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针刀治疗臀上神经卡压症的手术入路 ,在 3 0侧成年尸体的臀区观测了臀上神经、血管出梨状肌上孔处的横径、纵径及距棘角线的距离及其相互关系 ;梨状肌出盆处的宽度、厚度、上下缘距体表的距离 ,其上下延长线与棘交点至髂后上棘角线的距离。结果测得臀上神经出梨状肌上孔处横径为 3 .98± 1 .0 8mm ,纵径为 1 .3 8± 0 .42mm ,与棘角线的距离 47.0 7± 6.83mm ,测得梨状肌出盆处的宽度为 3 3 .0 3± 3 .0 6mm ,厚度为1 3 .68± 3 .5 7mm。据此讨论了形成臀上神经、血管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 ,并设计了较合理的针刀治疗此病症的手术入路 ,指出了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右髂腹下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上阑尾切除术对右髂腹下神经的鉴别,确定手术切口的位置、长度和方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70例成人尸体对右髂腹下神经的行程、分支,与麦氏点、髂前上棘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应用解剖观测。结果:右髂腹下神经从行程上可分为三型:I型占64.3%;Ⅱ型占14.3%;Ⅲ型占21.4%。由分支也可分三型:A型占71.4%;B型占14.3%;C型占14.3%。右髂腹下神经通过髂前上棘内侧45mm内占96.25%,通过麦氏点外侧15mm以外占95%。右髂腹下神经与脐-棘线相交近似垂直。结论:行阑尾切除术时选择McBurney切口的方向应与脐-棘线垂直,宜在麦氏点外侧15mm以内或距髂前上棘内侧45mm外进行,否则,易损伤右髂腹下神经。  相似文献   

3.
后路骶骨次全切除的相关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庆诚  陈实  曾炳芳 《上海医学》2005,28(7):561-564,F0006
目的 测量骶骨标本及解剖骶后区,了解骶骨次全切除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观测50个干燥的成人骶骨标本,采用求积仪计算经S1、S2骶后孔上、下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积的百分率;解剖19具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骨盆标本,从骶后入路观察骶髂关节与各骶后孔、骶神经的毗邻关系;以髂后上棘至同侧的骶角连线(PS线)为基线,测量各神经出梨状肌上、下缘处至PS线的垂直距离。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S1骶后孔上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均超过50%,经S1骶后孔下缘所切除的骶髂关节面大部分超过50%。而经S2骶后孔上缘所切除骶髂关节面在50%以下者,男性为32.14%,女性为22.73%;72.0%的骶髂关节下缘位于第2、3骶后孔之间,90%S2神经根从其前方经过;阴部神经主要由S3神经前支组成;阴部神经距骶骨最近。结论 经S2骶后孔上缘水平切除骶骨对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骶髂关节下缘可作为术中确定S2神经位置的骨性标志。  相似文献   

4.
针刀治疗梨状肌下孔神经血管卡压症的手术入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针刀治疗梨状肌下孔神经血管卡压综合症的手术入路,在30侧成年尸体的臀区解剖观测了梨状肌下孔处的神经和血管的横径、矢径及距棘角线的距离及其相互关系,梨状肌出盆处的宽度、厚度、上下缘距体表的距离,其上下缘延长线与棘角线交点分别至髂后上棘的距离,结果测得坐骨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处的横径为(15 01±3 56)mm,矢径为(4 69±1 75)mm,与棘角线的距离为(53 12±7 72)mm;测得梨状肌出盆处的宽度为(33 03±3 06)mm,厚度为(13 68±3 57)mm,臀下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处的横径为(5 29±0 71)mm,矢径为(2 52±1 01)mm,与棘角线的距离为(43 57±10 43)mm;据此讨论了形成出梨状肌下孔处神经血管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并设计了较合理的针刀治疗此症的手术入路,同时提示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解剖1例成人男尸臀区标本中,发现其左侧梨状肌缺如。正常情况,梨状肌上孔穿经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梨状肌下孔穿经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1,2]。而本标本中上述所有结构均从坐骨大孔一并穿出,这种变异现象较为少见,为积累解剖资料,提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阔筋膜张肌神经入肌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阔筋膜张肌游离移植选择神经切断或压榨点.方法大体解剖测量固定的成人尸体20具共40侧阔筋膜张肌及其血管神经分布.结果阔筋膜张肌主要由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分支供应,其来源和行程均十分稳定.阔筋膜张肌神经来自臀上神经下支,行程恒定,入肌点在髂前上棘下方6.4±0.5cm处,即髂前上棘垂直线与左右耻骨结节连线延长的交点处.结论该肌神经入肌点可被选作神经的切断或压榨点,阔筋膜张肌已被制成带蒂或游离瓣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阴部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阴部神经的应用解剖,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12侧成人尸体标本,于臀部进行解剖,观察阴部神经、阴部内动静脉的走行、直径及体表投影。结果:阴部神经的体表投影为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下1/3内侧12 mm,其可游离的最大长度(自起始处至骶结节韧带上缘)为(38.74±1.39)mm。 结论:应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的周围神经与阴部神经吻合来恢复截瘫患者的排便、排尿及性功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臀上皮神经相关腰痛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臀上皮神经损伤引发腰痛的机理,对20具成人尸体(男性14具,女性6具,左右合计40侧)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共观测到138支臀上皮神经,其穿出筋膜处时的横径平均为1.59±0.048mm;发现皮神经穿出筋膜处的卵圆形孔隙27个,其横、直径分别为平均1.79±0.114mm和2.34±0.107mm;在皮神经穿出卵圆孔隙处的剩余空间、周围见有脂肪组织。观察认为,此处即为可引起脂肪组织疝出、嵌顿而压迫神经引发腰痛的薄弱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 非手术治疗47例,手术治疗2例,症状均获缓解。结论 本病主要靠症状、体征诊断,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下方tinel’s征阳性;利多卡因封闭试验是确诊的重要依据。症状重,慢性疼痛或顽固性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带血管肋间神经转位重建截瘫患者的部分感觉功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重建胸腰段脊柱骨折所致感觉平面位于T9 ̄11脊髓节段安全性截瘫患者的臀、股外侧和外阴、股内侧区皮肤感觉功能。方法:6例截瘫患者均为男性,磁共振检查证实脊髓损伤达T10 ̄11。切除截瘫平面以上1 ̄2个节段的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一般为第7/8或8/9肋间神经),带肋间动静脉转位经皮下隧道引至腹壁外侧,与切断的髂腹股沟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远端用移植的腓肠神经桥接吻合。结果:6例均恢复了大粗隆及臀、股外  相似文献   

