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正学 《西部中医药》2003,16(10):10-14
所谓经方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剂而言。一千多年来,历代医家对经方的卓越疗效予以高度肯定。由此升华而出的理论,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经方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分述于后,不妥之处尚望同道们批评指正。1麻黄汤与桂枝汤“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上述经文说明外感有伤寒,中风,温病三部分,伤寒是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中风是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  相似文献   

2.
桂枝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低热、妊娠呕吐、冻疮、过敏性鼻炎等证属营卫不和者。  相似文献   

3.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4.
薏苡仁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炳如  周宗英 《河南中医》2006,26(10):76-76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是临床常见病。《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机理亦较复杂[1]。目前,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属疑难病。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论述了太阳风湿的辨证与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  相似文献   

5.
【溯源】太阳蓄水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在太阳病篇,霍乱篇中详细论述了本证的病因脉治。如太阳病篇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今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  相似文献   

6.
浅析白虎汤证不必“四大”悉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虎汤功能清气热,是治阳明热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等症之主方。一般均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有力”(简称“四大”)为应用依据。然而,本人经临床实践体会,运用白虎汤固应掌握“四大”的症候特征但不能视此为定律,尤其用以治疗内科杂病时,更应按具体病情,灵活掌握。据《伤寒论》原文170条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指出病邪在表,尚未传里化热,无汗者,忌用白虎汤。但从176条、219条、350条三用白虎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就病因而言,主要是外感风寒,但并不排除暑、湿、燥、火,尤其是湿邪为患,仲景多有阐发,现探讨如下。风湿风湿为病,在外感病中较为常见。风为百病之长,湿邪多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成为风湿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于风湿侵犯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出现不同的表现。《伤寒论》原文179条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80条曰:“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仲,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  相似文献   

8.
一、风湿留着肌肉证本证即桂枝附子汤证。其病机为表阳不足,风寒湿邪留着肌肉。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由于卫阳不固,风寒湿邪留于肌表,故表现有类似太阳表证的证候。风寒湿阻碍气血运行,故身体疼烦,虽太阳表证亦有身痛,但不是主证。本证以身痛为主证,故身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知邪不在少阳、阳明。脉浮虚而  相似文献   

9.
十论历节病“历节”即痹证之一。逢肢节疼痛不可屈伸,“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流注关节而成病。“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日历节。”“趺阳脉浮而滑,滑则骨气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杂症,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笔者体会,应用此方,关键在于辨证要准确无误。凡属营卫不和引起的一切疾病皆可用之。本方不仅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可用于杂症、病后、产后因营卫不和,以致时而微寒、时而微热、汗出、脉缓及自汗、盗汗、风寒湿痹等证。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创立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临床验证功效卓著。现对这三个“附子汤”谈一点肤浅认识。一、桂枝附子汤证《伤寒论》179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由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组成。伤寒八、九日应为传经之日,但不呕为无少阳证,不渴为无阳明证,说明太阳表证仍然存在,目前尚未传经而复感风湿之邪,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痹,故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在临床上见到项背强几几、体痛(检查时两侧或一侧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压痛)、无汗、恶风、脉浮,但未发热者,采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太阳病蓄水证,主要是指71至74条的五苓散证而言的。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古今注家,将其称为太阳腑证,认为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热与水互结膀胱所致。笔者认为,蓄水证非为太阳腑证,乃是汗后损伤三焦之阳,阳虚气化失常,水蓄三焦所致。现简述于下: 从论述蓄水证的4条原文分析,则知蓄水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有关小青龙汤的条文有两条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 ,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 4 0条 )。“伤寒 ,心下有水气 ,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 ,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 4 1条 )。第二条有倒装文法 ,“小青龙汤主之”应接在“发热不渴”后面去理解 ,文义便一望而知。伤寒表不解 ,指的是恶寒发热 ,头项强痛 ,无汗脉浮等太阳表证。心下有水气 ,明确指出部位在心下 ,系水气为患。寒水相搏 ,停积胃中 ,致升降失常 ,故干呕而噎 ;水寒射肺 ,故咳喘 ;水走肠间 ,故下…  相似文献   

15.
第二章太阳病篇第一节太阳病的意义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条)这“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八个字,是太阳病的总纲,也就是太阳病的特征,但这里面还要加上“发热”两字才比较妥当。(参看本论第2、3、7、13各条便知) “太阳”含有“初期”两个字的意义(注一),凡称太阳病,就是指热性病初期所出现的脉浮、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汗出(或无汗)、体痛等综合症候而言。照证类分析:脉浮、发热、头苦属“阳”,脉浮、头痛、项强、发热恶寒属“表”,  相似文献   

16.
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教学时必须要搞清的8个问题进行了论述.一是“病汗”与“药汗”不同;二是桂枝汤证脉“缓”非一般意义上的“缓脉”,是相对脉“紧”而显无力、势缓;三是脉浮缓、浮紧不可拘泥于中风、伤寒,因中风、伤寒只从虚实上分,风寒虽有偏颇,但难以分清,故中风也可脉浮紧,伤寒也可脉浮缓;四是不可拘泥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五是强调《伤寒论》治外感重在发表宣透,反对将“咽干咽痛”作为是风热的金标准之说;六是要讲清治表证的层次与表证相关的传变规律;七是强调不要拘泥于“表无补法”,要“随证治之”;八是不主张太阳病分经证、府证,提出桃核承气汤治在大肠.  相似文献   

17.
《金匮·水气篇》第22条云:“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其“脉浮不渴”,后世医家多认为有误。如尤氏在《金匮要略心典》中就校勘“脉浮而渴”,统编教材也作口渴解释。对此,谈点粗浅看法。《内经·评热论》云:“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病名风水。”《金匮·水气篇》第四条又云;“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  相似文献   

18.
<正>痹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不论男女老幼皆可罹患。本病因感受风寒湿邪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的病证,临床具有渐进性复发性,并且发病史长,治愈率低,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素问.痹证》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金匮要略·历节病》曰:"少阴脉浮而弱,弱而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故曰历  相似文献   

19.
四、原文55条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而86条又说“衄家,不可发汗”,应如何理解?答:55条之“伤寒脉浮紧”,是概言太阳伤寒诸症。“不发汗,因致衄”,是太阳伤寒当汗失汗,邪郁不解,损伤血络,因而导致衄血。从伤寒失汗致衄而仍用麻黄汤治疗来看,其衄血量一定不  相似文献   

20.
<正> 六经辨证(二)太阳伤寒(表实)证1.太阳伤寒主证(麻黄汤证)【临床表现】主症: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头痛身痛,咳嗽喘息,腰痛,骨节疼痛。次症:胸满,呕逆。舌脉: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数。【病机分析】卫气有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司汗孔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