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洪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24-2625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某院2008年12月~2009年6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时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及血压、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IMT、斑块面积的减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较治疗前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显著延缓颈动脉硬化的进程,可以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经药物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1例。进行ABPM检查,计算血压晨峰值,按照血压晨峰值进行分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为非血压晨峰组(NMS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为血压晨峰组(MS组)。对入选对象进行颈动脉IMT测定。分析两组患者高血压相关因素对血压晨峰现象及IMT的影响,并对其血压晨峰值与IMT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151例高血压控制良好者,其中76例有血压晨峰现象,占50.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血糖、最高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最低收缩压、最高舒张压、平均舒张压及最低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S组患者血压晨峰值[(42.34±7.10)mmHg]及IMT[(0.89±0.13)mm]高于NMS组[(21.16±5.23)mmHg,(0.84±0.14)mm,P〈0.01或P〈0.05],颈动脉IMT与血压晨峰值呈正相关(r=0.56,P〈0.01)。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人群仍存在血压晨峰现象,其血压晨峰值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前期人群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探讨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方法 对590名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算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并与1162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积分增加,与正常对照人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45.3%,其中软斑占68.9%,混合斑占24.6%,硬斑占6.5%.结论 高频超声能准确检测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IMT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有利于早期辨别高血压前期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132例,其中脉压<65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62例(A组),脉压≥65mmHg患者70例(B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测量血压。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IMT的变化。结果脉压≥65mmHg组IMT明显高于脉压<65mmHg组,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年龄有关,随着脉压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132例,其中脉压〈65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62例(A组),脉压≥65mmHg患者70例(B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测量血压。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IMT的变化。结果脉压≥65mmHg组IMT明显高于脉压〈65mmHg组,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年龄有关,随着脉压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分组,将100例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将100例不存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斑块稳定性、IMT、CAS斑块面积、狭窄度、颈动脉血流量及脑血流量。结果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高,稳定斑块形成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中膜厚度(IMT)及CAS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ICA)、颈总动脉(CCA)及椎动脉(VA)的狭窄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A、CCA、VA及脑血流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密切联系,通过高频超声可有效评价斑块及狭窄程度,判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側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側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侧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侧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30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勺型组68例与非勺型组62例。测量BMI、血脂、颈动脉IMT、SBP、DBP、24 h动态血压。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BMI及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勺型组IMT高于勺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 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白SBP、DBP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夜间SBP、DBP高于勺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IMT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01~2009.05入住某院心内科的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用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布情况,将造影结果与超声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研究组45例检出斑块,对照组中33例未检出斑块,两组病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59,P=0.0084);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相关(χ2=50.7788,P=0.0000,Pearson列联系数=0.6027);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部位数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血管支数有关(χ2=69.5209,P=0.0000,Pearson列联系数=0.662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的程度与冠脉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不确定(rs=0.6,P﹥0.05)。通过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了解冠脉粥样斑块的情况,Sen=88.2353%,Spe=86.8421%,Acc=87.6404,YI=0.7508。[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是相关的,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间接了解心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情况是可行的,可指导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判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王立田  尚桂艳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4395-439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特征及其与血脂及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超声回声表现分为低或无回声组(A组)与高回声组(B组).比较两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脂及CRP关系.[结果]A组的血脂、CRP、IMT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结论]低回声组或无回声组血脂及CRP水平较高回声组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也较高回声组厚(P<0.01或0.001).  相似文献   

13.
