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老年期痴呆中,血管性痴呆(Va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而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相比,病因较明确,患者多有脑卒中病史,表现为波动性病程、阶梯式恶化,而且相对可干预治疗,疗效和预后相对较好。因此,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即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对认知功能障碍形式、严重程度和脑组织损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以阿尔茨海默病为模式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存在明显缺陷。为此,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痴呆与血管性认知损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血管性痴呆(VaD)系指由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的、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两项核心要素是:临床痴呆综合征及作为痴呆病因的脑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认知损害——预防重于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自"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的概念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临床与科研人员广泛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加快,脑血管病业已成为高发疾病,使得血管性认知损害呈逐年升高趋势,尸体解剖结果显示约有1/3的痴呆患者存在血管性损害[1];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5%罹患血管性认知损害[2].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认知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性痴呆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痴呆之一,近年来在深入研究该病防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这一新术语。认为深入研究VCI,有助于对血管性因素和血管病引起的认知损害或痴呆的理解以及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本文就VCI的有关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回顾血管性痴呆的提出及争议,引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提出的背景及其必要性,阐述了其诊断标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新近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比较血管性痴呆到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定义的演变说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这一定义的重要性,指出寻找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特异性的神经心理学表现、影像学特点、生物学标记以及病理学特点将是今后。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与偶然发现的白质损害周国庆,金永清,孙中玉老年人脑白质常在MRIT2加权像出现高密度信号。这些改变多与以前的临床症状无联系。有研究认为,这种皮质下偶然发现的损害(1Ls)与痴呆有关。本文对血管性痴呆的1Ls进行探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研究...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概念最早由Hachinski和Bowler[1]于1993年提出,指单纯由于血管因素引起的轻度认知功能减退.随着研究的深入,VCI的概念得到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现将其定义为一类特征为影响至少一个认知区域的临床卒中或者亚临床脑损伤的临床综合征,其伴随的认知功能障碍,涵盖了从血管来源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VaMCI)到重度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认知缺陷的所有表现形式[2].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和脑血管病(CVD)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最常见原因[1].而脑血管病的范畴很大,按受累血管可分为大血管病和小血管病;按疾病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按病变部位可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等.不同损伤原因、部位和性质的脑血管病所导致的血管性痴呆(VaD)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异较大,呈斑片状,不同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均一表现,为其诊断与治疗和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2].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的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执行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的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特征.方法 经头颅MRI证实为皮质下缺血性小血管病(SIVD)患者64例,其中16例单一的执行功能损害(s-VCI-ND)、26例多个认知领域损害(m-VCI-ND)和22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完成一系列神经心理测验,包括总体认知水平、记忆、语言、注意/执行功能、空间结构能力等各个认知领域.其中执行功能检查包括定势转移、优势抑制、工作记忆、概念形成和流畅性5个分因子,共15种独立的分测验.结果 汉诺塔测验、示踪排序测验、同步听觉连续加法测验等在非痴呆VCI(VCI-ND)患者中的完成率低于50%,不适合VCI-ND的检测;s-VCI-ND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别反映4种执行功能成分的连线测验B耗时数(216.5±69.3、137.4±37.9)、Stroop色词测验卡片C耗时数(115.4±30.1、72.9±17.5)、卡片分类测验(1.9±1.4、2.7±1.2)和范畴流畅性测验(列举动物14.2±2.3、17.7±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3、5.72、2.04、3.53,均P<0.05);VCI-ND的认知表现介于健康老人组和VaD组之间,其中m-VCI-ND有比较严重的执行功能损害和情景与语义记忆障碍,其认知缺损模式接近VaD,很可能是VaD的前期状态.结论 SIVD所致VCI的执行功能损害缺乏选择性,部分执行功能测验可以作为早期检测VCI-ND的敏感工具.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和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1例符合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诊断标准患者,经详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和临床访谈分为无认知损害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后两组进一步合并为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登记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血管性认知损害总患病率为63.93%(39/61),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和血管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36.07%(22/61)和27.87%(17/61).