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壮年重症抑郁障碍的磁化传递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青壮年重症抑郁障碍患者磁化传递率(MTR)值的改变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选择临床晤谈诊断明确并且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8分的30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以及按照年龄、性别、利手性、受教育程度相匹配原则征集的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3.0T MRI扫描仪采集磁化传递成像数据,统计参数图软件对所得MTR参数图进行标准化和平滑等预处理,再行基于体素的分析。MTR值的组间比较行双样本t检验,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统计参数图中,以团簇水平P<0.05作为统计显著性阈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症抑郁障碍组患者未发现MT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相关分析显示,其在左侧前额叶、顶叶、颞叶部分区域,以及双侧前扣带回等脑区与病程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长病程(>60周)重症抑郁障碍患者MTR值在左侧额中回、双侧中扣带回、右侧小脑前叶低于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而短病程(≤60周)患者,MTR值则在左侧额中回、颞枕交界区、双侧前扣带回及邻近白质较正常对照者升高。结论不同病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脑MTR值呈现不同改变模式,提示对重症抑郁障碍患者长期纵向随访的必要性,尤其是长期抗抑郁治疗对脑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应作为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背景:青少年抑郁症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会产生长期严重的痛苦,但这种致残状况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比较未经药物的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和匹配的对照者之间的大脑功能静息状态。方法 :使用3T磁共振扫描仪对15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16名对照者进行功能磁共振静息状态扫描。采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来评估脑功能静息态。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儿童抑郁量表评分的均值(标准差)高于对照组(22.13[9.21]与9.37[5.65])。与对照组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扣带回后部、左颞下回、右颞上回、右岛叶、右侧顶叶和右侧梭状回具有较高的ALFF;而在双侧楔叶、左枕叶和左内侧额叶表现出较低的ALFF。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与大脑多个区域的显著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重症抑郁障碍(MDD)是一种以持续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通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躯体症状。  相似文献   

