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细胞周期蛋白D1(cvclinD1)表达规律,及其与神经修复之间的关系。方法 HE染色观察脑出血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肿周围组织H0-1、GFAP和cycIinD1表达水平。结果脑出血后2h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内即开始表达HO-1[(5.30±1.00)个/高倍视野]、GFAP[(22.60±1.40)个/高倍视野]和cvclinD1[(11.50±1.20)个/高倍视野],达峰值水平后逐渐下降,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均高于健侧正常脑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HO-1、GFAP和cvclinD1表达变化呈"抛物线"样,HO-1和cvclinD1共同参与了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与活化,以及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和修复。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GFAP和cyclinD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GFAP和cyclinD1的表达与脑出血后神经修复的关系.方法 选取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死亡患者的脑组织,自出血灶边缘向外1~3cm及出血灶对侧相应部位的脑组织进行取材,出血灶对侧设为对照组.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出血灶周围GFAP和eyclinD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出血2h后出血灶周围GFAP阳性细胞数量开始增)311(22.6±1.4个/高倍视野).4~5d进一步增多(44.5±1.5个/高倍视野),6~15d达高峰(52.5±2.1个/高倍视野);15~19d后逐渐减弱(38.0±1.7个/高倍视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脑出血2h后出血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即有cyclinD1的表达(11.5±1.2个/高倍视野),1~5d cyclinD1阳性表达的胶质细胞数量逐渐增多,6~15d达高峰(42.6±1.3个/高倍视野);16~19d后逐渐减弱(29.9±1.2个/高倍视野),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GFAP与cyclinD1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人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GFAP与cyclinD1表达增加,对脑出血后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cyclinD1参与了脑出血后胶质细胞的增生和活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脑出血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观察血肿周围GFAP的表达规律。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于48h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脑内GFAP阳性细胞数6h表达最强,在72h时表达最少,7d的阳性细胞数量比72h增加(P<0.05),但数量少于6h(P<0.05)。相应时间点出血组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脑内GFAP的表达与脑水肿相关,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出血的病理变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的修复作用具有二重性,即可以抑制也可以促进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4.
MDR-1和GFAP蛋白在难治性癫痫脑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的难治性癫痫手术切除脑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蛋白(MDR-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方法:在对22例难治性癫痫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组化双标技术观察脑组织中MDR-1和GFA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是难治性癫痫共同的病理学特征。MDR-1蛋白的表达主要在一些增生性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壁周围结构,而寡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正常的神经元内无MDR-1蛋白的表达;增生性星形胶质细胞内MDR-1与GFAP具有共存现象。结论:在难治性癫痫的反应必脑胶质细胞内同时具有GFAP和MDR-1蛋白的高表达和共存。  相似文献   

5.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后脑水肿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星形细胞在脑出血急性期周围脑组织中的作用。方法 获取 30例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标本 ,根据脑出血时间分为三组 ,超早期 (<8小时 ) ,8例 :早期 (8~ 4 8小时 ) ,16例 ;延期(>4 8小时 ) ,6例。应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其表达程度。结果 随着脑出血后时间的延长 ,GFAP染色灰度值越低 ,说明星形细胞增生越明显。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脑水肿的病理过程 ,并对组织修复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人脑梗死周围组织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水平进行观察,探讨人脑梗死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缺血缺氧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缺氧损伤对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缺氧后不同时问点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变化,并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测定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体外缺血缺氧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S期较正常组明显增高,6h达高峰,而随后则呈下降趋势。