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残余肾功能(RRF)计算个体化透析剂量在腹膜透析(PD)治疗中的意义。方法:557例腹膜透析患者,每3~6个月随访一次,共进行5 476次测定。根据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 GFR)分为A组[rGFR2 ml/(min·1.73m~2)]、B组[rGFR 2~4 ml/(min·1.73m~2)]、C组[rGFR 4~6 ml/(min·1.73m~2)]、D组[rGFR6 ml/(min·1.73m~2)],观察四组透析参数、部分实验室指标及心脏指标的变化。结果:四组间透析剂量(PDV)、单位体质量指数透析剂量(PDV/BMI)、单位体表面积透析剂量(PDV/BSA)、尿量(UV)、尿素清除指数(Kt/V)、每周肌酐清除率(WCcr)有显著性差异(P=0.000);标准蛋白分解率(nPCR)、血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四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00);随着RRF下降,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磷有显著增加趋势(P=0.000);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00),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心胸比(CTR)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0)。根据透析充分与否分为透析不充分组[尿素清除指数(Kt/V)1.7且每周肌酐清除率(WCcr)50 L/(周·1.73m~2)](1 301,23.8%)和充分组[Kt/V≥1.7或WCcr≥50 L/(周·1.73m~2)](4 175,76.2%),两组PDV、PDV/BMI、PDV/BSA、rGFR、UV有显著差异(P0.000)。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透析充分状态下PDV/BMI与rGFR具有直线相关性,即PDV/BMI=323.7-10.15r GFR(r=-0.615,P=0.000);由此得出腹膜透析患者个体化透析剂量的计算公式:PDV(mL/d)=(323.7-10.15rGFR)×BMI。结论:依据RRF、BMI来计算透析剂量,不仅可以达到个体化透析的目的,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RRF在PD中的优势,提高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膜透析(PD)患者不同基线水平下残余肾功能(RRF)的下降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PD置管术的201例新患者,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将其分为A组[e GFR6ml/(min·1.73m2)]、B组[e GFR 6~10 ml/(min·1.73m2)]、C组[e GFR10 ml/(min·1.73m2)]。至少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临床随访,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及透析状态,并计算36个随访月每组RRF的平均下降速率。结果:A、B、C三组的RRF平均下降速率分别为-0.089 ml/(min·1.73m2·月),-0.152 ml/(min·1.73m2·月),-0.247 ml/(min·1.73m2·月)(P0.001)。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基线时心胸比(rs=-0.238);三酰甘油(rs=-0.421)、e GFR(rs=-0.557)、血红蛋白(rs=0.216)分别是B、C组r GFR下降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A组没有纳入变量)。在随访末,C组RRF仍然保持最高的水平且RRF消失的百分比在三组中最低(P0.001),且心力衰竭发生的时间较晚。结论:基线时e GFR高的PD患者RRF下降速率快,但其随访末在3组中仍然保持最高的RRF水平及最低的RRF消失百分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患者经透析液丢失蛋白质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23例P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检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三酰甘油、铁蛋白、24h尿蛋白定量、24h透析液蛋白等生化指标,计算尿素清除指数(Kt/V)、标准腹膜平衡试验(PET),观察透析液蛋白量与血尿生化指标、透析方案等的关系。结果:PD患者平均24h透析液蛋白量4.13±1.64g,与Alb显著负相关(r=-0.219,P=0.015)。所有患者根据Alb水平分为35 g/L和≥35 g/L两组,低白蛋白血症组(Alb35 g/L)患者24h透析液蛋白量明显高于另一组[(4.82±1.80)g vs(3.88±1.52)g,P=0.005]。24h透析液蛋白量与每日透析时间(r=0.22,P=0.014)、2.5%透析液透析时间比(r=0.19,P=0.035)及4h肌酐D/P值(r=0.386,P=0.000 3)呈正相关。低转运组透析液蛋白量(2.87±1.52g)明显少于低平均转运组(4.30±1.65g)和高平均转运组(4.71±1.54g;F=7.46,P=0.001)。此外,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透析液蛋白量与血清三酰甘油负相关(r=-0.297,P0.05),日间不卧床腹膜透析(DAPD)患者透析液蛋白量与血红蛋白负相关(r=-0.413,P0.01)。结论:PD患者每日经透析液丢失较多蛋白质,丢失量与Alb、血红蛋白、腹膜转运特性和透析方案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水平与腹膜透析(PD)患者代谢综合征及大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用体成分测量仪测定186例PD患者的身体脂肪分布状况,对内脏脂肪水平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代谢综合征及大动脉僵硬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27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内脏脂肪水平明显高于59例非代谢综合征患者(t=-2.135,P<0.05),而年龄(t=-0.496,P>0.05)、性别(k2=3.360,P>0.05)、透析时间(Z=-1.236,P>0.05)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D患者内脏脂肪水平与年龄正相关(r=0.424,P<0.01),与腰围正相关(r=0.757,P<0.01),与血HDL-C负相关(r=-0.376,P<0.01),与高血糖正相关(r=0.225,P<0.01),未发现其与透析时间、高血压、血三酰甘油水平、总尿素清除指数的相关性。