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桡掌肌一例     
<正> 尸解一成年女尸时,发现右前臂屈肌多一块桡掌肌(或称副桡侧屈腕肌),现报告如下: 桡掌肌属长肌,以腱性起于旋前圆肌止点下方,桡骨下1/3上份外侧的骨膜上,肌纤维由外上稍斜向内下,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拇长屈肌腱的深面,经腕管后成腱膜止于拇收肌斜头深面第二掌骨底。肌全长9.5cm,肌腹长6.8cm,最宽1.55cm,厚0.6cm,止端腱长2.7cm,宽3.0cm(见图)。  相似文献   

2.
桡掌肌一例     
钱月楼 《解剖学杂志》2005,28(4):M0004-M0004
解剖男性成人尸体标本,见其右前臂有桡掌肌,起于桡骨远侧段的掌面,前臂中点下0.2cm,穿腕管止于第2掌骨底、桡侧腕屈肌腱止点的内侧;肌腹呈梭形,中部最宽13mm,长6.2cm;肌健长7.0cm,宽1.6mm,肌总长13.2cm。在前臂掌面远侧部,肌的浅层有桡动脉,深层为旋前方肌。在腕管内,肌的浅层有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越过,深层为桡腕韧带。  相似文献   

3.
掌长肌缺如和掌浅弓组成的形式变异分别均早有记载 ,但右侧掌长肌缺如伴发自尺动脉的正中动脉吻合成掌浅弓的变异少见 ,作者在解剖一例 10岁男童标本时遇见 1例 ,现报道如下。右侧掌长肌缺如 ,掌腱膜近端附着于桡侧腕屈肌腱尺侧缘上 (图 1) ,其远端和左侧掌长肌未见异常。右侧正中动脉 ,在距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下方 3.5cm处发自尺动脉桡侧 ,外径 2mm(图 2 ) ,穿经指浅、深屈肌间下行 2cm(距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下方 5 .5cm)处与正中神经伴行于桡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的深面 ,然后经腕管入手掌 ,达掌腱膜深面 ,正中神经的指…  相似文献   

4.
解剖1具62岁男性标本时发现左前臂肌群中有2块异常屈肌,为积累国人肌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 桡侧变异屈肌和尺侧变异屈肌在肱骨内上髁下方起于指浅屈肌肱尺头的深面,肌腹向下分为2个头,移行后分别以长、短两腱止于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上.桡侧变异屈肌肌腹、肌腱较短,该肌全长115 mm,其中肌腱长15 mm;尺侧变异屈肌肌腹较短,肌腱较长,该肌全长265 mm,其中肌腹长125 mm,肌腱长140 mm,肌腱与指深屈肌腱伴行,穿腕管后与指深屈肌腱融合.  相似文献   

5.
张冬初 《解剖与临床》1998,3(2):106-106
双侧掌浅支粗大合并行程异常及分支变异者比较少见。作者在解剖一例成年男尸时发现双侧桡动脉掌浅支粗大合并行程异常同时伴有分支变异。 左侧桡动脉的掌浅支自桡骨茎突上方0.85cm处发出(见附图)。发支后的桡动脉干外径为2.00mm。掌浅支起始部外径1.92mm,该支贴鱼际肌表面的筋膜下行达手掌与尺动脉终支吻合成掌浅弓。掌浅弓属桡尺动脉型,位置正常,弓之最细处外径为1.58mm。掌浅弓在拇短屈肌下缘发出一长为0.50cm,外径为1.54mm的短支,即拇主要动脉。该动脉随即分为两支:一支为拇指桡掌侧动脉,走行于拇指掌面的桡侧缘;另一支是拇指尺掌侧动脉和示指桡掌侧动脉的共干支,继行2.00cm后,于拇收肌下缘处即分为上述两支。分别至拇、示指掌面的相对缘。另外。桡侧两条指掌侧总动脉共干发自掌浅弓。  相似文献   