PCNA阳性反应损伤后表达均增加,6h表达最高;在缺血缺氧早期,GFAP阳性染色增强,6h最高;缺血缺氧12h后GFAP阳性染色变弱。结论 缺血缺氧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入增殖期;PCNA参与了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修复和增殖;细胞周期事件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行血肿清除术的脑出血患者32例,选取手术过程中获得的血肿周围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HE染色及TUNEL染色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出血4h,血肿周围脑组织即可见散在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神经元[(2.8±0.8)个/高倍视野],24~48h时达到高峰[(12.5±3.9)个/高倍视野],49~72h高表达持续存在[(12.2±1.8)个/高倍视野];出血4h可见神经元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出血12h可检测到明显的凋亡细胞[阳性细胞数为(11.2±4.1)个/高倍视野],24~48h凋亡细胞明显增多[(29.7±8.4)个/高倍视野],49~72h达到高峰[(33.2±4.3)个/高倍视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与凋亡细胞呈正相关性(r=0.788,t=7.02,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发生一系列形态学变化,其演变规律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观察腹腔注射细菌内毒素(LPS)后,大鼠延髓内脏带(MVZ)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元FOS表达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大鼠经LPS腹腔注射后1,3,6,12h分别行固定取材制片。每个时间点的切片分为3组,分别进行抗FOS、抗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抗FOS/GFAP/酪氨酸羟化酶(TH)三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1)FOS反应在LPS注射后3h达到高峰,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MVZ内。(2)GFAP反应在注射后1h即达到高峰,表现为胶质细胞肥大,数量增多。其分布于FOS基本相同。(3)三重染色观察到GFAP与FOS的多种聚集方式(FOS/GFAP/TH,FOS/GFAP,GFAP/TH),FOS阳性神经元周围GFAP免疫反应产物更密集。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对LPS起反应,其反应高峰的出现先于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灰质异位性难治性癫痫中多药耐药基因蛋白(MDR-1)、耐药基因相关蛋白(MRP)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发育异常性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对确诊为脑灰质异位性症状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下病灶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组织中MDR-1、MRP及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手术切除的病灶组织中,除一些增生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同时具上述三种蛋白的阳性标记外,在一些异形的神经元内同时还存在有MDR-1和MRP的阳性表达。结论:灰质异位性难治性癫痫中MDR-1、MRP及GFAP不仅可在一些反应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而且还可在一些发育异常的异形神经元中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变化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78例入院时间〈72h且头部MRI检查无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10d后复查MR/,梯度回波序列显示低信号为出血性转化;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并探讨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78例患者中11例梯度回波序列呈现低信号。脑梗死组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2798.46±1072.66)ng/L]与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出血性转化组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3660.03±629.64)ng/L]明显高于非转化组[(2657.01±1066.89)ng/L]和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P=0.000,P=0.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及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05,P=0.01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高于2856.90ng/L,对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可作为预测非溶栓性出血性转化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脑组织中NF-κB(nuclear factor-kappaB)的表达特征及意义.方法 筛选临床脑出血患者死亡病例21例,按出血时间(发病至死亡时间)分为6组:0~6h、6~12h、12~24h、24~48h、48~72h、72~96h.自出血灶边缘13cm处、海马和大脑皮层及出血灶对侧相应部位的脑组织取材,出血灶对侧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F-κB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后6h时出血灶周围即有NF-κB蛋白表达(5.27±0.12),6~12h表达增加(8.52±0.66),24~48h时达高峰(34.47±2.81),72~96h表达减少(19.50±2.6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0~6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蛋白还表达于两侧海马和大脑皮层.