内脏脂肪水平与血超敏C反应蛋正相关(r=0.209,P<0.01),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与内脏脂肪水平正相关(r=0.314,P<0.01)。结论:内脏脂肪水平与PD患者的代谢综合征及动脉硬化密切相关;PD患者的炎症状态与其内脏脂肪水平密切相关;内脏脂肪主要与糖脂代谢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导致腹膜透析(PD)患者丧失残余肾功能(RRF)的因素。方法选取本科腹膜透析中心的PD患者73例,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临床全面评估,观察以下指标:是否发生腹膜炎、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血浆白蛋白、收缩压、铁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磷、超滤量、Kt/V、血压控制情况等,分析其与RRF下降的关系。终点事件定义为RRF1ml/w/1.73㎡或尿量连续2次100ml/24h。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6.67±11.30)月,发生终点事件的人数为26例,占35.6%,终点事件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8.38±13.11)月。发生终点事件患者与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患者相比拥有较低的基线身体质量指数(BMI)(22.8±2.93)kg/m~2与(24.9±3.86)kg/m~2,P=0.011,P0.05。血磷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患者(1.88±0.42)mmol/L与(1.53±0.36)mmol/L,P=0.001,P0.05。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Kt/V、超滤量、是否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BMI及血磷水平是患者RRF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会较早发生终止事件,适量的BMI和良好的透析充分性对PD患者的RRF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患者使用ARB或ACEI类药物、血磷水平过高及超滤量过多,则RRF下降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下降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衰(ESRF)患者腹膜透析(PD)治疗后残余肾功能(RRF)下降的速率。方法:在透析过程中,每3个月评估一次患者体重指数(BMI)、尿量(UV)、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GFR)、每周总尿素氮表现率(KT/Vtotal)、每周肌酐总清除率(WCcrtotal)、蛋白氮呈现率(nPNA)及残余肾尿素及肌酐清除率(Ccr)。计算出rGFR、UV等相应的截距和斜率,并建立回归方程。尿量少于100ml/d或Ccr<1.0ml/min视为无尿。结果:130例患者在平均随访14.4个月后,无论是UV还是rGFR均随透析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除2例患者在透析治疗时即无尿,128例患者中有31例发生无尿(占24.2%)。该31例患者自透析开始至发生无尿的时间平均为(12.7±10.2)mo(4~46mo)。与此同时,WCcrtotal、Kt/vtotal及nPCR等反映透析充分性的指标亦与透析时间呈负相关。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分别得出透析过程中UV及rGFR的下降速率:UV(ml/d)=1343.9-24.8×透析月;rGFR(ml/min)=5.12-0.13×透析月。糖尿病肾病(DN)、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夜间留腹的患者rGFR下降速率相比较非DN及白天腹膜透析(DAPD)的患者更快(P<0.05)。结论:透析患者的RRF随透析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rGFR(ml/min)=5.12-0.13×透析月,DN及CAPD患者的rGFR下降速率较非DN及DAPD患者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 HDL-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方法 将15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89例)、异常白蛋白尿两组(63例),分别测定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IB及24 h尿白蛋白量(UAER)等,并计算non-HDL-C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结果 异常白蛋白尿组患者的年龄、并存高血压病史患者数、收缩压、Scr、FIB分别为(74.6±7.3)岁、57例(90.5%)、(146.8±23.2)mm H g、(1.0±0.7)μmol/L、(4.8±1.5)g/L,与正常白蛋白尿组(71.6±7.2)岁、59例(66.3%)、(137.7±19.2) mm Hg、(0.8±0.3)μmol/L、(4.2±1.3)g/L比较均明显升高(t=-2.536、-2.656、-2.474、-2.857,x2=11.936,均P<0.05);而异常白蛋白尿组患者eGFR( 68.5±31.2)ml· min 1·1.73 m-2,比正常白蛋白尿组(81.4±25.9)ml·min-1·1.73 m-2明显下降(t=2.791,P<0.05).