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抑制药塞来昔布对慢性颞叶癫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与颞叶癫癎发病机制的关系,以为环氧合酶-2抑制药用于抗癫癎药物辅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大鼠海马CA3区微量注射海人酸的方法制备颞叶癫癎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塞来昔布治疗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颞叶癫癎大鼠海马核因子-κBp65、P-糖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明显增加(均P<0.05);经塞来昔布治疗后,海马组织中核因子-κBp65、P-糖蛋白表达水平及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显著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在颞叶癫癎慢性期表达上调、核因子-κBp65核移位现象增加,有可能是难治性癫癎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环氧合酶-2抑制药塞来昔布通过降低慢性颞叶癫癎大鼠海马CA3区核因子-κBp65和P-糖蛋白表达水平,抑制核因子-κBp65核移位,最终降低炎性反应,逆转多药耐药而发挥抗癫癎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对癫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癫痫组(EP组,n=14)、NF-κB活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组(PDTC组,n=14).采用大鼠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PDTC组于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PDTC(按体质量150 mg/kg).于造模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海马CA3区、齿状回、嗅周皮层、杏仁核复合体区P-gp和NF-κB亚基p65(NF-κBp65)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EP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和NF-κBp65表达显著增强(PO.05).结论 抑制NF-κB活化可以降低癫痫相关脑区P-gp过表达,癫痫发作所致脑内P-gp表达上调可能与NF-κB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p6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8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采用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发形成糖尿病大鼠模型,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再灌注0h、6h、12h及24h脑组织标本中核转录因子-κBp6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核转录因子-κBp6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主要表达于缺血周边区。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再灌注0h、6h、12h及24h核转录因子-κBp65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4.68±4.19)%、(53.37±7.86)%、(72.38±7.24)%和(60.66±5.02)%,与缺血-再灌注组同-时限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9阳性血管数分别为(0.83±0.81)支、(2.44±1.61)支、(5.08±2.11)支和(3.63±1.60)支,与缺血-再灌注组同一时限比较,再灌注0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再灌注6h和12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4h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阳性表达低于12h组(P〈0.05)。缺血周边区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065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间相关性。结论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对核转录因子-κBp6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水平升高且表达时间提前,这可能是糖尿病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檗碱(BBR)对癫痫大鼠脑组织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9只)、癫痫组(9只)和BBR 10 mg/kg(9只)、20 mg/kg(9只)、40 mg/kg组(9只).采用大鼠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各BBR干预组分别于术前48 h、术前24h和术后6h腹腔注射相应剂量BBR.观察各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及发作严重程度.造模24 h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海马CA3区P-gp和核因子-κB(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 BBR 20 mg/kg组[(66.11±5.90) min,(26.67±6.67) min]和40 mg/kg组[(76.33±9.11) min,(42.00±7.73) min]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及初次至第6次≥Ⅳ级痫样发作间隔时间均明显长于癫痫组[(41.78±10.45) min,(9.44±4.25)min](均P<0.05).各组大鼠海马CA3区NF-κB p65和P-gp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6.024,H=21.830;均P<0.01).癫痫组海马CA3区NF-κB p65和P-gp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BBR 20mg/kg和40 mg/kg组表达显著低于癫痫组(均P<0.05).结论 BBR能够延长癫痫发作潜伏期、降低其严重程度,并抑制癫痫大鼠脑组织NF-κB和P-gp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局限性癫痫动物模型,探讨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的表达规律以及癫痫耐药机制。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人酸致痫组,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PHT)+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和加巴喷丁(gabapentin)抗癫痫药物干预组。致痫组大鼠于右侧海马区注射海人酸,于给药后第6h、24h、3d、5d和7d处死;干预组大鼠在注射海人酸前30min,分别行加巴喷丁(20mg/kg)或PHT(3~90mg/kg)+PB(30mg/kg)腹腔注射,然后注射海人酸,给药后第6h、3d、5d和7d处死。所有动物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多药耐药基因-1的表达产物P-糖蛋白。结果 对照组大鼠无癫痫发作。致痫组大鼠均出现癫痫发作,经抗癫痫药物干预的大鼠,癫痫发作的开始时间延迟、持续时间缩短(P<0.01)。不同剂量PHT组大鼠癫痫发作开始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PHT剂量的增加,P-糖蛋白表达增高。干预组阳性细胞数高于致病组(P<0.01)。注射海人酸后6h,出现P-精蛋白强烈表达,3~5d后减弱,7d后完全消失;但干预组大鼠,在给药后第3d仍强烈表达,并逐渐增强,直至第7d仍无减弱趋势。