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颅脑损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脑损伤的基因治疗针对脑损伤后基因表达的改变,选择合适的基因靶点,使其在特定的损伤区域得以控制性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死亡,促进损伤的修复,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颅脑损伤后基因表达变化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颅脑损伤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基因治疗载体以及应用途径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外源性bFGF对大鼠创伤性海马神经元坏死凋亡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同时是否存在神经细胞凋亡现象,并试图应用外源性bFGF观察其对损伤后大鼠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Marmarou's颅脑损伤装置,造成Wistar大鼠重型颅脑损伤.以TUNEL法做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以组织病理HE染色观察组织损伤程度.结果颅脑损伤后4小时,动物海马CA2-3区即出现少量凋亡细胞,伤后1、3天逐渐增多,伤后7天达峰值.外源性bFGF明显抑制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坏死、凋亡过程.结论颅脑损伤后,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同时,存在凋亡现象.海马结构bFGF基因表达不足可能是颅脑损伤后神经元坏死、凋亡的原因之一.因此脑损伤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有必要给予外源性bFGF,减少神经细胞坏死及凋亡.  相似文献   

3.
颅脑创伤可诱导多种基因表达改变。本文综述了颅脑创伤后基因的表达规律、调控机制以及某些基因表达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颅脑外伤损伤及细胞移植作用机制 颅脑外伤是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而且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占全身各器官损伤之首。脑创伤病理生理过程如下:首先是物理因素所致创伤导致受损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突起的断裂坏死,继之出现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的迟发性损伤。研究表明,这一病理级联过程与一定数量的潜在性损伤或营养神经因子的基因表达改变、增量调节及表达有关,从而导致相应迟发的细胞功能障碍及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内c-fos基因表达及血浆β-内啡肽的变化在二次脑损伤(SBI)中的作用。方法 1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颅脑损伤组和SBI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及放免分析测定大鼠脑内c-fos蛋白与血浆β-EP的含量,并对脑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SBI组c-fos基因表达分别于伤后3h、24h出现两个高峰.伤后3~48hc-fos基因表达均明显高于颅脑损伤组及脑缺血组(P〈0.05)。SBI组大鼠血浆β-EP水平在伤后1h达高峰,至伤后48h仍未恢复正常(P〈0.05),伤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颅脑损伤组和脑缺血组(P〈0.05)。在伤后12hSBI组脑含水量达高峰;伤后3~48h明显高于颅脑损伤组及脑缺血组(P〈0.05)。伤后648hSBI组神经元损伤数目明显高于颅脑损伤组及脑缺血组(P〈0.05)。结论 伤后大鼠脑内c-fos基因表达增加、血浆β-EP水平明显升高参与了SBI后病理生理过程,提示两者同SBI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bFGF、VEGF在大鼠创伤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创伤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颅脑损伤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新途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改进Marmarou大鼠加速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制作成弥漫性轴索损伤同时合并局灶性脑挫伤的新的动物模型,取挫伤灶周围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FGF、VE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脑挫伤灶周围脑组织bFGF基因表达在伤后1h明显增加,伤后12h达高峰;VEGF基因表达伤后逐渐增加,24h达高峰。结论 bFGF、VEGF基因表达与脑损伤密切相关,bFGF、VEGF作为生长因子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心电图改变,了解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入院后即行24h动态心电图描记,1周及2周时复查。结果本组20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170例出现心电图异常(82.5%),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组108例(92.3%),中型组51例,轻型组11例(40.7%)。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性改变和心律失常。绝大多数患者心电图改变在2周内随着伤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结论颅脑损伤可引起心电图异常变化,且其变化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心电图改变可反映急性颅脑损伤后心肌损害程度,为临床早期判断伤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bFGF、VEGF在大鼠创伤海马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创伤海马组织中不同时间的表达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颅脑损伤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新途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改进Marmarou大鼠加速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取海马区创伤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FGF、VE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海马CAl区伤后6h,bFGF基因表达增加,12h达高峰;VEGF基因表达伤后24h达高峰,72h回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bFGF、VEGF基因表达与脑损伤密切相关,作为生长因子,bFGF、VEGF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肽及血糖与颅脑损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及生化分析法检测10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肽及血糖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肽及血糖均高于对照组,且颅脑损伤越严重,上述指标变化越明显。上述变化越明显,则病人预后越差。结论 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及相关激素有明显改变,且其改变大小与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大鼠脑皮质中神经丝的改变,同时检测Calpain活性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治疗颅脑损伤的意义。方法 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颅脑损伤组(颅脑损伤后6h、12h、24h、72h)共5组,每组5只。采用Myneurolab脑立体定向仪和Benchmark颅脑损伤撞击器制作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时间点损伤灶周围皮层中神经丝的形态改变,检测Calpain活性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后,神经丝的结构紊乱,降解逐渐增多,伤后24h时降解达到最高点,随后降解的神经丝逐渐减少。颅脑损伤后Calipain活性随时间逐渐升高,伤后24h时活性达到最高点,随后逐渐降低。结论颅脑损伤后神经丝降解的机制可能与Calipain活性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神经生化改变是影响神经细胞恢复和转归的重要因素。