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多发性硬化病例典型及不典型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经McDonald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的82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部MRI检查结果,分析病灶部位、大小、数目、形状、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等。结果我国多发性硬化的典型影像学表现:(1)病灶部位以脑室旁(62例,75.61%)及幕上深部白质(55例,67.07%)多见。(2)病灶数目多在10个以上(62例,75.61%)。(3)病灶直径以≤1 cm为主(62例,75.61%),>5 cm次之(23例,28.05%)。(4)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为T1WI平扫呈等或略低信号,T1WI高信号,PDwI高于脑脊液中水信号;T1WI增强图像黑洞从微小至大片状均可见,形状多呈类圆形或条片状;<1 cm病灶显示结节状强化,1~5 cm病灶一般呈环状强化,>5 cm病灶以边缘强化或内部呈不规则环状强化为主,皮质病灶多见弓状强化。我国多发性硬化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较大,最大直径>5 cm(23例,28.05%);强化显著且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脑干病灶多见(61例,74.39%)。结论侧脑室旁或深部白质内多发小病灶是多发性硬化的典型MRI表现;侧脑室旁病灶致侧脑室变形、大脑凸面的微小黑洞及侧脑室边缘的条片状黑洞,以及近皮质或围绕侧脑室颞角的弓状强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病灶大、强化显著及脑干病灶多见,是我国多发性硬化不同于欧美地区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多发性硬化的临床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多发硬化病例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临床上均具有反复发作病史。病灶分布于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区、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34例,其中垂直于侧脑室分布30例,脊髓颈段、中上胸段19例;其它部位单位发5例。病灶直径从3mm~5cm;病灶形态是团块样41例,条带状17例;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新发病灶及活动期病灶增强后均见强化,呈斑片状、环状或线状强化,陈旧性病灶不强化。结论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可对多发性硬化病例进行明显诊断及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多发性硬化的临床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多发硬化病例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临床上均具有反复发作病史.病灶分布于大脑半球皮质下白质区、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34例,其中垂直于侧脑室分布30例,脊髓颈段、中上胸段19例;其它部位单位发5例.病灶直径从3mm~5cm;病灶形态是团块样41例,条带状17例;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新发病灶及活动期病灶增强后均见强化,呈斑片状、环状或线状强化,陈旧性病灶不强化.结论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可对多发性硬化病例进行明显诊断及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的脊髓型多发性硬化11例,均行MRI检查,对其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特征性MRI表现为,11例患者的病灶以颈髓多见,病变脊髓在T1WI像为低或等信号,T2WI像为高信号,病灶位于脊髓两侧和后部,病灶活动期呈斑片状或边缘强化,应用糖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对脊髓出现的可疑脱髓鞘病灶者有一定的帮助。结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有其特征性MRI表现,MRI有助于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是目前诊断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脑部磁共振成像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寻找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患者有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RI)征象。方法 分析41例临床确诊MS患者的常规脑部MRI表现,内容包括病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信号特征及增强表现等。结果 脑部的MS灶可以单发和多发,单发者幕下多见,多发者以4~15个病灶者最多。少数病例的病灶弥漫分布,无法计数,呈现“白质变脏征”。斑块分布以两侧脑室旁最多见,其次为额顶叶皮层下、胼胝体、脑干,伴发小脑内病灶仅2例。斑块直径约几个毫米至2cm不等,约占75%; 2cm以上病灶者少见,最大病灶约6~7cm。根据形态和信号,病灶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灶呈卵圆形或圆形,有明显膨胀感,T1WI呈低或略低信号,周围可见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但增高程度不同,表现为中央呈“核心”而周围呈“晕环”。此类病灶均表现强化,最典型为环形强化、强化环完整或呈不完整弓形,即使病灶较大仍具有上述特点。慢性病灶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大体对称性的病灶,分布于两侧脑室旁,另一种病灶分布较分散,额、顶叶,侧脑室旁及脑干等处都有,病灶呈小条、片状,部分融合成较大片状。慢性病灶有收缩感,边缘较锐利,信号较均匀,周围无晕环征象,增强后无强化。结论 脑部MS有多种MRI表现,部分征象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46例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起病形式以急性(58.70%,27/46)或亚急性(34.78%,16/46)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95.65%,44/46)、感觉障碍(84.78%,39/46)和尿潴留(67.39%,31/46)。MRI受累部位以颈髓最常见(45.65%,21/46),其次为胸髓(28.26%,13/46),呈脊髓内单一或散在多发长T。、长T:斑片状异常信号影,病灶长度一般不超过2个椎体节段(84.78%,39/46),个别患者(15.22%,7/46)病灶长度超过2个椎体节段;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强化(78.26%,36/46)。结论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脊髓受累可呈现单一或散在多发病灶,病灶长度较少超过2个椎体节段,但病灶节段延长不能排除多发性硬化。