结论 (1)一侧海马区注射海人酸,可成功地建立癫痫模型;(2)抗癫痫药物可使多药耐药基因-1的表达产物P-糖蛋白表达增强,且随药物剂量增加而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癫疴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大鼠海马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B,NF-κB)的表达;并观察应用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后,对TLR4/NF-κB信号通路及海马损伤的影响,探讨TLR4/NF-κB信号通路在SE后大鼠海马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0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SE组(B组)和PDTC干预组(C组),其中B组再随机分为B1~B4组(分别于惊厥后4、24、48和72 h处死),B组和C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制作大鼠SE模型,C组在大鼠惊厥终止后30 min,给予100 mg/kg PDTC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用3 d.光镜下观察大鼠海马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TLR4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海马TLR4 mRNA表达的动态改变.结果 长程惊厥发作后,脑内神经元损伤存在动态变化,在72 h内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神经元损伤逐渐加重,C组改变较B4组明显减轻.B组各时间点TLR4蛋白的表达(B1组0.1287±0.0260,B2组0.1296±0.0285,B3组0.1330 4-0.0329,B4组0.1604 4-0.0457)均明显高于A组(0.0964±0.0324,t=0.0641~0.3236,P<0.05),并随时间延长明显增高;C组TLR4蛋白表达(0.1271±0.0330)较B4组显著降低(t=-0.0334,P<0.01).B组可见NF-κB/p65蛋白在胞核内有不同程度表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4组比较,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B组各时间点TLR4 mRNA的表达均较A组(0.268±0.072)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步升高,惊厥后72 h达到高峰(1.242±0.100);C组海马TLR4 mRNA的表达(0.984±0.263)明显低于B4组(t=-0.2578,P<0.05).各组TLR4的表达情况与NF-κB/p65一致.结论 ,TLR4及NF-κB/p65在SE后的大鼠海马中表达升高,NF-κB抑制剂PDTC可以下调TLR4的表达,并减轻惊厥后海马病理损伤程度,提示TLR4/NF-κB信号通路在惊厥后海马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建立经济实用、稳定可靠的适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的条件.通过测量核因子(NF)-κ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表达,探讨它们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40只,采用血管内膜气体干燥损伤法在动物的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160 ml/min×15 min),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饲料中含2%的胆固醇和6%的花牛油)喂养动物不同时间(30、60和90 d).通过血脂测定、DSA、HE染色评价各组动物血管狭窄程度,再观察其病珲改变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F-KB和IGF-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结果 病理检查证实: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高脂喂养加干燥气体损伤90 d时,血管狭窄率达71.53%±3.65%(q=568.417,P=0.000),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较成熟的粥样斑块期.正常血管的内膜和中膜内均未见明显的NF-κB和IGF-1的表达,模型组血管斑块内NF-κB、IGF-1表达呈强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59.66%±12.04%(t=22.98,P<0.01)、54.48%±12.92%(t=5.76,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4%±2.66%和16.38%±8.22%).结论 按本实验方法,90 d时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程度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的实验研究需要.NF-κB及其靶基因IGF-1的激活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颞叶癫痫模型大鼠海马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环争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进而从炎症反应角度探讨rTMS治疗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颞叶癫痫刺激组(TIE+rTMS)、颢叶癫痫假刺激组(TLE+s-rTMS)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每组10只.利用立体定位仪向大鼠海马CA,区微量注射海人酸(KA)制备颞叶癫痫模型,对照组于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刺激组连续接受rTMS治疗10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研究大鼠海马NF-κBp65和COX-2表达情况.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比较,造模后大鼠海马组织中NF-κBp65和COX-2表达明显增强NF-κBp65核移位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E+rTMS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F-κBp65和COX-2表达较TLE+s-rTMS组明显降低,NF-κBp65核移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可能通过降低癫痫大鼠海马NF-κB和COX-2的表达,阻止NF-κB核移位,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致慢性癫痫大鼠发作以及应用AQP4抑制剂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AZA)干预后对海马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影响,探讨AQP4与炎症因子表达间的关系及乙酰唑胺抑制癫痫发作的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致痫组(每日腹腔注射亚惊厥剂量PTZ35 mg/(kg·d)建立慢性癫痫大鼠模型)、乙酰唑胺干预组[每日先腹腔注射AZA35 mg/(kg·d)预处理,30 min后再腹腔注射亚惊厥剂量PTZ]。连续注射28 d,每天记录大鼠的发作级别。最后一次给药1 d后处死所有大鼠以备实验,RT-q PCR和ELISA检测大鼠海马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内NF-κB p65表达。