6.
拇指掌侧固有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例上肢标本,观察拇指桡侧、尺侧的掌侧固有动脉,两侧的动脉为拇主要动脉的分支,占70%;拇指尺侧的动脉为掌浅弓的分支,占30%;拇指桡侧的动脉为掌浅弓的分支,占20%;其余10%即为掌浅弓与拇主要动脉的吻合支。拇指桡、尺侧固有动脉的外径于掌指关节平面处为1.35±0.05mm,于指间关节平面处为1.12±0.06mm;两侧固有动脉主于沿拇长屈肌腱腱鞘两侧行向远端时,沿途分支有腱鞘外动脉及腱鞘内动脉的分支。本文讨论了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0岁。因左肱骨干骨折并桡神经损伤一年入院,于1988年6月行前臂屈肌腱转移替代术。术中显露背侧诸肌腱,未见拇长伸肌。伸展拇指的三条肌腱正常分布规律是: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位于解剖“鼻烟窝”的桡侧,拇长伸肌位于尺侧。因未见拇长伸肌,见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右上肢过程中发现正中动脉自腋动脉第3段发出,分支形成掌浅弓和变异拇主要动脉,报道如下。此标本正中动脉自腋动脉第3段(外径6.68 mm)距离旋肱后动脉(外径4.00 mm)10.10 mm处发出,此处正中动脉外径为2.82 mm;跨过正中神经起始部,在臂部于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之间经肱二头肌内侧至肘窝,臂部长度227.00mm,后跨过旋前圆肌和桡侧腕屈肌,行于桡侧腕屈肌和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量桡骨茎突在腕关节不同角度时与周围肌腱、血管的距离,探讨手法复位经皮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微创治疗桡骨骨折经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 方法 20侧成人前臂标本,以腕部外固定支架固定腕部,分别在腕关节掌屈0°、20°、40°、60°和尺偏0°、30°等8个位置,测量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最短距离,桡骨茎突最高点与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桡动脉各交点的距离。 结果 腕关节掌屈、尺偏运动引起桡骨茎突周围肌腱相对位置规律性地变化,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时,桡骨茎突的相对安全进针区域最大。 结论 以桡骨茎突最高点为体表标志,当腕关节在尺偏30°掌屈0°~20°范围内,桡骨茎突最高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经皮克氏针固定桡骨骨折,能最大限度降低对肌腱及血管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间前神经综合征发病解剖基础。方法 :48侧 (左右各 2 4侧 )成人防腐固定标本在肉眼或双目放大镜下解剖观察可能构成对骨间前神经卡压的解剖结构。结果 :有 6 6 .6 %的拇长屈肌副头由内上至外下斜过骨间前神经主干前方。横过骨间前神经的结构还有 :尺侧副血管 (48.3% ) ,指浅屈肌发出至拇长屈肌的小肌束或纤维束 (10 .4% )。骨间前神经与桡、尺骨的关系 :77%骨间前神经走在桡骨颈前方下行一段 ,长为 3.9cm(37侧 ,) ;16 .7%骨间前神经在桡、尺骨之间走行 ;6 .3%隔指深屈肌走在尺骨的前方。结论 :拇长屈肌副头、横过骨间前神经的肌束和纤维等结构可能是致骨间前神经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2种软组织重建术式重建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8具成人上肢标本,通过制作损伤模型、模拟手术方式,比较正常组、损伤组、掌长肌腱组、桡侧腕屈肌组分别在腕背伸30°位、腕中立位、腕掌屈30°位时旋前、旋后时扭矩的变化。 结果 损伤组和正常组比较的旋前、旋后扭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长肌腱组和正常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侧腕屈肌组在腕关节背伸30°、腕中立位时和正常组比较的旋前、旋后扭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腕关节掌屈30°时的扭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桡尺韧带损伤会造成桡尺远侧关节不稳,通过掌长肌腱移植重建后可恢复关节稳定性,而经过部分桡侧腕屈肌重建后,其在腕背伸30°和腕中立位时的稳定性得到恢复,但在腕掌屈30°时仍存在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臂后群肌内的桡神经走行及分布,为临床自体骨骼肌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5 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完整取下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观测肌外神经来源,并采用改良Sihler’s 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 结果 采用Sihler’s 染色后的肌肉标本,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肌内神经分支被染成紫黑色,其在肌肉内的分布及走行清晰可见。 结论 根据染色结果可将桡侧腕长伸肌、指伸肌、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分为不同的肌亚部,为临床肌移植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第1骨间掌侧肌firstPalmarin-terosseous,有的作者称为拇短屈肌深头deepheadofflexorpolllclsbrevis[1]或拇短屈肌深层deepstratumofflexorPollicisbre-yis,或拇深屈肌[2],意见不一致。国内早在1964年就有人报导了有关第1骨间掌侧肌的调查结果[3],但教科书和有关手的专著  相似文献   