MRI是诊断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最敏感和最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及MRJ特征,提高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对20例颅脑MS患者临床资料、病灶部位、形态、MR信号及强化特点、胼胝体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MS以青、中年女性稍多见,急性、亚急性起病,多以视觉障碍或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首发症状.视觉诱发电位大多数异常.MRJ检查18例发现病灶,敏感性90%(18/20).病灶以双侧侧脑室旁、额叶皮层及皮层下、半卵圆中心多发.病灶大、小不等,多数为圆形、卵圆形."直角脱髓鞘征"及"白质变脏征"是两个较为典型的征象.T1WI上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Flair序列显示病灶更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可呈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弧形强化或无强化.结论 MS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有助于脑部M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诊断MS最敏感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不典型多发性硬化与脑小血管病在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方法举例分析1例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并结合临床经验、典型图例和文献回顾讨论总结两种疾病的鉴别点。结果多发性硬化以青壮年起病,IgG指数大于0. 7,寡克隆带阳性,磁共振可有中心静脉征,很少有微出血,侧脑室旁白质病灶多不对称等特征;而脑小血管则以中老年起病,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磁共振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伴有微出血、脑萎缩、侧脑室旁白质病灶常常对称分布等特点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结论加强对两种疾病临床和影像学的认识有助于避免疾病误诊和尽早启动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脑部多发性硬化的常规MRI及临床表现 ,总结鉴别意义。方法 :回顾华山医院住院病人中临床确诊脑部多发性硬化 2 0例 ,分析常规MRI上斑块各种特征 ,与脑囊虫、梗死、非特异性白质病变等比较。结果 :2 0例脑部多发性硬化共有斑块约 2 5 8个。分布上侧脑室旁最常见 ,其次为皮质下白质、胼胝体及脑干 ,小脑斑块最少。急性期斑块为卵圆形或圆形 ,有膨胀感。几毫米至 2cm不等 ,周围可有水肿 ,慢性期趋于片状。T1WI呈略低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急性期由于斑块与水肿在T2 WI上的不同 ,呈“核心”现象。结论 :脑部多发性硬化常规MRI有一定特征性 ,结合临床 ,可以与囊虫、梗死及血管炎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对大脑脱髓鞘假瘤(demyelination pseudotumor,DP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大脑DPT患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病灶多发1例,单发8例。MRI平扫显示,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DWI上呈略低、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2例病灶内可见斑片状强化,余7例均见垂直于侧脑室的线条状强化。结论 MRI增强扫描对于DP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垂直于侧脑室的线条状强化是大脑DPT的典型MRI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非典型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非典型PCNSL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包括非典型的生长部位,非特异的MRI表现和强化方式。结果 25例中单发病灶者16例,多发病灶9例,病灶数共38个。不典型发生部位可见于鞍上、脑干、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侧脑室、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等等。病灶形态大小不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呈类圆形、不规则形,团块状、结节状、斑片状、灶状或散在分布。1例病灶侵及邻近脑膜,出现"脑膜尾征"。20例在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5例T1WI、T2WI呈混杂信号。7例呈实性均质强化,6例呈结节状强化,3例呈斑片状强化,2例呈条纹状强化,2例呈环形强化,1例呈弥漫肿胀伴轻度强化,3例多发病灶多种强化方式并存。5例DWI呈均质高信号,6例呈不均匀稍高信号,4例呈中等信号。MRS检查4例出现较明显的Lip峰。结论对于发生在非典型生长部位、影像学表现非特异性的,以及颅内多发病灶的和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正脑胶质肉瘤(gliosarcoma,GS)同时含有胶质母细胞瘤和肉瘤两种细胞成分,临床罕见。2015年2月收治右顶枕叶胶质肉瘤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0岁,因持续性头痛、头晕2个月入院。头部MRI扫描示右侧侧脑室后角旁顶枕叶交界区见大小约3.3cm×2.1 cm病灶,T_1WI为低信号,T_2WI为高信号,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区,左侧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区也有片状水肿区;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讨视神经炎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方法分析28例视神经炎患者的头颅磁共振(MRI)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情况。结果(1)头颅MRI扫描异常率为32.1%,病灶呈多发性,主要分布在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长T2信号,少数合并长T1信号。(2)SEP中枢传导异常率为42.9%,下肢异常多于上肢,单侧异常多于双侧。(3)发病两次及两次以上,脊髓受累机会增加。结论伴有较多的亚临床损害的视神经炎可能是多发性硬化的一个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的影像学特征,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分析中枢神细胞瘤的影像特点。