数字医疗诊断技术、数字医疗治疗技术、数字医疗监控技术和数字医疗康复技术等,它们全方位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各个学科,使传统医学理论方法、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将医学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技术性和实践性的科学,从各个方面完善临床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一直是各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作为医学教育的基本单元,临床医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着及其重要意义。现从学科建设的几个概念、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评估等方面对我国临床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推动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表明,预防医学在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若要全面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亟待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优化教学考评体系,逐步建立与形成全新的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分子印迹技术是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等学科的有机结合.本文就分子印迹技术的产生、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承淡安与朱琏是我国近现代为针灸事业发展不懈努力的两位医家代表,承淡安祖传中医世家,其父又是传统的针灸医生,同时受无锡江南一带中医前辈的学术影响较多,促使其学术根底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医学基础,在经络认识上能够回归古论。朱琏初为西医妇科医生,接受过系统的西医教育,以西医学为基础,先入为主,用西医神经理论解释经络。但纵观之,两位医家学术思想大同小异,均以西医解剖、神经、生物等理论描述腧穴及针刺效应机制,均提倡针灸科学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当时的针灸理论研究朝着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为整个针灸学科的发展指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现代生命科学判断出经典医学的局限以及未来学科发展的空间路径,在此基础上逐步成型的转化医学强渊学科交叉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与人文科学问的有机联系,并接受相关产业对其的整体依赖。此时,人本主义伦理价值前所未有地出现于中心地位,人类既是主动探索奥秘的主体,也是被动接受试验的样本。转化医学面临医患问医学伦理以及研究方向中科学伦理的双重约束,两者关系有待跟随社会进程不断顺势调适,最终惠及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卫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经济模式、健康模式、医学模式、社会需求的改变以及国际化要求等对我国现行的公共卫生教育体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要解决公共卫生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应当从根本上改革公共卫生的教育模式。建立长学制公共卫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体制,拓宽教学内容,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教育,加强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改革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科研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又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而且能够从事预防医学实践和管理的公共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20.
In these days of intense specialisation one is apt to lose sight of the vital relationship which the science of medicine bears to general biology. The study of parasites and of the diseases they engender in man and animals helps us to keep constantly in mind this relationship. ThiS fact alone is weighty enough to justify the issue of this special number on Parasitology. If another reason is required, it will be the unique position the subject occupies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Par- asitolooY rivals f)acteriology in its influc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was probably solely responsible for the intro duction of chemotherapy by Ehrlich. Though no longer a virgin field, Cliina still offers an inexhaustible wealth of material for scientific investigat"ons on parasitic diseases. As an eminent American par- asitologist once remarked "China is metaphorically speaking ''riddled'' with para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