14.
在一具约40岁男性尸体上,发现双侧掌腱膜变异并掌长肌缺如。为积累国人体质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双侧前臂前面正中线部位无掌长肌,桡侧腕屈肌与尺侧腕屈肌相邻,其深面为指浅屈肌。双侧掌腱膜较正常有掌长肌腱和腕横韧带相连的掌腱膜更为发达,甚为坚韧,直接连于腕横韧带。双侧掌  相似文献   

15.
在32具成人尸体的64侧上肢中解剖了骨间掌侧神经及其发出的肌支共510支,对其分支平面,分支数目,长度及其走行过程中的受压因素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旋前圆肌尺骨头的纤维弓,指浅屈肌腱弓,拇长屈肌的异常肌束和骨间掌侧血管的分支血管束是造成骨间掌侧神经受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探究握力和捏力控制的前臂及手部多肌肉协调性作用,有24名健康的右利手者参与这项实验.在实验中要求受试者在30%、50%和70%最大自主收缩力(MVC)下进行握力和捏力的准确力量控制,同时采集肱桡肌(BR)、尺侧腕屈肌(FCU)、桡侧腕屈肌(FCR)、指总伸肌(EDC)、指浅屈肌(FDS)、拇短展肌(APB)、第一骨间背...  相似文献   

17.
1Neurovascular relationships of the approaches for arthroscopictotal trapeziectomy with ligamentous stabilization S.Durand·O.Gagey·A.C.Masquelet·P.Thoreux大多角骨全切除并韧带成形术关节镜入路与神经血管的关系研究汤普森悬吊成形术大多角骨全切除的关节镜入路与神经血管关系。选择15例术前摄片确诊患有腕掌关节炎的新鲜尸体,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87岁),使用小关节用关节镜。两种入路用于大多角骨-掌骨关节,尺侧入路定位于拇短伸肌肌腱的尺侧缘;桡侧入路定位于桡侧腕屈肌肌腱与拇长展肌连线的中点。还研究了…  相似文献   

18.
拇短展肌具有外展、外旋拇指及使拇指腕掌关节屈曲的作用.拇短展肌一般为单肌腹,双肌腹变异极为罕见.我们在新鲜标本的解剖中,发现拇短展肌存在双肌腹双起点变异,报道如下:该标本系青年男性前臂远端肢体标本,我们解剖发现拇短展肌具有两个肌腹,按其位置关系可分为尺侧肌腹和桡侧肌腹,其中足侧肌腹的桡侧被桡侧肌腹的尺侧部分覆盖.  相似文献   

19.
第一骨间背侧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观察了30只成人手标本的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为三角形双羽状肌,有桡、尺两个头,分别起于第一、二掌骨,主要止于食指近节指骨底外侧结节.桡侧头约占总肌量的2/3,该肌的主要作用是使食指外展和稳定食指的掌指关节.营养该肌的动脉从背、掌两面入肌,支数及外径均以背侧入肌者占优势,主要从第一掌背动脉和桡动脉末端直接分支供养。该肌用作转移肌瓣供体是不可取的,如利用巳丧失支配神经的废用肌另当别论.  相似文献   

20.
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腱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拇对掌肌、拇短展肌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拇对掌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拇对掌肌、拇短展肌,并建立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模型。结果:拇短展肌肌纤维方向沿第1掌骨纵轴方向,拇对掌肌肌纤维方向与第1掌骨成一定角度。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后,测量拇指远侧横纹中点到第3掌骨长轴与掌远侧横纹交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可达(5.9±0.7)cm。结论(:1)尺侧腕伸肌长度、肌力足以重建拇对掌功能,拇短伸肌腱止点恒定,联合移位后其作用方向与拇短展肌方向一致,且旋前角度足够。(2)以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是一种符合拇对掌功能生物力学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