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抗癫(癎)药物(AEDs)在治疗过程中均可诱发与治疗药物相关的脑病,此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甚者可导致死亡.各种抗癫(癎)药物导致脑病的机制和临床表现各异,但其共同的特点表现为:(1)反应迟钝.(2)精神迟滞甚至恍惚.(3)意识障碍.(4)无诱发因素的癫(癎)发作显著增加.(5)脑电图背景活动变慢,棘波发放增多.(6)减药或停药后症状及脑电图异常电活动迅速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2.
癫癎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在过去的10余年中,有许多新药在中国上市并应用于临床,逐渐成为国内治疗癫癎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耐药性癫癎的治疗。理想的抗癫癎药物(AEDs)一般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比一线传统抗癫癎药物疗效更佳。(2)无严重不良反应。(3)无明显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疾病状态的药物干预是内科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对于癫癎这一慢性脑疾病而言,由于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药物治疗,故其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自Isojarvi报告丙戊酸(VPA)可引起女性癫癎患者生殖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后,有关抗癫癎药物(AEDs)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即成为癫癎药物治疗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抗癫癎药物(AEDs)都是针对细胞膜或突触膜上钠、钾、钙离子通道,以及参与信号转导的神经递质或调质如叫一氨基丁酸(GABA)等而发挥抗癫癎作用。细胞膜是人体基本功能单位,抗癫癎药物在通过细胞膜离子通道发挥抗癫癎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影响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从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则是抗癫癎药物最为重要的不良反应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幕上脑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对癫癎发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术前无癫癎发作的幕上GBM病例资料,根据病人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情况分为对照组(不使用抗癫癎药物)、研究1组(使用抗癫癎药物4周)和研究2组(使用抗癫癎药物24周),统计术后癫癎发作情况和术后24周各组Karnofsky评分。结果术后4周内出现癫癎发作对照组5例(16.7%),研究组1例(1.8%),两组癫癎发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24周新发癫癎发作对照组7例(23.3%).研究1组7例(25.0%),研究2组1例(3.6%),研究2组新发癫癎发作屁著低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P〈0.05)。研究2组术后24周Karnofsky评分为66.96±10.30,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研究1组(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可减少GBM术后癫癎发作发病率,术后癫癎发作治疗困难且影响生活质量,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物应当不少于24周。  相似文献   

6.
本刊2011年第4期报道专题为抗癫癎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重点内容包括:新型抗癫癎药物在国内的应用;抗癫癎药性脑病;抗癫癎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癫癎药物对内分泌及妇女妊娠的影响;抗癫癎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常用抗癫癎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抗癫癎药物对患儿生长发育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唑尼沙胺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不同底物对难治性癫癎细胞模型中整合素α2表达的影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癎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对BDNF和NPY表达的影响;中药治疗癫癎的实验前研究  相似文献   

7.
2001年,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取消了惊厥性癫癎持续状态(CSE)和非惊厥性癫癎持续状态(NCSE)的分类,但近年实践发现这种传统分类方法具有其合理性,因此仍被临床广泛应用。非惊厥性癫癎持续状态系指缺乏全身惊厥表现的癫癎持续状态(SE),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常并发其他疾病,易被原发疾病掩盖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如癔症、脑炎、代谢性脑病、癫癎后状态等)而延误合理的治疗,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8.
癫癎动物模型具有与人类癫癎相类似的行为和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是研究癫癎的发病机制、探讨治疗方法的有力手段,理想的癫癎动物模型在病因、年龄特征以及特殊的病理变化上与人类也应该有一致性。目前建立的癫癎动物模型有数十种,根据产生的方式分为遗传性和人工诱发性,前者几乎全是癫癎的模型,后者又有急性动物模型(即癫癎发作的动物模型)、慢性动物模型(癫癎的模型)之分,癫癎发作模型提供了研究癫癎发作的机会,而癫癎模型则有助于观察癫癎的发展过程。我们对近年来癫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癫癎(epilepsv)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率约为0.70%,全球范围内约有5000万例癫癎患者。目前,抗癫癎药物(AEDs)仍是有效控制癫癎发作的主要手段,临床常用抗癫癎药物主要包括丙戊酸(VPA)、苯巴比妥fPB)、地西泮(DZP)、托毗酯(TPM)、拉莫三嗪(LTG)、左乙拉西坦(LEV)、苯妥英(PHT)、卡马西平(CBZ)、加巴喷丁(GBP)、乙琥胺(ESX)、奥卡西平(OXC)、噻加宾(TGB)和普瑞巴林(PGB)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氯氮平、三环类抗抑郁剂所引起的癫癎抽搐发作。方法选择住院精神科病例2144例,单用或合用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结果氯氮平和氯丙嗪所致的癫癎发作多发生在小剂量及用药早期。而三环抗抑郁剂(TCA)则较长较大量用药后发生。结论单用精神病药较联合用药癫癎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癫癎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难治性癫癎,指经过2年以上的正规抗癫癎治疗,试用所有主要的抗癫癎药物(AED)单独或联合应用,且已达到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之内,每月仍有4次以上发作,我们对癫癎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与其与癫癎耐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癫癎药物规范化治疗2年以上癫癎患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临床病史及脑电图确诊为癫癎,按照发作类型规范化药物治疗、定期随诊2年以上,630例癫癎患者中符合研究条件者108例。比较基线期3个月与规范化治疗2年后3个月平均每月癫癎发作频率。