异常白蛋白尿患者中FIB升高患者数中(45例,71.4%),明显高于FIB正常患者数(18例,28.6%)(X2=8.085,P=0.004);且FIB升高组(88例)的异常白蛋白尿患者的eGFR(62.6±30.5)ml·min-1·1.73 m-2,明显低于FIB正常组(64例)(83.2±28.7)ml· min-1·1.73m 2(t=2.459,P=0.01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ER与non- HDL-C、TG、TC、FIB均呈正相关(r=0.276、0.268、0.243、0.176,均P<0.05);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是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166,P<0.05). 结论 FIB、non-HDL-C水平的升高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残余肾功能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残余肾功能(RRF)对腹膜透析(PD)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方法:根据PD患者随访过程中残余肾小球滤过率(rGFR)水平将其分为A组(GFR 0~2 ml/min)、B组GFR(2.1~4 ml/min)、C组GFR(4.1~6.0 ml/min)和D组(>6.0 ml/min).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临床随访,全面评估患者的伞身情况及透析状态,包括血浆白蛋白(AIb)、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尿量(UV)、残余肾肌酐清除率(Ccr)、每周总尿素氮清除率(Kt/V total)、每周肌酐总清除率(WCcr total)、蛋白氮呈现率(nPNA)、心脏超声和胸部平片. 结果:四组不同RRF患者Kt/v total分别为1.66±0.42、1.85±0.40、2.11±0.45、2.60±0.69(P<0.01);四组间心胸比分别为0.54±0.08、0.51±0.07、0.51±0.06、0.50±0.06(P<0.05);左室后壁厚度分别为(10.4±1.79)、(9.96±1.35)、(9.51±1.33)、(9.65±1.40)mm(P<0.05);室间隔厚度分别为(10.9±1.88)、(10.4±1.59)、(10.2±1.59)、(10.1±1.47)mm(P<0.05);此外四组间AIb、SBP、DBP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RRF每下降2 ml/min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均增加,且室间隔厚度与RRF呈负相关.RRF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抗β2糖蛋白Ⅰ (β2-GPI)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心血管病变(CVD)的关系.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检测81例SLE患者血清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水平,分析其与CVD相关指标、既往CVD病史的关系.采用t检验、x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LE患者的血清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29±19)和(14±8) U/ml,t=2.035,p<0.05].81例患者中有27例(33%)既往发生CVD,而对照组仅1例(5%).SLE患者的血清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水平与甘油三酯(r=0.337,P<0.05)、肾脏病变(r=0.489,P<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r=-0.385,P<0.05)、补体C3(r=-0.497,P<0.05)呈负相关.既往有CVD史者血清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水平较既往无CVD史者显著升高[(41±25)和(18±12) U/ml,t=-2.038,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抗β2糖蛋白Ⅰ抗体(β=0.675,95%CI 0.507~0.816,p<0.05)是SLE合并C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LE患者CVD发生率高,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可能参与了SLE患者CV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高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1)的391例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超高龄组(≥80岁,n=116)、老年组(71~79岁,n=275)的临床及介入治疗资料的特点.结果 与老年组比较,超高龄组心力衰竭患病率(25.9% vs 11.3%)、术前肌钙蛋白T(cTnT)阳性率(41.4% vs 28.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19±0.35) vs (1.12±0.29)mmol/L]、PCI术前术后肌酐差值[(1.84±17.5) vs (-2.01±12.2)μmol/L]、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比例(21.6% vs 13.5%)、Gensini积分[(45.62±31.18) vs (40.48±28.12)]均明显增高(均为P<0.05);总体病例分析显示男性、合并糖尿病、血清肌酐水平高的患者Gensini积分显著升高(均P<0.01),Gensini积分随着脂蛋白a[Lp(a)]的升高而升高(P<0.05)、随HDL-C的升高而降低(P<0.05);胱抑素C(Cys C)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显著负相关(r=-0.509,P<0.01);eGFR≥60ml/(min·1.73m2)组的Cys C水平显著低于eGFR<60ml/(min·1.73m2)组[(1.30±0.26) vs (2.01±0.53)mg/L,P<0.01].结论 超高龄CAD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急性冠脉综合征比例大,多合并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