结论 脑出血后脑组织中NF-κB表达增加,对脑水肿的形成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NF-κB in human brain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 21 human clinical fatal cases with ICH were divided into 6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nset time :0 6h,6 12h, 12 24h,24 48h,48 72h and 72 96h group. The brain tissues were removed frome 1 3cm away from the margin of the hemorrhagic lesion, hippocampus and cerebral cortex of the side of hematoma, as well as tissues from the corresponding areas of other side were taken as controls. NF-κB expression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 There was little expression of NF-κB at 6h after ICH (5.27±0.12). The expression of NF-κB begun to increase at 6~12h (8.52±0.66), reached the peak at 24~48h (34.47±2.81 ), and gradually decreased at 72~96h ( 19.5±2.69). Ther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alateral regions (P > 0. 05 ), bu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0 -6h group (P < 0.05). There was expression of NF-κB in hippocampus and cortex. Conclusion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NF-κB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s probably correlated with the brain edema formation in the brain tissues around the hematoma.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右侧基底节注射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前肢伸置和转身运动测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计数血肿周围组织TNF-α和IL-6表达阳性细胞数目及分布范围。结果脑出血后大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损伤和动作不对称,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后其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且于实验第5、7和14天时行为功能恢复程度接近对照组(P〈0.05或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呈现“挤压区”,其外侧细胞水肿、轮廓不清;经前列地尔治疗后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元肿胀不同程度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脑出血同侧正中裂旁皮质区神经元数目逐渐增加,至治疗结束时接近正常水平(P=0.650)。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高表达TNF-α和IL-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组织,血肿远隔部位和健侧几乎不表达;经前列地尔治疗后,二者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于治疗第7(P=0.035,0.023)和14天(P:0.024,0.020)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前列地尔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减少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神经元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并通过检测血肿周围脑含水量及细胞凋亡水平变化,探索依达拉奉改善脑出血后脑代谢水平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治疗组于建模后皮下注射依达拉奉10 mg/(kg·3 d),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造模后3 d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含水量测定,并采用小动物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血肿周围葡萄糖代谢率变化,脑组织切片行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判定血肿周围细胞凋亡水平变化。结果依达拉奉干预脑出血大鼠后3 d,前肢抬起及转角实验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脑含水量亦明显降低。依达拉奉组血肿周围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脑代谢降低区域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血肿周围脑组织TUNEL染色显示,依达拉奉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可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脑代谢水平及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血肿周围脑水肿、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大鼠脑出血神经功能与脑水肿的疗效,并通过检测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通路及其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变化,探索依达拉奉在脑出血中的抗氧化治疗机制。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依达拉奉干预后24h分别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含水量测定,并检测Nrf2通路表达变化,脑组织切片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判定Nrf2表达的细胞来源。结果依达拉奉干预脑出血大鼠后24h,前肢抬起及前肢对称实验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脑含水量亦明显降低。