4.
重症抑郁障碍(MDD)是一种以持续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通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躯体症状。1980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开始采用"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作为临床抑郁症的正规命名,以描述该症候群作为一种情感障碍的主要特征;而通用名词"depression"也兼指其他心理性抑郁障碍。重症抑郁障碍在所有精神障碍中的患病率最高,通常在青壮年发病,多为慢性迁延病程,易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抑郁障碍患者作案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抑郁障碍患者作案特征。方法 对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于1980-2000年鉴定的37例抑郁症(抑郁症组)和31例抑郁障碍组[包括15例心因(反应)性抑郁症、9例抑郁性神经症、7例其他类型抑郁障碍]的作案特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抑郁症组作案行为发生突然、随机性强(占62%),缺乏诱因(占76%),病理性动机作案多见(占54%),并多以凶杀和伤害案为主(占76%),侵害对象主要涉及家庭成员(占54%);作案后自杀未隧及主动求死者较多(占38%)。抑郁障碍组作案多有诱因(占55%)、作案后逃离现场(占45%),事后为其行为作辩解(占38%)、并要求宽大(占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抑郁症组和抑郁障碍组在作案特征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能与两者的起病(病因)、病情发展、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磁化传递及弥散张量成像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内病灶、表现正常脑白质(NAWM)及健康志愿者脑白质的磁化传递及弥散特性的差异,探讨MS患者的磁化传递率(MTR)与平均弥散率(MD)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24例复发缓解型MS患者和24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磁化传递成像(MT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经处理后得到相应的MTR、MD及各向异性分数(FA)图。测量MS病灶、对侧NAWM及健康志愿者相应脑白质区域的MTR、MD及FA值。结果MS患者病灶的平均MTR值(23.49%±5.16%)明显低于NAWM组(29.49%±3.38%)及健康对照组(32.78%±3.42%,F=101.44,P<0.01);病灶的平均FA值(0.32±0.09)也明显低于NAWM组(0.42±0.09)及对照组(0.51±0.09,F=95.41,P<0.01);而病灶的平均MD值[(1.10±0.17)×10-3mm2/s]明显高于NAWM组[(0.92±0.13)×10-3mm2/s]及对照组[(0.76±0.04)×10-3mm2/s,F=144.89,P<0.01]。与MS患者T1WI等信号病灶相比,低信号病灶的MTR值及FA值降低,而MD值升高。MS患者病灶的MTR值与MD值显著相关,而NAWM的MTR与MD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TI和DTI的指标可以反映MS患者脑内不同部位病理变化的不同,为常规MRI提供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7.
对近年来抑郁症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老年前期(50 ̄59岁)始发的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与临床特点,对39例老年前期与41例〈50岁始发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老年前期抑郁症病前有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及躯体疾病,临床症状上有更多的焦虑、自杀、迟缓、疑病、性症状和躯体化症状等。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的强迫症状及强迫与抑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从Neiman(1980)提出强迫与抑郁为常见的共存症状以来,许多的临床研究表明:强迫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焦虑、抑郁,而抑郁症中也常伴有强迫症状[1~3]。目前临床公认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4]中,强迫症状被列入评定抑郁症状的一项常规内容,可见两者的密切联系。本研究调查了伴强迫症状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学特征,并与不伴强迫症状的抑郁症及强迫症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与分组111 伴强迫症状的抑郁症组(以下简称抑郁伴强迫组):收集我院1996年8月至1997年12月入院150例符合中国精神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33例反应性抑郁症和30例抑郁症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发现二者在起病年龄,起病形式,总病程,治疗预后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本文结合文献对反应性抑郁在分类学上的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探索首次发病抑郁症中年女性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损害.方法 对20例首次发病抑郁症中年女性患者(患者组)和15名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TBSS方法对患者组和对照组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左侧前额叶、左侧内囊、右侧楔前叶白质的FA值显著降低(P <0.005,簇>40).结论 脑白质病变在抑郁症发病的早期即已存在,异常脑区涉及与认知和情感调节关系较密切的前额叶-子皮质神经环路和默认网络的纤维束.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脑白质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抑郁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全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是否受到损害。方法 对14例未接受过治疗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4名与抑郁症组按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正常人组)进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使用以像素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 抑郁症组的右侧额中回(x=36,y=49.x=10;t=4.89,像素集合=258)、左侧枕颞外侧回(x=-42,y=-56,z=-1;t=5.00,像素集合=96)、右侧顶叶的角回(x=24,y=-47,z=41;t=5.23,像素集合=120)和深部(x=42,y=-65,z=27;t=4.56,像素集合=76)白质FA值低于正常人(未校正,P〈0.001),上述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区域与抑郁症组的症状严重程度(BDI和HAMD评分)以及病程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未发现抑郁症组比正常人组FA值高的脑区。结论 白质病变在抑郁症发病早期即已存在,其完整性的损害可能破坏了调节心境的神经环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对情感刺激的行为学反应模式及其相关的杏仁核时程反应过程.方法 12例首次发病、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3名健康个体(健康对照组)对观看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图片的愉悦度等评分;并在被动注视任务下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采用感兴趣区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杏仁核在不同情绪图片任务组块间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时间反应特征.结果 (1)抑郁症组情绪图片愉悦度评分[正性:(6.6 ±0.2)分;中性:(4.7 ±0.1)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7 ±0.2)分和(5.1 ±0.1)分],负性情绪图片评分[(3.4 ±0.3)分]高于健康对照组[(2.2 ±0.2)分;P<0.01].(2)对正性情绪图片任务,两组间右侧杏仁核存在"组×时间"交互作用(P=0.002);抑郁症组杏仁核BOLD信号变化率为(0.02±0.09)%,激活时间后移至Block 2.对负性情绪图片任务,两组间左侧杏仁核有"组×时间"交互作用(P=0.008),右侧杏仁核存在组主效应(P=0.007)和时间主效应(P=0.016),抑郁症组BOLD信号变化率低于(-0.06 ±0.14)%.结论 杏仁核是抑郁症患者丧失愉悦体验和情绪低落的神经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女性抑郁状态患者海马形态体积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女性抑郁患者的双侧海马及其各部形态体积变化的特点.方法 采用3.0 T磁共振,分别测量女性抑郁患者(30例,抑郁组)及对照组(30名)的海马及其各部体积和层数.结果 (1)抑郁组左侧海马头平均层面积(121±33)mm2,小于对照组的(148±32)mm2;层数(14.9±3.2)层,多于对照组的(12.3±3.1)层;P均<0.01;抑郁组左右侧尾部层数[(5.9±2.6)层,(6.4±1.8)层]少于对照组[(7.7±2.5)层,(7.8±2.3)层],P<0.05.(2)抑郁组左右侧海马体积[(3164±218)mm3,(3202±202)mm3]、于对照组[(3324±334)mm3,(3338±301)mm3],P<0.05,海马左右侧尾体积[(384±120)mm3,(414±101)mm3]亦小于对照组[(498±134)mm3,(501±121)mm3],P<0.01.结论 左侧海马头部形态改变和两侧海马尾体积缩小及其形态改变可能是女性抑郁患者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5.
重度抑郁症是最常见的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MRI技术作为非侵入性的神经影像技术,可揭示重度抑郁症患者大脑功能状态。与健康对照者相比,重度抑郁症患者额叶、颞叶、海马、扣带回、基底节、小脑等脑区功能改变,可能提示重度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异常。现就多模态MRI,包括弥散张量成像(DTI)、弥散峰度成像(DK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MRI(fMRI)、神经突方向分散度和密度成像(NODDI)在重度抑郁症中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其神经生物学机制有更充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效应.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应用家族史法对108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700人)进行研究.108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抑郁症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重症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结果 在一级亲属中,单相抑郁症的患病率为4.1%(29例),高于群体发病率0.02%(4/19 223,x2=693.44,P<0.01);有单相抑郁症阳性家族史者占25.0%(27例),高于其他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者(12.9%,14例;x2=44.65,P<0.01);双亲之一患单相抑郁症其子代患同病的风险为24%,双亲均患单相抑郁症其子代患同病的风险为75%,差异有显著性(x2=4.33,P<0.05);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96.5+4.5)%.结论 单相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lthough schizophrenia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differ on a variety of neuroanatomical measures, a diagnostic tool to discriminate these disorders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We tried to identify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brain that best discriminate between schizophrenia and MDD on the basis of gray matter volume, ventricle volume,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Method

The first exploration sample consisted of 25 femal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25 females with MDD. Regional brain volumes and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values were entered into a discriminant analysis. The second validation sample consisted of 18 female schizophrenia and 16 female MDD patients.

Results

The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resulted in correct classification rates of 0.80 in the schizophrenic group and 0.76 in MDD. In the second validation sample, the obtained model yielded correct classification rates of 0.72 in the schizophrenia group and 0.88 in the MDD group.

Conclu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chizophrenia and MDD have differential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examined brain regions and that the obtained discriminant score may be useful to discriminate the two disor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