单因素分析显示:(1)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因素比较,血管性痴呆组年龄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9),而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包括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与无认知损害组受试者之间的年龄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t=3.740,P=0.058),但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t=7.888,P=0.007).(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12).(3)皮质下灰质各部位腔隙性梗死灶数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性痴呆组白质梗死灶数目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7),脑白质病变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17),内侧颞叶萎缩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00);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白质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病变评分和内侧颞叶萎缩评分均高于无认知损害组(t=-2.661,P=0.003;t=-2.953,P=0.005;t=-4.712,P=0.000).多因素分析,糖尿病、脑白质梗死和内侧颞叶萎缩同为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常见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与糖尿病、脑缺血性损伤和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东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0):715-717
随着痴呆研究的深入,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1]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学者主张用VCI代替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2]。脑血管疾病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SIVCI)患者注意亚型障碍的特征。方法:对30例非痴呆型SIVCI(SIVCIND)患者(SIVCIND组)、15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SIVD组)和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计算机上持续操作任务(CPT)、Stroop试验及双任务测试法测试持续注意、选择注意和分散注意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VD组CPT反应时延长,漏报率增加(P<0.05);SIVCIND组漏报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IVD患者冲突及中性条件下,反应时与错误率及干扰量均增加;SIVCIND患者Stroop试验冲突条件反应时延长(P<0.01)、双任务法耗时差无明显增加(P>0.05);SIVD患者耗时差增加(P<0.01)。结论:SIVCIND早期主要以持续:注意及选择注意功能损害为主,晚期则持续注意、选择注意和分散注意功能普遍受累。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茁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0):681-68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类脑血管病所致的痴呆综合征,但目前越来越认识到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如皮质下白质缺血、小血管疾病和腔隙性梗死也能引起痴呆或认知损害,甚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也可引起认知损害进而发生痴呆。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概念进展很快,但其内涵和诊断标准仍然混乱。在其发展过程中,VD与神经梅毒、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相混淆,目前认为是导致痴呆的第2位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认知功能障碍是年龄相关性神经变性疾病,常见原因为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认知损害(VCI)两大类.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细胞外神经炎性斑[NPs,又称老年斑(SPs)]、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神经毡细丝的形成是其主要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分析53例AD患者(AD组)及49例VD患者(VD组)近1个月精神行为症状及发生率;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VLT)和画钟测验(CDT)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AD组攻击行为、行为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VD组,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VD组(P均0.05);AD组MMSE中记忆、言语能力评分显著低于VD组,注意力评分显著高于VD组(P均0.05);AD组WHO-UCLA AVLT中延时记忆、长时记忆评分显著低于VD组(P均0.05);两组间CD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患者较VD患者有更多的攻击行为及行为紊乱,认知功能损害以记忆、言语能力下降更重;VD患者较多出现抑郁症状,注意力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血管性痴呆(Va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以往研究认为,VaD系脑动脉硬化的结果。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逐渐认识到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多发性脑梗塞、腔隙梗塞及重要部位的单发梗塞、出血以及Binswanger病等都可引起VaD。 患病率 随着年龄的增加,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上升,VaD的患病率也持续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皮质下血管性痴呆( 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ementia,SIVD)患者脑注意和执行功能区激活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SIVD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20名,按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进行配对.采用Stroop任务和SEMENTS 3.0T MRI仪行功能MRI,将脑功能区激活表现与认知功能损害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IVD患者双侧背外侧前额叶、腹外侧前额叶和后顶叶激活体积均与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注意、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分项得分明显相关(r =0.447~0.837,P<0.05).结论 Stroop任务引起的功能MRI脑激活图可以反映SIVD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痴呆系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为一类痴呆综合征.其病因包括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乳多空病毒科JC病毒(JCV)、朊蛋白(PrP)、梅毒螺旋体(TP)、寄生虫、霉菌、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