目前对颅脑损伤后氨基酸的变化,尤其是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本文报告30例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颅脑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从整体水平对蛋白质进行研究的一门重要学科,颅脑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它揭示了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多种蛋白质的改变及翻译后修饰的变化。采用高通量蛋白质组技术,研究颅脑损伤后的整体蛋白表达变化,有可能为颅脑损伤的监测和治疗提供新的靶标,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程度、评估预后、调整治疗方案等却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颅脑损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颅内压(ICP,)与动态心电图(DCG)的连续监护.结果显示:3O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同时有ICP及DCG异常改变者24例,占80%.4例死于特重型颅脑损伤及并发症的患者均有明显的心电图改变,余20例经治疗伤情逐渐平稳、好转及康复,其心电图改变也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至正常或好转.说明重型颅脑损伤的ICP和DCG监护对伤情和预后的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bFGF、VEGF在大鼠创伤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创伤脑组织中不同时间的表达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颅脑损伤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新途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改进Marmarou大鼠加速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制作成弥漫性轴索损伤同时合并局灶性脑挫伤的新的动物模型。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取挫伤灶周围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FGF、VE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脑挫伤灶周围脑组织,bFGF基因表达在伤后1h明显增加。伤后12h达高峰;VEGF基因表达伤后逐渐增加,24h达高峰,12h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bFGF、VEGF基因表达与脑损伤密切相关,作为生长因子,bFGF、VEGF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5.
颅脑创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而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出血机制和血栓形成平衡可以改变。止血功能受损可能会加重原发性损伤,并有引发或加重出血的风险。在许多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受伤入院时常规凝血试验都有异常,然而这些凝血异常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是否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尚不清楚。而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国内外应用血栓弹力图来更精确地反映凝血功能障碍和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该文将凝血功能障碍与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102-106]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对脑损伤海马即早基因组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筛选出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海马影响的即早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采用液压冲击装置,建立大鼠中度颅脑损伤模型.亚低温组(n=3)于伤后维持体温(33±0.5)℃持续3h,常温组(n=3)始终维持体温(37±0.5)℃.采用Affymetrix大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两组动物海马基因表达的变化,获取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筛选出显著性差异表达(P<0.01)基因共有133个,其中上调57个,下调76个.结论 亚低温对中度颅脑损伤大鼠海马即早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CT环池改变207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环池动态改变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CT表现有环池改变的20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7例中CT环池明显狭窄、闭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致高密度铸型及动态改变恶化者死亡率50.6%,好转者死亡率5.8%,两者相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CT动态观察环池改变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轴突损伤的磁共振氢谱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弥漫性轴突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普遍存在于各种程度的颅脑损伤中。脑白质中轴突的广泛断裂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占50%以上,而在轻度颅脑损伤中仍占30%,检查轴突损伤在了解外伤性脑损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在活体中检测轴突的病理改变相当困难,虽然明显的病理改变能被传统的影像学(CT或T1、T2加权像MRI)证实,  相似文献   

19.
正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 000万人遭受颅脑损伤,其中轻型颅脑损伤占70%~90%~([1])。传统观点认为,轻型颅脑损伤一般预后较好。但是,近年来,体育相关(橄榄球、篮球等)和军事作业相关轻型颅脑损伤造成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远期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证实,轻型颅脑损伤不仅会引起病人脑组织的神经病理改变,而且对病人认知功能也有长期的影响~([2]),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和信息处理速度降低~([3])。传统的神经心理评估量表对轻型颅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和监测主观波动性大、稳定性差;而且,轻型颅脑损伤症状轻微,常规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大鼠损伤侧和对侧大脑中动脉形态结构及管壁细胞Cx40、Cx43的改变。方法成年SD大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发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假手术组(9只)及损伤组(27只),损伤组又根据伤后时间分为伤后6 h、24 h、72 h三个亚组(每亚组9只)。利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通过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损伤侧和对侧大脑中动脉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管壁细胞Cx40、Cx43表达水平改变。结果颅脑损伤后,大鼠损伤侧大脑中动脉随时间进程出现不同程度的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改变、内弹力膜皱缩、平滑肌细胞水肿变形,进而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甚至闭塞;损伤对侧大脑中动脉也出现形态结构改变,但发生较晚,程度较轻。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大鼠损伤侧和对侧大脑中动脉血管壁细胞Cx40、Cx43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伤后24 h达高峰。结论颅脑损伤后不仅损伤区域大血管受损,远隔区域大血管亦可见损伤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