依达拉奉组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酶血红素加氧酶1(HO-1)、硫氧还蛋白(TRX)、谷胱甘肽-S-转移酶a1(GST-a1)、醌氧化还原酶1(NQ01)转录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依达拉奉组Nrf2及HO-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脑组织切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表明,Nrf2主要在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结论依达拉奉可明显减轻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及脑水肿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激活内源性抗氧化系统Nrf2通路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血红素加氧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HO-1)在阿尔茨海默病(AD)额叶和海马中的表达,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诊断明确的AD尸检脑标本14例(AD组);另选取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疾病、无显著脑病理改变的死亡病例32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以阳性表达程度和积分吸光度(IA)值观察HO-1在AD及对照组额叶和海马中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方法,观察AD脑中HO-1与GFAP、Tau的共同表达.结果:AD组额叶与海马HO-1阳性率较对照组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不同年龄段HO-1阳性率随年龄增高,青年组与高龄组比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IA值较对照组增高( P〈0.05),AD组海马IA值较额叶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部分神经元胞质内HO-1与Tau共同表达,星形胶质细胞内HO-1与GFAT共同表达.结论:HO-1可能通过启动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在AD中起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转染大鼠后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SH)、生理盐水组(V)、空载体组(Ad)和Ad—HO-1转染组(HO)。后三组在缺血前3d于右侧脑室部分别注射20μl生理盐水、含1μl空载体腺病毒(1.0×10^10plaque-forming unit/ml,PFU/ml)的生理盐水或含1μl重组HO-1腺病毒(1.0×10^10PFU/ml)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3d后,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每组大鼠测定神经功能后,处死大鼠并取全脑标本,测定右脑梗死体积及细胞凋亡指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HO-1的表达。结果HO组中HO-1表达量明显高于Ad组和V组,Ad组和HO组可见有荧光蛋白表达,转染率为34.5%±3.4%。HO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Ad组和V组(P〈0.001)。与SH组比较,V组、Ad组脑梗死体积、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升高。与V组及Ad组比较,HO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1)、神经元凋亡显著减少(P〈0.01)。结论腺病毒携带的HO-1基因能有效的转染脑组织,并在脑内稳定表达;HO-1基因转染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腹腔应用阿加曲班治疗脑出血(ICH)后凝血酶神经毒性损伤的可能性。方法:①研究阿加曲班对ICH及凝血酶注入后脑水肿、细胞损伤的影响。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只进针不注血);ICH组(50μL自体尾血注入右尾状核);ICH+阿加曲班干预组(50μL自体尾血注入大鼠右侧尾状核,分别于术后3和12h经腹腔给予阿加曲班0.9mg·kg-1,总量0.6mL);凝血酶组(10U·2μL-1凝血酶注入大鼠右侧尾状核);凝血酶+阿加曲班干预组(10U·2μL-1凝血酶注入大鼠右侧尾状核,分别于术后3和12h经腹腔给予阿加曲班0.9mg·kg-1,总量为0.6mL)。各组均n=12,术后24h处死各组大鼠,每组中6只用于检测脑组织水含量,6只检测caspase-3免疫反应细胞及TUNEL阳性细胞数。②经腹腔注射阿加曲班对血肿容积的影响:建立胶原酶ICH大鼠模型组:注入Ⅰ型胶原酶+肝素;阿加曲班组:胶原酶ICH模型成功后3及12h分别经腹腔注入阿加曲班溶液0.9mg·kg-1,每次注入液体量为0.6mL,测定两组大鼠脑组织血肿血红蛋白的含量(测定血红蛋白A550值)以评价阿加曲班对血肿容量的影响。结果:自体血ICH及凝血酶模型大鼠在阿加曲班干预后,ICH组及凝血酶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P<0.01或P<0.05),脑组织水肿含量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胶原酶ICH血红蛋白A值为(0.45±0.12),阿加曲班干预组为(0.46±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H后3~12h经腹腔注入阿加曲班可减轻ICH后的脑水肿及细胞凋亡性损伤,且没有血肿增大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探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早期应用不同剂量他莫西芬(Tam)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予右侧基底节注射100μL自体动脉血制作ICH模型,并分为3大组。①24h脑水含量及病理观察组(各亚组均n=6):大鼠在ICH后2 h分别接受不同剂量Tam(Tam 2.5 mg·kg-1组、Tam 5 mg·kg-1组)和4%DMSO生理盐水(24 h对照组)腹腔注射,24 h后处死进行脑水含量及病理观察。②72 h脑水含量观察组(各亚组均n=6):大鼠在ICH后2h和24h分别接受不同剂量Tam(72h Tam2.5mg·kg-1+2.5mg·kg-1组、72hTam2.5mg.kg-1+5mg·kg-1组、72h Tam 5mg.kg-1+5mg·kg-1组)和4%DMSO生理盐水(72 h对照组)腹腔注射,于术后72 h处死测量脑水含量。③28 d影像学及病理学观察组:大鼠在ICH后2和24h分别2次给予tam(28d Tam 5mg.kg-1+5mg,kg-1组)(n=6),4%DMSO生理盐水(28 d对照组)(n=8)腹腔注射,分别在术后1、7、14和28d随访MRI和行为学变化,并在第28天处死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Tam5 mg·kg-1能明显减轻ICH后3 d时脑水肿(P<0.05),改善术后行为学评分(P<0.05),并能明显减轻ICH术后28 d同侧尾状核的脑萎缩(P<0.01),但MRI提示2例大鼠出现幕上脑室异常扩大。结论:Tam作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ICH后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发生了脑积水的不良反应,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