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自1966年Brescia和Cimino等首次创建上肢动静脉内瘘以来,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永久性透析血管通路,也被K/DOQI等指南推荐为首选的血管通路,据估算在我国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达85% ~90%.内瘘血栓形成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存在高龄、糖尿病、高凝状态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加之透析相关低血压、穿刺部位压迫不当及反复穿刺造成内瘘狭窄等原因,易导致内瘘血栓形成.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糖尿病肾病和肥胖患者逐年增加,如何保护自体血管及平衡患者疗效、费用和治疗风险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维护和内瘘血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目前最理想的血管通路仍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但动静脉内瘘长期通畅率有限,据文献报道其5年通畅率仅30%~ 50%,且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其可利用的血管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血管资源十分重要. 目前,多项研究发现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最主要原因.血栓形成主要由于血管狭窄、血管内膜增生、低血压、高凝状态、过度压迫、过度脱水、感染、糖尿病、肥胖、高龄及穿刺而破坏血管壁等.另外,尿毒症患者的高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使血管钙化、血管顺应性降低,易导致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建立后发生血管重构,其中一部分患者的AVF在血管重构过程中可发生狭窄以致血管通路功能不良,使得透析不充分或失败。AVF狭窄机制中内膜增生是其主要的组织病理学因素,而炎症、尿毒症、低氧状态、剪切应力、血栓是内膜增生的生物学机制。本文综述了内膜增生的细胞来源,因血流动力学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模式剪切应力中炎症反应、炎症介质表达和氧化应激等对内膜增生的影响,有望提出针对内膜增生的靶点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使用时间、初期成熟影响因素、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方法回顾分析182人188例次自体内瘘手术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血白蛋白、血色素、血肌酐、尿素氮、血脂、术后抗凝剂用量与内瘘初期成熟相关性以及1年内并发症和透析充分性.结果 182例慢性透析患者中男性93例,女性89例, 平均年龄52.4岁±8.52岁(18~89)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31例(17%).172例内瘘成熟,10例患者16例次失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低于100/60mmHg患者与内瘘初期成熟成负相关(P<0.001),术后应用抗凝治疗与内瘘初期成熟成正相关(P<0.02);内瘘成熟后1年,通畅率为97.6%(168/172例次),栓塞率为2.3%(4/172例次),感染率为0.每例内瘘平均透析次数为(140.2±10.6)次,平均透析时间为(560.8±42.4)小时, 透析血流量200~250ml/min,KT/V为1.2~1.5, 再循环率R为3.2~3.4%.结论自体内瘘为1种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其并发症主要为栓塞;血压低于100/60mmHg的患者内瘘初期成熟机率较低,术后应用抗凝治疗可减少内瘘阻塞的发生机率;自体内瘘作为血液透析通路,透析充分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提高对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认识。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的308例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总体成功率为98.70%,共行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05例、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吻合口血栓形成,血流量不足,手术切口渗血。结论动静脉内瘘首选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次是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充分的术前评估及准备、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及时处理术后各种并发症是成功建立内瘘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喜辽妥是否可以预防动静脉内瘘血栓发生。方法 选自某院行动静脉管内瘘血液透析患者90例,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分组的方式进行随机抽取,对照组继续用传统常规治疗方法实施护理,研究组将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将对两组志愿者的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4天、1个月、6个月、1年、18个月研究组血栓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可以减少其术后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04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均在医院接收血液透析治疗,于透析治疗6个月时,行超声检查评估患者AVF功能,将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AVF功能不良患者纳入未发生组。询问并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稳定透析6个月时,发生AVF功能不良占26.92%,未发生AVF功能不良占73.08%;发生组AVF狭窄占比多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全血糖化血红蛋白(GHB)、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未发生组,血清D-二聚体(D-D)、血钙(Ca)、血磷(P)水平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F狭窄、全血GBH、TC、血清D-D、Ca、P过表达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VF狭窄、全血GBH、TC、血清D-D、Ca、P过表达均能够增加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VF功能不良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动静脉内瘘部位对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经显微外科技术确定动静脉内瘘位置,根据建立部位不同分为4组:上肢前臂内瘘组15例、腕部内瘘组20例、鼻烟窝内瘘组22例、上臂肱动脉内瘘组23例,比较不同时间4组疗效与预后。结果 4组内瘘血流量比较上臂肱动脉内瘘组血流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1年通畅率、2年通畅率、3年通畅率显著高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3年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结论血管条件良好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选择鼻烟窝内瘘作为首选部位,血管条件普遍较差者可选择上臂肱动脉内瘘。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静脉内瘘(AVF)术后6周用两种超声标准评估AVF成熟情况,以AVF临床成熟定义为金标准,判断两种超声标准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患者111例,术后6周评价AVF是否达到临床成熟,并进行彩超评估。两种不同的超声标准与临床成熟定义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其关联度、一致性、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进一步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超声标准的诊断效能,同时随访临床成熟组患者的AVF初级通畅率。结果:111例患者,98例达到临床成熟定义,临床成熟组6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为90.7%、71.3%。术后6周,临床成熟组及未成熟组的引流静脉内径(0.46±0.08 cm vs 0.31±0.06 cm,P=0.000)及肱动脉血流量(758.47±257.33 ml/min vs 365.92±107.35 ml/min,P=0.00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与临床成熟定义相比较,术后6周两种超声标准均与临床定义有低度关联。其中超声标准2(肱动脉血流量>500 ml/min,引流静脉内径≥4 mm)灵敏度,约登指数及一致性kappa值均高于超声标准1(肱动脉血流量>500 ml/min,引流静脉内径≥5 mm)(67.34%vs42.86%,0.326vs 0.145,P<0.05)。标准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标准1(0.837 vs 0.668,P=0.023)。结论:AVF术后6周超声肱动脉血流量>500 ml/min,引流静脉内径≥4 mm的标准更适合用于判断AVF成熟度。  相似文献   

