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14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并比较阿加曲班和低分子肝素对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中青年女性多见,以妊娠、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为常见发病原因.急性或...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积液检查结果.结果 (1)年龄多在20~40岁;(2)急性起病;(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表现有头痛(91%)、呕吐(60%)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埙;(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等;(5)脑积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稍高;(6)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头颅CT、MRI、MR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快治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为治疗首选方法,可小剂量静脉溶栓或经股静脉介入溶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报道1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以体位性头痛起病,经腰椎穿刺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低颅压综合征,继发硬膜下积液及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头颅CT、MRI均可提供低颅压综合征的表现,MRV及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诊断手段.结论 低颅压综合征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的临床特征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6,自引:2,他引:84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男34例,女26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 (1)年龄多在20-40岁;(2)多数为急性起病;(3)早期表现为头痛(87%)、呕吐(61%),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51%),其中39%伴有渗血或血肿;(5)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感染性或癌性CVT除外);(6)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60例病人中,26例症状好转,24例基本痊愈,死亡6例。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剂量调节性静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其后口服抗凝药物3-6个月)为治疗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男8例,女13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形式、临床表现、影象学特征、脑脊液(CSF)检查结果 及治疗与预后的情况.结果 CVST好发于中青年患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85%),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体征(55%)及癫NFDCC发作(35%),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影象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脑实质损害.21例患者,17例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13例好转;4例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3例好转.结论 对急性起病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的中青年患者,头颅CT示出血性脑梗死,而患者无卒中危险因素时,应高度怀疑CVST,及早行MRI+MRV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一旦确诊CVST,及早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男6例,女9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治疗与预后情况。结果:CVST好发于中青年患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主要表现头痛伴呕吐(83.3%),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53.3%)及癫痫发作(33.3%);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脑实质损害;15例患者,11例行肝素抗凝治疗,9例好转,2例死亡,3例行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2例痊愈,1例好转。结论:对急性起病的主要表现头痛等颅高压症状的中青年患者,头颅CT示出血性脑梗死,而患者无卒中危险因素时,应高度怀疑CVST,及早行MRI+MRV检查,必要时DSA检查,一旦确诊CVST,及早行抗凝或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SI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并回顾文献报道15例同类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和病理生理机制。结果17例患者均以亚急性起病,其中14例患者表现为体位性头痛。常见的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等。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都存在SIH和CVT的表现,头部核磁共振(MRI)加静脉成像(MRV)是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结论低颅压综合征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内在的病理生理联系和临床特征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 :报道1例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经过,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在产褥期以头痛、呕吐起病,伴癫痫样发作;腰椎穿刺检测颅内压明显升高,头颅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显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必要时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治疗和预后,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71例,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生化等实验室检查、病因,以及治疗方案和预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等。D-二聚体升高67例(94.4%)。横窦血栓形成34例(47.9%),乙状窦血栓形成25例(35.2%),上矢状窦血栓形成44例(62.0%),深部脑静脉血栓形成(直窦或Galen静脉)9例(12.7%),同时累及2个或以上静脉窦者52例(73.2%)。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对于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的不明原因的头痛患者、产褥期或口服避孕药或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头痛患者,需考虑CVST可能性,并积极行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闭塞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总结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搜集21例脑静脉窦闭塞并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诊疗过程,总结病例间的异同点。结果 CVST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颅高压导致的头痛、呕吐,并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及癫发作。脑脊液检查可见颅内压力增高,影像学检查可见静脉窦闭塞改变及脑组织水肿和出血。治疗采用脱水、抗凝、溶栓等措施,本组20例患者治愈,1例脑出血加重后脑疝形成导致死亡。