11.
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方法并明确其应用解剖学特征.方法取成人尸体48具,显露桡神经深支,在前臂旋前旋后中立位,分别测量桡神经深支发出点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骨茎突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结果桡神经深支自桡神经主干发出的位置在肱桡关节上方平均为(15.4±2.5)mm.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与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1±2.1)mm,与肱桡关节线的平均距离为(61.3±17.6)mm,肱桡关节线与桡骨茎突尖端之距平均为(230.5±19.4)mm,后二者之比平均为(0.27±0.03)mm.结论桡骨小头正前方或略偏外侧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近端的定位标志,肱桡关节线下方约60 m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6 mm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的定位标志,二者结合可相对准确的对桡神经深支进行体表定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陈旧性截瘫患重建屈髋迈步功能,以带血管肋间神经与支配髂腰肌的腰神经根进行束间缝接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标本上对髂肌、腰大肌神经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腰大肌支的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2,其次是L3,肌支纤维在L2神经干的外上部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支则在股神经合干起始处发出,肌支纤维主要来源于L4,其次为L3及L2。结论:从背侧手术入路将带血管的肋间神经转位与L2神经根前支外上部端侧吻合,或经腹手术入路于股神经起始部与髂肌支吻合,以期髂腰肌重新获得神经支配,可使截瘫患恢复屈髋迈步功能。  相似文献   

13.
股外侧皮神经的形态特点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感觉恢复不良的原因,改进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和感觉重建方法。方法:选择21个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股外侧皮神经,观察其走行、分布、形态及变异情况;分别测量股外侧皮神经发出后支、前支平面至髂前上棘的距离,以及股外侧皮神经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及其发出后支、前支后各平面的外径。结果:股外侧皮神经于髂前上棘下4.8(0~16.9)cm和14.2(6.7~24.1)cm发出后支和前支。股外侧皮神经存在6种分支类型,即普通三支型(9/21)、高位后支型(5/21)、后支缺如型(3/21)、前支缺如型(1/21)、纤细型(2/21)和缺如型(1/21)。股外侧皮神经截面多呈扁圆形,其主干在腹股沟韧带下缘穿出点横径为2.68(1.18~4.52)mm,发出后支后为2.18(0.80~4.10)mm,发出前支后为1.63(0.44~2.60)mm。结论:股外侧皮神经后支的变异是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感觉恢复不良的主要原因,于股前外侧中下2/3区域设计皮瓣,选择其主干或发出前支以近节段吻合,可望改善股前外侧皮瓣的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临床上摸索口腔外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颊神经阻滞麻醉点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使用解剖和模 拟穿刺和实验性穿刺等方法,在32侧成人头颅标本上观察翼颌间隙中3支神经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穿出翼外肌下头处关系密切,两者间距平均2mm左右,在该处的稍下方,两者间距平均也只有5 mm左右;颊神经从翼外肌上、下头的起点附近穿出,穿过翼颌间隙后,于下颌支前缘的深面穿出下颌支,没入颊肌。实验 发现,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穿翼外肌下缘稍下方,颊神经穿下颌支前缘处,均处于耳垂 鼻翼最低点连线平面上。结论  解剖和模拟穿刺和实验性穿刺均发现在耳垂 鼻翼最低点连线平面上,从下颌支前缘进针,能比较准确地穿刺到达3支神 经干的附近,从该平面进针,可同时麻醉3条神经。  相似文献   

