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学龙  韦坚  韦贵康  谢冰 《中医正骨》2006,18(11):72-73
我院在招收的来自东盟国家(以新加坡为主)中医骨伤科硕士研究生方面已有8年的历史,由于受到不同国情、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影响,决定了东盟中医骨伤科研究生在临床教学中不能参照国内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施研究生临床教学质量规范化、系统化,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中医药教育在国际稳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研究生临床专业素质及临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广泛提高。文章就CBL+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法在骨伤科研究生规培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探讨新型教学法的优势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骨伤科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学习难度,寻找更适合骨伤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邓晋丰教授治疗膝退行性关节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君鳌  邓晋丰 《新中医》2007,39(5):12-12
邓晋丰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骨伤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师带徒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理事。邓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40余年,学贯中西,诊疗经验丰富,尤擅长治疗骨伤科疑难杂症,对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现将其治疗膝退行性关节炎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正骨》2004,16(7):F002-F002
邓运明,男,1953年12月出生,汉族,江西省樟树人,农工民主党党员。现任江西中医学院针灸骨伤系主任,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大骨伤科主任,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学会骨伤科分会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理事、正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5.
《新中医》2001,(7)
4月24日下午,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正骨研究所就有关联合培养中医骨伤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事宜在洛阳签订协议。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国内建校较早、教学实力雄厚的重点高等中医药院校。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正骨研究所是全国中医骨伤专科医疗中心、全国中医骨伤科医师培训基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河南省中医骨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洛阳郭氏正骨技术”闻名海内外。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培养研究生的文件精神,按照“优势互补、联合培养”的原则,双方就有关遴选导师、招生、培养、经费及就业等事宜达成协议,将从2002年开…  相似文献   

6.
《西部中医药》2009,22(8):F0004-F0004
手足微创骨科是在甘肃省中医院骨科基础上由学科带头人李盛华院长于2007年创建成立的,是我院骨伤科学科发展、专业细化后建成的特色科室之一,是以显微技术治疗各类创伤疾病的专业科室。现在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甘肃省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甘肃中医学院骨伤科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相似文献   

7.
中医骨伤科手法近30年发展述评韦贵康陈小刚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关键词:骨伤科;手法;述评韦贵康(1939~),广西宾阳人。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河南正骨学院正骨专业。现任广西中医学院院长兼广西...  相似文献   

8.
王昭佩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及科研30余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深的造诣和研究。笔者有幸跟师随学,亲聆教诲,获益良多,现将导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西部中医药》2012,(1):F0004-F0004
谢兴文,男,1972年出生,甘肃天水人,中医骨伤科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医骨伤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甘肃省中医院骨伤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10.
丁锷,安徽中医学院教授、骨伤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历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外科、中西医结合外科、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骨伤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骨伤专业委,  相似文献   

11.
孙绍良 ,男 ,1919年 11月出生 ,汉族 ,中共党员 ,陕西省南郑县人 ,主任医师、教授。曾任陕西中医学院骨伤科教研室主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医正骨》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中医骨伤科杂志》、《陕西中医学院学报》顾问、编委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 (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 )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顾问 ,《中医骨伤科学》编委。现任《中医正骨》第二届编辑委员会顾问 ,中国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等职。孙绍良先生于 1949年毕业于陕西医专 ,195 0年参加工作 ,在南郑县卫生院任医…  相似文献   

12.
吴志  方蔡炎  罗辉  罗毅文 《新中医》2017,49(5):150-152
<正>罗毅文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正骨科(创伤骨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参与编著《临床骨伤科学》等书籍。罗教授在"贯通古今、融合中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中医骨伤科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对于  相似文献   

13.
1994年始,本院中医骨伤科开始招收新加坡硕士研究生后,1997、2000、2003、2004年又多次招收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硕士研究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于这些来自东盟国家的研究生,必须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教材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笔者认为有必要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和抓紧东盟中医骨伤科研究生的教材建设,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和地区要求的中医骨伤科人才。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几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的数量在急速上升.中医药院校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同时应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成为一大课题.本文就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及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型研究生存在着“临床不熟、科研不行、西医不通、中医也不行”的情形,开展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此文分析了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博士、硕士招生工作已经开始。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中医基础理论4人、中医医史文献4人、中医内科学5人、中医外科学1人、中医骨伤科学3人、中医妇产科学1人、针灸推拿学2人、中西医结合基础11人、中西医结合临床12人、中药学6人。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7.
诸方受(1926—),上海市青浦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骨伤科学专家,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早年师从上海骨伤科名医石筱山先生,1985年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骨伤科学临床、科研、教学60余载,擅长诊治骨折、脱位、伤筋、内伤等骨伤科疾病及疑难重症。  相似文献   

18.
刘毓  展磊  陈镇秋  何伟 《中医教育》2008,27(3):55-57
目的探讨开放式教学方法在中医骨伤科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总结我院骨科采用的小组研讨式、临床案例式、专家专题讲座式以及网络等教学引导方法,分析这些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特点。结果开放式教学方法明显增强了研究生信息获取、分析、综合和应用的能力,提高了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收到较好的临床教学效果。结论开放式教学是有效提高中医骨伤科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武医书讯     
《中医正骨》2007,19(9):99-99
由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会长、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总编委员会总编宋一同教授和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和鸣教授任总主编的研究生教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大型中医骨伤科研究生教材。这套教材由全国2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上百位专家、学者和教授共同参与编写,其内容之丰富、工程之浩大都是绝无仅有的。她可充分满足和适应新世纪中医骨伤专业研究生教学、临床、科研的需要,也可作为临床医生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20.
田润平 《中医教育》2011,30(4):46-49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问题日显突出,通过对比我校2008届、2009届和2010届研究生就业及其招生情况,从主客观不同角度分析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同时提出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优化招生结构、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等措施,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模式的研究生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中医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促进医学专业背景的研究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