分析起病年龄、性别、规范化治疗前病程、病因、发作类型、发作类型种数、脑电图有无癫痫波、单药或联合用药8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发病年龄、病因分型、有无癫癎波与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规范化治疗前病程、发作类型、发作类型种数、单药/联合用药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规范治疗前病程与预后呈简单线性关系;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得出需多药治疗是预后不佳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论癫癎患者药物规范化治疗2年后有效率达到78.7%(P=0.001,OR=6.729);越早规范化治疗预后越好;需多药治疗是预后不佳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经颅磁刺激(transeranial magnetics timulation,TMS)是一项相对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电生理技术,被广泛用于研究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功能。国外已应用TMS研究癫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评估抗癫癎药物对人体皮质脊髓运动通路兴奋性的药理学作用。目前,对无明显结构异常癫癎患者单药治疗早期阶段的TMS研究罕见报道。我们利用TMS参数比较头颅MRI正常的癫癎患者和健康人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调控多种离子通道及神经递质,因而广泛应用于诸多非疴性神经及精神疾病。2003年全美神经科医师所开出的AEDs处方中有45%为非抗癫癎用途,而精神科医生96%的AEDs处方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新型AEDs具有不同于传统AEDs的药理机制及较好的耐受性,近年来也逐渐应用于非癎性疾病的治疗。我们对新型AEDs非抗癫癎应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偶极子定位方法在药物难治性癫癎术前致癎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药物难治性癫癎病人术前行偶极子定位,术中以皮质及深部电极加以验证,依据验证结果比较继发性癫癎和原发性癫癎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并对病灶、致癎灶进行手术处理,术后比较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偶极子对继发性癫癎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要高于原发性癫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二者的治疗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143)。结论偶极子对继发性癫癎术前致癎灶定位准确,手术效果满意;对原发性癫癎或致癎灶多发、弥散者,偶极子定位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四川地区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奥卡西平和拉莫三嗪等新型抗癫癎药物在儿童癫癎患者中超说明书规定用药(超说明书用药)的现状及安全性,以为临床制定相关用药指南提供数据,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接受抗癫癎药物治疗的儿童癫癎患者资料,统计此间应用抗癫癎药物的总病例数和服用4种新型抗癫癎药物的病例数。依据药品说明书适应证,判断使用新型抗癫癎药物的医嘱是否属于超说明书用药及其药物类型,并计算和分析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共854例癫癎患儿接受抗癫癎药物治疗,其中670例患儿服用4种新型抗癫癎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超说明书用药者406例,占抗癫癎药物治疗总病例数的47.54%(406/854),约占新型抗癫癎药物治疗总病例数的60.60%(406/670)。与按说明书用药患儿相比,超说明书用药患儿年龄更小、单药使用比例更高、全面性发作和癫癎综合征患儿比例更高,其病例数比例分别为左乙拉西坦78.50%(157/200)、托吡酯79.81%(253/317)、奥卡西平21.32%(42/197)和拉莫三嗪33.33%(21/63);不同年龄、单药使用和各种发作类型中以左乙拉西坦和托吡酯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更为突出。除失访病例外,超说明书用药组患儿以奥卡西平[16.67%(7/42)]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分别为托吡酯[14.81%(36/243)]、左乙拉西坦[10.60%(16/151)]和拉莫三嗪[9.52%(2/21)],但是与按说明书用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5、0.448、0.014、0.109,P=0.540、0.503、0.906、0.742)。结论在四川地区儿童癫癎患者中超说明书应用新型抗癫癎药物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托吡酯和左乙拉西坦尤为突出,但新型抗癫癎药物在一定范围内超说明书用药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普瑞巴林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的方法,确诊为有部分性癫(癎)发作的225例癫(癎)患者,被随机分配入普瑞巴林治疗组(114例)与安慰剂组(111例).在6周前瞻性基线期后,采用灵活剂量的普瑞巴林(150~600 mg·d-1)添加治疗成人部分性癫(癎)发作.主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癎)发作28 d-反应率.次要疗效指标:部分性癫(癎)发作28d-减少率、临床疗效评价、16周内癫(癎)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第13~16周癫(癎)无发作和发作减少率≥50%的病例比例以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普瑞巴林组部分性癫(癎)发作28 d-反应率(-40.24±37.88)%,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2.84±37.61)%(F=15.063 9,P=0.000 l).普瑞巴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0.53%和47.75%,组间无显著差异;但普瑞巴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高(45.61% vs 23.42%,P=0.000 7),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视物模糊、乏力等.结论 普瑞巴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普瑞巴林作为部分性癫(痈)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与难治性癫(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难治性癫癎占癫癎的20%~30%。一般指癫癎频繁发作,至少每月发作4次以上,应用一线抗癫癎药物正规治疗且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至少观察2年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正常生活,但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占位性病变。难治性癫癎可造成患智力及躯体损害,并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社会问题,目前已成为癫癎研究的重点课题。癫癎耐药的重要特征是对不同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抗癫癎药物耐药.说明其可能存在某种非特异性机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系统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导致癫癎发作,肌阵挛性癫癎与线粒体tRNALys和tRNASer基因突变有关,其几种突变类型中均可出现全面性癫癎发作。部分性癫癎发作常出现在线粒体脑病中,这一类疾病与线粒体tRNALeu基因突变有关。在动物模型及人类癫癎中均证实,线粒体异常与导致神经元死亡的过程密切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癫癎发病机制和难治性癫癎的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癫(癎)是由大脑神经元异常病理性过度放电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抗癫(癎)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是部分病例经正规足量药物治疗后疗效欠佳,被称为难治性癫(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