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阐明广州市2008年霍乱疫情和霍乱监测现状。方法对广州市2008年霍乱疫情报告信息系统和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及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2008年全市报告2例散发霍乱病例,均为本地病例,无输入性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较2007年(8例)降低75%。肠道门诊病人登记数和检索病例数占同期医院门诊比例分别1.95%。和0.44%。,肠道门诊检索数占登记数的比例全市平均22.68%,外环境常规和应急监测共检出6份阳性标本.其中小川型4份,稻叶型和O139各1份,霍乱主要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2008年广州市霍乱监测及时发现两起散发霍乱疫情,经及时调查和处理,疫情未造成扩散和蔓延。监测信息做到及时上报和反馈,信息传递顺畅,全市霍乱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6-2008年广州市霍乱监测结果,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6-2008年霍乱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监测各类标本89017宗,霍乱弧菌阳性40宗,其中病例10例,外环境16宗,水产品14宗,阳性率分别为0.02%、0.15%和0.12%。外环境中珠江水体霍乱弧菌共检出11宗,占阳性标本68.75%(11/16)。病人为流行株,其它均为非流行株或非毒力株。结论重点加强珠江水体和水产品的监测,了解其携带毒力的变化情况,防止霍乱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市1998—2007年霍乱流行特征和防治情况,为制定霍乱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1998—2007年共发生霍乱病例821例,平均年发病率1.10/10万;流行一般自4月开始,4~10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主要分布在芳村、荔湾、海珠、白云区等中心城区,占68.33%;发病年龄最小的为5月龄,最大的为86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0.94,以青壮年为多见,20~49岁为621例,占总病例数的75.64%;职业分布为工人占17.66%,其次为民工占11.21%;流行形式以爆发为主,爆发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6.60%;传染途径以食源性和水源性为主;优势菌型为小川1b型,稻叶型及0139群也有检出。监测分离到的霍乱菌株主要来自水产品、水体和腹泻病人。结论广州市属霍乱常发地区,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三管一灭一宣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腹泻病人和外环境的监测,防止霍乱的爆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05—2008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和部分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病原学检测方法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手足口病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发病高峰在5—7月份;学龄前儿童好发,特别是2~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最高达1500/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原学检测以EV71感染为主,占43.28%,重症及死亡病例主要由EV71感染所致。结论手足口病已经成为影响广州市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应重点加强夏秋季托幼机构和社区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9-2010年重庆市流感流行特征和监测结果,为控制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流感疫情资料、流感样病例监测资料、病原学资料和暴发疫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0年重庆市出现流感流行,流行高峰集中在2009年9~10月,流行优势毒株为新甲型H1N1亚型,2010年1月以来则以季节性B型为主。城区监测点病毒分离阳性率显著高于农村监测点(χ2=133.04,P〈0.001)。聚集和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96%),流感疫情高发时间和病原学检测结果与监测情况一致。结论甲型H1N1流感在2009年出现流行并成为优势株,进入2010年B型流感活动加强,应及时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工作,防止出现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本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设立国家级监测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万州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状况。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螺情调查和监测血吸虫病其他相关因素。结果 2005和2010年,2次调查当地人群血清阳性率均在0.61%左右;调查流动人口1530人,阳性率为1.63%,其中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95%与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点查螺总面积为604051m2,尚未发现钉螺;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868头牲畜,血清阳性率为零。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存在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本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1989-2009年霍乱流行病学状况,为制定霍乱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区1989-2009年期间发生的306例霍乱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深圳市宝安区1989-2009年霍乱年发病率呈双峰下降趋势,双峰为1990年的45例和1992年的173例;按月份统计发病流行期为6-11月,9月最多;306例中男性83人,女性223人,男女比为0.375∶1;病例多为15~40岁组,占总病例数的96.32%,0~15岁次之,占总病例数的2.25%;工厂病人患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84.21%,学生、渔民、饮食业人员分别占4.54%、1.42%、1.25%,其它为8.58%;小川血清型304例,占99.35%;O139群2例。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霍乱疫情近20年来发生2次流行,防控重点时间是夏季,重点对象是青年工人,重点地点是沿海镇(街道)。近10年来霍乱疫情虽较为平稳,但散发疫情仍然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河南省人狂犬病流行特征。方法采用EpiData3.0和SPSS13.0软件对河南省2010-2012年狂犬病流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河南省出现了大范围的狂犬病疫情,波及13个地市中的53个县乡级行政区;总共发病94例,男女性别比1.94∶1,40~65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9月为全年发病最高峰,农民占全部狂犬病病例的72.3%,绝大多数病例由狗咬伤而感染,但有1例为猫抓伤,病例有失踪现象。结论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狂犬病流行区,需要多部门联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308只,分属2目2科4属9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212只,食虫目动物96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0.83%,鼠密度(捕获率)为10.03%;在143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11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均为印鼠客蚤;鼠染蚤率为32.17%,总蚤指数为0.78;黄胸鼠蚤指数为0.59;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腮腺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39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38/10万,其中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最低,分别为85.41/10万和45.04/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7月,人群主要分布为学生(45%)、幼托儿童(23%)和散居儿童(18%),以5~9岁年龄组的发病数最高(9888例)。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腮腺炎暴发疫情共20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广州市腮腺炎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和学生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06 -2010年北京市生殖器疱疹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 -2010年北京市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上报的生殖器疱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6 -2010年北京市共报告生殖器疱疹病例1 763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31 /10万、2.30/10万、2.24/10万、2.09/10万、1.85/10万.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区县是朝阳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这3个区的病例占北京市病例总数的48.27%.男女性别比为3.23:1,病例主要集中在20 ~49岁间.结论 2006 -2010年北京市生殖器疱疹处于低流行状态,20~ 49岁人群是重点防治人群;防治对策包括积极发现和治疗病例、避免漏诊,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阳春市2000—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0—2007年阳春市麻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7年阳春市麻疹年均发病率为2.75/10万,2004年发病率最高(5.90/10万),2005年开展了一次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后,2006发病率显著下降(0.28/10万)。每年3~7月为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8月龄~15岁儿童,占总病例的97.01%;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春城、圭岗、永宁,占总病例的53.85%。结论2000—2007年阳春市麻疹疫情不稳定,呈现季节集中、年龄集中、地区集中的趋势,需进一步健全麻疹监测系统,加强麻疹免疫接种工作,并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广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2-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2002-2005年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数5014例,报告年发病率分别为2.16/10万、3.58/10万、29.10/10万、22.33/10万;期间发生16起麻疹暴发疫情;发病数前5位的区按先后排序为白云区、番禺区、海珠区、花都区、天河区,以上5区病例数占全市病例数的81.41%;3~7月为高发季节,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4.09%;14岁以下为高发年龄,占总病例数的69.37%;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占总病例数77.26%;有明确免疫史病例仅占总病例数12.98%。结论广州麻疹发病有回升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应采取加强学校验证入学、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强化疫点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广州市2006-2010年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181927例,年均发病率为334.03/10万,高于广东省及全国平均发病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居前4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和淋病,占每年甲乙类报告总数的90%。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中心商业区与城乡结合部为高发地区,发病率较高的职业为家务待业、民工、工人和农民。结论广州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降低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的流行强度,同时应防范部分输入性传染病引起本地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