结论脑静脉窦闭塞并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不典型,但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应加以重视和鉴别,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3例CVS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 13例多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2例(92.3%),癫痫发作8例(61.5%)。11例腰穿显示脑脊液压力增高。头颅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5/13例(38.5%);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3例(53.8%);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2例(58.3%);DSA显示脑静脉窦异常6/6例(100%)。患者均应用脱水和抗凝治疗,部分予溶栓治疗,13例中5例基本痊愈,6例明显好转,2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癫痫等症状。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及DSA确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及时予抗凝治疗,重症患者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兔静脉窦血栓的动物模型,观察兔静脉窦血栓后颅内压对脑组织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95只,随机分为5组,其中建模成功90只:A、B、C、D组为处理组,均为结扎上矢状窦后1/3及其回流静脉,其中B、C、D组为在结扎基础上分别放置0.2 ml、0.4 ml、0.6 ml的硬膜外球囊,E组为假手术组(6只)。各组均在术后8 h、24 h、48 h观察脑含水量、脑梗死范围及病理变化。结果与E组相比,A、B、C、D组在相应时间点的脑含水量、脑梗死范围均明显增加,且随着颅内压增高呈增高趋势。结论在兔静脉窦血栓模型中,颅内压增高可加重脑水肿的程度和增加脑梗死的范围,解除颅内高压则可减轻脑水肿和脑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不同原因引起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例患者以不同方式起病,病因各有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伴有颅高压症状,腰穿压力增高,脑脊液细胞学可见数量不等的红细胞,2例患者脑脊液中还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结论观察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变化有利于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尤其对于症状不典型且MRV上未显示明确颅内静脉异常及脑深部静脉血栓病人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男性2例,女性12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32±5岁。12例有明确病因,多数以急性、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头痛多见,临床表现以颅高压三主征及皮层功能损害的局灶症状体征为主。缓慢起病者确诊时间延长。疾病易误诊为单纯的脑出血、脑梗死等。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以皮质为主的梗死或水肿,可伴出血。治疗以抗凝、脱水为主。4例治愈,5例好转,5例死亡。结论 CVST患者临床差异较大,缺乏特异性,需要综合分析避免漏诊和误诊,及早行MR I+MRV检查,及早抗凝。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2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揭示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病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影像学特点作为重点讨论部分,包括MRI、MRV和DSA表现.结果 24例CVST患者中16例的病因分别为凝血机制异常(33.3%)、产褥期(12.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3%)、雌激素水平异常(4.2%)、贫血(4.2%)、肿瘤(4.2%),另8例病因不明;24例患者起病症状包括:头痛、复视、抽搐发作、肢体无力和视力障碍.体征包括:视乳头水肿、偏瘫、脑膜刺激征和意识障碍.影像学特点:MRI 18例有异常改变,其中12例显示静脉窦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消失,代之以短T1长T2信号;MRV 23例相应静脉窦不同程度显影缺失.DSA检查,每例患者均见一处或多处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和显影不良.结论 CVST多数伴有头痛、视乳头水肿、颅压升高,影像学窦腔或浅静脉有异常,临床应想到CVST,确诊需要DSA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1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侧窦血栓(87.5%)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37.5%)最常见,70%患者有2个以上部位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14例(87.5%),其次为癫癎、偏瘫、嗜睡及反应迟钝等。头颅CT有14例(87.5%)发现特征性改变,为枕部近颅板下或后纵裂条索状高密度影。头颅MRI结合MRV阳性率为94%。结论:头痛是CVST患者最常见的主诉,CT可作为一种诊断CVST有效的初始检查,MRI结合MRV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自发性低颅压(SIH)多以与体位相关的剧烈头痛为主要症状,误诊率高。SIH并发静脉和(或)静脉窦血栓形成非常罕见。方法我们报道1例SIH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和出血性梗死的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自发性低颅压在前,静脉血栓形成和出血性梗死在后,同时经过检查排除了其他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所以我们考虑SIH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假如SIH患者与体位相关的间断的头痛变成持续性头痛时,应考虑到有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结论因为SIH的患者有形成硬膜下血肿的风险,所以对于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应谨慎。  相似文献   

18.
研究背景通过综合分析颈静脉孔区颅内静脉窦血管造影术影像学表现,探讨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困难或失败原因,并寻找可预测静脉窦狭窄支架植入困难的临床指标,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18例接受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患者(窦狭窄伴颅内高压87例、窦狭窄致搏动性耳鸣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两个转折夹角及静脉窦直径对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的影响。结果共115例患者术中支架植入成功、3例因支架植入困难而导致手术失败。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为连接乙状窦和颈内静脉的过渡结构,侧位脑血管造影呈典型"N"形结构,支架植入成功者静脉窦两个转折夹角之和为(120.11±30.32)°、失败者为(86.37±10.7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20,P=0.001);静脉窦直径分别为(5.10±1.12)和(5.11±0.3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210,P=0.352)。结论颈静脉孔区静脉窦侧位脑血管造影呈"N"形结构,若静脉窦两转折夹角过小易导致支架植入困难,但静脉窦直径不影响支架的植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25例有发病诱因(包括妊娠或产褥期18例,高热、腹泻5例等),平均年龄(29.7±9.3)岁;多以急性(7例,25.9%)、亚急性(19例,70.4%)起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23例(91.7%),伴呕吐21例,12例出现意识障碍,均出现不同部位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腰穿CSF压力增高21例。血常规检查异常22例(81.5%),凝血功能异常13例(48.2%)。影像学检查[CT、MRI、MR静脉血管成像(MRV)]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受累,其中上矢状窦受累最多(77.8%)。24例采用肝素抗凝治疗,2例用溶栓治疗。17例痊愈,4例好转,6例死亡(其中4例并发出血性梗死,2例伴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CVT继发于循环血液不足及血液高凝状态,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死亡率较高;MRI和MRA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早期肝素抗凝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