结果对照组无明显癫痫发作,RT-q PCR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致痫组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乙酰唑胺干预组的三者水平明显低于致痫组(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致痫组海马组织NF-κB p65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而乙酰唑胺干预组表达量与致痫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酰唑胺抑制癫痫的发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乙酰唑胺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膜上AQP4的表达、改善星形胶质细胞水肿损伤状况、下调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舒马曲坦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制作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给予舒马曲坦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空白组、假手术组、电刺激组、舒马曲坦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张切片的NF-κB阳性神经元计数分别为111.7±15.7、112.9±10.7、508.7±30.8、179.5±14.9、497.8±20.6.刺激组与空白组、假手术组及舒马曲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4.78,P<0.05).结论 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后,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区出现了NF-κB细胞的激活,舒马曲坦可使其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调miR-203对颞叶癫痫大鼠海马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4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2)、阴性对照组(n=12)和miR-203低表达组(n=12).立体定向辅助下,将海人酸注入大鼠左侧海马CA3区建立颞叶癫痫模型,miR-203低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左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核因子(NF)-κB蛋白在偏头痛痛觉信息的传递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手术暴露其上矢状窦区(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后电刺激该区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中脑导水管(PAG)周围灰质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空白组、假手术组、刺激组每张切片PAG区的NF-κB蛋白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111.7±15.7、112.9±10.7、508.7±30.8,刺激组较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2,t=-36.21,均P<0.05).结论 在PAG区出现NF-κB细胞的激活,表明NF-κB蛋白在偏头痛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慢性颞叶癫(癎)(TEE)大鼠致(癎)后不同时点海马组织中内向整流钾通道(Kir)2.3亚单位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及通道特异性开放剂替尼达普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Kir2.3通道与TLE发病机制的关系,并为临床应用钾通道开放剂作为抗癫(癎)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匹罗卡品诱导大鼠产生癫(癎)持续状态(SE),持续观察2周,成模为慢性TLE大鼠.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对照组及致(癎)组大鼠SE终止后0、6、72 h和2周后海马组织中Kit2.3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趋势;随后以慢性期2周作为观察时间点,检测替尼达普对大鼠海马Kir2.3通道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致(癎)组SE终止后0、6、72 h和2周时Kir2.3 mRNA/β-actin比值分别为0.080±0.030、0.103±0.045、0.164±0.026、0.132±0.024和0.011±0.008(F:23.684,P<0.01);各时间点Kir2.3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比值分别为0.305±0.030、0.263±0.028、0.767±0.167、0.498±0.077和0.176±0.026(F=44.183,P<0.05),其表达呈现急性期增高、慢性期明显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在慢性期,替尼达普给药组大鼠Kir2.3 mRNA/β-actin与Kir2.3蛋白/GAPDH比值分别为0.021±0.006和0.636±0.140,与未给药组相比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16、47.355,P<0.05、0.01).结论 Kir2.3通道mRNA和蛋白在慢性期表达下调,可能是难治性癫(癎)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替尼达普通过增加Kir2.3通道的表达,最终可能减少(癎)样放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活血益智片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学改变及海马区环氧化酶-2(COX-2)、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VD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反复缺血再灌注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动物模型,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活血益智片低剂量(1.55g/kg)组、中剂量(3.1g/kg)组、高剂量(6.2g/kg)组、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片(5.4mg/kg)组。Y迷宫及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认知行为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COX-2、NF-κB的表达。结果活血益智片可以显著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力和反应能力;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OX-2、NF-κB表达明显增高,活血益智片组可降低其表达。结论活血益智片可以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脑组织COX-2、NF-κB的表达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外源性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vascular dementia,Va D)海马NF-κB及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四血管法(4-VO)复制大鼠Va D模型,将模型大鼠按给药干预时间分为1 d、7 d、30 d 3个时段,每时段又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每日腹腔注射H2S供体Na HS 30μmol/kg,高剂量组每日腹腔注射H2S供体Na HS 100μmol/kg,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NF-κB、COX-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3个时段的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力均明显下降,NF-κB、COX-2的表达显著提高;与模型组相比,硫氢化钠干预组可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且低剂量组COX-2、NF-κB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硫氢化钠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知水平,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脑组织NF-κB、COX-2的表达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N-acetylcysteine,NAC)在大鼠脑出血(ICH)继发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入自体不凝血制作实验性ICH模型,造模后即刻和6h后用NAC干预,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肿周围惦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l(ICAM-1)的表达变化。