栾岚  何玉春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184-118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将75例原发性高血压按血压水平分为3组,即高血压1级、2级、3级患者各25例与同期健康对照组25例进行颈动脉超声研究。二维超声测量各组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收缩期、舒张期内经,观察颈总动脉斑块情况;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峰值流速(EDV)、平均流速(Vmea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与颈动脉重构具有相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较健康者增厚,并且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内-中膜增厚越显著;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增加(P﹤0.05)。高血压各组颈部血流动力学指标PSV、EDV、Vmean、RI、PI、僵硬度、扩张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各组之间,随着血压分级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超声对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的研究,对高血压病的诊治以及脑血管病变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联合动脉硬化检测对血管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115例脑血管病患者和120例正常人进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检查联合动脉硬化检测,[结果]115例患者中,颈动脉僵硬度轻、中度异常分别占34.7%、26.1%,与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DFI检测经与正常组比较,疑似颈动脉狭窄组中发现206支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32支伴有斑块形成,收缩期峰值血漉速度、舒张末期流速均显著性增高,正常组238支颈动脉各项指标均正常.[结论]CDFI联合动脉硬化检测可作为检查颈动脉管壁病变的一种综合观测手段,动脉硬化检测可评估动脉僵硬度,CDFI能准确地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彩超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殿虎  杨恺 《现代医院》2010,10(6):92-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组患者及1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分布、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中,粥样斑块形成124例(77.5%),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29例(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梗死侧与粥样斑块具有同侧相关性(p〈0.01);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发生基本相似,但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上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慢性脑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病例组39例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部血管彩超和CT血管造影(CTA)等方法,确定这些患者颈动脉狭窄≥30%。对照组40例患者经颈彩超和颈CTA检查证实无明显颈动脉狭窄。以上两组患者采用简明智能状态量表(MMSE)进行神经心理测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并随访。结果随访6~24个月,经临床和神经心理学评估,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有11例(28.2%)认知功能下降,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有5例(12.5%)认知功能下降。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比例,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MMSE评分逐渐下降,且认知功能下降程度较入组前更明显(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引起慢性脑缺血后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更显著,进展为痴呆的危险性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对无脂代谢紊乱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肌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单用常规降压药物组(常规组,n=47)和常规降压药物+依折麦布(10~20 mg/d,睡前)组(联合组,n=53)。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入选及随机治疗后10个月各测一次血压、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对比分析组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常规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为(165.3±10.2)、(91.4±7.2)vs(132.6±8.8)、(84.5±5.1)mmHg和(164.6±9.5)、(90.5±5.7)vs(127.1±8.2)、(80.1±4.9)mmHg;联合组治疗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常规组大[(36.6±3.5)、(10.5±1.6)vs(33.1±2.2)、(6.5±1.3)mmHg,p<0.05]。②联合组治疗10个月后,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为[(31.5±21.7)vs(23.1±19.7)mg/g、(0.94±0.31)vs(0.83±0.27)mm和(2.34±2.12)vs(1.70±1.67),p<0.01];而常规组治疗10个月后,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白蛋白/肌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明显下降并进一步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生菌颗粒对便秘与腹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试验,77例便秘和87例慢性腹泻患者口服益生菌颗粒30d,记录并量化服用前、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口服益生菌颗粒30d后,便秘、腹泻患者有效率分别为为71.4%、77.0%,无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颗粒可明显改善腹泻和便秘的症状,且安全性高、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伴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低氧血症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286例CAD伴鼾症患者进行夜间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sao2)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DCG)。根据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结果,将患者分为CAD合并低氧血症组A组(140例)及单纯CAD组B组(146例)进行DCG结果对比,并进行Lsao2,年龄(Age)与DCG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及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均较B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低氧血症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对CAD患者应注意有无SAS,及时纠正低氧血症,以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夜间猝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康容注射液降低脑卒中颅高压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病人80例,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静脉快速输注20%康容注射液,对照组静脉快速输注20%甘露醇。所有病人均进行连续的颅内压监护,并同时观察其可能出现的各种副作用。结果实验组显效8例,有效17例,进步13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6例,进步15例,无效3例。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92.5%,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用药期间和用药后实验组没有观察到与所用药品有关的副作用,对照组有2例出现肾功能损害。结论康容注射液具有与甘露醇相同的降颅内压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在临床可用于降低脑卒中引起的颅内压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