15.
一、观察和分析了614侧中国人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及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位置关系。共观察到五个类型和十六个分型。第Ⅰ型为坐骨神经由梨状肌下缘出盆,最为多见,占67.3±1.89%,故列为正常型,此型之臀上、下神经和股后皮神经与梨状肌关系的变异极少见;第Ⅱ型为腓总神经贯穿梨状肌,占28.2±1.81%,为异常型中常见者,此型之臀上、下神经和股后皮神经与梨状肌关系的变异较多,常见的为臀下神经和腓总神经一同穿梨状肌;第Ⅲ型为腓总神经出梨状肌上孔而胫神经出梨状肌下孔,占3.9±0.78%,此型之臀下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多出梨状肌下孔;第Ⅳ、Ⅴ型均较少见。二、各型的出现率与国人材料及日本人的平均数值非常接近;正常型的出现率显著地低于欧美人。三、变异型可出现于双侧或单侧;变异型的侧差、性差以及年龄差异也都不显著; 四、以尸数计算,左右两侧同型的占优势,其中多为Ⅰ型;左右两侧异型的多为左Ⅰ右Ⅱ或左Ⅱ右Ⅰ。五、出梨状肌下孔的坐骨神经多在膕窝近侧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占43.8±2.44%。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认耳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出辅助连线的绝对数值和自身比例相对数值,分析测量结果。结果耳大神经多在锁骨胸骨端与乳突突出点连线的中上1/4范围内穿出,向前上方过下颌角与乳突突出点连线的中1/3处。结论耳大神经的体表投影可作为临床诊治疾病及神经移植选材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桡神经前臂伸肌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选用成人上肢标本30侧,在肉眼及放大镜(3.5倍)下,找出桡神经,沿其主干游离,暴露桡神经深支,同时解剖其前臂后群肌肉,仔细分离出各肌支及其入肌点。显露并观察其神经肌外走行和人肌门处的分支情况。以肱骨外上髁为定点,分别测量神经发出点和人肌点至定点的距离以及神经走行的实际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肌支数目最多的是指伸肌、旋后肌、尺侧腕伸肌、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等体积较大的肌肉。而一些细小的肌肉,如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等,均以单干神经支配较多。指伸肌与小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4肌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干现象。各肌支的长度变化较大,在旋后肌上缘之前发出的肌支长度自下向上依次递减;其下缘以下至浅层伸肌的肌支长度呈现递减趋势,在发出尺侧腕伸肌肌支后,肌支长度又呈现增长趋势。桡侧腕短伸肌支起自桡神经深支、浅支及桡神经干者分别为60%(18/30)、30%(9/30)和10%(3/30)。结论:指伸肌、小指伸肌及尺侧腕伸肌肌支较短,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下缘的位置较近,是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不同肌支数目的差异与其支配肌肉的结构,体积和功能有关。不同报道中桡侧腕短伸肌肌支起源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人种及解剖过程中人为的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腰扭伤是一个笼统的叫法,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可分为以下7种情况:①腰后关节紊乱症;②骶髂关节损伤:③棘上韧带剥离;④棘间韧带撕裂:⑤梨状肌损伤综合症:⑥臀上皮神经损伤;⑦臀中皮神经离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结果:(1)腋神经在腋窝后发自臂丛后束,主要分支有前支和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距皮肤距离为5.0cm,前支在四边孔中点外旁开3.0cm处,距皮肤3.5-4.0cm,后支在三角肌后缘中,下1/3交点处距皮肤距离为3.0cm。(2)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冈上肌支和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距皮肤和冈上肌支起始处距皮肤均为4.0-4.5cm,冈下肌支起始处距皮肤4.0cm。结论:对腋神经及其分支和肩胛上神经的冈上肌支、冈下肌支选择多点在正确的体表定位和熟练掌握穿刺浓度的基础上进行阻滞,可成为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肩胛上、下神经和腋神经,观察其走行、位置及分支分布,测量有关数据,并进行了模拟穿刺观察。结果: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网上、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与冈上、冈下肌支起始处与皮肤的距离为4.0-4.5cm。肩胛下神经起始处与腋窝前襞中点的距离为5.0-5.5cm。腋神经主要分支有前、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与皮肤的距离为5.0cm。结论:对肩胛上、下神经、腋神经及其分支的5个穿刺点进行了准确的体表和深度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