结果 ICH后6h血肿周围脑组织NF—κB开始表达,48h迭高峰,ICAM—l12h开始表迭,72h迭高峰。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脑出血后NF—KB与ICAM—l呈正相关(r=0.868,P〈0.05),NF—κB表达从开始到高峰均早于ICAM—l。NAC可明显降低ICH24h、72h亚组NF—κB、ICAM—l的表达(P〈0.05)。结论 ICH时,NAC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下调ICAM—l的表达,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多药耐药性颞叶癫痫模型,以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变化为观察指标,探讨海马电刺激治疗耐药性颞叶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80只制作慢性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制作成功后用经典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进行筛选,根据癫痫大鼠对药物的反应区别出耐药癫痫大鼠及药物敏感大鼠,将筛选出的耐药性癫痫大鼠分为海马刺激组(n=6)及耐药对照组(n=6),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观察海马电刺激后脑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变化.结果 进行海马电刺激2周后,刺激杏仁核诱发的癫痫发作明显减轻,海马刺激组与耐药对照组Racine分级分别为(2.32±0.38)级和(4.45±0.42)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600,P=0.000),后放电各项参数也明显改善,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结果表明,海马刺激组钠通道电流峰值及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偏移,海马刺激组钠通道失活后恢复时间[(17.9±0.6)s]较耐药对照组[(16.3±0.3)s]明显延长(t=-25.420,P=0.000).结论 海马电刺激可以抑制钠通道电流,其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钠通道电流而降低脑细胞兴奋性,从而减少癫痫性电活动的产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血清培养细胞后,细胞上清液中所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的水平,以及应用NF-κB抑制剂BAY11-7082后二者含量的变化,探讨TNF-α、IL-17、NF-κB在偏头痛的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选取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40例,采取单侧颈静脉血血清。采用人单核细胞株THP-1进行培养,将THP-1随机分成偏头痛血清组、偏头痛血清+NF-κB抑制剂组及正常血清对照组。各组血清培养THP-124h后,分别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TNF-α、IL-17的水平。结果偏头痛组血清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7水平高于正常血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血清+NF-κB抑制剂组上清液中TNF-α含量低于偏头痛血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正常血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组上清液中IL-17含量低于偏头痛血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血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3组TNF-α与IL-17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可能存在NF-κB导致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7的分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颞叶癫癎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肽Y(NPY)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癫癎的可能机制。方法于海马CA3区注射海仁酸制备难治性颞叶癫癎大鼠模型,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法共治疗10d(连续治疗5d、间隔2d,治疗2周)。分别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治疗前后海马区脑电图变化及尖波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手术后第3周时海马CA3区BDNF和NPY表达变化。结果与治疗前尖波数目(T3:16.16±1.17,T4:14.94±0.98)比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难治性颞叶癫癎大鼠脑电图尖波数目(T3:9.09±0.67,T4:8.93±0.91)明显减少(均P=0.000);海马CA3区BDNF(治疗前后IOD值:49571.40±2344.02比29602.07±1932.82)、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治疗前后IOD值:2946.77±1142.79比18104.34±934.58)和NPY(治疗前后IOD值:33823.05±843.45比15037.14±772.95)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均P=O.000)。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通过降低难治性颞叶癫痫大鼠癎样放电,以及下调海马BDNF、TrkB和NPY表达水平而发挥抗癫癎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药物抗性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现有的证据提示P糖蛋白可能参与了药物抗性癫痫的形成。【目的】观察锂-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慢性颞叶内侧癫痫模型中海马不同分区P糖蛋白是否出现过度表达,并进而探讨其表达与癫痫发作频度是否相关。【方法】选择6-8周雌性SD大鼠,予锂-匹罗卡品诱导大鼠形成颞叶内侧癫痫慢性模型,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及视频脑电记录;Western-Blot、实时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P糖蛋白在处理组、假处理组、空白对照组中不同时间点(1d及60d)海马不同分区(CA1、CA3及DG)的表达情况。【结果】87.5%(35/40)的大鼠在锂-匹罗卡品诱导的急性期出现惊厥持续状态,伴有与临床癫痫全身发作类似的脑电变化;慢性期出现自主发作,发作间期脑电记录可见到痫性放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鼠急性期及慢性期在海马CA1、CA3及DG区均出现P糖蛋白的过度表达,增加约70%以上(p<0.05);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发现P糖蛋白阳性显色定位于锥体细胞层神经元上。【结论】在慢性颞叶内侧癫痫模型中急性期及慢性期海马锥体细胞层神经元均出现P糖蛋白的过度表达,并证实P糖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痫性发作密切相关,但非发现其表达程度与发作频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