10.
苏毅梅 《内科》2010,5(6):650-651
动静脉内瘘术足医生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使之成为血流通道,为血液透析提供长期而有效的并能进行体外循环的血管通路。内瘘的优点是无外瘘导管脱落的危险,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感染和血栓的发生率也大为减少,如保护得当,可长期使用。因此,动静脉内瘘可作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通路。  相似文献   

11.
血液净化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替代治疗的一种主要方式。长期血液净化治疗需要建立永久性血流通路。自1966年Bres—cia和Cimino等人报道桡动脉一头静脉在13例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中的应用以来,建立动静脉内瘘已经成为永久性血流通路的主流方式。我院自2003年开始开展动静脉内瘘术,先后应用钛轮钉吻合与直接缝合法。对34例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直接缝合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并与同期选用钛轮钉吻合者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式吻合法行动静脉内瘘术中的手术方法,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改良式吻合法病例,并与同期21例常规端侧吻合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36例改良式吻合法均一次性吻合成功,平均血管吻合时间(15±3)min,随访2年,2年通畅率为97.2%,未出现明显并发症;21例常规端侧吻合病例一次吻合成功率为95.2%,平均血管吻合时间(38±2)min,2年通畅率为85.7%,内瘘闭塞3例.结论 改良式吻合法是一种理想的内瘘吻合技术,手术方法 简单、手术时间短、效果好、并发症少,适合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透析患者人群逐步进入老龄化~([1]),据报道,美国>75岁的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2000~2013年增长了44%,远远大于20~44岁(增长率为14%)和45~64岁(增长率为19%)~([2])。我国近10年内的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仍主要以动静脉内瘘(AVF)为主,同时长期性中心静脉导管(CVC)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透析用血管通路出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老年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依据AVFB值大小分为低流量组(AVFB400 ml/min,28例)、中流量组(AVFB在400~600 ml/min,33例)和高流量组(AVFB600 ml/min,2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患者进行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观察期间患者高危事件及内瘘失功能发生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在透析前(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透析1年后测定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结果三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流量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P0.05)。三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流量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流量组和高流量组(P0.05)。透析后,三组CO、CI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组各指标值较低流量组、中流量组显著升高,(P0.05),与透析前比较,中流量组、高流量组CO、CI和EF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应注意限制血流量,既要避免因血流量过低引起的内瘘功能丧失,又要防止因血流量过大所致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激酶微量泵泵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进行血液透析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71例,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局部微量泵泵入30万U尿激酶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滴注尿激酶30万U治疗。记录两组溶栓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372,P0.05)。且观察组出现不良症状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是否出现附壁血栓以及血栓形成时间是影响溶栓疗效因素(P0.05)。结论局部尿激酶溶栓微量泵入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效果好于外周静脉滴注,且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受血压、是否出现附壁血栓以及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对血液透析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2004—2005年收治的5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于动静脉内瘘术(AVF)前后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对比分析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EF)及右心室内径(RVD)指标的变化。结果AVF术后LAD、RVD、LVD、LV-EDV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EF水平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SV有所增加,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VF可以造成血液透析患者左心房、心室腔的扩大,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血透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翻修的原因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AVF翻修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血栓形成108例,狭窄8例,动脉瘤4例,渗血1例。前臂端端吻合桡动脉与头静脉、贵要静脉和前臂正中静脉分别为79例、6例和1例,肘部端端吻合桡动脉与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分别为5例、6例和1例,上臂端侧吻合肱动脉与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分别为2例、1例和1例,19例行对侧造瘘。120例(占99.2%)1次手术再通。102例(占84.3%)翻修再造内瘘,其中86例(占84.3%)续用原AVF的静脉,术后24~48 h内即可使用AVF。结论 AVF翻修是紧急重建内瘘的良好方法 。  相似文献   

18.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有效血液透析而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道,是目前最为理想、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被视为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使得糖尿病患者AW使用寿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研究动静脉内瘘重建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术(PTA)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老年高血压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因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而实施AVF手术、术后发生AVF狭窄的老年高血压肾病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2组。对照组患者10例,行动静脉内瘘重建术;试验组患者13例,行PTA术。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成功率及术后6个月AVF重建率等指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对照组成功率80.00%(8/10),试验组成功率84.61(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AVF重建率[61.54%(8/13)和40.00%(4/10)]、手术创口长度[(3.10±1.76)和(35.00±11.60)mm]、手术时间[(0.90±0.60)和(1.50±0.40)h]、术中出血量[10(9,11)和30(20,50)ml]、造影剂使用量[(50.00±25.17)和(8.13±3.34)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TA在治疗老年高血压肾病患者AVF狭窄的疗效不劣于动静脉内瘘重建术,PTA血运重建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相关因素,为延长内瘘寿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5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测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57例(37.2%)患者出现AVF失功,发生时间为透析后(26.1±25.3)个月。与非失功者相比,失功者的前臂动静脉内径较小,透析低血压发生比例更高(P<0.005)。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前臂动静脉内径小是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前臂动静脉内径是影响AVF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