结果肿瘤多位于侧脑室前中部室间孔区,常跨透明隔生长,CT平扫多呈等密度及较高密度,常散在钙化灶,MRI表现为T1WI上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稍高信号,病灶边缘可见多发小囊状影及病灶和侧脑室边缘相连的丝网状影,病灶内较常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后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其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46例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起病形式以急性(58.70%,27/46)或亚急性(34.78%,16/46)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95.65%,44/46)、感觉障碍(84.78%,39/46)和尿潴留(67.39%,31/46)。MRI受累部位以颈髓最常见(45.65%21/46),其次为胸髓(28.26%,13/46),呈脊髓内单一或散在多发长T1、长T2斑片状异常信号影,病灶长度一般不超过2个椎体节段(84.78%,39/46),个别患者(15.22%,7/46)病灶长度超过2个椎体节段;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强化(78.26%,36/46)。结论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脊髓受累可呈现单一或散在多发病灶,病灶长度较少超过2个椎体节段,但病灶节段延长不能排除多发性硬化。MRI是诊断多发性硬化脊髓受累最敏感和最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磁共振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水平,有利于术前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我院及外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的磁共振影像学资料,并与脑室内其他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5例,透明隔区2例,三角区2例。瘤体主要呈椭圆形6例,另外3例呈分叶样不规则形。瘤体边界清楚,大小约1.4~4.4 cm。T1WI、T2WI呈等信号4例,3例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2例T1像见短信号,DWI呈略高信号,T2FLAIR病灶呈较高信号。对比剂增强后肿瘤3例无强化,4例轻度强化,2例中等强化。5例瘤体内见小类圆形囊状改变,2例患者同时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结论颅内室管膜下瘤好发于脑室系统内,MRI平扫T2小囊性变及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为其典型表现,接近孟氏孔区病灶可较大,增强后可中等强化,本病易与脑室内其他肿瘤相鉴别,术前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硬化的MRI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及脊髓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临床确诊的MS患者的MRI检查资料.结果 MS患者脑部病灶以侧脑室旁白质多见(55.8%),其次是额叶深部白质(54.7%)、顶叶深部白质(44.2%)、脑干(25.6%)、基底节(23.3%)、丘脑(11.6%)等,灰质也可受累;病灶大小不一,形态可为斑片状、斑点状、圆形、类圆形.脊髓病灶以颈、胸髓多见,分别占75.0%和68.8%,形态可为斑片状、条片状、类圆形,脊髓灰白质可同时受累,10.0%的患者出现脊髓形态改变,如增粗、萎缩.MS患者脑及脊髓内病灶在影像学上因病程不同可表现为长T1、长T2或等T1、长T2信号.结论 MS的MRI特点主要是以脑和脊髓白质出现多个大小、形状不同的病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其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科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间,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病例.结果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多见于中年,影像学表现为: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MRI 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MRI增强后见肿瘤无明显强化.手术全切11例,次全切除1例.随访9例,均无复发.结论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好发于中年.临床上遇到较长的病史,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MRI T1WI像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CT、MRI增强后见无明显强化,位于侧脑室内肿瘤,应该考虑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诊断.手术全切肿瘤,预后好,术后无需放疗.  相似文献   

19.
正1病例资料病人,男性,41岁。因头晕、头痛伴左下肢间断抽搐2 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左下肢肌力Ⅳ级,其余肢体肌力正常。头颅CT(外院)示:右顶叶见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最大2.0 cm×1.5 cm,密度不均匀,周围见明显的低密度水肿区,右侧侧脑室后角轻度受压,中线结构居中。入院后头颅MRI示:右顶叶可见两结节状异常信号,直径分别为1.1 cm、1.8cm,T_1WI呈等、低信号,T_2WI呈等、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病灶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带,右侧侧脑室后角受压;左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10例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5.43岁,病程2个月。7年。肿瘤分别位于脑桥小脑角区(5例)、顶叶(1例)、鞍结节(1例)、颈静脉孔区(1例)、小脑幕(1例)和侧脑室(1例)。首发症状与病变部位相关,主要表现为头痛(4例)、步态不稳(2例)、耳鸣或听力减退(2例)或视力下降和饮水呛咳(各1例)。结果CT平扫病灶主要呈高密度(6例)、等密度(1例)和等或高混杂密度(1例)。T1WI主要呈等信号(4例)、低或等混杂信号(4例)和高信号(2例);T:WI呈高或等混杂信号(7例)、低信号(1例)、等信号(1例)和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2例)或明显强化(8例)。病灶周围可伴水肿(7例)、硬脑膜尾征(5例)、囊性变(7例)、钙化(3例)、骨膜增厚(1例)或骨质破坏(5例)。7例肿瘤病灶经手术全切除、3例获次全切除;术后随访11~120个月,5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5.62个月。结论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临床少见,好发于青年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脑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肿瘤灶周围组织水肿、囊性变及骨质破坏。患者预后与手术全切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